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蓉倩
Rung-Chien Chen
論文名稱: 角色扮演法於網路同步教學實施之研究-以訓練需求評估課程為例
指導教授: 楊錦心
Yang, Jing-S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網路同步教學角色扮演法學習動機互動行為
英文關鍵詞: live elearning, role playing, learning motivation, inter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透過網路同步教學平台運用之教學,已成為數位學習未來發展之趨勢。本研究旨在透過相關文獻之分析整理,歸納角色扮演法在網路同步教學環境下實施之設計要項與原則,並根據歸納出的設計要項與原則,實際應用於「訓練需求評估」課程設計。於實際教學之後,並將設計要項與原則進一步修正,以供教學之參考。此外,並探討角色扮演法在網路同步教學上的實施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互動行為之影響,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具體的建議。
    根據分析結果,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 實施之設計要項與原則
    在決定主題與規劃課程方面,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逐漸習慣網路同步教學,並考量平台的功能是否能支援教學。在設計情境方面,教師應利用網路同步環境之特色,搭配多媒體的使用來營造學習氣氛。在確認參與者與分配任務方面,教師要事先確認參與者名單,儘量使所有學生均分配到角色,並安排系統支援以應對突發狀況。在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方面,教師要能掌握角色扮演之進行,且隨時觀察每位學生的討論情況並加以記錄。在帶領討論方面,教師要能提供充裕的討論時間,並能善用網路同步平台之工具。在反思方面,每次課程結束後均應檢討並給予回饋,教師並可利用所提供的office hours時間,與學生互動討論。
    二、透過網路同步教學實施角色扮演法,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後測平均分數高於前測平均分數,經由Wilcoxon 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均達到顯著差異。
    三、網路同步教學教師的帶領技巧、討論時間的安排、互動機會的提供與學生使用平台的熟悉度均為影響學生互動行為的因素。
    四、大部分學生認為透過網路同步教學平台進行學習並無太大的困難,願意與同儕、老師進行互動;唯平台操作方面亦應有相當的熟悉程度。在課程的安排方面,大部分同學均感到滿意,亦認為此學習活動有趣、且能更勇於參與。
    綜上所述,可知角色扮演法可於網路同步教學中實施,並能增進學生學習動機與互動行為,也能作為後續研究者於設計教學時的參考。

    目 錄 中文摘要…………………………………………………………………………I 目錄………………………………………………………………………………III 表次………………………………………………………………………………IX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代答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六節 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同步教學…………………………………………………………11 第二節 角色扮演法……………………………………………………………24 第三節 學習動機………………………………………………………………32 第四節 互動行為………………………………………………………………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實驗實施程序…………………………………………………………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角色扮演法於網路同步教學之設計要項與原則……………………55 第二節 訓練需求評估課程設計………………………………………………61 第三節 學習動機量表分析……………………………………………………75 第四節 互動行為檢核表之分析………………………………………………80 第五節 學習滿意度分析………………………………………………………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99 二、外文部份……………………………………………………………………103 附錄 附錄一 互動行為檢核表………………………………………………………105 附錄二 學習動機量表…………………………………………………………106 附錄三 訓練需求評估INTERWISE線上即時同步學習滿意度 問卷……………………………………………………………………108 附錄四 訪談大綱………………………………………………………………111 附錄五 單元一「區別訓練問題與非訓練問題」角色扮演腳本 說明……………………………………………………………………112 附錄六 單元二「確認訓練需求」角色扮演腳本說明………………………117 附錄七 單元一 學習單………………………………………………………121 附錄八 單元二 學習單………………………………………………………122 表 次 表2-1 網路同步教學之定義…………………………………………………11 表2-2 網路同步教學平台功能之整理………………………………………12 表2-3 網路同步教學平台工具介紹…………………………………………14 表2-4 網路同步教學之教師指引……………………………………………16 表2-5 網路同步教學課前準備階段要項說明………………………………19 表2-6 網路同步教學課程實施階段要項說明………………………………20 表2-7 網路同步教學課程結束階段要項說明………………………………21 表2-8 學習動機之行為觀點…………………………………………………32 表2-9 學習動機之認知觀點…………………………………………………33 表2-10 影響學習動機之因素…………………………………………………34 表2-11 ARCS模式應用於網路同步教學設計之考量………………………36 表3-1 學習對象說明…………………………………………………………44 表3-2 實驗準備階段說明……………………………………………………50 表3-3 實驗實施階段說明……………………………………………………51 表3-4 實驗總結階段說明……………………………………………………52 表4-1 決定主題並規劃課程之設計說明……………………………………61 表4-2 設計情境與角色之設計說明…………………………………………62 表4-3 確認參與者、分配任務之設計說明…………………………………62 表4-4 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設計說明…………………………………………63 表4-5 帶領討論設計說明……………………………………………………63 表4-6 進行反思設計說明……………………………………………………64 表4-7 「訓練需求評估」網路同步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單元一)………64 表4-8 「訓練需求評估」網路同步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單元二)………70 表4-9 學習動機前後測之各分量表…………………………………………75 表4-10 內在目標向度Wilcoxon檢定………………………………………76 表4-11 外在目標向度Wilcoxon檢定………………………………………76 表4-12 工作價值向度Wilcoxon檢定………………………………………77 表4-13 制握信念向度Wilcoxon檢定………………………………………77 表4-14 學習的自我效能向度Wilcoxon檢定………………………………78 表4-15 期望成功向度Wilcoxon檢定………………………………………78 表4-16 總分Wilcoxon檢定…………………………………………………78 表4-17 第一週互動行為檢核表紀錄…………………………………………80 表4-18 第二週互動行為檢核表紀錄…………………………………………81 表4-19 學習環境構面統計分析………………………………………………84 表4-20 課程安排構面統計分析………………………………………………85 表4-21 教學實施構面統計分析………………………………………………86 表4-22 教學策略構面統計分析………………………………………………87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9 圖2-1 角色扮演法之步驟……………………………………………………28 圖2-2 Maslow需求層次論……………………………………………………34 圖3-1 實驗流程圖……………………………………………………………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沂釧(2001)。角色應用的理論基礎。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頁15-19)。台北市:教育部。
    朱敬先(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1998)。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7,20-29。
    吳秀碧(2000)。角色的意義與重要性。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頁5-14)。台北市:教育部。
    吳明隆、溫嘉榮(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呂念慈(2003)。華語視訊遠距教學活動設計—以日籍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誼(2005)。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PTTC620005。
    汪承蓉(2003)。實施網路教學線上即時授課之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SYS5396075。
