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俊諭 |
---|---|
論文名稱: |
「朝鮮朱子」退溪李滉易學研究 A Research on Toegye Lee-Hwang's I-Ching Studies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9 |
中文關鍵詞: | 退溪李滉 、《啟蒙傳疑》 、《周易釋義》 、理數之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1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朝鮮李朝著名學者退溪李滉(1501-1570)的易學為主要研究對象。李退溪是朝鮮性理學前中期的重要學者,與栗谷李珥(1536-1584)並稱朝鮮儒學的兩大儒,對於四百餘年韓國性理學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本文以退溪易學為研究目標,以究李朝經學的源流所在,試圖以海峽兩岸的經學方法研究韓國易學,此有別於韓國易學一般以哲學研究切入為易學思想研究的做法。
本文除首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外,以下共分五個章節開展。第二章先論「李退溪之生平與交遊」,筆者詳細的考述了退溪的家世背景、學問歷程、師友交遊與今存著述,其中並對退溪二十歲接觸《周易》後,各個人生階段關於易學研究的生平事蹟有所著墨。尤其將退溪接觸「理數之學」的時間提早於三十五歲,有別一般據鄭惟一《言行通述》謂其晚年始治象數之學的看法。第三章論「李退溪《啟蒙傳疑》探析」,該書是退溪易學研究向來被大力著重之處。該章以兩大落實為目標:一是確實考察《啟蒙傳疑》的成書過程與撰作底本,指出《退溪年譜》雖記載《啟蒙傳疑》成書於1557年,但此後並未停止修訂,而其底本乃以《性理大全》本《易學啓蒙》為主要底本。二是注重退溪《啟蒙傳疑》各個易學觀點之發展層次,確實說明退溪對於邵雍、朱熹,以及元明諸子之說如何「參訂異同」。該章評議筆者以為,退溪易學如同朱熹易學一般,兼涉於象數學與義理學,同是「主理兼明數」,其象數研究正是對理學哲學天道一環的探索。第四章論「李退溪《周易釋義》探析」,該章同樣確實指出《周易釋義》為退溪《七書釋義》之最早成書者,時間落在1555-1557之間,並說明其成書取材參考了明代《周易傳義大全》。而《周易釋義》的易學研究,筆者則據退溪讀《易》之強調「主《本義》兼《程傳》」,擴及對同時代經筵論易材料,以及學者書信資料的考察,提出了該時代易學研究的「程朱抉擇」課題,然後以之探討《周易釋義》。第五章論「李退溪之平居論易」,以《退溪先生文集》所收錄之詩、文、書信等材料為討論對象。該章筆者討論了退溪「論《易》之圖書」、「《天命圖說》與《聖學十圖》」、「論《易》之象數」,說明圖書學之於退溪易學的重要性,以及退溪對邵雍、朱熹圖書學,和周敦頤《太極圖說》的繼承。朝鮮性理學的以圖述學模式,根據權近與退溪自述,亦是祖述於宋易之圖書學。筆者並論及宋明理學「數本於理」的理論模式,說明退溪「主理兼明數」說,自程頤、邵雍、朱熹以下的一脈相承。最末論退溪之卜筮觀,說明朱熹與退溪排斥巫卜的儒占思想,以及其易學研究對於民間雜占的重視。第六章則總結前述,並對退溪易學與韓國易學的研究提出未來展望。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1.〔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2.〔魏〕王 弼:《周易略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3.〔魏〕魏伯陽:《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5.〔宋〕程 顥、程頤著,朱熹編,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宋〕邵 雍:《皇極經世》,聚珍仿宋《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
1965。
7.〔宋〕邵 雍:《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8.〔宋〕張 載:《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9.〔宋〕劉 牧:《易數鉤隱圖》(據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原刊」本影印),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3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10.〔宋〕朱 熹:《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11.〔宋〕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宋〕朱 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007。
13. 〔宋〕朱熹:《易學啟蒙》,收入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14.〔宋〕朱 熹:《易學啟蒙》,收入《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5.〔宋〕朱 熹:《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宋〕朱 熹:《文公易說》,《通志堂經解》第四冊,臺北:漢京文化,1985。
17.〔宋〕朱 震:《漢上易傳》(據宋刊鈔補本影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0、21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18.〔宋〕蔡 沉:《洪範皇極內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05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9.〔宋〕鮑雲龍:《天原發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06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0.〔元〕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1.〔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2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2.〔元〕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2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3.〔元〕陳 櫟:《定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05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4.〔元〕董 楷:《周易傳義附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5.〔元〕董真卿:《周易會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6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6.〔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4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7.〔元〕脫 脫:《宋史》,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臺北:世界書局,1986。
28.〔明〕宋 濂等:《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29.〔明〕胡 廣等:《性理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30.〔明〕胡廣等:《周易傳義大全》,影印明建陽坊刊本,收入巖靈峯《無求備
齋易經集成》4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31.〔明〕韓邦奇:《啟蒙意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0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32.〔清〕張廷玉:《明史》,上海涵芬樓據清乾隆年武英殿原刊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
33.〔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1。
34.〔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
35.〔清〕胡 渭:《易圖明辨》(據清道光二十四年《守山閣叢書》本影印),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36.〔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
