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仟定
Cian-Ding Lai
論文名稱: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
The study on the stream habitat ecological research in Li-chi stream of Nantou county and its participant's role from the observer-as-participant
指導教授: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栗栖溪環境教育參與者河川棲地生態研究
英文關鍵詞: Li-chi strea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volunteer, stream habitat ecological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發展歷程之推動,緣起於1990年日月潭水源有可能中斷之議題,政府單位採納專家學者之建言,積極辦理水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育相關研究。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歷程發展推動迄今之棲地生態研究議題(1990年迄今),以及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功能分析。研究者於2年9個月時間(2004.5~2007.1)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河川棲地生態研究及環境教育議題相關文件資料蒐集。本研究藉由參與觀察、文件分析、深度訪談關鍵參與者及三角檢核等多元方法進行,並以環境教育7W架構研擬訪談大綱,就參與動機、背景與目標、資源與條件、角色扮演與功能、以及運用策略與效益等層面進行訪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在生態研究與環境教育上代表的意涵,包含(1)為台灣長期河川生態研究及生態評估的實證案例之一;(2)建構長期且完整的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圖文資訊;(3)瞭解栗栖溪魚類棲地生態動態的現象、過程與運作機制;(4)研究在自然因素(颱風、暴雨、洪水、地震)與人為因素(栗栖溪引水壩、魚類棲地改善工程)干擾下,對栗栖溪魚類棲地生態的影響以及棲地環境的反應;(5)提供有科學依據的生態資訊給相關政府機關,作為後續研擬環境政策或保育措施之依據;(6)栗栖溪流域、栗栖溪引水壩及魚類棲地改善工程等自然與人為干擾的場域,可供作為生態研究與環境教育的資源,培育未來的生態學者與專家;(7)環境生態調查及監測的等研究成果,藉由環境教育轉化後成為生態資訊,可提供給環境教育推廣者,透過學校以及社會環境教育管道,作為學校師生、政府機關、企業團體等相關人員的環境教育教材;(8)結合生態、教育、水利、土木、環科等專家與研究人員、以及政府機關、企業團體、在地居民共同參與,不完全侷限在生態研究領域,並促進與其他領域人員進行產官學交流合作。

    本研究參與者角色分析結果顯示,專家學者扮演生態學者及環境教育學者角色之外,並輔助擔任專案管理者、生態工法專家、生態資訊管理者之功能角色;而在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扮演上,則發揮供給者及中介者之角色功能,並依棲地生態保育理念與實務,提供保育資源、專業諮詢、策略研究、生態分析、規劃、評估以及生態教育等功能,並運用環境政策化及環境教育化之雙向策略,增進政府機關及研究團隊之專業成長,以及持續推動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保育。

    誌 謝 I 摘 要 I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河川生態系統與棲地生態的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 10 第三節 栗栖溪河川環境現況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實施流程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資料分析 1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3 第一節 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及其議題分析 23 第二節 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資源分析 46 第三節 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參與者角色分析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附錄 76 附錄一: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相關文件一覽表 77 附錄二:研究者在歷程中之自我成長及環境教育影響一覽表(研究札記) 83 附錄三: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之訪談效度檢核表 92 附錄四:南投縣栗栖溪河川棲地生態研究歷程之大事紀要一覽表 98 附錄五:新武界隧道及栗栖溪引水計畫環境說明書審查結論 112 附錄六:「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工作記實」第一階段研究工作錄影帶-旁白逐字稿 116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台灣電力公司(1993)。濁水溪上游支流引水利用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1995)。新武界隧道及栗栖溪引水計畫環境說明書。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9)。野生動物保育法。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5)。蓄水供水防洪排水水力發電工程開發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2)。加強推動環境影響評估後續方案。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5)。行政院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說明資料。台北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
    吳秉恩(1994)。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世界經理文摘。91,46-64。
    呂光洋、汪靜明(1987)。武陵農場河域之原產種魚類生態之初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李明雄、林靖雄、蔡仁俊(2002)。新武界隧道及栗栖引水工程-第IB土木工程。現代營建,227,11-25。
    汪靜明(1988)。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第二屆自然保育研習會論文集暨會議紀要,129-13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
    汪靜明(1990a)。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1990b)。河川魚類棲地生態調查之基本原則與技術。森林溪流淡水魚保育訓練班論文集。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主辦。
    汪靜明(1991)。鯝魚族群之形態及生態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79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79-0211-B178-01)。
    汪靜明(1992a)。河川生態保育。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汪靜明(1992b)。大甲溪生態環境教育活動設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1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1-0421-S-018-09-Z)。
