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若筑
Yan, Jo-Chu
論文名稱: 恐怖美學應用於霸凌議題海報創作研究
Poster Creation:The Aesthetics of Horror utilized in Bullying Issues
指導教授: 劉建成
Liu, Chi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恐怖美學霸凌公民權責海報
英文關鍵詞: The Aesthetics of Horror, Bully, Citizenship, Poster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1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們從單純的來往到精緻的社會化行為之中,衍生了霸凌文化。霸凌隱藏在人類社會化與國家進步歷程之中,成了社會中極重要卻也常被忽視的議題。對於是非對錯的認知判斷,囿於立場與諸多因素而常處於模糊地帶,不再以社會道德角度去思考。霸凌不再是單一的欺壓與抵抗的反社會行為,而是一種行為情境更複雜的利害對應關係。面對需要更加複雜思考的世界,海報媒體特性具有審視議題的功能性,亦可承擔新世代賦予的任務與展現。本研究目的為呼籲人性平衡,期許透過議題參與感實踐公民權責並喚起社會公平正義。從文獻分析中得知,霸凌行為的三種特性:加害、被害、旁觀,以及恐怖美學的表現特徵;輔以,當今時下難解的社會議題以敘事海報方式呈現。從案例分析中取樣冷戰時期-二次世界大戰後時期之海報創作,以區域性代表-波蘭海報創作與聯盟性代表-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之中分析應用恐怖符號元素,透過敘事性的視覺張力與中文字義意境表達霸凌情境的八種困境:排擠孤立、循環、暴力、施壓、自我膨脹、盲目、無視、選擇,達到宣傳與說服的功能性,引起觀看者進入情境的七種解讀:加害者、受害者、默許者、助虐者、旁觀者、陪伴者、護衛者身份感受。結合恐怖美學學理與元素解析、霸凌與海報的探討,製作八個主題,每個主題各兩個作品:因與果,共16張海報作品。經由創作驗證後,獲得結論如下:一、打破菁英主義觀念的社會強弱刻板印象,跟上世界化風潮使第三勢力覺醒。二、喚醒霸凌之中沈默的旁觀者,鼓勵其道德參與恢復群體人性平衡。三、落實公民權責教育,能促進群體中理性溝通與和平共存。四、透過海報的恐怖美學的嚇阻作用審視自我於社會行為中的表現。

    Bullying issues,formed in the progress of the elaborated socialization evolution,are important issues in society nowadays but often overlooked.In addition,bullying issues are implicit in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of a country.People are used to making judgement according to their background or stances rather than social norms,which leads to blurred conclusions of bullying issues.Therefore bullying issues are insufficient to be seen as unilateral acts of oppression or resistance.Rather,bullying issues can be seen as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between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dvocate the balance of humanization,through the issues participated,realized social justice and citizenship.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bullying:Harm,Injured,Bystand,and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would be supplemented by narrative posters.In the case study,we take the samples of horror elements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in the post-world war ll,using regional-Polish poster creations and alliance-AGI poster creations,to analyze elements.Through the narrative visual tensions and the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we try to convey eight dilemmas in bullying situation:Isolation,Circle,Violence,Pressure,Self-admiration,Blindly-Follow,Ignore,Choice,and lead viewers to 7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lemmas:Perpetrators,Victims, Acquiesces,Helpers,Bystanders,Companions,Guardians. After verification and 16 posters creation,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Breaking the Elitism in society,keeping up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o wake up the 3rd force of the group.2.Awaken the bystanders in the bullying. 3.Promote r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existence among groups.4.Recognition of bullying behaviors and reflection of self behavior.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I 一、緒論 1 1.1研究動機目的 1 1.2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3研究方法與流程 3 1.3.1研究方法 3 1.3.2研究流程 3 1.3.3研究流程圖 4 二、相關學理及文獻之探討 5 2.1恐怖美學 5 2.1.1從恐怖主義哲理至美學投射 6 2.1.2恐怖符號的形成至演變與意義 7 2.2霸凌 11 2.2.1社會恐怖現象問題化-霸凌進程 11 2.2.2現代霸凌社會議題與公民職責 12 2.3平面海報 15 2.3.1平面海報特性 16 2.3.2設計要素與應用風格 16 2.4小結 17 2.4.1.恐怖美學與霸凌之關係 17 2.4.2.現代海報發展 18 三、案例分析 19 3.1 冷戰時期-二戰後時期海報創作 19 3.2 區域性-波蘭海報創作 20 3.2.1 Andrzej Pągowski 21 3.2.2 Mieczysław Górowski 25 3.2.3 Wiktor Sadowski 28 3.2.4 Wiesław Wałkuski 33 3.3 聯盟性-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海報創作 37 3.3.1 Frieder Grindler 38 3.3.2 Holger Matthies 42 3.3.3 Alain Le Quernec 45 3.3.4 Günther Kieser 48 3.4小結 52 3.4.1恐怖元素海報與創作關聯 52 四、創作研究 55 4.1 創作理念 55 4.1.1 創作主題說明 55 4.2作品說明 55 4.2.1 排擠孤立篇 56 4.2.2 循環篇 61 4.2.3 暴力篇 66 4.2.6 盲目篇 81 4.2.7 無視篇 86 4.3創作作品延伸 96 五、結論 97 5.1 結論 97 5.2 後續研究方向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一、專書
    A.Ralph Epperson,2010,<新世界秩序>,吉林出版
    Giovanna Borradori,2015,<恐怖時代的哲學:與尤根.哈伯馬斯&雅克.德希達對話>,南方家園文化事業出版
    Lakshmi Bhaskaran, 2008,<當代設計演化論>,原點出版
    Robert J.Sternberg,2003,<普通心理學>,雙葉出版
    Wolfgang Sofsky,2006,<暴力十二章>,玉山社出版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
    林泰和,2015,<恐怖主義研究:概念與理論>,五南出版
    森田洋司,2017,<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黑暗之心>城邦出版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心理出版

    二、論文期刊
    Chang, C.-M., & Chou, C.,2015,An exploratory study of young students’ core virtues of e-character education: The Taiwanese teach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44(4), 516-530.
