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燕釗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納骨堂榙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朝恩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2
中文關鍵詞: 納骨堂塔選址(擇址)地理景觀風水模糊層級分析法最近鄰分析法
英文關鍵詞: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site selection, geographical landscape, Feng Shui,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arest-Neighbour Meth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0下載:2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地區地狹人密,死亡火葬後將骨灰寄存於「納骨堂塔」之方式漸增,
    「納骨堂塔」已成為各地常見的一項地理景觀。惟民間習俗上重視風水,冀希
    納骨堂塔設置地點是廕福子孫之福地,於是選址時常依風水術擇山坡地或都市
    邊緣而設,多未考量對周遭環境及地理景觀產生衝突影響。然此長期適用於陰
    陽宅之傳統風水術,為綜合考慮自然、人文環境因素而發展出一獨特「人與環
    境」之互動評估方法,其與透過地形、地質、水文、生態、景觀等環境因子予
    以科學化系統化評估擇址之法相較,並非完全毫無可取之處,由此引發其是否
    被「納骨堂塔」在擇址時大量使用之探討,進而觸動意欲探討了解「納骨堂塔
    能具福地之象者則必擇優良地形及地理景觀為基址」之實際性究有多少的動
    機;據此探討了解納骨堂塔之「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法則究竟為何,遂
    成為本研究之主題及內容。
    整項研究先從歷史過程探討,了解納骨堂塔空間在構成本質、意涵及外顯
    文化語彙,同時亦分析了解台灣地區納骨堂塔設置分佈之結構性因素。之後,
    再由現況調查統計或計量分析對選址解析出三個層面構成法則,包括:1.人文
    社經條件(供需狀況、分佈狀態及法則、社經特徵);2.自然環境因子(地質、
    坡度、土壤、水文、氣候、高度、植被及週遭土地使用等因子);3.風水因子
    (巒頭派、理氣派、形煞及禁忌等)及其影響,並由現況景觀調查及透過視覺
    景觀理論解析出影響地理景觀構成之三個層面及內容,包括1.空間本質意涵所
    外顯於外觀及造型上之文化語彙;2.座落地點之地形、地勢與周遭環境於不同
    景深下所形成視覺景觀面;3.納骨堂塔所細分之景觀元素在組織及變化上於不
    同景深下所形成構景、視覺感受。各項分析結果亦透過分別對政府部門首長、
    私人業者、寺廟住持(或負責人)、設計建築師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所獲得
    之偏好態度權重比例,予以檢驗印證其各項事實分析結果確為相符存在。
    關於納骨堂塔在區位及地理景觀的特色,本研究之主要結論為:1.公立設
    置者地點大多係舊有公墓更新而來,地點形成受制於台灣聚落拓墾等結構性因
    子影響,然因乃位於平原地者居多,擇址上較無受自然環境因子所帶來的影
    響,而以理氣三元派之堪輿擇址立向佔有較大影響,並主導擇址,常透過以建
    廟奉祀、公園化或改變在外觀上具傳統文化語彙造型,化解或降低與週遭環境
    產生衝突之手段。2.私立者多設置於群山之中,且更是以傳統風水術主導擇
    址,以期獲得商業利益,較不考量可能遭自然環境因子帶來災害侵襲,且常常
    透過改變為「文化會館」、「福座」之形象及增進優美庭園景觀手段,以化解或
    降低與週遭環境的衝突,惟許多堂塔仍直接矗立山頭與其波浪性山脊稜線產生
    扞格不協調景觀。3.寺廟附設者地點因受僧人修行所需,喜於有山有水之地擇
    址興建寺廟,其擇址行為實際上仍暗藏符合風水術之要求,而所建塔型以八角
    塔及方塔為主,更顯突出及強化佛教文化景觀之語彙。
    調查分析結果也得知:納骨堂塔在分佈上受人口及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之影
    響而呈現出規模愈大者愈向郊區之農村聚落及偏遠山區設置,致鄰避緩衝距離
    加大而減輕其影響性,而鄰避緩衝距離低於五百公尺者只佔三成比例,又以寺廟附設納骨堂塔居多,但其因設置量體規模甚小,干擾市街各種活動及市街景
    觀整體性甚小。
    此外,針對納骨堂塔興建之決策者,本研究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了解
    其偏好態度。得知大多數皆認為自然環境因子仍是在選址考量上佔有最重之權
    重比例,風水因子才次之,與實際之情況不盡相同。本研究指出,在納骨堂塔
    選址上實施傳統風水術主導力量,較大於以現代科學化地理學之評估選址主導
    力量。而本研究提出結合二者所形成之兼具理性及理想性選址模式,只有學者
    專家呼應,在實務界往往無法獲得多數贊同與實施。
    至於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方面,得知不同類別主體之納骨堂塔,其內外人
    文活動及空間本質內涵對設置時周遭環境產生衝突的化解考量,將連帶對選址
    及地理景觀之構成產生影響,且選址如受實施風水術而定,立地之環境場內容
    於地理景觀上亦顯現出風水景觀之內容,風水景觀內容與巒頭派選址理論內容
    形成互為表裏,卻成為實施風水術選址時之重要依據。
    最後,本文提出火葬後骨灰寄存納骨塔之法並未符合《葬經》中「反氣入
    骨廕福子孫」的要求,無存在風水適用之問題。希望能夠藉此改正大眾對納骨
    堂塔選址應符風水之錯誤認知。

    With limited land resource, Taiwan is comparatively dense and crowded. More
    and more Taiwanese have accepted the concept of placing their ancestors’ cremated
    ashes in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Therefor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has become a remarkable landscape that can be seen almost everywhere in
    Taiwan. Taiwanese often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Feng Shui. While selecting
    location for the afterlife, they prefer to look for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with fortunate locations, usually situated on the mountainsides or around the fringe
    of urban area. However, when Feng Shui is considered alone, it is easy to ignore
    the impacts and conflicts which these towers could bring to the environments and
    the landscape. For this purpos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unique interactive
    evaluating method traditional Feng Shui and modern science since it considers both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in such interactive evaluating
    process, FengShui adopt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select locations
    by considering seve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geology,
    hydrology, ecology, and landscape, etc. With this in mind,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tunate location and
    excellent landscape .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lso attempts to study the rules of
    selecting a fortunate location for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in terms of
    location selection and geographical landscape.
    The whole study begins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owers in terms of composing essence, content, and external cultural vocabulary;
    also,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in Taiwan. Then, based on social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triple-layers construct law used
    in site selection, including 1. Human and societal conditions (supply and demand,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and rules, societal characteristics), 2.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 geology, slope, soil, hydrology, climate, altitude, vegetation and the
    land-use of surrounding territory ), 3. Feng Shui factors ( Luan-Tou, Faction, Li-Qi
    Faction, malignant form, and taboo, etc.) Furthermore, the study utilizes current landscape survey and visual landscape theory to find out three aspect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including:1.) The exposure of cultural
    meanings through the design of space in terms of outlook and shape, 2.) The
    differently view distance of visual landscape shaped by landforms, relief,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3.) The differently view distance shaped by the visual
    elements organized and changed of the Towers with different angles. In order to
    check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hypothesis, the author adopts the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private operators, temple abbots (person in charge) and architects. The result prov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hypothesis to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Concerning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te selection and landscape, the study
    obtains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1. Most of those public towers are renewed from
    existed cemeterie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settlement and migration of people
    often affect their site selection. Since most people live in the plain , they are rarely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stead, the Li-Qi Faction becomes
    the major force in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locations and directions.
    Architectural methods, such as building temples, parks, and reshaping of the towers,
    are usually adopted to minimize the impacts to the environments. 2. Most of the
    private owned towers are located in the mountain and they are more traditional
    Feng Shui oriented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commercial profits. Therefore,
    possible impact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are often ignored. Instead, these
    operators would use the images, as 「cultural building 」or 「lucky building」, to
    minimize the conflicts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Nevertheless,
    inharmonious landscape could stiu occur when these towers stand erec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along the waved spine line. 3. Because of the aesthetic demand
    driven by monks, private temple operators prefer to establish temples in the
    locations surrounding by water and mountain. Such an approach implies its
    compatibility to the traditional FengShui. The Buddhist culture is reinforced since
    the shapes of the towers are mainly octagon or rectangle in plan.
    The result of surveying and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wers is influenced by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rger scale
    the tower is, the closer the tower is to the suburb or rural area and even
    mountainous area. Therefore, the impacts are alleviated because of the enlarged
    buffer distance. The buffer distance below 500 meters to their urban areas only
    accounts for 30% of all towers. Among them, most are subordinate to temples,
    which have smaller scale and size than others, thus arousing comparatively limited
    impacts to the landscape and activities in the cities.Besides, the study selects the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o interview
    decision makers to understand their preference and attitude in site selec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of them believe th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their
    primary considering factor. The Feng Shui factor is second to their consideration.
    This outcome is somehow in conflict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eng Shui in terms of site selection is
    practically larger than modern scientific way. The compromised site selection
    module proposed by the author is only supported by scholars, but may not be
    practical in real life.
