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子平
Lee, Kyi- Ping
論文名稱: 論緬甸果敢民族歷史、禮俗與華人性
Chinese Features of Custom Culture on the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指導教授: 楊聰榮
Yang, Tsung-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緬甸族群果敢民族禮俗文化華人性
英文關鍵詞: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Ritual and Culture, Chineseness, Folk Customs, Myanma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7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6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之研究首先是釐清緬甸果敢民族(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ကိုးကန့်တိုင်းရင်းသား)的歷史問題。以歷史、社會學的視角,由緬甸果敢民族與緬甸聯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緬甸國家與果敢地區之歷史關係、各個族群之關係、與緬甸華人社會之關係,以及與中國的歷史之關係。
    其次本研究整理緬甸果敢民族之民族歸屬問題,透過對《緬甸聯邦憲法》、《緬甸原著民族法》以及相關文獻之整理、分析,理清該族群在緬甸聯邦之民族歸屬,以及在《緬甸聯邦憲法》、《緬甸原著民族法》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以及近年來該族群之政治趨勢與發展,為果敢族正名。
    由上述果敢族的歷史發展、族群關係及現況,從該族群的禮俗文化中,探討果敢族所具有的華人性,禮俗文化是反映一個族群特性之所依,因此,本文最後是探討緬甸果敢民族之禮俗文化,集中研究於該族群的一些傳統禮俗文化、節慶活動、民間信仰、年節祭祀。並結合該族群在地化的殯葬禮儀,透過觀察該族群慶祝儀式、廟宇建築、民間祭祀活動方式,從中分析該族群文化現象所具有的華人文化特質。果敢民族的禮俗文化經過長期與緬甸各個族群文化的互動、融合後,所產生的一種新型文化現象,透過對這些文化現象之研究、分析。找出該族群禮俗文化中,所反映出華人文化移植之特性與文化現象。言明果敢民族現況為研究最終目標。

    關鍵字:緬甸、族群、果敢民族、禮俗文化、華人性

    The purpose of my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history of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Myanmar : ကိုးကန့်တိုင်းရင်းသား).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I analyzed the subject with the other nations in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social relation of Chinese people in Myanmar, and the relation with Chinese history, Myanmar and local history.
    I also sorted out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such as The Constitution Act of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and The Act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Myanmar to acknowledge the sense of affiliation of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al trend of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recently were also analyzed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 Act of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and The Act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Myanmar.
    Consequently, the study explored the folk customs of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such as traditional cultures, festivals, belief and annual ritual ceremon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ocal funeral ritual of Koka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on ethnical ceremony, the structure of temples, and the method of its folk ceremony. Through many years of the interactio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aces, the acculturation has been generated, which reflected the Kokang’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Myanmar.

    Keywords : Myanmar’s Kokang Minority Race, Ritual and Culture, Chineseness,