37.〔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
38.〔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39.〔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
40.〔韓〕李喜朝:《芝村集》,《韓國文集叢刊》170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1.〔韓〕李滉:《周易釋義》,《韓國經學資料集成》88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96。
42.〔韓〕李滉:《啟蒙傳疑》,《韓國經學資料集成》88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96。
43.〔韓〕李滉:《退溪集》,《韓國文集叢刊》29、30、31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4.〔韓〕李瀣:《溫溪逸稿》,《韓國文集叢刊》27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5.〔韓〕李萬敷:《息山集》,《韓國文集叢刊》179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6.〔韓〕李德弘:《艮齋集》,《韓國文集叢刊》51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7.〔韓〕宋時烈:《宋子大全》,《韓國文集叢刊》116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8.〔韓〕田愚:《艮齋集》,《韓國文集叢刊》335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49.〔韓〕金榦:《厚齋集》,《韓國文集叢刊》155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0.〔韓〕安珦:《晦軒先生實記》,《韓國歷代文集叢書》35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
51.〔韓〕宋徵殷:《約軒集》,《韓國文集叢刊》164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2.〔韓〕任憲晦:《鼓山集》,《韓國文集叢刊》314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3.〔韓〕權斗經:《退陶先生言行通錄》,《退溪全書》下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58。
54.〔韓〕金誠一:《鶴峰先生續集》,《韓國文集叢刊》48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5.〔韓〕鄭惟一:《文峯集》,《韓國文集叢刊》42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6.〔韓〕鄭夢周:《圃隱集》,《韓國文集叢刊》5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7.〔韓〕曹植:《南冥集》,《韓國文集叢刊》31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58.〔韓〕曹植:《南冥別集》卷一,收入《南冥別集.四種》,晉州:南冥學術研究院出版部,2000。
59.〔韓〕《朝鮮王朝實錄》,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
60.〔韓〕金富軾:《三國史記》,臺北:韓國民俗協會,1971。
61.〔韓〕釋一然:《三國遺事》,臺北:韓國民俗協會,1971。
62.〔韓〕權近:《周易淺見錄》,《韓國經學資料集成》87冊,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1996。
63.〔韓〕鄭麟趾:《高麗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
64.〔韓〕金安國:《慕齋集》,《韓國文集叢刊》20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65.〔韓〕崔岦:《簡易集》,《韓國文集叢刊》49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66.〔韓〕柳成龍:《西厓集》,《韓國文集叢刊》52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67. 〔韓〕柳雲龍《謙菴集》,《韓國文集叢刊》49册,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68.〔韓〕洪汝河:《木齋先生文集》《韓國文集叢刊》124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
69.賈順先主編:《退溪全書今注今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
70.黃忠天主編:《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出版社,2007。
二、近人著述
1.子安宣邦(日)著,陳瑋芬等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樂學書局,2003年7月。
2.王 甦:《退溪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2月。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9月。
4.金秀炅(韓):《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
5.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6.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7.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8.牟宗三:《理則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9.余英時:《宋明理學與中國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10.李丙燾(韓):《韓國儒學史略》,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年。
11.李明輝:《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12.李明輝:《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12月。
13.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14.李紀祥:《宋明理學與東亞儒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15.李甦平:《韓國儒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
17〔韓〕李家源:《韓國漢文學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18.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19.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
20.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21.杭辛齋:《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3月。
22.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
23.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24.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25.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7月。
26.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7月。
27.林維杰:《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8.金忠烈(韓):《高麗儒學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29.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出版社,1998年。
30.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2月。