    Concerning the constituent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towers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lleviate their impacts to the
    environments in term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pace design. Such arrangements
    could also make impacts to the site selection and landscape. In addition, if the
    selection of site has applied by Feng Shui technique, the contents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of the environmental have also shown on the implication of Feng Shui
    landscape. As matter of fact, both the contents of Feng Shui landscape and
    Luan-Tou theory of site selection would be consistence and crucial fundamental
    of Feng Shui technique of site selection.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behavior of placing cremated ashes in th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does not apply to the requirement of “Burying
    Book”. Therefore, Feng Shui as well as the site location for the tower can not
    decide the desting of the descendemts once the body is cremated.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emend people’s incorrect perception that Feng Shui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ite location for th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研究內容………………………………………………………..……3 第三節研究方法、資料來源及研究流程………………………………..…4 第二章文獻回顧評析及分析架構建立 第一節死亡地理學與傳統堪輿學之相關理論回顧…………………….….6 一、死亡地理學之相關理論回顧…………………..…………………..6 二、傳統風水堪輿學相關理論…………………………………………8 第二節西方地理學選址及景觀之相關理論回顧…………………………10 一、西方地理學選址之相關理論………………………………………10 二、地理景觀相關理論…………………………………………………12 第三節理想選址模式及本研究分析架構之建立…………………………..15 一、理想模式之建立…………………………………………………..15 二、本研究分析架構之建立……………………………………………16 第三章納骨堂塔內涵形成與選址、地理景觀之間關係探討 第一節我國歷代「葬」制變遷回顧與納骨堂塔來源類別……………….19 一、先秦時代「葬」、「死」、「墓」之行為………………………….…19 二、「鬼」、「神」、「靈魂」之認知與對待……………………….……..20 三、歷代「葬」制變遷演化與納骨堂塔來源類別…………………….26 第二節納骨堂塔本質及空間構成內涵…………………………………….30 一、佛塔乃是「佛」及「佛法」所存在本體與空間所在……….……31 二、佛塔傳入中國之演化與佛寺形成……………………………….…39 三、巫、釋、道、儒教綜合作用力下之納骨堂塔本質及空間場 域構成內涵………………………………………………….………43 第三節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分佈形成歷史回顧………………………….…46 一、日據時期以前漢人移民的「義塚」與「萬善同歸所」形成….…46 二、漢人拓墾聚落周圍「義塚」形成今日公墓區更新設置納骨 堂塔之根源……………………………………………………….…48 三、日據時期墳墓設置管理與選址之政策框定今日許多公立納 骨堂塔所在公墓區設置地點選定……………………………….…52 四、日據時期真宗本願教派對遺骸祭祀開啟台灣佛寺建塔收納 民眾遺骸風氣………………………………………………………52 五、公立納骨堂塔廣設源自於「公墓公園化」政策實施……………55 第四節納骨堂塔人文活動與其選址、地理景觀之間關係………………56 一、納骨堂塔轉移廟宇與聚落之「中心-四方」之「向心性空 間」形成為陰宅聚落之「向心性空間」神聖中心所在…………57 二、納骨堂塔轉接佛塔具「神聖宗教儀禮性及修行空間場所之 散聚力」續為後世子與亡者靈魂散聚力之出處…………………63 第四章納骨堂塔分佈現況及區位社經特徵 第一節台灣地區設置供需現況及分佈……………………………………..65 第二節設置規模及立地位置距生活集居地緩衝距離……………………..85 一、設置類別與設置規模之關係……………………………………..…86 二、設置規模與設置時期之關係………………………………………..87 三、設置規模與立地位置距生活集居地緩衝距離間關係之分析探討..88 第三節分佈狀態之現況分析………………………………………………..92 一、最近鄰分析法說明…………………………………………………..93 二、最近鄰分析法之實際運算結果及推論說明………………………..95 三、設置類別與立地分佈上距「最近鄰聚落」、「鄉鎮市中心」、「區 域中心」之距離探討分析………………………………………....96 四、「最近鄰聚落」、「鄉鎮市中心」、「區域中心」之距離相互對 應關係探討………………………………………………………..…98 第四節社經條件因子下之分佈現況………………………………………101 一、不同設置時期下的分佈現況分析…………………………………101 二、立地所在都市層級特性與分佈現況分析…………………………104 三、立地所在之族群類別與分佈現況分析……………………………110 第五節區域分佈法則之構成…………………….…………………………116 第五章座落場域之環境因子對納骨堂塔選址之影響 第一節自然環境因子選址…………………………………………………..119 一、地質及土壤之影響…………………………………………………..119 二、高度及坡度之影響…………………………………………………..124 三、基址在地質、土壤、坡度、高度之實際分析……………………...125 四、水文與選址關係探討………………………………………………..131 五、氣候對選址影響之探討……………………………………………..134 六、週圍植栽及土地使用與選址關係探討……………………………..135 第二節風水因子選址………………………………………………………..137 一、巒頭派理論選址法則內容…………………………………………..138 二、現況立地選址符合選用巒頭派理論之情況檢視與分析探討……..139 三、理氣派理論擇址及立向之法則內容………………………………..144 四、現況立地選址符合選用理氣派理論之情況檢視與分析探討……..147 五、避免有符合禁忌之探討……………………………………………..155 第三節本章綜合分析探討與歸結…………………………………………..156 一、自然環境因子與風水因子在選址考量上之綜合分析……………..156 二、選址考量上之實際案例操作與說明………………………………..156 三、本章之歸結…………………………………………………………..174 第六章納骨堂塔之地理景觀構成 第一節佛塔及明堂之造型特性和意涵……………………………………..178 一、佛塔造型特性和意涵………………………………………………..178 二、明堂之造型特性……………………………………………………..183 第二節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之類型分析………………………………..194 一、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之類型分析依據…………………………..194 二、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之類型分析………………………………..195 三、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系統………………………………………..214 第三節納骨堂塔之地理景觀組成分析……………………………………..218 一、視覺理論及構景形成………………………………………………..218 二、Simon Bell 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及分析結果……………………..233 三、實際案例解說納骨堂塔地理景觀構成之綜合分析結果…………..238 四、小結…………………………………………………………………..248 第七章納骨堂塔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決策目標分析 第一節模糊層級分析法之基本理論……………………………………...…….249 第二節問卷內容設計及實施……………………………………………….258 第三節分析結果與檢驗印證……………………………………………….263 第八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270 第二節建議………………………………………………………………….275 參考文獻…………………………………………………….……………..………279 附錄一國外重要的有關於死亡地理學為主題之相關研究彙整表…………..….290 附錄二國內有關墓、葬為主題之相關博碩士論文及期刊等發表之研究彙整表...291 附錄三論及中國傳統風水選址手法之國內相關碩、博士論文內容摘要比較表...294 附錄四以環境權為優先選址之台灣地區相關碩、博士論文內容摘要比較表...295 附錄五以利益權為優先選址之台灣地區相關碩、博士論文內容摘要比較表...297 附錄六國外重要的有關地理景觀理論及研究彙整表…………………………...299 附錄七國內有關地理景觀或文化景觀為主題之論文研究彙整表……………...300 附錄八清代義塚明細表………………………………………………………..….301 附錄九巒頭派尋求風水寶地之要點………………………………………….…309 附錄十理氣派擇址及立向……………………………………………………….316 附錄十一Simon Bell 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有關「基本元素」之部份………....322 附錄十二Simon Bell 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有關「變化」之部份…………...….323 附錄十三Simon Bell 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有關「組織原則」之部份…….…...326 附錄十四模糊層級分析法之問卷………………………………………….……..329 附錄十五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名單……………………………………….……..342 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流程圖----------------------------------------------------5 圖2-1 Sauer (1926) 所提出文化景觀的構成圖--------------------------7 圖2-2 天心十道之理想風水格局示意圖-------------------------------------8 圖2-3 風水術擇址流程圖-------------------------------------------------9 圖2-4 以環境權為優先選址之流程圖--------------------------------------11 圖2-5 以利益權為優先選址之流程圖--------------------------------------12 圖2-6 納骨堂塔設置理想選址模式流程圖----------------------------------16 圖2-7 本研究分析架構圖------------------------------------------------18 圖3-1 現存葬制體系說明圖---------------------------------------------20 圖3-2 漢民族之靈魂、宗教與納骨堂塔關係說明---------------------------30 圖3-3 印度桑契大窣堵波佛塔之原貌與佛塔造型在中國演變說明圖-----------31 圖3-4 法性界胎藏界曼荼羅唐卡圖及說明---------------------------------35 圖3-5 金剛界三昧耶會曼荼羅唐卡圖及說明-------------------------------36 圖3-6 華藏世界圖-----------------------------------------------------37 圖3-7 大千三界圖-----------------------------------------------------38 圖3-8 四洲九山八海圖-------------------------------------------------38 圖3-9 大千世界萬億須彌之圖-------------------------------------------38 圖3-10 忉利天宮之圖---------------------------------------------------38 圖3-11 淨化阿賴耶識之窣婆及蓮華所形成曼荼羅構成華藏世界形根本單元說明圖---39 圖3-12 中國第一座佛寺〔塔廟〕洛陽白馬寺塔照片圖-----------------------40 圖3-13 單層佛塔圖--------------------------------------------------------40 圖3-14 歷代佛塔類型演變圖---------------------------------------------41 圖3-15 唐代道宣所著《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中之寺院已轉變成合院型態說明圖-42 圖3-16 先後天八卦之圖象-----------------------------------------------44 圖3-17 河圖與洛書之圖示-----------------------------------------------44 圖3-18 鬼魂進入先天八卦說明圖-----------------------------------------44 圖3-19 二十八宿與十二次關係圖-----------------------------------------44 圖3-20 南壇義塚與殯舍圖-----------------------------------------------47 圖3-21 北門兵丁義塚圖-------------------------------------------------48 圖3-22 台灣地區清代義塚設置與開發拓墾地域空間分佈示意圖---------------50 圖3-23 日據時代寺廟附設納骨堂塔分佈圖---------------------------------53 