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俐穎 |
---|---|
論文名稱: |
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 |
指導教授: | 卯靜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代理教師 、教師社會化 |
英文關鍵詞: |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teacher socializ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76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今日的國小代理教師,在師資培育政策的轉變以及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之下,他們成為校園中不可忽視的新族群,這群代理教師走在成為教師的路上,不同於過去的教師般直線前進,他們歷經許多矛盾、曲折與選擇。本研究以出身傳統師院生且擁有合格教師證書的國小代理教師為對象,從社會學三大理論-結構功能論、衝突論和象徵互動論的觀點,藉由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蒐集資料,探討國小代理教師身處代理制度下以及與他人、環境的互動中,其教師社會化的歷程如何進行?而不同的個人經歷如何影響或累積其教師社會化的走向?
由資料分析可知本研究的二位國小代理教師有不同的際遇,他們成為國小代理教師的歷程也大不相同,其教育信念、師生互動、親師溝通,以及人際關係等各方面,不僅呈現個人特質、自我觀念,也受到任教學校的文化、結構和教師的人際網絡影響,二位教師的經歷雖有個殊性,但明顯可見其受家長與制度所影響,不時牽動著他們的選擇與方向。根據分析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不斷順服與質疑的歷程
二、影響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因素
(一)源於身分與就業、成就感的「推」、「拉」力量。
(二)由制度層層形塑而成的學校過客。
Due to the transi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low birth rate in the past decade, the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have formed a new group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is group of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unlike their predecessors who worked as regular teachers after internship, confronts many choices, difficulties and conflicts. With the sociological theorie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conflict theory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here this thesis examines, under this substitute system, the teacher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certificated teachers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examines how differ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ffects the direction of teacher socialization.
We see the two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on this thesis have totally different career path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ir processes of becoming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re different as well. Their beliefs in education,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vary not only because of their personal trait and belief, but also under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chool cultures, school structures and their personal network. Though the two of them have uniqueness, their choices and directions have been obviously found affected by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pare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and contemplation
2. The factors to affect the teacher socialization of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中文部份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1997)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07修正)。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4),61-92。
王邵華(2007)。應用FAHP於國小代理教師甄選方法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秋絨(1989)。教師社會化理論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運用。載於郭為藩(主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第三版)(頁697-759)。台北市:五南。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第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錦珍(1993)。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全國教師會選聘服務網(2006,8月)。95年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總表。2008年10月3日,取自http://140.111.1.189/95slist.htm
全國教師會選聘服務網(2007,7月)。96年各縣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錄取率總表。2008年10月3日,取自http://140.111.1.189/96slist.htm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玉琴、陳瑞發(2004)。直觀規律對國小代課教師數學解題的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4,66-87。
何信儀(2008)。中等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代課教師的觀點。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雲光、吳百祿、王瑞賢(1995)。國中實習教師專業社會化過程之問題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6-34。
余新富(2005)。國小代理教師透過同儕對話對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生傳(1993)。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教育學刊,10,23-104。。
林清江(1977)。從社會化歷程論各級教育的重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09-128。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
邱明昌(1989)。國小代課教師問題的探討。師友,260,24-26。
周春美、沈健華(2003)。認知歷程觀點的職業類科實習教師社會化之研究。教育學刊,20,57-78。
紀家雄、林嘉君(2003)。現行國民中小學兼任代課代理教師及教學支援人員權利義務之法規分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193-219。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1-126)。臺北市:心理。
徐晉治(1985)。國民小學代課教師制度之調查研究。花蓮師專學報,16,11-24。
高強華(1988)。從教師社會化論師資培育的興革。國立編譯館館刊,17(7),283-298。
高強華(1992)。教師專業社會化面面觀。台灣教育,496,1-8。
師資培育法(1994)。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05修正)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07修正)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08修正)。
國民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進要點(1975)。
崔宇華(2000)。代課教師師資培育與因應之道。師友月刊,396,35-37。
張芬芬(1988)。實習教師社會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351-384。
張淑玲、林福來(2001)。一位實習教師的專業社會化歷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65-88。
許皓捷(無日期)。何謂候鳥。2008年12月13日,取自http://wagner.zo.ntu.edu.tw/guandu/article/2-1%E4%BD%95%E8%AC%82%E5%80%99%E9%B3%A5.htm
張豊儒(2000)。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慶龍(1991)。為國小代課、代理教師說說公道話。師說,32,27-32。
張靜怡(2008)。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金容(1971)。應改善國小代課教員的待遇。台灣教育,246,20。
陳秉璋(1991)。社會學理論(第四版)。台北市:三民。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台北市:三民。
教育部(2003)。國中小代理代課教師比率。2008年10月3日,取自http://140.111.1.22/english/en05/other/bbs/T03.htm。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 九十四年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 九十五年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 九十六年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無日期)。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2008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6.xls
教師法(1995)。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金益(1972)。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問題之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22(12),9-10。
黃怡(1993)。教育制度下的犧牲短打:國小代課老師面面觀。人本教育札記,51,8-29。
黃萬居(1999)。培育國小代課教師為STS教師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專刊,3-22。
黃嘉莉(2006)。1990年代後臺灣教師證照制度發展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63-91。
黃瑞琴(1991)。蒐集資料。載於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51-165)。台北:心理。
游美惠、王百合(2007)。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4,119-152。
葉玉珠(1999)。代理(課)教師批判思考教學專業知識、個人教學效能及教學行為之現 況及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55-84。
葉偉崧(2007)。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連祺(1998)。建立中小學兼任、代理及代課教師聘任與證書制度之芻議。教育資料文摘,42(6),76-85。
湯梅英(1996)。教師專業社會化之探討:學習與成長的歷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16。
臺灣省國民小學代理教員儲備派用注意要點(1970)
臺灣省國民小學代課教員儲備派用注意要點(1970)
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甄試儲備派用要點(1984)
劉文通(1986)。如何輔導代理代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教與愛,17,63-66。
劉玲君(2004)。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修訂三版)。台北市:三民。
厲以賢(主編)(1992)。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市:五南。
鄧運林(1979)。「代課教師」需要職前訓練嗎。教與學,5,15-16。
鄭照順(1988)。國中教師專業社會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2007修正)
應徵(召)服兵役員工職務輪代辦法(1964)
錢震宇(2008,9月27日)。代理教師流動率高好壞碰運氣。聯合報。2008年10月2日,取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4534993.shtml
蕭靜芳(2005)。教學過客--代理教師的學生適應問題。師說,186,12-13。
謝琇玲(1999)。教師專業社會化與教育學程的實施研析。臺灣教育,578,2-9。
顏良益(2007)。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魏景榮(1971)。如何輔導國民小學代課教師。國教世紀 ,6(12),5-6。
英文部分
Apple, M. W. and Weis, L. (1983).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A Political and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H. S. (1951). The career of the Chicago public schoolteache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Hoy, W., & Ress R. (1977). The Bureaucratic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8(1), 23-26.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 London: Methuen.
Lortie, D. C. (1975). The Limits of Socialization. In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pp.55-8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Zeichner, K., & Gore, J. (1990). Teacher socialization. In W. R. Houston, R. Howsam, & J. Sikula (Eds.), Hank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329-348).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