31.范良光:《易傳道德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32.徐芹庭:《易圖源流》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
33.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
34.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
35.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6年8月。
36.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3年2月。
37.崔英辰(韓):《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11月。
38.崔根德(韓):《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1月。
39.張 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40.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月。
41.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42.張立文:《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43.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44.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1993年。
45.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
46.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47.張善文:《象數與義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48.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49.張善文:《歷代易學與易學要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50.梁韋弦:《漢易卦氣說》,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
51.郭 彧:《京氏易源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
52.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53.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54.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55.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56.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57.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58.勞思光:《哲學與政治》,臺北:時報出版,1986年。
59.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60.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61.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62.曾春海:《晦庵易學探微》,臺北:輔仁大學,1983。
63.馮曉庭:《宋初經學發展述論》,臺北:萬卷樓,2001。
64.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65.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66.黃俊傑主編:《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67.黃壽祺、張善文主編:《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68.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3月。
69.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70.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71.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72.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73.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一),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2月。
74.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二),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6月。
75.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三),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76.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77.劉正:《圖說漢學通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78.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79.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80.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五輯——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81.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2月。
82.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83.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84.蔡尚思:《周易思想要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85.蔡尚思主編:《十家論易》,長沙:岳麓書社,1993。
86.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87.蔡振豐:《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88.鄭吉雄、張寶三:《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89.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90.鄭吉雄:《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91.鄭吉雄:《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
92.鄧立光:《象數易鏡原》,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
93.盧仁淑(韓):《朱子家禮與韓國之禮學》,北京:人民文學,2000年。
94.賴師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
95.錢 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96.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97.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98.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
99.簡江作《韓國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
100.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1.柳承國(韓)著,姜日天、朴光海等譯:《韓國儒學與現代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6月。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暨分類排列)
(一)博士論文──易學研究