    Folk Customs, Myanmar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緬甸文封面 v 緬甸文摘要 vii 謝 辭 ix 目 錄 xv 表 次 xvii 圖 次 xix 第一章 緒 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4 -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8 -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30 -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6 - 第二章 緬甸果敢民族之歷史發展 - 41 - 第一節 果敢民族與中國的歷史關係 - 41 - 第二節 果敢民族與英屬緬甸之關係 - 50 - 第三節 果敢民族與緬甸聯邦之關係 - 55 - 第四節 小 結 - 65 - 第三章 果敢民族與緬甸族群之關係 - 69 - 第一節 果敢民族正名 - 69 - 第二節 果敢民族與緬甸聯邦族群之關係 - 76 - 第三節 緬甸少數民族武裝與軍方之關係 - 81 - 第四節 果敢民族政治地位之趨勢 - 88 - 第五節 小 結 - 96 - 第四章 果敢民族禮俗文化的華人性 - 97 - 第一節 果敢民族民間信仰之華人性 - 97 - 第二節 果敢民族年節、民俗之華人性 - 110 - 第三節 果敢民族傳統服飾之華人性 - 114 - 第四節 果敢民族民俗文化新型文化現象 - 119 - 第五節 果敢民族殯葬禮俗之華人性 - 129 - 第六節 小 結 - 149 - 第五章 結 論 - 151 - 參考文獻 - 157 - 附錄一 緬甸果敢族開吊先生專用書籍 - 171 - 附錄二 「果敢」(Kokang)一詞不同詮釋 - 175 - 附錄三 緬北果文文教會簡介 - 181 - 附錄四 楊氏土司簡介 - 189 - 附錄五《彬龍協議》(The Panglong Agreement) - 195 - 附錄六《維護原住民族利益法》 - 199 - 附錄七 緬甸全國全面停火協議 - 203 - 附錄八 緬甸果敢民族文化總會簡介 - 213 - 附錄九 緬甸果敢民族打歌弦調簡易分類 - 221 - 附錄十 雲南籍華人殯葬文化調查結果 - 229 -

    參考文獻
    中 文
    寸雪濤、趙歡,《緬甸傳統習俗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王 昶,《征緬紀略》,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王貴民,《禮俗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王世錄,〈緬甸的「果敢族」:族稱、來歷、狀況及跨國互動〉,《世界民族》,第5期,2005年10月。
    王列耀,〈東南亞華人文學的「鄉」、「望」之路〉,《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
    方普雄、謝成佳,《華僑華人概況》,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年。
    方普雄,《朱波散記—緬甸華人社會掠影》,香港:南島出版社,2000年。
    巴 素(Purcell, Victor),《緬甸的華僑》,上海:商務局,1974年。
    失 名(元),《至元征緬錄》,上海:博古齋景印本,1922年。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2005年。
    石安達,〈緬甸新時期的民族和解政策〉,《世界民族》,第3期,北京市:《世界民族》雜誌社,2010年7月。
    江雪秋,《緬甸的軍人與政治變遷》,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朱國宏,《中國的海外移民:一項國際遷移的歷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
    朶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喪葬文化》,臺北:國家,2009年。
    佚 名,《果敢簡史》,緬甸果敢民族文化總會藏書,未出版,2002年。
    李亦園,《學與現代社會》,臺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李應福,《果敢》,緬甸臘戌市果民中學楊文昭老師謄寫,未出版,筆者所蒐集到的是謄寫影印本,由緬甸臘戌市果民中學楊振拔老師提供,2014年。
    李 謀、薑永仁,《緬甸文化綜論》,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李長傅,《中國殖民史》,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李秀娥,《臺灣傳統生命禮儀》,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03年。
    李若雩,〈緬甸華人在台灣〉,《海外學人》,第282期,北京市:海外學人月刊基金會, 1996年,11月,頁26-32。
    余定邦、黃重言,《中國古籍中有關緬甸資料匯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汪大淵、汪前進,《島夷志略》,瀋陽:遼寧教育,1996年。
    何瑞玲、呂石明,《緬甸的佛塔》,臺北:環華,1981年。
    林生傳,《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2003年。
    林若雩,〈緬甸華文教育發展之機會與困境〉,《華文世界》,第92期,臺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999年,9月。
    林錫星,〈緬甸歷史分期探析〉,《東南亞研究》,第5期,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08年,頁28-31。
    林錫星,〈中緬友好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學報》,2000年,頁70-74。
    林芳如,《「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認同困境》,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吳鳳斌,《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吳文煥,《華人文化的適應和華人文化的改造》,菲利賓:華裔青年聯合會,2000年。
    周 裕,《從征緬甸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周 何,《儒家的理想國—禮記》,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5月。
    哈 威(G. E. Harvey)姚楠譯註,《緬甸史》,上海:商務局,1948年。
    洪興祖(宋),《楚辭補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年1月。
    馬孝棋,《殯葬文化對宗教意識與族群認同的影響—以臺灣北部地區穆斯林為例》,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月。
    高嘉玲,《緬甸歷史教科書中的民族史觀》,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莫狀媛,〈由中緬關係論清代緬甸的華僑〉,《史學會刊》,第23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會,1997年12月,頁38-44。
