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念慈
論文名稱: 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發展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中壢龍岡回教協會台灣伊斯蘭教台灣清真寺龍岡清真寺雲南回族滇緬軍雲南反共救國軍緬甸華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從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及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在台灣發展的狀況,從明末到清朝的早期萌芽,以及1949年後,隨著大陸各地移民正式的引進台灣,伊斯蘭教隨著穆斯林的增加,在臺灣先後建立了六大清真寺。而龍岡清真寺的穆斯林組成,與其他清真寺比較起來,更顯特殊,主要是由祖籍為雲南的穆斯林所構成,早期興建清真寺的是滇緬軍撤退來台的穆斯林,近來承接寺務傳承的,則是來自緬甸泰國的雲南籍穆斯林。這些文化歷史因素,使得龍岡清真寺呈現特有的內涵,也屬特殊的移居型清真寺。

    龍岡清真寺位於桃園縣中壢市龍東路,此附近原來是眷村一忠貞新村,專門安置在滇緬邊區撤退回台的游擊部隊及其眷屬,滇緬軍大部分為雲南人,其中不乏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了要在台灣恢復宗教生活,有行禮拜聚會的場所,因此在龍岡地區籌建了信仰中心-清真寺。在經過熱心虔誠的穆斯林多方奔走,全台各地募款籌措資金,購地建寺,克服諸多困難,歷經多年後,才得以建寺落成,再經過歷次的整修,才有今日之規模。

    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雲南籍的回族穆斯林淵源很深,不但當初建立者是雲南人,也就是滇緬游擊部隊撤退來台的穆斯林及其眷屬,目前寺內的信徒更大多數是原籍雲南的緬甸及泰國華僑。因此在龍岡清真寺的穆斯林,幾乎都是雲南人,只是來台灣的時間不一,但先後都以龍岡清真寺,做為其宗教上的依託。

    而龍岡清真寺在近20年,隨著雲南及緬甸、泰國等地的華人穆斯林加入,而注入了一道新血,這群在家鄉受過完整伊斯蘭教育的穆斯林,在台灣落腳後,亦帶入了虔誠的信仰,並以清真寺為凝聚伊斯蘭精神的象徵,積極參與寺務及教務,並致力於經學教育的傳承,成為龍岡清真寺的支柱。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3 第二章 龍岡清真寺的建立 7 第一節 台灣伊斯蘭教的概況 7 一 伊斯蘭教在台的萌芽 7 二 穆斯林來台的發展狀況 10 三 六大清真寺的建立 13 第二節 龍岡清真寺的興建 21 一 雲南救國軍的淵源 21 二 清真寺的修建過程 24 第三章 龍岡穆斯林的祖籍探討 31 第一節 伊斯蘭教在雲南 31 一 回族在雲南的歷程 32 二 紅白旗事件(回變)的影響 35 第二節 雲南穆斯林的發展 40 一 以馬幫為主的經濟型態 40 二 雲南穆斯林的泰緬遷移 43 第四章 龍岡穆斯林的宗教實踐 47 第一節 穆斯林的宗教信念 47 一 六大信仰的堅持 48 二 五大修功的實踐 52 第二節 穆斯林的生活儀規 59 一 清真寺的設備功能 60 二 日常生活的儀禮規範 64 第五章 龍岡清真寺的組織及活動 89 第一節 清真寺的組織及設施 89 一 寺務及教務的管理 89 二 土地建築的擴充 93 第二節 清真寺的活動概況 105 一 重要的宗教慶典 105 二 高貴夜的經文演講 108 第六章 龍岡清真寺的發展與困境 137 第一節 信徒聚居型特色的形成 137 一 以清真寺聚居的移民型態 138 二 泰緬來台華人的宗教參與 142 第二節 龍岡清真寺的傳承 148 一 台灣穆斯林的宗教困境 148 二 伊斯蘭宗教教育的傳授 151 第七章 結論 165 徵引書目 174 圖次 圖1-1   龍岡清真寺 3 圖1-2   龍岡清真寺 3 圖1-3   龍岡清真寺地圖 4 圖1-4   龍岡清真寺地圖 4 圖2-1   台北清真寺 18 圖2-2   文化清真寺 18 圖2-3   龍岡清真寺 19 圖2-4   台中清真寺 19 圖2-5   高雄清真寺 20 圖2-6   台南清真寺 20 圖2-7   受訪者解說 27 圖2-8   建寺過程 27 圖2-9   大殿落成紀念文 28 圖2-10  清真寺內部 28 圖2-11  龍岡清真寺 29 圖2-12  龍岡清真寺 29 圖2-13  龍岡清真寺 30 圖2-14  龍岡清真寺 30 圖3-1   雲南回族分佈圖 39 圖3-2   雲南穆斯林泰緬遷移圖 46 圖4-1   穆斯林禮拜 72 圖4-2   穆斯林禮拜 72 圖4-3   穆斯林禮拜 73 圖4-4   穆斯林禮拜 73 圖4-5   教長室 74 圖4-6   女禮拜殿 74 圖4-7   小淨示意圖 75 圖4-8   洗淨室 75 圖4-9   示範小淨 76 圖4-10  示範小淨 76 圖4-11  示範小淨 77 圖4-12  示範小淨 77 圖4-13  示範小淨 78 圖4-14  示範小淨 78 圖4-15  埋體房 79 圖4-16  埋體房 79 圖4-17  招待室內部 80 圖4-18  辦公室內部 80 圖4-19  廚房設施 81 圖4-20  廚房設施 81 圖4-21  禮拜時間 82 圖4-22  寺內公告欄 82 圖4-23  禮拜時間 83 圖4-24  