1.金益洙(韓):《朱熹與退溪的易學思想研究》,首爾:建國大學校哲學科博士論文,1987年6月。
2.胡培基:《程頤思想研究》,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3.李忠九(韓):《經書諺解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國語國文學科博士論文,1990。
4.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5.崔正俊(韓):《退溪의『啓蒙傳疑』에 관한 硏究:『周易質疑』와 관련하여》,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哲學科博士論文,1997。
6.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7.林映希(韓):《李退溪與朱熹易學哲學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
(二)博士論文──程、朱思想研究
1.簡宗修:《朱子的理氣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2.梁承武:《朱熹哲學思想之發展及其成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3.潘清芳:《二程哲學思想探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9月。
4.崔知泰:《由朱熹形上結構解析其心性論》,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5.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6.蔣秋華:《二程詩書義理求》,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7.朴龍模:《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8.鄭相峰:《朱子心論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三)博士論文──東亞儒學研究
1.金樂熙(韓):《李退溪與李栗谷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2.金周漢(韓):《中、韓理學家之文學觀及其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5。
3.宋琫圭(韓):《朱子與李退溪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4.金起賢(韓):《朱子學在韓國的流衍及其影響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四)碩士論文──易學研究
1.王基西:《北宋易學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2.陳正榮:《張載易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3.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
4.胡培基:《周易程傳朱熹本義之比較研究》,香港:珠海大學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5.徐正桂:《王韓易注及朱子本義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6.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7.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8.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9.張朝南:《周易本義與朱子語類易論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10.崔正俊(韓):《退溪的啟蒙傳義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校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11.蔡府原:《從伊川易傳探伊川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12.柳悳熙(韓):《퇴계의 계몽전의 명시책 연구》,光州:光州大學碩士
論文,2006。
(五)碩士論文──程、朱思想研究
1.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
2.鄭敏華:《程頤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5月。
3.梁承武:《朱子哲學思想之發展及其成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4.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
5.吳展良:《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6.文炳道:《從道德哲學的觀點論朱子理氣論及心性論》,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7.金尚燮:《論朱子理氣觀念之形上學涵義》,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8.鄭相峰:《伊川道德實踐之理論依據及其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9.祝平次:《朱子的理氣心性說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10.柯志明:《朱熹主體理論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11.陳靜瑩:《二程工夫論之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12.謝仁真:《析論朱熹與張栻的仁說及其論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1月。
13.楊雅婷:《朱子思想中「心」的意義與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11月。
14.王惠雯:《朱熹「心與理一」思想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5.張新智:《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6.沈享民:《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17.歐昭賜:《朱熹心性論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18.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9.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0.葛世萱:《程明道思想與道家思想之交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21.陳雅婷:《朱熹心性論中的氣》,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六)碩士論文──東亞儒學研究
1.金起賢(韓):《李退溪道德論進路之探究——由縱貫的反省到義理內容之解析》,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期刊論文
1.成中英:〈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說與孟子、朱熹思想〉,《學術月刊》,上海: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88。
2.呂紹綱:〈再論退溪易學〉,《周易研究》五十七期,濟南:中國周易協會,2003。
3.呂紹綱:〈退溪易學初論〉,《周易研究》三十八期,濟南:中國周易協會,1998。
4.李允熙:〈退溪學研究院簡介〉,《當代韓國》,北京:中國社科院韓國研究中心,1996。
5.李洪淳:〈論退溪對程朱理學的貢獻〉,《延邊大學學報》,延吉:延邊大學,1991。
6.李錦全:〈李退溪的天人合一思想——兼論退溪學對中國儒家思想的運用和發
展〉,《中州學刊》,鄭州:河南省社科院,1986。
7.李錦全:〈論退溪人生哲學在儒學中的歷史地位〉,《天津社會科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0。
8.周月琴:〈現代韓國儒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向述評〉,《哲學動態》,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1995。
9.林映希:〈論李退溪的太極動靜觀〉,《遼寧大學學報》,瀋陽:遼寧大學,2000年9月。
10.胡自逢:〈伊川易學之基本思想〉,《中華學苑》十五期,1975年3月。
11.胡自逢:〈伊川易學綜要〉,《中華學苑》十四期,1974年9月。