    秦森傑等編,《緬漢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6月。
    徐福全,《臺灣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社區發展季刊,2008年。
    徐鴻馨,《緬甸族群之研究—個案研究卡倫族分離活動歷程》,台灣:淡江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梁晉雲,〈緬甸果敢的歷史與現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 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 2001 Vol. 10 No. 2. ),第10卷第2期,2001年6月。
    梅學惠,《雲南師範大學學報》(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 niversity)第35卷第5期,〈緬甸民族問題探析〉,2003年9月。
    張正藩,《緬甸華僑史話》,臺北:海外文庫,1955年。
    張 望,《緬華人物誌第一集(Mian Hua Ren Wu Zhi)》,雲南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張正藩,《緬甸與中國》,臺北:海外文庫,1954年。
    張正藩,《緬甸風物誌》,臺北:海外文庫,1954年。
    張正藩,《緬甸的現狀與華僑》,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張廷玉,《明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張奕善,《東南亞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張捷夫,《喪葬史話》,臺北:國家,2003年。
    張栩茵,《殯葬禮俗中告別式的場域與程式設計探討》,臺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班,2011年。
    張存武、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文集》,第一卷:移民、華商與經貿,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出版,2002年。
    張碧玉,〈珍愛世界的小孩—GFLP(GLOBAL FAMILY LOVE &PEACE),《緬甸教育計劃專輯》,臺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2007年。
    張君宏,〈簡析緬甸華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發展及現狀〉,《東南亞之窗》,第2期(總第8期),2008年。
    張旭東,〈試論英國在緬甸的早期殖民政策〉,《南洋問題研究》,(Southeast Asian Affairs),第二期,(總期第114期),2003年。
    雲昌耀、邱炫元、何景榮、陳琮淵、林育建譯,《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臺北:群學,2012年,頁3。
    湯熙勇、顏妙幸主編,《孫中山與海外華人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10年5月。
    陳文亨、盧偉林,《緬甸華僑教育》,臺北:海外文庫,1959年。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陳繼成、陳宇翔,《殯葬禮儀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2006年。
    陳欣蘭,《殯葬文化與設施用地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曜文文化,1999年。
    陳晶芬,《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以檳榔嶼華裔族群為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陳鴻瑜,〈海外華人的文化變遷與適應〉,《海外華人之文物變遷與文物維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2月。
    陳 文,〈緬甸果敢地區的華人〉,《歷史月刊》,1991年,頁99-105。
    陳鴻瑜,〈海外華人的文化變遷與適應〉,《海外華人之文物變遷與文物維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頁8。
    屠述濂,《緬考》,臺北:成文,1967年。
    許延灼、毛鶴雲,《緬甸華僑經濟》,臺北:海外出版社,1957年。
    郭壽華,《緬甸通鑑》,臺北:大亞洲,1961年。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1998年。
    通 乃,《薩爾溫江上游的果敢民族》,緬甸:果敢民族文化總會發行,2012年4月。
    馮自由,《華僑革命開國史》,台灣: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曹雲華,《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臺灣: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修訂本。
    賀盛達、李晨陽,《列國志—緬甸》,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賀聖達,《緬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程煥彩,《今日的緬甸與華僑》,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編,1996年。
    程煥彩,《今日緬甸與華僑》,臺北: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編印,1969年。
    黃道琳、潘翎主,《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黃仁宇,《黃仁宇全集12—緬北之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市: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彭崧毓,《緬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彭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彭家聲文集》彙編組,《彭家聲第一集》,緬甸:緬甸果敢特區報社出版,1999年12月第一版。