圖3-24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人文活動說明圖---------------------------------57 圖3-25 墳墓的墓碑及一、二枰埕為祭祀亡者溝通之神聖中心所在說明圖-------58 圖3-26 佛教信仰圈域構成示意圖-----------------------------------------63 圖3-27 納骨堂塔祭祀涵蓋區域構成示意圖---------------------------------64 圖4-1 台灣地區本島納骨堂塔分布圖-------------------------------------69 圖4-2 台北縣市及基隆市納骨塔分布圖(台北都會區分布圖) -----------------70 圖4-3 宜蘭縣市納骨塔分布圖--------------------------------------------71 圖4-4 桃園縣納骨塔分布圖----------------------------------------------72 圖4-5 新竹縣市納骨塔分布圖--------------------------------------------73 圖4-6 苗栗縣市納骨塔分布圖--------------------------------------------74 圖4-7 台中縣市納骨塔分布圖--------------------------------------------75 圖4-8 南投縣納骨塔分布圖----------------------------------------------76 圖4-9 彰化縣納骨塔分布圖----------------------------------------------77 圖4-10 雲林縣納骨塔分布圖---------------------------------------------78 圖4-11 嘉義縣納骨塔分布圖---------------------------------------------79 圖4-12 台南縣市納骨塔分布圖-------------------------------------------80 圖4-13 高雄縣市納骨塔分布圖-------------------------------------------81 圖4-14 屏東先納骨塔分布圖---------------------------------------------82 圖4-15 花蓮縣納骨塔分布圖---------------------------------------------83 圖4-16 台東縣市納骨塔分布圖-------------------------------------------84 圖4-15 最近鄰分析之方向角修正法說明圖---------------------------------94 圖5-1 後天八卦與二十四山之地盤---------------------------------------144 圖5-2 潭子鄉五湖園慈恩塔區域風水平面圖及玄空挨星法平面圖-------------162 圖5-3 潭子鄉五湖園慈恩塔周圍區域風水平面圖---------------------------163 圖5-4 霧峰鄉金陵山追思寶塔區域風水平面圖及玄空挨星法平面圖-----------165 圖5-5 霧峰鄉金陵山追思寶塔周圍區域風水平面圖-------------------------166 圖5-6 太平市第一花園公墓區域風水平面圖及玄空挨星法平面圖-------------169 圖5-7 太平市第一花園公墓區域周圍區域風水平面圖-----------------------170 圖5-8 竹山鎮第十三公墓區域風水平面圖及玄空挨星法平面圖---------------172 圖5-9 竹山鎮第十三公墓周圍區域風水平面圖-----------------------------173 圖5-10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選址考量在環境場域上之主要依循法則所形成架 構說明圖--------------------------------------------------------------------------------177 圖6-1 佛塔構成說明圖-------------------------------------------------178 圖6-2 須彌座構成說明圖-----------------------------------------------179 圖6-3 喇嘛塔(覆鉢式佛塔)-------------------------------------------181 圖6-4 多層塔(樓閣式塔)---------------------------------------------181 圖6-5 密檐式塔-------------------------------------------------------181 圖6-6 金剛寶座塔-----------------------------------------------------181 圖6-7 塔剎構成說明圖-------------------------------------------------182 圖6-8 塔身及塔剎上之相輪構成說明圖-----------------------------------182 圖6-9 螭首說明圖-----------------------------------------------------186 圖6-10 斜魁說明圖----------------------------------------------------186 圖6-11 丁吟說明圖----------------------------------------------------186 圖6-12 須彌座及欄杆說明圖---------------------------------------------186 圖6-13 十字型明堂說明圖-----------------------------------------------187 圖6-14 散開器字型明堂說明圖-------------------------------------------188 圖6-15 殷重屋之倒內凹型明堂說明圖-------------------------------------188 圖6-16 漢代(西漢末年)明堂說明圖-------------------------------------189 圖6-17 周朝宗廟平面圖-------------------------------------------------190 圖6-18 飛簷舉架說明圖(以攢尖式屋頂為例)-----------------------------191 圖6-19 屋頂飛簷說明圖(以歇山屋頂為例)-------------------------------192 圖6-20 廡殿式屋頂-----------------------------------------------------192 圖6-21 歇山式屋頂-----------------------------------------------------192 圖6-22 盝頂式屋頂-----------------------------------------------------192 圖6-23 屋頂正吻構成示意圖---------------------------------------------193 圖6-24 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演變之實際案例解說圖---------------------------216 圖6-25 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演化系統架構圖---------------------------------217 圖6-26 人類視覺領域說明圖---------------------------------------------218 圖6-27 垂直方向視野界限-----------------------------------------------218 圖6-28 水平方向視野界限-----------------------------------------------218 圖6-29 各種視角予人不同感受示意圖-------------------------------------218 圖6-30 景觀開放與封閉之認定與仰角關係---------------------------------221 圖6-31 納骨堂塔座落地點與被觀賞者所形成地理景觀之關係示意圖-----------222 圖6-32 風水景觀眺望示意圖---------------------------------------------223 圖6-33 納骨堂塔地理景觀構成之影響層面示意圖---------------------------243 圖7-1 AHP 操作流程---------------------------------------------------253 圖7-2 AHP 法層級結構圖(完整關係)-------------------------------------253 圖7-3 AHP 法層級結構圖(部分關係)-------------------------------------253 圖7-4 納骨堂塔選址構成主要項目及準則之架構圖-------------------------258 圖7-5 納骨堂塔地理景觀構成主要項目及準則之架構圖---------------------260 圖7-6 模糊尺度語意強弱標準劃分圖-------------------------------------262 表目錄 表3-1 歷代「葬」之簡明表⋯⋯⋯⋯⋯⋯⋯⋯⋯⋯⋯⋯⋯⋯⋯⋯⋯⋯⋯⋯⋯⋯⋯27 表3-2 清代設置義塚統計表⋯⋯⋯⋯⋯⋯⋯⋯⋯⋯⋯⋯⋯⋯⋯⋯⋯⋯⋯⋯⋯⋯⋯51 表3-3 日據時期新建墓地火葬場之政策、法規中有關區位考量條件彙整表⋯⋯⋯54 表3-4 光復後墳墓相關法令規定中有關區位條件彙整表⋯⋯⋯⋯⋯⋯⋯⋯⋯⋯⋯55 表3-5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內主要人文活動說明表⋯⋯⋯⋯⋯⋯⋯⋯⋯⋯⋯⋯⋯⋯61 表4-1 臺閩地區公私立納骨堂塔設施概況⋯⋯⋯⋯⋯⋯⋯⋯⋯⋯⋯⋯⋯⋯⋯⋯⋯66 表4-2 臺閩地區公私立納骨堂塔設施近七年來變化概況表⋯⋯⋯⋯⋯⋯⋯⋯⋯⋯66 表4-3 九十二年度止各縣市之公私立納骨堂塔設施概況表⋯⋯⋯⋯⋯⋯⋯⋯⋯⋯67 表4-4 台灣各地區納骨堂塔類別分佈數量表⋯⋯⋯⋯⋯⋯⋯⋯⋯⋯⋯⋯⋯⋯⋯⋯68 表4-5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類別對照表⋯⋯⋯⋯⋯⋯⋯⋯⋯⋯⋯⋯⋯⋯⋯⋯⋯⋯86 表4-6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類別之區域別對照表⋯⋯⋯⋯⋯⋯⋯⋯⋯⋯⋯⋯⋯⋯86 表4-7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設立時期之對照表⋯⋯⋯⋯⋯⋯⋯⋯⋯⋯⋯⋯⋯⋯⋯86 表4-8 納骨堂塔等級與設立時期之區域別對照表⋯⋯⋯⋯⋯⋯⋯⋯⋯⋯⋯⋯⋯⋯86 表4-9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最近鄰聚落距離之對照表⋯⋯⋯⋯⋯⋯⋯⋯⋯⋯⋯⋯88 表4-10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最近鄰聚落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89 表4-11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鄉鎮市中心距離之對照表⋯⋯⋯⋯⋯⋯⋯⋯⋯⋯⋯⋯90 表4-12 納骨堂塔等級與市鎮中心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90 表4-13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區域中心距離之對照表⋯⋯⋯⋯⋯⋯⋯⋯⋯⋯⋯⋯⋯91 表4-14 納骨堂塔等級與區域中心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92 表4-15 各區域納骨堂塔分佈之最近鄰分析結果表⋯⋯⋯⋯⋯⋯⋯⋯⋯⋯⋯⋯⋯⋯95 表4-16 納骨堂塔至類別與立地之最近鄰聚落、市鎮中心、區域中心距離對照表⋯96 表4-17 納骨堂塔類別與立地最近鄰聚落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97 表4-18 納骨塔類別與市鎮中心距離等級之區域別對照表⋯⋯⋯⋯⋯⋯⋯⋯⋯⋯⋯97 表4-19 納骨塔類別與區域中心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97 表4-20 納骨堂塔立地最近鄰聚落距離與距市鎮中心距離對照表⋯⋯⋯⋯⋯⋯⋯⋯98 表4-21 納骨堂塔立地之距鄉鎮市中心距離與距區域中心距離對照表⋯⋯⋯⋯⋯⋯98 表4-22 納骨堂塔立地距最近鄰聚落距離與距區域中心距離之對照表⋯⋯⋯⋯⋯⋯99 表4-23 納骨堂塔立地之最近鄰聚落距離與市鎮中心距離區域別對照表⋯⋯⋯⋯⋯99 表4-24 納骨堂塔立地之最近鄰聚落與區域中心距離區域別對照表⋯⋯⋯⋯⋯⋯ 100 表4-25 納骨堂塔立地之距市鎮中心距離與距區域中心距離區域別對照表⋯⋯⋯ 100 表4-26 納骨堂塔類別與設立時期之對照表⋯⋯⋯⋯⋯⋯⋯⋯⋯⋯⋯⋯⋯⋯⋯⋯ 101 表4-27 納骨堂塔類別與設立時期之區域別對照表⋯⋯⋯⋯⋯⋯⋯⋯⋯⋯⋯⋯⋯ 102 表4-28 納骨堂塔設置時期與最近鄰距離對照表⋯⋯⋯⋯⋯⋯⋯⋯⋯⋯⋯⋯⋯⋯ 102 表4-29 納骨堂塔設立時期與立地最近鄰聚落之區域別對照表⋯⋯⋯⋯⋯⋯⋯⋯ 102 表4-30 納骨堂塔設置時期與最近鄰距離對照表⋯⋯⋯⋯⋯⋯⋯⋯⋯⋯⋯⋯⋯⋯ 103 表4-31 納骨堂塔設立時期與距市鎮中心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 103 表4-32 納骨堂塔設置時期與距區域中心距離之對照表⋯⋯⋯⋯⋯⋯⋯⋯⋯⋯⋯ 103 表4-33 納骨堂塔設立時期與距區域中心距離之區域別對照表⋯⋯⋯⋯⋯⋯⋯⋯ 104 表4-34 納骨堂塔類別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對照表⋯⋯⋯⋯⋯⋯⋯⋯⋯⋯⋯ 104 表4-35 納骨塔類別與立地都市或聚落之發展等級區域別對照表⋯⋯⋯⋯⋯⋯⋯ 105 表4-36 納骨堂塔設置時期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對照表⋯⋯⋯⋯⋯⋯⋯⋯⋯105 表4-37 納骨堂塔設立時期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區域對照表⋯⋯⋯⋯⋯⋯⋯105 表4-38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對照表⋯⋯⋯⋯⋯⋯⋯⋯⋯106 表4-39 納骨堂塔等級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區域別對照表⋯⋯⋯⋯⋯⋯⋯⋯106 表4-40 納骨堂塔立地都市層級與最近鄰聚落距離對照表⋯⋯⋯⋯⋯⋯⋯⋯⋯⋯107 表4-41 納骨堂塔立地最近聚落距離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區域別對照表⋯⋯107 表4-42 納骨堂塔立地都市層級與鄉鎮市中心距離之對照表⋯⋯⋯⋯⋯⋯⋯⋯⋯108 表4-43 納骨堂塔立地距市鎮中心距離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區域對照表⋯⋯108 表4-44 納骨堂塔立地都市層級與區域中心距離之對照表⋯⋯⋯⋯⋯⋯⋯⋯⋯⋯109 表4-45 納骨堂塔立地距區域中心距離與立地都市或聚落層級之區域別對照表⋯109 表4-46 納骨堂塔設置類別與立地族群之對照表⋯⋯⋯⋯⋯⋯⋯⋯⋯⋯⋯⋯⋯⋯110 表4-47 納骨塔類別與立地族群之區域別對照表⋯⋯⋯⋯⋯⋯⋯⋯⋯⋯⋯⋯⋯⋯110 