12.胡自逢:〈程子易學源流述略〉,《孔孟學報》四十三期,1982年。
13.張品端:〈李滉對朱熹理學的繼承和發展〉,《合肥學院學報》,合肥:合肥學院,2007年9月。
14.陳 來:〈略論朝鮮李朝儒學李滉與奇大升的性情理氣之辯〉,《北京大學學
報》,北京:北京大學,1985。
15.程元敏:〈朱子易例及易傳比較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四期,1969年10月。
16.黃德昌:〈退溪易學的《河圖》《洛書》觀〉,《宗教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1997。
17.賈順先:〈李退溪對儒家經學的繼承、發展及其影響〉,《四川大學學報》,
成都:四川大學,1996。
18.蒙培元:〈朱學的演變和李退溪哲學〉,《浙江學刊》,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院,1986。
19.劉笑非:〈退溪性理學與陽明心學的聯系〉,《齊魯學刊》213期,曲阜:山東曲阜師範大學,2009。
20.劉蔚華:〈退溪《易學》思想初探〉,《濟南教育學院學報》,濟南:濟南教育學院,2000。
21.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安徽大學學報》,合肥:安徽大學,2009年3月。
22.錢 穆:〈朱子學流衍韓國考〉,《新亞學報》第十二卷,1977年8月,頁1-69。
23.戴君仁:〈朱子的周易本義〉,《書目季刊》第二期第三號,1968年8月。
24.戴君仁:〈談宋易〉,《新時代》第二期第七號,1962年7月。
25.簡博賢:〈退溪易說疏釋〉,《興大中文學報》第二期,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1989年1月。
26.簡博賢:〈論象數推易之學──由退溪易說談起〉,《興大中文學報》第四期,
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1991年1月。
27.金生楊:〈退溪對朱子象數易學的發展〉,《尤溪首屆朱子文化研討會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8.賴貴三:〈韓國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易》學研究〉,《東海中文學報》2013年6月
(二)論文集論文
1.金益洙:〈退溪李滉的易學思想〉,《周易與韓國易學》,首爾:韓國周易協會,頁287-316。
2.張立文:〈朱熹易學思想辨析〉,《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3.張立文:〈朱熹卜筮之謎的考釋〉,《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4.張立文:〈朱子與退溪的易學思想比較研究〉,《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5.張立文:〈李退溪理數思維略論〉,《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三)研討會論文
1.まえかき(日):〈朱熹の敬說に關する一考察〉,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頁635-657。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3。
2.友枝龍太郎(日):〈退溪之天命新圖與理氣說〉,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溪學會(主編),《第四屆近世儒學與退溪學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
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3.王 甦:〈退溪的事君之道〉,《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4.安炳周(韓):〈儒教之憂患意識與退溪之敬——以聖學十圖為中心〉,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溪學會(主編),《第四屆近世儒學與退溪學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5.安炳周(韓):〈退溪心學的兩個特點〉,《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吳錫源(韓):〈退溪聖學考──聖學十圖及其他〉,《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年8月。
7.李佑成(韓):〈韓國儒學思想退溪學派之形成及其展開〉,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溪學會(主編),《第四屆近世儒學與退溪學國際會議論文
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8.李佑成(韓):〈退溪關於朱子學之歷史發展的認識體系──關於退溪所編的《宋季元明理學通錄》〉,《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
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9.李明輝:〈朱熹論惡之根源〉,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551-580。
10.林麗真:〈朱子論《易》「象」與《易》「理」〉,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153-156。
11.姜允明:〈論朱子的「聖賢」人格理想〉,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717-738。
12.柳南相(韓):〈李退溪之啟蒙傳疑研究〉,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溪學會(主編),《第四屆近世儒學與退溪學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13.徐遠和:〈論退溪學的行程與發展〉,《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14.高令印:〈由閩學到退溪學〉,《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15.崔根德(韓):〈退溪禮思想及其在禮學史上的地位〉,《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年8月。
16.張永儁:〈朱熹哲學思想之「方法」理論及實際運用〉,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頁341-369。
17.張立文:〈未發已發之縱貫──朱子參究未發已發論之挫折、轉變和影響〉,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497-520。
18.琴章泰(韓):〈退溪的天概念與天人關係論〉,《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19.馮耀明:〈朱熹心性論的重建〉,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437-461。
20.黃慶萱:〈退溪栗谷理氣說較論〉,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溪學會(主
編),《第四屆近世儒學與退溪學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21.廉永英:〈退溪聖學圖之思想體系再探〉,《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22.楊憲邦:〈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23.葛榮晉:〈朱熹的實學思想〉,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371-386。
24.葛榮晉:〈李退溪的理氣觀〉,《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25.董金裕:〈朱熹的氣強理弱說及其地位〉,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387-401。
26.蒙培元:〈朱熹的心靈境界說〉,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521-549。。
27.蒙培元:〈李退溪關於心的闡釋學〉,《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28.趙宗正:〈李退溪的心性論〉,《退溪學在儒學中的地位:第十一屆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29.戴璉璋:〈朱子與退溪的窮理思想〉,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溪學會(主編),《第四屆近世儒學與退溪學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