    鈕則誠,《殯葬學概論》,臺北:威士曼文化公司,2006年。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華僑志—緬甸》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印,1967年。
    楊長源、許清章、蔡祝生,《緬甸概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楊建成,《華僑史》南洋研究史料叢刊第十六集,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印行,1985年。
    楊建成,《中華民族之海外發展》,南洋研究史料叢刊第十六集,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印行,1983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六》,臺北市:鼎文書局印行,1975年8月,頁3654–3656。
    楊炯山,《喪葬禮儀》,新竹:竹林書局,1998年。
    楊春榮,《楊氏譜系》,主要以傳抄方式流行於果敢地區及緬甸境內楊姓族人手中,未出版,筆者所蒐集到的是1989年4月24日,由臘戌市楊氏族裔第十代孫,臘戌市華僑聖光中學,楊嘉祥老手抄本。
    楊麗著,《楊家:一個未知邊境的守護者Jackie Yang Li, 1997 , The House of Yang, guardians of an unknown frontier》,澳大利亞:悉尼印刷公司出版英文版,筆者所蒐集到的是中文翻譯版,由臘戌市楊氏族裔楊家興先生提供,1997年。
    楊荊生,《教育法方法論》,臺北:五南,1993年。
    楊文甲,《果敢概況》,楊文甲手稿,緬甸:果敢民族文化總會藏書,未出版,2013年。
    楊士賢,《臺灣閩南喪禮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博揚文化,2011年。
    楊 達、魯金文總編輯,葉星楊家祥執行編輯,《緬甸撣邦果敢民族文化總會成立30週年紀念特刊1976~2006》,緬甸:果敢民族文化總會出版,2006年12月。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趙汝適,《諸蕃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1984年。
    趙 翼,《平定緬甸述略》,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魯金文、葉星,副主編:楊家祥、央倩倩,編輯委員:張湘武、李國泉,《聖光校刊 Holy Light School》,緬甸:緬甸臘戌聖光中學編輯出版,總期第18期,2011年4月30。
    魯金文,總編:葉星,副主編:楊家祥、央倩倩,編輯委員:張湘武、李國泉,《聖光建校40週年紀念特刊1969~2009》,緬甸:緬甸臘戌聖光中學編輯出版,2009年12月20日。
    劉迪輝、李惠良、高錦蓉、周光敬,《東南亞華僑簡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劉秀淑,《易地的金枝--緬華文化調適與認同》,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2006年6月。
    劉惠敏,〈國家發展與緬甸軍人政權的角色與地位〉,《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治理》,第1卷,第3期,2010年7月,頁49-81。
    劉陳作彥總編《果敢週報(Kokong Weekly)》第1~113期,國家刊號:0012號,主辦: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政府,《果敢週報社》,2013年10月。
    蔣永敬,《華僑開國革命史料》,臺北:正中書局印行,1977年。
    蔡 山,《果敢》,中國雲南省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蔡保田,《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中國教育學會,1987年。
    範宏偉,〈1967年緬甸「6.26」排華事件與緬華社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2006年10月,頁47-71。
    緬甸撣邦《果敢志》編纂委員會,魯成旺總纂,《果敢志》,香港:天馬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
    餘定邦,《中緬關係史》,北京:光明日報,2000年。
    鄭志明,《當代殯葬學綜論》,臺北:文津,2012年。
    鄭志明,《葬禮文化學》,臺灣瀘州市:國立空中大學,2007年。
    錢海嶽,《南明史》,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6年。
    錢曉萍,〈果敢「八八事件」的國際法問題思考〉,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 l Sciences Ed ition),第13卷,第5期,2010年10月。
    盧偉林,《緬甸華僑概況》,正宗台出版社,1988年。
    鍾娟兒,《問卷法之研究》,臺灣教育:1981年。
    鍾吉雄、徐守濤,〈緬甸臘戌地區華文教育之概況與對策〉,《華文世界》,第93期,1999年9月,頁57-63。
    簡會元,《緬甸與華僑》,臺北:中國僑政學會,1992年。
    羅 曲、王進、馬勇、烏尼烏且、王菊、何剛等編著,《民俗學概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7月。
    羅聖榮、汪愛平,〈緬甸果敢衝突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9年12月。
    Ranjit Kumar,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2000年。


    外 文
    英 文
    Mya Than: The Ethnic Chinese in Myanmar and their Identity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1995.
    Maung Htin Aung: A History Of Buma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rinted in the United Scates of America: New Yark, 1967.
    Major C.M. Enrique,Races of Burma, Handbooks for The Indian Army, Delhi:Manager of publications,Second Edition1933.