表4-48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立地族群之對照表⋯⋯⋯⋯⋯⋯⋯⋯⋯⋯⋯⋯⋯⋯111 表4-49 納骨堂塔設置規模與立地族群之區域別對照表⋯⋯⋯⋯⋯⋯⋯⋯⋯⋯⋯111 表4-50 納骨堂塔設置時期與立地族群之對照表⋯⋯⋯⋯⋯⋯⋯⋯⋯⋯⋯⋯⋯⋯112 表4-51 納骨堂塔設立時期與族群類別之區域別對照表⋯⋯⋯⋯⋯⋯⋯⋯⋯⋯⋯112 表4-52 納骨堂塔立地最近鄰聚落距離與立地族群之對照表⋯⋯⋯⋯⋯⋯⋯⋯⋯113 表4-53 納骨堂塔立地最近鄰聚落距離與族群之區域別對照表⋯⋯⋯⋯⋯⋯⋯⋯113 表4-54 納骨堂塔立地距離鄉鎮市中心距離與立地族群之對照表⋯⋯⋯⋯⋯⋯⋯114 表4-55 納骨堂塔立地距市鎮中心距離與族群類別之區域對照表⋯⋯⋯⋯⋯⋯⋯114 表4-56 納骨堂塔立地之距區域中心距離與立地族群對照表⋯⋯⋯⋯⋯⋯⋯⋯⋯115 表4-57 納骨堂塔立地距區域中心距離與族群類別之區域別對照表⋯⋯⋯⋯⋯⋯115 表5-1 台灣地區各種岩石地質之構成與強度特性說明表⋯⋯⋯⋯⋯⋯⋯⋯⋯⋯121 表5-2 台灣地區各種土壤化育構成與特性說明表⋯⋯⋯⋯⋯⋯⋯⋯⋯⋯⋯⋯ 123 表5-3 坡度分級⋯⋯⋯⋯⋯⋯⋯⋯⋯⋯⋯⋯⋯⋯⋯⋯⋯⋯⋯⋯⋯⋯⋯⋯⋯⋯⋯124 表5-4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座落地質與土壤交叉分析表⋯⋯⋯⋯⋯⋯⋯⋯⋯⋯⋯125 表5-5 台灣地區座落地質與坡度交叉表⋯⋯⋯⋯⋯⋯⋯⋯⋯⋯⋯⋯⋯⋯⋯⋯⋯⋯125 表5-6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座落之土壤因子與坡度交叉表⋯⋯⋯⋯⋯⋯⋯⋯⋯⋯⋯126 表5-7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座落基址坡度大於30%以上且其地質及土壤存有潛 在危險之說明表⋯⋯⋯⋯⋯⋯⋯⋯⋯⋯⋯⋯⋯⋯⋯⋯⋯⋯⋯⋯⋯⋯⋯⋯ 127 表5-8 潛在危險程度等級與設置類別之交叉分析表⋯⋯⋯⋯⋯⋯⋯⋯⋯⋯⋯⋯128 表5-9 潛在危險程度等級與設置規模之交叉分析表⋯⋯⋯⋯⋯⋯⋯⋯⋯⋯⋯⋯ 128 表5-10 潛在危險程度等級與設置時期之交叉分析表⋯⋯⋯⋯⋯⋯⋯⋯⋯⋯⋯⋯ 129 表5-11 潛在危險程度等級與設置高度之交叉分析表⋯⋯⋯⋯⋯⋯⋯⋯⋯⋯⋯⋯⋯130 表5-12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位於斷層線附近一覽表⋯⋯⋯⋯⋯⋯⋯⋯⋯⋯⋯⋯⋯⋯130 表5-13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位於潛在發生土石流地區一覽表⋯⋯⋯⋯⋯⋯⋯⋯⋯⋯132 表5-14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位於具河川溪流侵蝕性潛在危險地區一覽表⋯⋯⋯⋯⋯133 表5-15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開口朝向最強之冬季季風方向者一覽表⋯⋯⋯⋯⋯⋯⋯134 表5-16 台灣地區納骨塔類別與其週圍植栽及土地使用交叉分析表⋯⋯⋯⋯⋯⋯⋯135 表5-17 台灣地區納骨塔座落高度與其週圍植栽及土地使用交叉分析表⋯⋯⋯⋯⋯136 表5-18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在不同設置類別下之現況立地結果符合選用風 水巒頭派情況分析表⋯⋯⋯⋯⋯⋯⋯⋯⋯⋯⋯⋯⋯⋯⋯⋯⋯⋯⋯⋯⋯⋯⋯142 表5-19 三合派二十四山定向說明表⋯⋯⋯⋯⋯⋯⋯⋯⋯⋯⋯⋯⋯⋯⋯⋯⋯⋯⋯⋯145 表5-20 三合派用八干十二長生五行及九星七曜陽陰順逆行配說明表⋯⋯⋯⋯⋯⋯145 表5-21 楊救貧之殺人黃泉忌坐山出水向⋯⋯⋯⋯⋯⋯⋯⋯⋯⋯⋯⋯⋯⋯⋯⋯⋯⋯146 表5-22 最近之大三元九運時間表⋯⋯⋯⋯⋯⋯⋯⋯⋯⋯⋯⋯⋯⋯⋯⋯⋯⋯⋯⋯⋯146 表5-23 玄空八大水法之來去宜忌方彙整表⋯⋯⋯⋯⋯⋯⋯⋯⋯⋯⋯⋯⋯⋯⋯⋯⋯147 表5-24 三元派五運至八運之旺山旺向表⋯⋯⋯⋯⋯⋯⋯⋯⋯⋯⋯⋯⋯⋯⋯⋯⋯⋯148 表5-25 五運至八運同時符合三元及三合派之最佳坐向與來去水方向彙整表⋯⋯⋯149 表5-26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在不同設置類別下之現況立地結果符合選用風水 理氣派情況分析表⋯⋯⋯⋯⋯⋯⋯⋯⋯⋯⋯⋯⋯⋯⋯⋯⋯⋯⋯⋯⋯⋯⋯⋯150 表5-27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立地選用風水理氣派呼應巒頭派情況之交叉分析表⋯⋯151 表5-28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座落基址之潛在危險等級與風水巒頭派交叉分析表⋯⋯158 表5-29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座落基址之潛在危險等級與風水理氣派交叉分析表⋯⋯159 表5-30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座落基址位於斷層帶及土石流發生地區者與風水因 子交叉分析表⋯⋯⋯⋯⋯⋯⋯⋯⋯⋯⋯⋯⋯⋯⋯⋯⋯⋯⋯⋯⋯⋯⋯⋯⋯⋯160 表6-1 中國常見的佛塔樣式說明表⋯⋯⋯⋯⋯⋯⋯⋯⋯⋯⋯⋯⋯⋯⋯⋯⋯⋯⋯⋯181 表6-2 佛塔及明堂外觀之文化語彙意涵比較表⋯⋯⋯⋯⋯⋯⋯⋯⋯⋯⋯⋯⋯⋯⋯194 表6-3 開放與封閉空間程度與視野度關係表⋯⋯⋯⋯⋯⋯⋯⋯⋯⋯⋯⋯⋯⋯⋯⋯221 表6-4 依Simon Bell 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所獲得納骨堂塔地理景觀構成之 分析結果⋯⋯⋯⋯⋯⋯⋯⋯⋯⋯⋯⋯⋯⋯⋯⋯⋯⋯⋯⋯⋯⋯⋯⋯⋯⋯⋯⋯234 表7-1 隨機指標表⋯⋯⋯⋯⋯⋯⋯⋯⋯⋯⋯⋯⋯⋯⋯⋯⋯⋯⋯⋯⋯⋯⋯⋯⋯⋯⋯256 表7-2 納骨堂塔選址構成所考量主要項目及準則之說明表⋯⋯⋯⋯⋯⋯⋯⋯⋯⋯259 表7-3 納骨堂塔地理景觀構成所考量主要項目及準則之說明表⋯⋯⋯⋯⋯⋯⋯⋯261 表7-4 選址構成之權重計算結果彙整表⋯⋯⋯⋯⋯⋯⋯⋯⋯⋯⋯⋯⋯⋯⋯⋯⋯⋯264 表7-5 地理景觀構成之權重計算結果彙整表⋯⋯⋯⋯⋯⋯⋯⋯⋯⋯⋯⋯⋯⋯⋯⋯267 照片目錄 照片5-1 潭子鄉五湖園慈恩塔實照-----------------------------------161 照片5-2 霧峰鄉金陵山追思寶塔實照---------------------------------164 照片5-3 太平市第一花園公墓孝恩堂實照-----------------------------167 照片5-4 太平市第一花園公墓懷恩堂實照-----------------------------167 照片5-5 竹山鎮第十三公墓懷親堂-----------------------------------171 照片5-6 竹山鎮第十三公墓懷恩堂-----------------------------------171 照片6-1 嘉義市天龍寺龍藏塔---------------------------------------196 照片6-2 台中市慈善市華藏塔---------------------------------------196 照片6-3 台南市竹溪市寺蓮花塔-------------------------------------196 照片6-4 麟洛鄉永興禪寺靈光塔-------------------------------------196 照片6-5 大園鄉第二十二公墓納骨塔---------------------------------196 照片6-6 平鎮市第五公墓納骨塔-------------------------------------196 照片6-7 新埔鎮第二公墓納骨塔-------------------------------------196 照片6-8 台中市西屯區第十三公墓納骨塔-----------------------------197 照片6-9 梧棲鎮公墓納骨塔-----------------------------------------197 照片6-10 二崙油車公墓納骨塔--------------------------------------197 照片6-11 西螺大新公墓納骨塔--------------------------------------197 照片6-12 二崙羅厝公墓納骨塔--------------------------------------197 照片6-13 成功第九公墓納骨塔--------------------------------------197 照片6-14 卓溪中興納骨塔------------------------------------------197 照片6-15 三芝私立萬代福寶塔--------------------------------------197 照片6-16 三峽天主教三德納骨塔------------------------------------197 照片6-17 潭子私立五湖園寶塔--------------------------------------197 照片6-18 高雄私立觀音山寶塔--------------------------------------197 照片6-19 高雄市三教靈玄聖堂--------------------------------------197 照片6-20 三星第二公墓納骨堂--------------------------------------198 照片6-21 烏日第五公墓納骨塔--------------------------------------198 照片6-22 永靖第三公墓納骨堂--------------------------------------198 照片6-23 竹崎第六公墓納骨堂--------------------------------------198 照片6-24 竹東大願寺納骨塔----------------------------------------198 照片6-25 阿蓮新超峰寺廣塔----------------------------------------199 照片6-26 楠梓慈雲寺蓮池寶塔--------------------------------------199 照片6-27 台南開元寺蓮池寶塔--------------------------------------199 照片6-28 美濃朝元寺華藏塔----------------------------------------199 照片6-29 新竹靈隱寺華藏塔----------------------------------------199 照片6-30 三峽示範公墓納骨塔--------------------------------------199 照片6-31 鶯歌第一示範公墓納骨塔-----------------------------------199 照片6-32 樹林鎮示範公墓納骨塔-------------------------------------199 照片6-33 永和第一花園公墓納骨堂-----------------------------------200 照片6-34 竹北第四公墓納骨堂---------------------------------------200 照片6-35 佳冬昌隆示範公墓納骨堂舊館-------------------------------200 照片6-36 潮州第二公墓納骨堂---------------------------------------200 照片6-37 杉林第四公墓納骨堂---------------------------------------200 照片6-38 路竹第四公墓納骨堂---------------------------------------200 照片6-39 關西示範公墓第一納骨堂-----------------------------------201 照片6-40 三義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41 仁德第十二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42 太平第一花園公墓納骨堂舊館-------------------------------201 照片6-43 八德大安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44 水里第三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45 竹山第十三公墓納骨堂舊館---------------------------------201 照片6-46 名間懷恩納骨堂-------------------------------------------201 照片6-47 溪湖第一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48 員林第二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49 彰化市納骨堂新館-----------------------------------------201 照片6-50 三芝示範公墓納骨堂---------------------------------------201 照片6-51 福興第十五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52 二林第五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53 埔心第一公墓納骨堂前館-----------------------------------202 照片6-54 芳苑無主嗣納骨堂-----------------------------------------202 照片6-55 竹塘第三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56 永靖鄉第三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57 埔心第一公墓納骨堂後館-----------------------------------202 照片6-58 二水第一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59 林內九芎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60 土庫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61 大埤水尾埔公墓納骨堂前館---------------------------------202 照片6-62 古坑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63 梅山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64 大林第七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65 北港府番示範公墓納骨堂-----------------------------------202 照片6-66 溪口第二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67 大林第二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68 四湖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69 新港示範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0 大溪第八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1 柳營第一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2 大埤水尾埔公墓納骨堂後館---------------------------------203 照片6-73 湖口第一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4 