    周漢光(2000)。有效的中文科教學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50。
    林金賢(2003)。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612024。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信世昌(1999)。使用視訊會議系統作為遠距語言教學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第三屆國際電腦多媒體語文教學研討會」,高雄市。
    施富川(2005)。網路教學同步教室的教學模式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SYS5396094。
    徐昊杲、邱佳樁(2003)。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進階篇。台北市:師大書苑。
    動機的定義與重要性(無日期)。維基百科。2007年1月30日,取自http://wiki.mis.nchu.edu.tw/mis/course/93/resman/team4/index.php?title=%E5%8B%95%E6%A9%9F%E7%9A%84%E5%AE%9A%E7%BE%A9%E8%88%87%E9%87%8D%E8%A6%81%E6%80%A7
    張文彥(2003)。受訓動機與社會網路在訓練活動中的角色探討-以壽險外勤人員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KU00457035。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各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夢凡(2003)。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對繼續進修意願之研究-以空中大學高雄地區學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SYS5007012。
    張靜儀(2005)。國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刊,13(2),191-216。
    莊菁怡(2005)。電子化學習環境中學習策略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CCU00396032。
    許瑛玿、廖桂菁(2003)。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互動行為分析:以高中地球科學線上學習為例。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48(1),91-116。
    陳年興、王逸宏(2004)。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74-92。
    陳衍華(無日期)。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之探討。2006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30131_2.htm
    陳耘彤(2005)。網路教學互動策略之發展─ 以小組討論、專家座談與角色扮演方法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3TKU05620019。
    陳蓉倩、楊錦心(2006)。在網路同步教學中運用腦力激盪教學策略創意思考能力之探究。論文發表於玄奘大學「第二屆管理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新竹。
    陳蓉倩、楊錦心(2007)。網路同步教學之設計要項與原則。論文發表於華梵大學「第二屆創新管理與數位科技學術研討會」,台北縣。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無作者(2007)。維基百科。2007年5月28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3%8D%E4%BD%9C%E6%9D%A1%E4%BB%B6%E5%8F%8D%E5%B0%84
    項必蒂(1991)。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與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1994)。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郁涵(2004)。網路教學小組討論互動表現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0620002。
    楊玉麟(2005)。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U05396015。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UE0331008。
    廖志凱(2005)。由美國市場看企業數位學習未來應用趨勢(二)。2006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C22D0002-8789-4F9F-A0BE-F7F8113EE0CF.htm
    網路教學概論(無日期)。2006年10月2日,取自http://cu.nsysu.edu.tw/10001door/book/a04.htm
    趙美聲、陳姚真(主編)(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台北:松崗。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
    蔡崇元(2001)。網路教學者教學互動策略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9NTNU0205006。
    學習動機及激發的方法(無日期)。2007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2.emath.pu.edu.tw/s9121019/myrpt_old.htm
    簡茂發、劉湘川(1993)。二分法記分測驗簡捷信度估計公式之研究。測驗年刊,40,169-188。
    羅家玲(2000)。角色扮演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上的應用(頁20-35)。台北市:教育部。

    二、外文部份
    Byrne, M. S., & Johnstone, A. H. (1988). How to make science relevant School Science Review, 70(251), 43-46.
    Duckworth. C. L. (2001). ISD for Live E-Learning. Retrieved November 28, 2005,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1/apr2001/duckworth.html
    Hofmann, J. (2004). The Synchronous Trainer's Survival Guide: Facilitating Successful Live and Online Courses, Meetings, and Events.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Holmberg, B. (199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 NY : Routledge.
    Johnson, D. W., & Johson, R. T. (1990). Social skills for successful group work.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29-33.
    Joyce, B., Weil, M., & Calhoun, E.(1986).Model of Teaching (4th).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gality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ents, M. V. (1987). The effective use of role-play: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and trainers. NY: Nichols Publishing.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IS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fo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Simsek, A. (1992).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earner control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hite, K. W. , & Weight, B. H. (2000). The online teaching guide: A handbook of attitudes,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virtual classroom.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Wikipedia. (2005).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5, from http://online-edu.org/glossary/index.php/Synchronous_learning%E3%80%90%E5%90%8C%E6%AD%A5%E6%95%99%E5%AD%A6%E3%80%9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