禮拜時間 83 圖4-25  禮拜時間 84 圖4-26  禮拜時間 84 圖4-27  禮拜時間 85 圖4-28  禮拜時間 85 圖4-29  婚禮會場 86 圖4-30  婚禮會場 86 圖4-31  婚禮會場 87 圖4-32  婚禮會場 87 圖5-1   清真寺董事長 98 圖5-2   清真寺總幹事 98 圖5-3   清真寺活動 99 圖5-4   清真寺活動 99 圖5-5   清真寺活動 100 圖5-6   清真寺活動 100 圖5-7   清真寺活動 101 圖5-8   清真寺活動 101 圖5-9   清真寺活動 102 圖5-10  清真寺活動 102 圖5-11  清真寺活動 103 圖5-12  清真寺活動 103 圖5-13  伊斯蘭刊物 104 圖5-14  新購樓房 104 圖5-15  開齋節 115 圖5-16  開齋節 115 圖5-17  開齋節 116 圖5-18  開齋節 116 圖5-19  開齋節 117 圖5-20  開齋節 117 圖5-21  開齋節 118 圖5-22  開齋節 118 圖5-23  開齋節 119 圖5-24  開齋節 119 圖5-25  開齋節 120 圖5-26  開齋節 120 圖5-27  開齋節 121 圖5-28  開齋節 121 圖5-29  忠孝節 122 圖5-30  忠孝節 122 圖5-31  忠孝節 123 圖5-32  忠孝節 123 圖5-33  忠孝節 124 圖5-34  忠孝節 124 圖5-35  忠孝節 125 圖5-36  忠孝節 125 圖5-37  忠孝節 126 圖5-38  忠孝節 126 圖5-39  聖紀活動 127 圖5-40  聖紀活動 127 圖5-41  聖紀活動 128 圖5-42  聖紀活動 128 圖5-43  聖紀活動 129 圖5-44  聖紀活動 129 圖5-45  高貴夜演講 130 圖5-46  高貴夜演講 130 圖5-47  高貴夜演講 131 圖5-48  高貴夜演講 131 圖5-49  高貴夜演講 132 圖5-50  高貴夜演講 132 圖5-51  高貴夜演講 133 圖5-52  高貴夜演講 133 圖5-53  高貴夜演講 134 圖5-54  高貴夜演講 134 圖5-55  高貴夜演講 135 圖5-56  高貴夜演講 135 圖5-57  高貴夜演講 136 圖5-58  高貴夜演講 136 圖6-1   受訪穆斯林 147 圖6-2   受訪穆斯林 147 圖6-3   受訪穆斯林 156 圖6-4   受訪穆斯林 156 圖6-5   經學教育 157 圖6-6   經學教育 157 圖6-7   經學教育 158 圖6-8   經學教育 158 圖6-9   經學班活動 159 圖6-10  經學班活動 159 圖6-11  經學班活動 160 圖6-12  經學班活動 160 圖6-13  經學班活動 161 圖6-14  經學班活動 161 圖6-15  經學班活動 162 圖6-16  經學班活動 162 圖6-17  經學班活動 163 圖6-18  經學班活動 163

    參引書目

    1.丁士奇,2001,〈台南教胞的家庭禮拜〉《中國回教236期》,台北:中國
    回教協會。
    2.丁明俊,2003,《回族學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3.丁榮生,2001,《台灣阿拉伯後裔當上清代進士》,台北:中國時報。
    4.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1990,《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台北:中
    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
    5.中國回教協會,1989,《穆斯林手冊》,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6.中國回教協會,1999,《高雄、台中,龍岡清真寺落成紀念專輯》,台
    北:中國回教協會。
    7.中國回教協會,2001,〈高雄清真寺〉《中國回教269期》,台北:中國回
    教協會。
    8.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3,《各國華人人口專輯》,台北:僑務委員
    會。
    9.尹今黎、張蕾,1991,《社會中的宗教 - - 一種宗教社會學》,四川:四
    川人民出版社。
    10.內政部,2005,《宗教簡介》,台北:內政部。
    11.牛震,2002,《第三中華海外華人的歷史,現在,未來》,台北:磨坊文
    化事業出版。
    12.王吉武,2002,《南洋華人簡介》,台北:水牛出版社。
    13.王志遠,1992,《宗教生活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14.民族問題研究會,1982,《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
    15.伊斯蘭論壇,2002,〈齋月啟示錄〉《中國回教291期》,台北:中國回
    教協會。
    1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大陸宗教現況簡介》,台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