吉安慈雲山納骨堂-----------------------------------------203 照片6-75 池上第一示範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6 高樹第一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7 鹿野第五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8 關廟第一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79 南化北寮納骨堂-------------------------------------------203 照片6-80 長濱第五公墓納骨堂---------------------------------------203 照片6-81 布袋第五公墓納骨堂---------------------------------------204 照片6-82 白河內角公墓納骨堂---------------------------------------204 照片6-83 六腳鄉第六公墓納骨堂-------------------------------------204 照片6-84 東石第四公墓納骨堂---------------------------------------204 照片6-85 新莊善導庵靈山塔-----------------------------------------204 照片6-86 彰化市納骨堂舊館-----------------------------------------205 照片6-87 伸港第一公墓納骨堂舊館-----------------------------------205 照片6-88 大城興山公墓花園納骨堂-----------------------------------205 照片6-89 溪洲懷宗堂納骨-------------------------------------------205 照片6-90 二水崇德堂納骨堂-----------------------------------------205 照片6-91 二崙湳仔公墓納骨堂---------------------------------------205 照片6-92 二崙田尾公墓納骨堂---------------------------------------205 照片6-93 義竹公墓納骨塔-------------------------------------------205 照片6-94 仁武第一公墓納骨堂---------------------------------------205 照片6-95 大湖義民廟附設納骨塔-------------------------------------206 照片6-96 後龍百姓公萬善廟附設納骨塔-------------------------------206 照片6-97 太平護國禪寺附設納骨塔-----------------------------------206 照片6-98 北斗第二公墓納骨塔---------------------------------------206 照片6-99 水上靜德寺附設納骨塔-------------------------------------206 照片6-100 高雄龍泉寺慈壽塔----------------------------------------206 照片6-101 茄定白雲寺歸元塔----------------------------------------206 照片6-102 佳冬昌隆示範公墓納骨堂新館------------------------------206 照片6-103 苗栗淨覺院附設納骨塔納骨塔------------------------------206 照片6-104 神岡鄉示範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05 太平第一公墓納骨堂新館----------------------------------207 照片6-106 和美第十六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07 鹿港南勢納骨堂------------------------------------------207 照片6-108 埔塩第二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09 田中第五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10 斗南新庄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11 元長宗源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12 土庫公墓納骨堂新館--------------------------------------207 照片6-113 石門大福金座寶塔----------------------------------------207 照片6-114 台南安南第一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15 將軍第八公墓納骨堂--------------------------------------207 照片6-116 安定第八公墓納骨堂--------------------------------------208 照片6-117 龍崎慈恩墓園納骨堂--------------------------------------208 照片6-118 鳥松鄉公墓納骨堂----------------------------------------208 照片6-119 埔里人乘地藏院------------------------------------------208 照片6-120 大雅大度山寶塔------------------------------------------208 照片6-121 三芝北海福座寶塔----------------------------------------208 照片6-122 水上嘉雲寶塔--------------------------------------------208 照片6-123 關西立善寺附設納骨塔------------------------------------208 照片6-124 水上慈雲寶塔--------------------------------------------208 照片6-125 金寶山樂園寶塔------------------------------------------209 照片6-126 大樹第一納骨塔------------------------------------------209 照片6-127 龍巌真龍殿----------------------------------------------209 照片6-128 大樹觀音普薩紀念園寶塔----------------------------------209 照片6-129 魚池第九公墓納骨堂--------------------------------------209 照片6-130 集集第三公墓納骨堂--------------------------------------209 照片6-131 霧峯金陵山寶塔------------------------------------------209 照片6-132 田尾第五公墓納骨堂--------------------------------------209 照片6-133 民雄松山公墓納骨堂--------------------------------------209 照片6-134 屏東冷水坑納骨堂----------------------------------------209 照片6-135 龍潭第十二公墓納骨堂------------------------------------210 照片6-136 外埔第一公墓納骨堂--------------------------------------210 照片6-137 東河都蘭納骨堂------------------------------------------210 照片6-138 烏日第九公墓納骨堂--------------------------------------210 照片6-139 大埤下崙公墓納骨堂--------------------------------------210 照片6-140 南化懷恩納骨堂------------------------------------------210 照片6-141 中和市納骨堂--------------------------------------------211 照片6-142 茄定第一公墓納骨堂二館----------------------------------211 照片6-143 新城鄉第二公墓納骨堂------------------------------------211 照片6-144 東港第一示範公墓納骨堂----------------------------------212 照片6-145 金山陵園納骨堂------------------------------------------212 照片6-146 林邊第一、二公墓納骨堂----------------------------------212 照片6-147 嘉義牛稠埔公墓西式納骨堂舊館----------------------------212 照片6-148 長治公墓納骨堂------------------------------------------212 照片6-149 仁武金鴻山寶塔------------------------------------------212 照片6-150 新埔北莊福園納骨塔--------------------------------------212 照片6-151 新竹香山陵座--------------------------------------------212 照片6-152 新化龍德金寶塔------------------------------------------212 照片6-153 台南天都寶塔--------------------------------------------212 照片6-154 台中西屯台中市中區合作社附設東海七福金寶塔--------------212 照片6-155 台南富貴南山寶塔----------------------------------------212 照片6-156 台北市慈恩園寶塔----------------------------------------213 照片6-157 基隆台北聖城--------------------------------------------213 照片6-158 新竹第四公墓納骨堂--------------------------------------213 照片6-159 名間皇穹陵寶塔------------------------------------------213 照片6-160 埔理中台禪寺附設寶塔------------------------------------213 照片6-161 鹿谷第三公墓納骨堂--------------------------------------213 照片6-162 中寮第十五公墓納骨堂------------------------------------213 照片6-163 鹿港新建納骨堂------------------------------------------213 照片6-164 斗六八德公墓納骨堂--------------------------------------213 照片6-165 嘉義牛稠埔公墓西式納骨堂舊館----------------------------213 照片6-166 大甲金華寺、后里毘盧禪寺、霧峰靈山寺之靈山塔------------213 照片6-167 伸港公墓新塔--------------------------------------------213 照片6-168 土城金龍寶塔--------------------------------------------213 照片6-169 名間鄉部下第十二公墓納骨堂遠景--------------------------224 照片6-170 台北市慈恩塔中景----------------------------------------224 照片6-171 台北縣三芝鄉龍巖真龍殿中景------------------------------224 照片6-172 台北縣三芝鄉龍巖真龍殿遠景------------------------------224 照片6-173 台北縣萬里鄉天祥寶塔近景--------------------------------225 照片6-174 台北縣萬里鄉天祥寶塔中景--------------------------------225 照片6-175 台北縣石門鄉大福金座寶塔近照一--------------------------227 照片6-176 台北縣石門鄉大福金座寶塔近照二--------------------------227 照片6-177 台北市富德靈骨樓中景------------------------------------228 照片6-178 台南縣左鎮鄉八德納骨塔中景------------------------------228 照片6-179 台北縣三峽鎮天主教三德納骨塔中景------------------------228 照片6-180 基隆市台北聖城近景--------------------------------------229 照片6-181 雲林縣土庫公墓納骨堂新館近景----------------------------230 照片6-182 雲林縣北港府蕃公墓納骨堂中景----------------------------230 照片6-183 彰化縣芳苑鄉第三公墓納骨堂------------------------------231 照片6-184 苗栗縣後龍鎮第十三公墓納骨堂中景---------------------------231 照片6-185 苗栗縣後龍鎮第十三公墓納骨堂近景---------------------------231 照片6-186 嘉義縣竹崎第六公墓納骨堂近景----------------------------232 照片6-187 台南縣柳營鄉第一公墓納骨堂近景--------------------------232 照片6-188 台中縣外埔鄉第一公墓納骨堂近景--------------------------233 照片6-189 三峽天主教三德納骨塔之近景分析照片----------------------238 照片6-190 三峽天主教三德納骨塔之中景分析照片----------------------239 照片6-191 古坑鄉公墓納骨堂之近景分析照片--------------------------239 照片6-192 梅山鄉公墓納骨堂之近景分析照片--------------------------240 照片6-193 二崙羅厝公墓納骨塔之近、中景分析照片--------------------241 照片6-194 五股鄉公墓納骨塔之近、中景分析照片----------------------242 照片6-195 中興納骨堂之近、中景分析照片----------------------------242 照片6-196 北港府番公墓納骨堂之近、中景分析照片--------------------243 照片6-197 新化龍德寶塔及接天寺寶塔之中景分析照片------------------244 照片6-198 三星鄉第二公墓納骨堂之中景分析照片----------------------245 照片6-199 土城金龍寶塔之中景分析照片------------------------------246 照片6-200 土城金龍寶塔之遠景分析照片------------------------------247 照片6-201 金山金寶山寶塔之遠景分析照片----------------------------247

    (一)專書:
    一丁、雨露、洪涌,1999.10,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藝術圖書公司。
    《大正新脩大藏經》,1992,宏願出版社。
    《大正原版大藏經》,1983,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發行。
    于敏中等輯,1986,景印摛薻堂版《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七九冊小學類〈說
    文解字〉卷九,世界圖書公司。
    王貴祥,1998,文化.空間圖示與東西方建築空間,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其亨主編,1995,風水理論研究(一),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其亨主編,1995,風水理論研究(二),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洪文,1991.09,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
    王松寒,1996,王派風水學,武陵出版社。
    王瑛曾編纂,1984,《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 種,台灣大通書局。
    王鑫、李光中,1989,公路邊坡穩定性之地貌分析∼第二高速公路中和至土城
    段為例,台大地理系環境分析講義。
    王延林,1987,常用古文字典,上海書局出版社。
    王先謙輯,1972,《皇清經解續編》卷三百六十,復興書局出版。
    王緇塵,2000,朱子定本四書,復漢出版有限公司。
    毛亨傳,鄭玄箋,孔潁達疏,2001,《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七冊,國立編
    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
    矢建國,1995,易居天地──氣與水的原理,明文書局。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09,莊嚴文化公司出版,子部第63 冊。
    四聖,2003,易經經文,易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仇德哉,1983,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台灣省文獻會印行。
    中華民國造園學會,台灣大學園藝系主編,1998.09,規劃設計理論與景觀評
    估,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1964,中華書局出版。
    中國的佛塔(上)∼中國歷代佛塔,2001,全佛事業有限公司。
    亢亮、亢羽,1999,風水與城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孔安國傳,孔穎達等,2001,《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二冊,國立編譯館主
    編,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2.08,風水思想與中國城市構造之研究,國
    科會專題研究。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南島,2001,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台彎社寺宗廟要覽》。
    艾定增,1999.10,風水鉤沉—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司徒尚紀,1993.07,簡明中國地理史,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伊能嘉矩,1928,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南天書局,1994 台北一版。
    李乾郎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丕煜主修,1983,《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 種,成文出版社。
    余文儀主修,1962,《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 種,台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
    沈茂蔭纂輯,1987,《苗栗縣志》,文叢第一五九種,台灣大通書局。
    沈竹礽,1996,《沈氏玄空學》,武陵出版有限公司重編印行。
    阮元編,2001,《爾雅釋宮篇》,《十三經注疏》第43 冊,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京房,易傳,影印清嘉慶三年,1798,《金溪王氏刊本》,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
    叢書集成,1970 出版。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總纂,方豪校訂,1968,《諸羅縣志》,成文出版社印行。
    周才珠、齊瑞端譯註,2000.04,《墨子》,貴州人民出版社授權台灣古籍出版
    有限公司出版。
    周璽,1987,《彰化縣志》,文叢第一五六種,台灣大通書局。
    周景一、姚雨方撰,李崇仰重編,2001.05,新校山洋指迷、星影,翔大圖書
    公司出版。
    周建男,2000,陽宅科學論,國家出版社。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
    林俊寬,1991.10,道家陽宅學新講,國際道家學術基金會。
    林俊寬,1994.07,風水景觀藝術與科學,國際道家學術基金會。
    林明峪,1981,台灣民間禁忌,聯亞出版社。
    林百川、林學源纂,1945,《樹杞林志》,臺灣大通書局。
    林衡道編輯、高而恭採集並拍攝,1980,明清台灣碑帖碣選集,台灣省文獻會。
    林文鎮,1991,森林美學,淑馨出版社。
    邱秀堂,1988,台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杵淵義房,1991,台灣社會事業史,1940 年復刻版,南天書局發行。
    佛洛伊德,1986,圖騰與禁忌,新潮文庫。
    佛教塔婆,2000.12,全佛事業有限公司。
    佛光大辭典,1988.10,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范咸纂輯、趙汝适撰、周天文修,1984,《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
    105 種,台灣大通書局。
    洑溪居士、圓銘居士,2001.01,陽宅風水指南,復文圖書出版社。
    洪丕謨,1999.08,古代中國風水精粹,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紀昀等總纂,1983,《欽定協紀耕方書卷一》,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景印文淵閣
    版第八一一冊,台灣商務印書館。
    星雲山人,2003.02,《雪心賦真詮》,太文堂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俞孔堅,1998.05,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俞孔堅,1998.12,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商務印書館。
    倪贊元,1987,《雲林縣采訪冊》,文叢第三七種,台灣大通書局。
    徐度撰,1985,《卻掃編》卷下,《漏澤園》。叢書集成新編第84 冊,新文豐出
    版公司。
    徐芹庭,1997,陽宅風水,孚嘉書局。
    徐鐵良,2003.03,地質與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印行。
    徐善繼、徐善述,2000.08,《地理人子須知》,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1998.12,西藏生死書,張老師文化。
    秦孝儀主編,1960,蔣總統集第一冊,中華學術院印行。
    陳政雄,1992,山坡地計畫,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陳啟詮,1997,地理乾坤國評註,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陳正祥,1967.04,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台灣地誌」,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朝龍、鄭鵬雲纂輯,王世慶校訂排印,1984.03,《新竹縣采訪冊》,成文出
    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陳文達主修,1983,《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3 種,成文出版社。
    陳培桂主修,1987,《淡水廳志》,文叢第一七二種,台灣大通書局。
    梁貴博,1998,地理綜合水法,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梁蘄善,1985.09,地理學計量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梁思成,1998.02,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黃春霖,1996,三元三合地理精論,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屠繼善、胡傳纂輯,朱仕玠撰,1984,《恆春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5 種,
    台灣大通書局。
    曹受坤著,1970.11,莊子哲學,文景書局印行。
    許慎,1989,《說文解字》,中國書店出版。
    桶口忠彥,1975,景觀的構造,日本東京:技報堂株式會社。
    張捷夫,1995,中國喪葬史,文津出版社。
    張廷玉,1975.06,《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即詳等撰,新校本二十五史∼
    明史,鼎文書局。
    張自烈,1997,清康熙刻本影印《四庫全書薈要》,莊嚴文化。
    張石角,1992,台灣各地質分區邊坡崩坍類型及其預測方法(一)─技術轉移
    班講義,台大地理系。
    張石角,1980,台北市山坡地大面積管制使用土地開發整體規劃調查與整坡工
    程規劃報告,台北市政府委託。
    張徽正,1985 年,台灣山坡地自然環境與潛在災害,台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
    研討會論文集。
    張九儀增釋,1992.02,《地理琢玉斧巒頭歌括》,武陵出版公司影本。
    高見南,1999,《相宅經纂》,育林出版社彙編。
    郭樸,1983,《葬書》,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郭樸注,刑昺疏,2001,《爾雅注疏》卷五,十三經注疏,國立編譯館主編,
    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
    渡邊欣維著,楊昭譯,1999.05,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程建軍,1997,中國古代建築與周易哲學,淑馨出版社。
    程建軍、孔尚林,1994,風水與建築,淑馨出版社。
    莊慶信,1995,08,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師大書苑。
    曾子南,1987.03,《水龍經》,瑞成書局。
    曾仰如,1999,宗教哲學,商務印書館。
    曾文讪,1983,《青囊序》,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馮建逵、王其亨,1995.05,關於風水理論的探索研究,王其亨主編「風水理
    論研究(二)」,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惠康野叟撰,1996,《識餘》,收於叢書集成,新文豐台一版。
    楊曉明、閻嘉編,2000.09,《尚書.召誥》,引自四書五經(現代版卷七),中
    華文化經典系列,薪傳出版社。
    楊家駱主編,1997.06,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第四冊,鼎文書局。
    楊筠松,1983,《撼龍經》,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筠松,1983,《疑龍經》,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筠松,1983,《葬法倒杖》,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筠松,1983,《青囊奧語》,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筠松,1983,《天玉經》,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路先.列維-布留爾,2001,《原始思維》,臺灣商務印書館。
    靳治楊主修(清),高拱乾纂輯,1984.03,《臺灣府志》,清康熙三十五年序刊
    補刻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葉九升,2001.05,《山法全書》,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葉大松,1978,中國建築史上冊,中國電機技術出版社。
    漢寶德,1998,風水與環境,聯經出版社。
    許慎撰,段玉裁注,1998,《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臧版,洪葉文化專葉有限公司。
    漢活大字點委員會,1998 年,《漢活大字點》,建宏出版社。
    趙魯源,1998.02,《地理玄龍經》,竹林書局影本印行。
    廖吉郎校注,2002.07,《荀子》,國立編譯館主編出版。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1984,《新竹縣志初稿》,台灣文獻叢刊第61 種,成文
    出版社。
    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總纂,1983.03,《重修臺灣縣志》,成文出版社。
    蔡振豐纂輯,1957.7,《苑裡志》,臺灣文獻叢刊第48 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玄注,孔潁達等疏,2001,《禮記》,《十三經注疏》中之〈禮記注疏〉,國立
    編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