    Sai Kham Mong:Kokang And Kachin In The Shanstate (1945~1960) , Managaer of Publications: Myanmar Yangon,2005.
    Than Tun.M.A., B.L., Ph.D., D., Lit: A Modern History Of Myanmar (1952~1948 ),Loka Ahlinn Publishing House:NO.1206. 12 floor, Conner Of Mahabandoola Street and Bo Aung Kyaw Street, Olympice Tower, Kyauktada Township, Yangon.
    Than Tun: Royal Orders of Burma Volume II, Kyoto, The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1985.
    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緬甸文
    ဦးထြန္းႏုိင္ ျမစ္ဖ်ား သံလြင္ဦးမွ ကိုးကန္႔တိုင္းရင္းသားမ်ား
    ဦးေက်ာ္ဟင္း(ယံုၾကည္ခ်က္စာေပ) ၊ (၀၉၀၁) ၁၁၃၊၃၃လမ္း၊
    ေက်ာက္တံတားၿမိဳ႕နယ္၊ရန္ကုန္ၿမိဳ႕။(吳通乃,《薩爾溫江上游果敢民族》,伍佐興,
    信仰書局緬甸仰光市:0910,交直達鎮33 條街113 號。)
    ျမန္မာ-တ႐ုတ္ အဘိဓာန္ (主要編輯人員:任竹根 秦森杰 《緬漢字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 年6 月 第3 次印刷。)
    ျပည္ေထာင္စုသမၼတျမန္မာႏုိင္ငံေတာ္ ဖြဲ႕စည္းပံုအေျခခံဥပေဒ (၂၀၀၈ ခုႏွစ္)
    ျပန္ၾကားေရးဝန္ၾကီးဌာန (緬甸聯邦共和國中央文宣部,《緬甸聯邦憲法》,2008 年版。)
    ျပည္ေထာင္စုျမန္မာႏုိင္ငံေတာ္အစိုးရ ယဥ္ေက်းမႈ၀န္ၾကီးဌာန သမိုင္းသုေတသနဦးစီးဌာန
    ကိုးကန္႕မွတ္တမ္း (၁၆၅၇ မွ ၁၀ စက္တင္ဘာ ၂၀၀၉ အထိ)
    ေနျပည္ေတာ္ ၁၀ စက္တင္ဘာ ၂၀၀၉ (緬甸聯邦共和國政府,文化部歷史研究主管
    局,《果敢記錄》,(1657 年至2009 年9 月10 日),內比都,2009 年9 月10 日。)
    ျမန္မာႏုိင္ငံလူမ်ိဳးစုမ်ား (၁၉၃၃ ခုႏွစ္)Burma Rifles (Kachins) (克欽來福,《緬甸少數
    民族合集》,1933 年。)

    網 站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http://www.ocac.gov.tw/index.asp,(2012-4-20瀏覽)。
    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http://www.laybuddhist.org.tw/,(2012-4-13瀏覽)。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http://www.ccea.org.mo/index.asp,(2012-4-20瀏覽)。
    中和巿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junghe.tpc.,(2012-4-20瀏覽)。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2012-4-13瀏覽)。
    民國九十三年僑務統計年報,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6華人人口排名、緬甸2005年華人人口統計推估:http://www.ocac.gov.tw/,(2012-4-15瀏覽)。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12-4-21瀏覽)。
    臺灣公私立大學院校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http://www.overseas.ncnu.edu.tw/ E5.9C.B0.E7,(2012-4-13瀏覽)。
    Newidea-MECA新觀念緬華文教協會:http://newidea.nandaw.net/,(2012-4-18瀏覽)。
    新觀念緬甸資訊網:http://newidea.g.amalay.cc/,(2012-4-20瀏覽)。
    緬甸: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7%AC%E7%94%B8#.E5.9C.B0.E7.90.86,(2012-4-22瀏覽)。
    華僑:http://baike.baidu.com/view/10515.htm E5.9C.B0.E7,(2012-4-13瀏覽)。
    緬甸華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7%B7%AC%E7%94,(2012-4-20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