    汪靜明(1992c)。丹大事業區卡社溪動物相調查研究。南投縣:台灣省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汪靜明(1993a)。大甲溪魚類棲地改善計畫之三年生態評估研究。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1993b)。台中縣魚類資源。台中縣:台中縣政府。
    汪靜明(1995a)。河川環境教育理念-建構臺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9-37。
    汪靜明(1995b)。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季刊,20,213-235。
    汪靜明(1995c)。生物歧異度概念整合於河川環境教育及環境素養評量之研究:(一)河川環境教育內涵概念及其階層架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NSC84-2511-S-003-003-Z)。
    汪靜明(1996)。河川生態保育原理。環境教育季刊,31,27-53。
    汪靜明(1997a)。我國環境教育推廣者之河川環境概念來源與生物歧異度概念認知之研究。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432-442。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汪靜明(1997b)。濁水溪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一階段研究工作--魚道設計或棲地改善設計。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1998a)。河川生態基流量設計及魚類棲地改善之理念。環境教育季刊,35,49-69。
    汪靜明(1998b)。大甲溪魚類棲地改善及其生態評估研究。中日溪流生態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51-18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1998c)。濁水溪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一階段研究工作成果報告。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2000a)。濁水溪流域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二段階研究報告。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2000b)。大甲溪水資源環境教育。台北市:經濟部水資源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2000c)。後龍溪河川生態教育計畫。台北市:經濟部水資源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2001a)。河川治理與管理的生態觀。水資源管理季刊,3(4),30-39。
    汪靜明(2001b)。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的理念與原理。環境影響評估訓練班第九○○一期講義,5-1至5-27。桃園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
    汪靜明(2002a)。台北縣大屯溪河川生態調查及生態工法教育宣導計畫成果報告。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淡水鎮公所。
    汪靜明(2002b)。生態工法之教育與推廣。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75-95。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暨環境所主辦。
    汪靜明(2002c)。河溪生態與工程變遷。自然生態工法研究會(主管班)論文集。229-249。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主辦。
    汪靜明(2002d)。生態工法之生態內涵。2002生態工法講習班論文集。4-1至4-1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主辦。
    汪靜明(2003a)。台北縣大屯溪生態工法博覽會企劃執行委託服務計畫報告。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汪靜明(2003b)。后番子坑集水區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期末報告。台北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
    汪靜明(2003c)。生態工法之生態評估模式探討。近自然生態工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2-108頁。國立水利環境學院主辦。
    汪靜明編(2003d)。大屯溪生態工法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中心。
    汪靜明(2003e)。生態視窗—大屯溪的生態˙工法(摺頁)。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汪靜明(2003f)。生態視窗—栗栖溪的水資源與河川生態管理(摺頁)。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汪靜明(2003g)。后番子坑溪生態系統及其生態工法教育策略。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研討會論文集。3-1至3-2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中心。
    汪靜明(2003h)。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2003i)。濁水溪流域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二階段後期研究報告。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2004a)。河川生態工法之生態評估原理。水資源管理季刊,6(2),14-24。
    汪靜明(2004b)。以生態工法進行魚類棲地改善之生態評估研究模式。第一屆生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0-77。台灣大學生物系統工程學系主辦。
    汪靜明(2004c)。台北縣三芝鄉龜子山野溪整治工程(溪底橋河段)之河川棲息地生態評估計畫。台北市: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04d)。生態教室-台灣溪流生態保育。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汪靜明(2004e)。九十三年度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保護中心

    汪靜明(2004f)。后番子坑—越野越水(摺頁)。台北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
    汪靜明(2004g)。栗栖壩下游以生態工法進行魚類棲地改善企劃書。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2005a)。河溪生態資源解說圖冊-北區篇。南投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汪靜明(2005b)。栗栖壩下游以生態工法進行魚類棲地改善之生態研究計畫。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汪靜明(2005c)大甲溪東勢石岡段河川棲地生態及魚類調查研究工作。台中縣: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
    汪靜明(2005d)。九十四年度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期末報告。台北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
    汪靜明(2006a)。三芝郷龜子山溪棲地生態調查工作。台北市: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06b)集水區水土生態保育的新思維。水土保持思維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59-70。中華水土保持學會主辦。