    鄭玄注,孔穎達疏,2001,《禮記正義》,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鄭玄注,賈公義疏,2001,《周禮注疏》,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鄭玄注,徐照慶疏,1997,《考工記通》,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內,莊嚴文化叢書。
    鄭兼才總纂,1962,《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 種,台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
    蔣元樞,1987,《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文叢第二八三種,台灣大通書局。
    盧德嘉纂輯,1984,《鳳山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73 種,台灣大通書局。
    賴布衣,1982.11,《催官篇》,武陵出版社影本出版。
    鮑黎明,2000.04,實用正統風水百科,主婦之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劉曉明,1994.06,風水與中國社會,江西高校出版社。
    劉宜谷,2000,風水入門講義,朱和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繼華譯注,2003,《墨子》,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文忠譯注,2003,《呂氏春秋》,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魏易譯,1913.07,《元代客鄉馬哥博羅遊記》,正蒙印書局印行。
    魏收,1975.10,《新校本二十五史》中《魏書.釋老志》,鼎文書局。
    韓可宗,1995,景觀風水理論基礎,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四維、林雲著,陳曉媚、卓以玉譯,1999.01,風水與色彩大智慧,世茂出版社。
    鐘義明,1996,玄空星相地理學,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鐘義明,1996,增訂台灣地理圖記,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鐘義明,1997,地理巒頭實務(上、中、下冊),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釋幕講,1984.04,《三白寶海》,乾隆庚戍年鎸之樂真堂藏版,武陵出版社影
    本發行。
    釋道宣,1983 版,《釋迦方誌》,中華書局。
    Edward Relph 著,謝慶達譯,1998,現代都市地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ohn L. Motloch 著,呂以寧.林烔行譯,1999.04,景觀設計概論,六合出版社。
    Norman K. Booth 著,侯錦雄.李素馨博士合譯,1996.11,景觀設計元素,田
    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ichard C. Smardon,James F. Palmer,John P. Felleman 著,李麗雪.洪得娟.
    顏家芝譯,1996.07,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imon Bell 著,張恆輔譯,1997.02,景觀中的視覺設計元素,六合出版社。
    (二)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2001,殯葬文化研究。
    上海殯葬文化研究所,2001,殯葬文化,一∼五期。
    王力修〈談有應公〉,《台灣風物》,第十九期第三、四卷。
    台灣省政府公報五十年九月十六日,第六十九期,頁七九四。
    台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第十九期,頁三。
    台灣省社會處,1986.06,台灣省改善喪葬設施實錄,頁三。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8.05,台灣省喪葬設施使用及費用概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研考會,1980.05,從喪葬禮俗探討改善喪葬設施之道。
    杜正勝,1982 年《傳統家族結構的典型》,《大陸雜誌》65 卷2 期、3 期,頁778。
    李德河,田坤國,黃嵩傑,林國忠,1996 年10 月,賀伯颱風引致阿里山公路低海
    拔路段邊坡變動之觀測調查,地工技術第57 期,頁86。
    高賢治,《台灣風物》,第三十九期第三卷。
    徐寶琛,1977 年,從人對自然景觀的感受關係論森林遊樂之規劃,中華林學
    季刊10(4):83∼102。
    曹甲乙,1958,台灣的喪葬,台灣文獻,第九期第四卷。
    黃朝恩,1989.12,台灣北部金瓜石地區礦業發展對自然環境衝擊,地理學研
    究第十三期。
    黃朝恩,1990.12,金瓜石地區的環境影響分析和策略管理,地理學研究第十四期。
    黃朝恩,1991.02,土地系統的畫分與評價,教學與研究第十三期。
    黃朝恩,1991.12,淡水河右岸的紅樹林景觀及其環境衝擊,地理學研究第十五期。
    黃朝恩,1995.10,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的全球尺度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第二十四期。
    黃朝恩,1998.11,環境新聞的報導內容及其時空特性~以台灣地區民國75 年
    至84 年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九期。
    黃朝恩,2000.06,自然災害的研究方向和因應對策,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第二十六期。
    陳燕釗,2000.07,風水論之環境規劃理論與納骨塔設置辯證,地理學與永續
    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陳燕釗,2001.08,以東西方地理學觀點論納骨塔選址模式之研究,海峽兩岸
    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陳燕劍,2002.05,台三線沿線納骨堂塔設置研究,第六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楊國柱,1996.05,1996.06,1996.07,台灣墓地管理政策之探討(上)、(中)、
    (下),台北:人與地雜誌。
    張永昇,1998,宋代喪葬禮俗之初探-火葬宋代喪葬禮俗之初探-火葬,國文
    學誌第三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殷章甫,1992.06,我國墓地管理制度之探討及其課題,逢甲學報第二十五期。
    畢長樸,1987,洗骨葬制的起源與發展,台北文獻直字76。
    廖漢臣,〈有應公〉,《台灣風物》,第十七期第二卷。
    潘桂成,1998.05,"環境"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地
    理研究報告,第二十八期,頁37-51
    潘桂成,1995.07,井田與五行空間之演化,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二十三期,頁53-71。
    潘桂成,1994.07,五行空間之歷史地理原義,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二十二
    期,頁95-123。
    潘朝陽,1995.05「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三期,頁83-107。
    潘朝陽,2000.09,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
    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頁169-188。
    潘朝陽,1991,〈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發行《中
    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頁78、90。
    蔡璧名,1993.05,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七期,頁141-334。
    蔡穗,1996.07,墓園風水的理想結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二十四期。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下),
    中國統計學報,第二十七卷,第六期頁5-22、第七期頁1-20。
    盧清沂,〈清代本省之喪葬救濟事業〉,《台灣文獻》,第二十二期第二卷。
    顏愛靜,1997.04,台灣喪葬設施設置管理問題之探討,社會福利第一二0期。
    (三)學位論文
    王智民,2000,零售業經濟特性與店址選擇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論。
    池永歆,1999,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台灣師大
    地理研究所博論。
    朱毓慧,1998,公館平原祠廟之空間配置及景觀內涵,台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沈伯翰,1997,符號與感應——貪狼諸詞名下之陽宅風水操作體系,東海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論。
    何立德,2000,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之研究—以海岸山脈地區為例,
    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
    吳維庭,1997,由《重校正地理新書》試建五姓擇地之操作體系。東海大學建築研究
    所碩論。
    吳幸玲,1999,一個現代都會中的老舊社區——艋舺舊市街景觀的詮釋,台師
    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吳樹欉,1989,台灣地區墓地規則與管理之研究,政大地政研究所碩論。
    林祖耀,1996,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嶽,1998,網際群體空間決策支援系統建構之研究─以AHP 法應用於土地
    適宜性分析為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所博論。
    林威宇,2000,選國際機場場址評選模式之研究,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論。
    林育慈,1996,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以臺北市為例,中興
    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林惠瑕,1992,台灣地區公墓公園化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農學組)研究
    所碩論。
    林政宏,1997,蘭陽平原三山國王廟景觀之生態研究,高雄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李國正,2000,加油站區位選擇輔助決策系統之初步研究。交通大學運輸研究
    所碩論。
    李琦華,1997,利用運算觀念對風水宅法的初步研究以(陽宅十書)為例。雲林科技
    大學企管研究所碩論。
    邱永章,1988,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論。
    邱江利,1993,視覺景觀資源評估於遊憩路線選址應用上之研究,逢甲大學建
    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洪如峰,1999,傳統中國人身體投射風水環境的知識體系之文獻探討,東海建
    築研究所博論。
    洪文雄,2000,海洋地理資訊系統於空間決策支援之應用---以基隆港船舶交
    通管理系統選址為例,海洋大學航運技術研究所碩論。
    施邦興,1988,「葬書」中的風水理論—環境規劃體系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論。
    翁仕堯,1996,從民眾葬儀觀念與方式探討台灣公墓發展方向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衷南焜,1995,離散區位模型應用於速食外送業態區位評選之研究,中央大學
    土木研究所碩論。
    唐研理,1998,德爾菲法應用於廠址評選之研究--以花蓮縣北區垃圾焚化廠為
    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論。
    陳世峰,1996,台北市購物中心區位選址應用模式建構--應用模組化分析,逢
    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論。
    陳惠滿,1999,北投聚落景觀變遷之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台師大地
    理研究所碩論。
    陳連武,1992,風水—空間意識形態實踐:台北個案,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陳威縉,1997,加油站選址模式建立之研究--以地理資訊系統為輔助工具,成
    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論
    陳文福,1995,河川行水區空間利用規劃與選址之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
    究所碩論。
    張文瑞,1990,陽宅風水與建築相關技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工學
    組博論。
    張雅蕙,1999,漚汪傳統民宅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張文侯,1996,台北市防災避難場所之區位決策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成城鄉
    研究所碩論。
    張耀元,1999,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台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梁又文,1990.07,電腦視覺模擬景觀表現之研究∼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之景觀
    模擬∼,台北: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郭壽吉,1993,廢棄物掩埋場選址及清運分區空間模式,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
