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賀欽
Hu, He-Cin
論文名稱: 「荊揚之爭」格局下的豫州(317-445)
Yuzhou under the "Struggle between Jing and Yang"(317-445)
指導教授: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口試委員: 李明仁
Li, Ming-Jen
陳登武
Chen, Deng-Wu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口試日期: 2023/07/2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豫州方鎮僑州郡縣荊揚之爭宗王出鎮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52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3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豫州為先秦九州之一,其政區的變化,在西晉前逐漸向東南方的江南地區延伸。兩晉之際,在北方胡族的入侵下,先秦以來的古豫州政區大量丟失,其後便隨著南北交戰反覆奪還,政區相當的不穩定。出於彰顯主權與收攏流民的目的,東晉政權以「僑州郡縣」的制度,新建了豫州的「僑政區」,使東晉時期的豫州政區產生了「僑實混合」的特殊樣態。待東晉末劉裕掌權,他主持的「義熙土斷」、「北伐南燕」的一系列作為,建立了有別過往的「新豫州」政區,並在劉宋建國後被劃分南北,成為南朝時代主要的豫州政區。

      從政治層面來看,豫州政區的變動與政治牽連極深,可說每一次大規模的政區調整,幾乎都是政治鬥爭、角力的結果。從東晉特殊地理格局形成的「荊揚之爭」;東晉末年「義熙土斷」針對揚、豫二州的調整;劉宋初年分割「南豫州」以及「宗王出鎮」的方鎮政策,都彰顯了政治力在地理區劃的影響力。本文關於政治面的討論,時間起於東晉建立之建武元年(317),迄於劉宋二度分割南豫州的元嘉二十二年(445),透過地理的政區變化,重新分析在此期間居主導地位的東晉門閥士族、劉宋宗室與寒門武將的動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9 第二章 豫州的政區變化12 第一節 原始政區:古豫州的沿革12 第二節 僑實混合:東晉建立的僑豫州政區16 第三節 政區抵定:義熙土斷所建之新豫州23 小結31 第三章 東晉前、中期的豫州政治33 第一節 時代特色:東晉時期的「荊揚之爭33 第二節 軍事要地:豫州西府的形成38 第三節 關鍵三方:庾、謝二族與豫州政治46 小結52 第四章 東晉後期至劉宋初年的豫州政治54 第一節 門閥末路:東晉後期桓氏之盛衰54 第二節 晉宋鼎革:桓氏終局與劉裕崛起60 第三節 州鎮政策:荊揚之爭的尾聲66 小結73 第五章 結論75 徵引書目77