    Claire Margat,2007,<面對恐怖的藝術>,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哲學博士
    Darley, J. M., & Latane, B.,1968,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Pt.1), 377–383.
    Huang, Y. -y., & Chou, C.,2013, Revisiting cyberbullying: Perspectives from Taiwanese teachers. Computers & Education, 63, 227-239.
    Huang, Y.-y., & Chou, C. ,2010,An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of cyberbullying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6), 1581-1590.
    方智華,2001,<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意涵-教育研究集刊>,1.46輯
    王芷,2016,<形式美法則下交互海報設計>,武漢理工大学
    吳其炘,廖士程,李宇宙,2005,<衝動的精神病理學>,臺灣精神醫學,19卷1期
    吳齊殷,2011,<認識霸凌:真相與成因要件>,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宋威遠,2007,<島國圖誌:島國圖誌系列創作與恐怖美學之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西畫創作進修推廣部碩士專班
    李沂霏,2005,<後現代敘事設計理論應用於平面廣告設計之影像創作研究>,臺灣師範大設計在職進修碩士
    李坤德,2009,<暴力性-繪畫創作與論述>,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
    林士揚,2017,<資訊化懸絲式社會議題海報>,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碩士
    芭莎藝術,2017,<文化>
    邱士豪,2008,<亞洲恐怖電影海報設計元素與視覺感受分析>,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
    張越翔,2013,<人格特質,復原力,霸凌經驗對霸凌因應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
    郭文蕙,2015,<數位恐怖的美學、真實與擬像>,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在職專班碩士
    游婷喻,2003,<日本恐怖漫畫之恐怖元素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三、網路資料
    Mustafa Jannan,(2011年6月1日),<關於霸凌,學校該有的認識>,取自:https://is.gd/ZRB6FG
    中小學素養與認知,(2020年7月30日),<網路霸凌>,取自:https://is.gd/9V33kM
    何晨瑋,(2020年1月22日),<從《少年的你》看霸凌的旁觀者效應:冷漠扼殺了一條青春的生命>,取自:https://is.gd/LPPH9h
    吳昕蔚,莊乃潔,(2018年4月3日),<淺談網路霸凌因素>,取自:https://is.gd/IInkdq
    沈超群,(2017年7月9日),<如何運用網際網路提升公共政策的品質、促進社會進步與幸福生活?>,取自:https://is.gd/M4eZz1
    見真日,(2017年7月15日),<難以消失的霸凌!日本校園種姓階級制度>,取自:https://is.gd/yQD21B
    周漢威,(2020年1月17日),<網路霸凌法律責任與防治>,取自:https://is.gd/eFASAn
    林蕙娟,(2015年4月23日),<最受國際關注的網路霸凌事件,18歲小提琴天才之死>,取自:https://is.gd/BscpTO
    後現代藝術,(2017年1月10日),<後現代藝術導讀2>,取自: https://is.gd/UU4CwS
    張志康,(2019年12月5日),<巷仔內/什麼叫「網軍」? 真的無法無天嗎?>,取自:https://is.gd/QUOh4t
    曹馥年,(2019年9月17日),<玫瑰少年的痛不曾遠離:世新宿舍性霸凌事件,後來呢?>,取自:https://is.gd/u8Rcjl
    陳峻毅,(2020年3月25日),<無政府時代的來臨-全球極權化之下的時代革命>,取自:https://is.gd/fu3lCy
    維基百科,(2020年4月13日),<霸凌,菁英主義>,取自:https://is.gd/y5w39k
    潘柏翰,(2018年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取自:https://is.gd/WGrtmf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