    究所碩論。
    曹羅羿,1995,風水:傳統環境論述與空間實踐的認識與批判—以相宅術中八宅法的
    論述分析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論。
    莊瑞慈,2000,高科技工業區位選址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
    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葉純榮,1996,服飾零售業店址區位選擇之研究-以連鎖服飾公司GIORDANO
    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論。
    傅敏誌,1998,論連鎖體系店址選擇之架構建立與個案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科
    學碩論。
    黃有志,1988,我國傳統喪葬禮俗與當前臺灣喪葬問題研究,政大三民主義研
    究所博論。
    黃清枝,1993,便利商店商圈範圍、商圈形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企
    管研究所碩論。
    黃名義,1994,層級分析法在衛生掩埋場安全評估之應用,政治大學地政研究
    所碩論。
    楊國柱,1990,台灣地區墓地管理制度之研究,政大地政研究所碩論。
    楊國柱,2003,台灣殯葬用地區位之研究~土地使用競租模型的新制度觀點~,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論。
    楊書賢,1998,臺北市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
    鄭雅清,1998,新埤庄的空間性∼以宗教景觀和祭祀活動為例的詮釋,台師大
    地理研究所碩論。
    蔡穗,1996,墓園選址與規劃之研究∼以高雄市軍人示範公墓為分析案例∼,
    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智仁,1996,理氣陽宅設計操作方法試探,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歐聖榮,1995,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論。
    齊文輝,1984,台北市衛生掩埋場選址─自然條件的探討,台灣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論。
    賴妙珍,1996,社會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中國人吉與凶的社會邏輯研究,東海大學社
    會研究所碩論。
    賴仕堯,1992,風水,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鍾心怡,2000,新竹縣客家傳統夥房屋卦書之基礎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論。
    薛怡珍,1998,森林遊樂區預定地選址評估,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論。
    劉佳鑫,1986,陽宅形法中的幾個主要觀念。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謝長興,1980,輔助掩埋場選址電腦化系統,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論。
    蘇哲毅,1994,桃園縣觀音鄉墓地的地理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系碩論。
    戴文鋒,1990,清代救助事業,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四)外文期刊.書籍
    Aboul-Ela, M.T., et al. ,1982, “A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ethodology
    for Transportation Policy Analysis,” Th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Vol.18, No. 2, pp279-294.
    Banse,E. , Ewald Banse’s Lexikon der Geographie,2
    Bde.Braunschweing ,Hamburg:Georg Westermann, 1922-23.Bd.2,S.10-12.
    Banai-Kashani,A.R.,1990,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Fuzzines in Development
    Planning:Asimulation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Location Decisionmaking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Vol.22, No.1, pp.1183-1203.
    Boender, C.G.E. ,1989,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with Fuzzy Pairwise
    comparison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 13, No. 2, pp.121-139.
    Buckely, J.J.,1985,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17,
    pp.233-247。
    Dai,F.C., Lee,C.F.and Wang,S.I.,1999,”Analysis of rainstorm-induced slide-debris
    flows on natural terrain of Lantau Island”, Honk Kong Engineering Geology,
    51:279-290.
    Elizabeth, K. T. , Chun ,S. C. ,2001, The Geographer and the Fengshui Practitioner:so close and yet so far apart? Australian Geographer (Carfax Publishing, part of
    the Taylor & Francis Group).
    Edwar, T.,Primitive culture,(London:Routled ge/Thoemmes,c1994).
    Frankaviglia,R.V, 1971, “ The Cemetery as an Evolving Culture
    Landscape”,.A.A.A.G,61:501.
    Feuchtwang, S. ,1974,,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eomany/stephan
    D.R Feuchtwang, Collection “connaissancede Asie”, v.1.
    Groot, JJ. M.de C Jan .Jakob Maria, (1984,1921) , Chinese geomancy:Dr J.J.M de
    Groot’s Seminal study of Feng Shut together with de tailed commentaries by the
    Western world’s leading anthority on the subject , Shafle sbury . Dorset :Element
    Books , 1989.
    Georg , S.,1913,Philosophie der Landschaft,in “Dei Guldenkammer III”.
    Hobson, J.S.P.,1994, Feng Shui:Its Impacts on the Asian Hospitality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November 1994,, vol. 6, no. 6, pp. 21-26(6) ,MCB University Press.
    Jeane, D. G .,1978,The Upland South Cemetery:An American Typ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11:895-903.
    Johnston,R.J.,1996,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third edition,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pp:316-317.
    Lip, E.,1984,Chinese geomancy , Singapore;Kuala.Lumpur: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Kong, L. ,1999, “Cemeteries and Columbaria, Memorials and Mausoleums:
    Narrativ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Study of Deathscapes in Geography”,
    Australian Geographical Studies, 37(1): 1-10.
    Keefer, D.K,1984,“Landslides Caused by earthq uakes”.Geol,Soc.Am. Bull,105:
    pp.421-436.
    Kay, D. H.,1988,Cemetery Relocation:Emerging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ssue,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124(1):1-10.
    Pennick, N. ,1979, The ancient science of geomancy ;man in harmony with the
    earth ,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Pedrycz, W .& Van Laarhoven, P.J.M.,1983, “A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11, pp229-241.
    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c Graw-Hill , New York(1980).
    Terry, G .,1984,Texas Graveyards:A Cultural Legacy,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Univ. of Publication in Geography.2-2,1925,in
    Leighly,J.(ed.),Land ﹠life, A.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win
    Sauer.Berkely:Univ.of Califoria Press,1963.P.324,PP.331-335,
    Volz, W.,Der Begriff des “Rhythums”in der Geographie.Mitt.d.Gesellschaftf.Erdkunde zu Leipzig.1926.S.8-4.
    Varnes,D.J, Landslides Analysis &control,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science
    special Report Washington .D.C,176:11-35,1978.
    Wagenknecht, M. and Hartmann, K.,1983, “On Fuzzy Rank-Ordering in
    Polyoptiningation,” Fuzzy Set and Sytems, Vol. 11, pp.253-264.
    Yeoh, B.,1991, The Control of ‘Sacred’ Space: Conflicts over the Chinese Burial
    Grounds in Colonial Singapore, 1880-1930,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2(2), September: 282-311.
    Zadeh, L. A.,1965,“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8):pp338-353.
    Zahedi, F.,1986,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 Survey of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Interface, 16(4), pp.96-108.
    Zelinsky,W.,1994,Gathering places for America’s dead:many,where,and why?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1):29-38.
    山野正彥,1998.02,ドイッ景觀論の生成,フンポルトを中心に,古今書院
    株式會社。
    中川正,1997,ルイジアナの墓地∼死の景觀地理學∼,古今書院株式會社。
    中川正,1988,ルイジアナ州アセンション郡にわける墓地形態∼死の地理
    學序說∼,筑波大學人文地理學研究,第十二期,頁113∼137。
    中川正,1989,還元主義的文化景觀解釋法,筑波大學人文地理學研究,第
    十三期,頁111∼128。
    中川正,1990,ルイジアナ州における墓上構造物と裝飾品,筑波大學人文
    地理學研究,第十四期,頁145∼168。
    中川正,1991,ルイジアナにおける墓地植生,筑波大學人文地理學研究,
    第十五期,頁125∼144。
    中川正,1992,ルイジアナ州における墓標景觀,筑波大學人文地理學研究,
    第十六期,頁59∼80。
    中川正,1993,ルイジアナ州における墓地の分佈特性∼文化集團單位とし
    ての墓地∼,筑波大學人文地理學研究,第十七期,頁125∼144。
    中川正,1994,ルイジアナにおける墓石樣式の普及パターン,筑波大學人
    文地理學研究,第十八期,頁61∼80。
    平敷令治,1988,〈台灣漢人社會の墓制〉,《環中國海の民俗と文化3-祖先
    祭祀》,凱風社,頁223-252。
    槙村久子,1999,“近代日本墓地の成立と現代的展開”21 世紀の行方,公
    開國際シンポジウム,東北大學文學部宗教研究室,頁37-49。
    愛知大學綜合鄉土研究所編,1992,景觀から地域像をよむ,名著出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