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惠宜
Lien, Hui-I
論文名稱: 【詩性智慧的踏雪尋梅】探究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的生命之歌
A journey of Poetic Wisdom-Research on the Song of Life of Story Growth Group Leaders
指導教授: 秦秀蘭
Chin, Hsiu-Lan
口試委員: 張德永
Chang, Te-Yung
劉易齋
Liu, Yi-Zhai
秦秀蘭
Chin, Hsiu-Lan
口試日期: 2023/06/2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詩性智慧生命敘說U型理論生命轉化
英文關鍵詞: Poetic wisdom, Life-narrative, Theory U, Life transformation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6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詩性,存在人類的內在本性中,一種感性理論思維,當受到外在環境刺激,所產生認知和因應的結果,為詩性智慧。
    新冠疫情發生這些年來,全球壟罩在無法預知未來,何時會結束的陰霾和氛圍中,所有人不得不重新省思,突如其來的外在考驗和衝擊,我們生而為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不可預期的狀況造成的生存危機,什麼是我們心底能堅定把持的信念?
    本研究運用詩性智慧的引導啟發,探討5位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其內在自我建構.生命敘說.生命轉化的感召,對自我和相關成員帶來的影響,應用在自身生活,及擴大到團體的帶領和經營。研究中採半結構方式,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以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蒐集個人的生命故事和人生歷程軌跡,採用了相關的文獻,並以U型理論解析了成長團體帶領者,其生命經驗過程結合U型旅程,在每個生命階段狀況的自我調節,和迎向未來可能的探索。

    Poetic thoughts exist in human nature. When people are stimulated by outside environment,naturally causing cognitive responding results,which is a kind of poetic theoretical thoughts derived from poetic wisdom.
    Since the spread of the epidemic has continued for over three years,the whole world is surrounded by the atmosphere of facing an unknowing future,no one knows exactly when the dark clouds would come to an end.Almost all the people started to contemplate that we as a human being. when suddenly facing outside challenges,what would be the true value and meaning of our life?Facing those unpredictable existing crisis,what would be the sustaining beliefs we could hold on to?
    This study uses the guiding inspiration of poetic wisdom,explore five story Growth Group leaders,its inner self-construction of life narrates the inspiration of life transformation,effects on self and related members,apply it in your own life and extend it to 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groups.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 is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in the research,
    collect personal life stories and life coures trajectories throught one-on-one in depth interviews,adop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using Theory-U analyze growth group leaders,its life experience process combined with U-shaped journey,self-regulation of conditions at each life stage and exploration of future possibilit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1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詩性智慧 16 第二節 U型理論 19 第三節 故事成長團體 24 第四節 自我建構 29 第五節 生命敘說 33 第六節 生命轉化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策略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47 第三節 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55 第四節 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故事團體裡的俠女文文 60 第二節 妍妍陶心驛站中的日常 66 第三節 花花提煉繪本分享智慧 73 第四節 教學上善若水的蘇菲亞 81 第五節 惠惠吟唱故事生命之歌 86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結論 93 第一節 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自我建構 93 第二節 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生命敘說 97 第三節 故事成長團體帶領者生命轉化 104 第四節 研究者反思與期待 108 附錄 114 附錄一 訪談說明與研究同意 114 附錄二 訪談提問問題 115 參考文獻 117 中文 117 英文 122

    一、中文參考文獻 :
    王瑞徽(譯)(2019)。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原作者:Craig Storti)。台北市:時報出版。
    王恭志(2004)。課程語言之探析:從分析語言到詩性智慧的意義 。課程與教學季刊,7(1),109-122。
    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Lawrence Neuman)。台北市:學富文化。
    方隆彰(2013)。嚮往美感的讀書會:99則經營讀書會智慧心法。新北市:香海文化。
    朱衣(譯)(2008)。生命沙伐旅(原作者:John Strelecky)。台北市:時報文化。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彰化市:濤石。
    宋珮 (譯)(2006)。星空下的舞會(原作者:Chema Heras、Rosa Osuna)。台北市:三之三文化。
    宋素鳳(譯)(2009)性別麻煩(原作者:Judith Butler)。上海市:三聯書店。
    李惠貞(2019)。成為自由人。台中市:維摩舍文教。
    李佩怡(2010)。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余德慧(2002)。生命史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林美珍(1987)。兒童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0,85-104。
    吳武典(2007年11月)。成長團體具備三種能力。空大學訊。11,1。
    吳靜宜、李明芬(2020年3月)。連結內在深層意義的設計思考–整合U型理論視域的探究。設計學報,25,1。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市:心靈工坊。
    周惠玲(譯)(1997)。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作者:Paulo Coelho)。台北市:時報出版。
    但昭偉(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
    吳宜璇、周玉文(譯)(2020)。心的刻意練習(原作者 : Amy Bloch)。台北市:高寶國際公司。
    吳靖國 ( 2004年9月 )。G.Vico 「詩性智慧」的哲學構造與教育蘊義。教育研究集刊,50,3。
    易之新(譯)(2002)。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原作者:Irvin D.Yalom)。台北市: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18)。新關係花園(原作者:Jock Mckeen、Bennet Wong)。台北市:心理出版。