    17.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8.庄為璣,王連茂,1985,《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出
    版社。
    19.何高憶,1970,《華僑與祖國》,台北:華岡出版社。
    20.余光弘,1992,《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
    21.余振貴,1995,《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2.李亦園,1996,《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3.李思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4.李昭容,2001,《鹿港丁家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25.李桂玲,1995,《台港澳宗教概況》,北京:東方出版社。
    26.李興華、秦慧彬、馮今源、沙秋真,1995,《中國伊斯蘭教》,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定中明,1991,《雪泥鴻爪》,台北:鼎新文具印刷公司。
    28.定治中,1990,〈愛國愛教又熱心公益的常子春先生〉《常子春先生與中
    國回教》,台北:中國回教文化基金會。
    29.林長寬,1992,《中國文教之發展及其運動》,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
    化經濟協會。
    30.邵宗海,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31.保健成,2001,〈龍岡清真寺〉《中國回教271期》,台北:中國回教協
    會。
    32.勉維霖,1997,《中國回教伊斯蘭宗教制度概論》,寧夏:寧夏人民出
    版。
    33.泉州市泉州歷史研究會,1979,《泉州回族譜牒資料選編》,泉州:泉州
    市泉州歷史研究會。
    34.洪泉湖,1996,《兩岸少數民族問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5.胡振華,1993,《中國回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36.范長江,1991,《中國的西北角》,上海:上海出版社。
    37.夏誠華,2006,《海外華人歷史與經濟發展》,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
    研究中心。
    38.孫建中,1997,〈台灣早期的回族移民〉《歷史月刊》,台北:聯合報出
    版社。
    39.納麒,1998,《從回族角度談伊斯蘭教的中國話》,銀川:回族研究編輯
    部。
    40.閃耀武,2001,〈台中清真寺〉《中國回教207期》,台北:中國回教協
    會。
    41.閃耀武,2001,〈麥子錢〉《中國回教257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42.馬子誠,2006,〈參選龍岡清真寺董事長的心路歷程〉《中國回教291
    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43.馬子誠,2006,〈淺談聖記活動〉《中國回教295期》,台北:中國回教
    協會。
    44.馬子誠,2006,〈細說龍岡清真寺購地過程〉《中國回教305期》,台
    北:中國回教協會。
    45.馬平,1996,《中國穆斯林居民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46.馬全仁,2001,〈認識齋功和課功〉《中國回教242期》,台北:中國回
    教協會。
    47.馬后成,1995,《回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48.馬忠孝,2000,〈回族的行程與伊斯蘭文化關係初探〉《中國回教262
    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49.馬明正,1990,〈常子春先生與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常子春先生
    與中國回教》,台北:中國回教文化基金會。
    50.馬啟成、丁宏,1998,《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
    民族大學出版社。
    51.馬通,1995,《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
    社。
    52.馬超彥,2006,〈台灣穆斯林面對被同化困境為延續伊斯蘭而奮鬥〉《中
    國回教303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53.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等編,1991,《中國民族人口資料》(1990年人口