    一、古籍史料(依朝代先後排列)
    1.〔秦〕呂不韋著,《呂氏春秋》,臺北:中華書局,2016重製一版。
    2.〔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3.〔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
    4.〔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晉〕孔晁注,《逸周書》,臺北:中華書局,2016重製一版。
    6.〔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徐傳武校點,《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
    9.〔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北齊〕魏收,《魏書》,北京 : 中華書局,2018。
    11.〔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16.〔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
    17.〔宋〕李燾,《六朝通鑑博議》,卷1,〈總六朝形勢論〉,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686,臺北 : 臺灣商務,1984。
    18.〔清〕吳廷燮,〈東晉方鎮年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
    19.〔清〕萬斯同,〈東晉方鎮年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
    20.〔清〕秦錫圭,〈補晉方鎮年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
    21.〔清〕錢大昕撰,陳文和、張連生、曹明升點校,《廿二史考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22.〔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香港 :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
    23.〔清〕楊守敬,《水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清〕紀昀,《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5.〔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7。
    26.〔清〕吳增權,《三國郡縣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7.〔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清〕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2,〈文學第四〉,頁306。
    29.〔清〕孫星衍著,《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中華書局,2016重製一版。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中文專書
    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
    5.宋杰,《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經銷,2009。
    6.周振鶴,《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周運中,《九州考源》,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8.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9.胡阿祥,《宋書州郡志滙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11.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下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12.唐長孺,《唐長孺文集: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
    13.章議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4.陳金鳳,《東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16.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7.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18.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19.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0.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1991。
    21.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22.顧凱,《庾氏家族與東晉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二)日文專書
    1.川勝義雄著;李濟滄、徐谷芃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中村圭爾,《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3.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出版會,2003。
    4.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 : 後漢-隋.唐》,臺北:稻鄉,1998。
    5.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中文期刊及專書論文
    1.小尾孝夫,〈劉宋以後北府兵軍事地位考論——以東晉末至劉宋初晉陵郡域上無實土僑郡縣的掌控方式為考察中心〉,《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南京,2006.9,頁39-43。
    2.中村圭爾,〈東晉時期揚州的流民及其歷史意義〉,收入牟發松主編《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頁176-187。
    3.王永平,〈廬陵王劉義真之死與劉宋初期之政局——從一個側面透視晉宋之際士族與寒門的鬥爭〉,《歷史學研究》,2009年第4期,武漢,2009.4,頁209-216。
    4.北村一仁,〈南北朝時期的「荒」〉,收於《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頁254-255。
    5.北村一仁,〈南北朝時期的汝南懸瓠―—以「城豪」胡氏的動向為中心〉,《隋唐魏晉南北朝史資料》,第27輯,武漢,2012,頁153-168。
    6.朱紹侯,〈陳郡謝氏在劉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6,開封,2001.11,頁49-54。
    7.呂春盛,〈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0,臺北,2013.12,頁14-22。
    8.李峰,〈劉宋時期南豫州沿革考〉,《淮南師範學院學報》,18:1,江西: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16,頁60-65
    9.李濟滄,〈「和靖」與「寬和」——東晉中期的國家與社會互動關係〉,《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二十四輯,武漢,2008,頁82-84。
    10.周正鶴,〈建購中國歷史政治學的設想〉,《歷史地理》,第15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頁3-4。
    11.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北京,1972,頁15-38。
    12.金宇飛,〈九州的起源〉,《尋根》,2011年第6期,鄭州,2011,頁21-25。
    13.胡阿祥,〈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之疆域及其分析〉,《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南京:南京曉莊學院,2009.7,頁16-22、122。
    14.胡阿祥,〈論土斷〉,《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南京,2001,頁83-92
    15.胡阿祥,〈關於三國兩晉南朝時期政治地理的若干思考〉,《歷史地理》,2014年第2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頁51-72。
    16.胡運宏,〈王鳴盛之魏晉南北朝正史地理考證述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南京:南京曉莊學院,2013.11,頁15-19。
    17.要瑞芬,〈都督制在東晉南朝荊揚之爭中的作用〉,《蘇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蘇州:蘇州大學,1993.1,頁96-98、115。
    18.唐春生,〈晉末劉裕與劉毅之爭論述〉,《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重慶,2003.4,頁23-28。
    19.孫永如,〈東晉的西府及其戰略地位〉,《安徽史學》,1991年第2期,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1,頁15-18。
    20.徐成,〈《南齊書·州郡志》文本溯源與年代斷限〉,《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2017,頁105-120。
    21.祝總斌,〈試論東晉後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桓玄代晉之性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北京,1985,頁75-82。
    22.曹文柱,〈東晉時期陳郡謝氏瑣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編輯部,1997,頁84-91。
    23.曹文柱,〈關於東晉南朝時期的「土斷」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北京,1980,頁18-25
    24.郭黎安,〈六朝建都與軍事重鎮的分布〉,《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北京,1999,頁73-81。
    25.陳金鳳,〈從「荊揚之爭」到「雍荊之爭」——東晉南朝政治軍事形勢演變略論〉,《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河南:河南省歷史學會,2005,頁34-39。
    26.陳晨,〈論東晉時期的豫州政治〉,《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洛陽:洛陽理工學院,2019.2,頁70-74。
    27.陳隆文、王琳,〈豫州原義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3期,西安,1993,頁144、154。
    28.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臺北, 1952,頁139;後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新北:聯經,2022,頁93-116。。
    29.楊玉恩,〈東晉南朝的方位州考釋〉,《安徽史學》,2016年第4期,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2016,頁57-63。
    30.楊恩玉,〈東晉南朝的「三吳」考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4,北京,2015,頁72-80。
    31.楊德炳,〈論祖逖與北伐〉,《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武漢: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1985,頁107-112。
    32.雷震,〈黃、白籍問題與「土斷」〉,《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漢中,1992,頁32-38
    33.劉占、劉洋,〈東晉司馬昱和桓溫的歷史研究〉,《西部學刊》,總147期,西安,2021.9,頁146-151。
    34.鄧安生,〈東晉四府考略〉,《歷史教學》,1983年第1期,天津:歷史教學社,1983,頁11-14。
    35.鄭富元,〈豫州豪族與蕭梁政權〉,《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8,臺北,2012,頁。
    36.魯力,〈宗王出鎮與劉宋政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6,開封:河南師範大學,2011.6,頁124-128。
    37.魯力,〈劉宋初年的方鎮格局與荊揚之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8輯,武漢:武漢大學文科學報編輯部,2001,頁63-69。
    38.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15,北平,1934.6,頁51-76。

    (二)日文期刊及專書論文
    1.小尾孝夫,〈義熙土斷における劉裕の政治的意圖——僑豫州および僑淮南郡の實土化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77:1,東京,2018,頁99-129。
    2.安田二郎,〈晉宋革命と雍州(襄陽)の僑民 : 軍政支配から民政支配へ〉,原刊《東洋史研究》,第42卷,第1號(1983);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王榮霞,〈荊州方鎮與劉宋政局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7。
    2.王慧,〈東晉南朝荊州軍事地理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5。
    3.吳鳳家,〈南北朝時期的豫州 : 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4。
    4.宋智峰,〈荊、揚之爭與東晉南朝政局演變〉,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倫文,2007。
    5.徐永恒,〈豫州與東晉南朝政治〉,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6.詹有貴,〈陳郡謝氏家族興起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