    楊定一 ( 2011 )。螺旋,是向上的力量。天下雜誌。
    洪淑貞(2017)。團體諮商專業成長的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俞筱鈞(譯)(2004)。生命的內在遊戲(原作者:Gillian Butler/ Tony Hope)。台北市:董氏基金會。
    夏至(2020)。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甚麼。台北市:任性出版。
    姜雪影(譯)(2012)。先問,為甚麼(原作者:Simon Sinek)。台北市:天下雜誌。
    施如君(譯)(2013)。人聲,奇蹟的治癒力(原作者:Yvonne de Bruijn)。台北:城邦文化。
    柯瑞英、李明芬(2017年6月)。科技時代新閱讀–從經典閱讀到覺性閱讀的U旅程。佛教圖書館,62。
    洪瑛琳(譯)(2010)。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原作者:Jane Speedy)。台北市:心理出版。
    胡百華(譯)(2001)。叔本華《處世智慧錄》(原作者:rthurSchopenhauer)。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梁冬(2021)。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台北市:高寶書版。
    唐清蓉、林燕玲(譯)(2016)。來自大海的禮物(原作者:Anne Morrow Lindbergh)。台北市:遠流。
    翁開成(2009)。覺解我的治療與實踐:透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許滋菱(2020)。自我建構、社會比較:與社群媒體對自尊的影響,以謙遜為調節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許恬寧 ( 譯 ) ( 2020 )。觀察的藝術(原作者 : Rob Walker )。台北市 : 大塊文化 。
    陳智文(譯)(2004)。說故事的力量 : 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原作者:Annette Simmons)。台北市:城邦文化。
    陳增穎(2010)。負傷的心理師–受苦生命經驗的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建泓(2003)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適應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陸洛(2003年12月)。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張純怡(2019)。女性空服員勞務現場之調適行為與生存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原作者:Jeong-Hee Kim)。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王秋絨,洪素珍、蘇慶元、陳永菁、林邦文、鍾明倫、蘇子中、張雅淨(譯)(2016)。人格面具與表演:角色在戲劇、治療與日常生活的意義(原作者:Robert J. Landy)。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碧雲(2004)。生命交織的「結」與「解」:擔任輔導志工對女性生命經驗的意義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張振成(2001)。如何以讀書會來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社教資料雜誌,271,P8-13。
    簡靜惠(2013)。一本真情:我在讀書會等你。台北市:遠流
    簡晉龍(2003)。自我建構與主觀幸福感:自尊與相容和諧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2004年修訂版)。台北市:巨流圖書。
    曹晚紅(譯)(2020)。自卑與超越(原作者:Alfred Adler)。新北市:好人出版。
    曹春燕(2020)。讀書帶領有新招。台北市:四塊玉文創。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
    畢恆達(2010)。教授為甚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華立圖書。
    黃錦墩(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台北市:張老師。
    紐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ˉ
    楊照(2010)。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台北市:九歌出版。
    楊玉鈴(2005)。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學習歷程之研究–讀書會方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趙凡誼(2014)。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趙予彤(2012)。走出生命的迷宮—繪本的療癒能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歐用生(2012)。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A/R/T。教育學報,40,(2),15。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在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頁21–56)。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市:心靈工坊。
    鄧嘉宛(譯)(2018)。一千零一夜故事集--最具代表性的原型故事新譯版 (原作者:John Payn)。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劉艷、鄒泓( 2007 )。自我建構理論的發展與評價。心理科學,30 (5),2007.05.068。
    劉幼怡譯(2019)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原作者:llanB.Chinen)。台北市:天衛。
    蕭菊貞(2017)。故事的秘密 : 寫在劇本之前的關鍵練習。台北市:大塊文化。
    謝凱蒂(譯)(2010)。讓天賦自由(原作者:Sir Ken Robinson)。台北市:天下遠見。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原作者:Natalie Goldberg)。台北市:心靈工坊。
    韓潔光(譯)(2018)。找到你的為甚麼(原作者:Simon Sinek、David Mead、Peter Docker)。台北市:天下雜誌。
    顏崑陽(2009)。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的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清華中文學報,3,49~78。
    二、英文參考資料:
    Anniina S. G. (2008). Water: Moving stillness. In S. Springgay, R. L. Irwin, C. Leggo, & P. Gouzouasis (Eds.), Being with a/r/tography (pp. 25-32).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dana.
    Eisner, E. W. (2002).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8). Narrative and the self as relationship.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 Social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the self: Perspectives and programs (pp. 17–56). Academic Press.
    Haug , F. (1987). Female Sexualization. New York:Verso.
    Haggerson, N., L., Jr. (2000). Expanding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A mytho-poeticperspective. New York, NY: Peter Lang.
    Macdonald, J. B. (1988). Theory-practice and the hermeneutic circle. In W. F. Pinar (E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pp. 101-113). Scottsdale, AZ: Gorsuch Scarisbrick
    網路資料:
    慢漫游(2020)。Muar街遛。引用自臉書漫游麻坡。取自:https://zh-tw.facebook.com
    李慶芳(2012)。敘說的力量。不用數字的研究。(8月31日),取自:
    http://reswithoutnumbers.blogspot.tw/2012/10/blog-post_31.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