    汪靜明、張春莉(1996)。河川環境教育概念階層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41,541-572。
    汪靜明、鄧文楷、黃于玻、柯善勇(1998)。濁水溪流域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一階研究〉。台電工程月刊。603,34-50。
    汪靜明、林文源、莊棋凱、柯善勇(2001a)。河川生態基流量及魚類棲地改善之規劃--以濁水溪上游栗栖溪為例。中國生物學會、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九十年聯合年會暨論文發表會大會手冊與論文摘要集。23-48。中國生物學會、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主辦。
    汪靜明、林文源、柯善勇、莊棋凱、杜悅元、蔡顯修(2001b)。濁水溪流域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二階研究。台電工程月刊,633,91-117。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汪靜明、林文源、黃于玻、莊棋凱、杜悅元、蔡顯修(2004)。濁水溪流域上游栗栖溪河川生態研究及魚類保育計畫第二階後期研究工作。台電工程月刊,670,48-77。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汪靜明、賴仟定、薛加湧、黃嘉龍、曾郁娟(2005a)。河溪棲地生態資訊整合分析方法及示例。第二屆生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0。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主辦、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協辦。

    汪靜明、莊棋凱(2005b)。台灣河川生態保育參與者角色分析與其發展策略-以大屯溪為例。2005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99-307。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暨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
    汪靜明、陳儀玲、徐健倫(2006a)。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環境教育發展模式及策略。2006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61-70。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主辦。
    汪靜明、曾文齡、徐健倫、程藍萱(2006b)。教學媒體與永續發展教育策略--以《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之環境教育與情境設計為例。2006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主辦。
    汪靜明、賴仟定、徐健倫、薛加湧、杜悅元、蔡顯修(2006c)。栗栖壩下游以生態工法進行魚類棲地改善之生態研究計畫。台電工程月刊,695,113-136。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為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段錦浩(1999)。溪流魚類棲地之改善。生態工程與自然工法研討會論文集,212-226。經濟部水資源局。
    徐健倫(1998)。我國師範院校職前教師之河川生物環境概念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莉(1996)。河川環境教育內涵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棋凱(2002)。大屯溪河川生態保育之環境行動發展歷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加慶(1999)。臺中縣中小學環境教育種子教師對河川生物環境教育概念之分析研究-以大甲溪河川環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秋楊(2002)。河川生態工法及其應用(1/3)。台中市:經濟部水利署。
    陳秋楊(2004)。河川生態工法及其應用(2/3)。台中市:經濟部水利署。
    陳伸賢(2004)。生態工法在水利工程之應用與推動。經濟部水利署永續發展簡訊,8,2-10。
    夏禹九、金恆鑣、林敏雄(2000)。長期生態研究的台灣經驗。科學發展月刊,28(9),679-685。
    陳儀玲(2005)。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功能。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于玻(1998)。栗栖溪河川生態環境品質與魚類群集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文齡(2005)。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生態武陵》多媒體教材設計歷程及其參與者角色。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葉品妤(2004)。環境教育推廣者運用自然生態影像之現況研究-以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弘祥、林維雄、劉欽正、李鴻洲(2002)。新武界及栗栖溪引水隧道工程規劃與設計探討。地工技術,90,85-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米爾斯原著。行動研究法(蔡美華譯)(2003)。台北市:學富文化。
    謝季壽、趙芳成、陳敏村(1998)。新武界隧道及栗栖引水工程規劃。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月刊,71(5),50-59。
    謝勝彥(2002)。我國河川生態保育推展概況。河川生態基準流量評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1-48。經濟部水利署、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興工程顧問社主辦。
    Connect,(1975). The Belgrade Charter, Connect Vol. I No1.
    Hungerford, H. R., and Peyton, R. B. (1980). A paradigm for citizen responsibility : environmental action. Current Issues VI: The Year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Sacks,A. B. et al. (eds.),Columbus: Ohio, ERIC/SMEAC, p.173-192.
    Mitsch, W. J. and S. E. Jorgensen.(2004)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411 pp.
    Peyton, R. B. (1977). An Assessment of Teacher's Abilities to Identify, Teach, and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84297.
    Stapp, W.B.(1989)。全球河川環境教育網絡。環境教育研討會專輯,49-51。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UNESCO,(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Paris.
    Wang, C. M. J. 1989.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y ecology in an agricultural mountain stream system of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138 p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