    普查數據),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54.常子萱,《回教教義與中華文化》,台北:回教教義經書製印社,年代不
    祥。
    55.張中復,2001,《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
    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6.張星娘,1962,《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三》,台北:世界書局。
    57.張聲作,1995,《宗教與民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8.梁玉芳,2007,《戴上頭巾才是解放》,台北:聯合報2007年6月8日。
    59.許應華,1991,《伊斯蘭文化》,吉林:長春出版社。
    60.郭廷以,1989,《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
    61.陳水逢,1977,《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社會動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
    62.陳克禮,1988,《聖訊之冠》,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63.陳玲容,1991,《日據時代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
    報社。
    64.陳榮捷,1988,《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
    65.陳靜儀,2000,《伊斯蘭教儀式與音樂在台灣地區之研究》,台北:中國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
    66.華僑志編篡委員會,1967,《華僑志-緬甸》,台北:華僑志編篡委員
    會。
    67.費正清、費維愷,1991,《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68.雲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1985,《宗教論稿》,雲南:雲南人民出版
    社。
    69.黃嘉樹,1991,《1945-1988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
    70.楊丹姝,2006,〈在龍岡清真寺教學二三事〉《中國回教303期》,台
    北:中國回教協會。
    71.楊占武,1996,《回族語言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72.楊啟辰、楊華,1995,《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和現況》,銀川:寧夏
    人民出版社。
    73.楊啟辰、楊華,1995,《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
    社。
    74.楊學琛,1994,《中國民族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75.經學班園地,2003,〈龍岡清真寺經學班教義演講選輯〉《中國回教302
    期》,台北:中國回教協會。
    76.賈福康,2002,《台灣回教史》,台北:伊斯蘭文化服務社。
    77.僑務委員會,1982,《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
    78.樊開印,1996,《中國境內各民族細說》,台北:唐山出版社。
    79.蕭新煌,2000,《東南亞的變貌》,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
    畫。
    80.賴存理,1992,《中國回族社會經濟》,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81.謝世忠,2004,《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國立台灣
    大學。
    82.盧偉林,1988,《緬甸華僑概況》,台北:正中書局。
    83.蘇怡文,2001《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
    族學系碩士論文。
    84.顧長永,2006,《海外華人歷史與經濟發展-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
    中心》,新竹:樂學書局。
    85.龔宜君,2006,〈近代台灣與東南亞之關係〉《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
    冊》,台北: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