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清瀚 SHIH, CHING-HAN |
---|---|
論文名稱: |
台灣本土詩人語言選擇研究 A Study of Language Selection Taiwanese Poets |
指導教授: |
廖瑞銘
Liao, Rui-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台語詩 、台灣文學 、白話字文學 、後殖民文學 、跨越語言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ese Poets, Taiwanese Literature, Pe̍h-uē-jī vernacular prose,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Linguistic tur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30年代台灣話文運動期間,經賴和、黃石輝、郭秋生等,書寫主張「我筆寫我口」實踐,台灣文學界普遍認為楊華的〈女工悲曲〉是當時最早完成整首的台語詩(陳鎮卿,1994),但近年來在李勤岸教授主持下的「白話字文獻館」出版台南「府城教會報」中整理出,以白話字書寫台語詩即有自日治前的1885年白話字新體詩至少在1885年即已出現,可以證明當時各文類的白話文書寫,承襲自西方現代文學形式,距離1930年代的台灣話文運動的台語書寫,提前了幾近50年,李勤岸教授稱其為「台灣文學的早春」(2009),這裡面也帶出「跨越語言」的問題,台灣本土作家的「跨越語言」,其實是語言選擇的嚴肅課題,說穿了只是第一個殖民語跨到另一個殖民語的書寫模式,但是這樣的選擇是否牽涉國族認同轉向的議題,實值得深入研究,而就廖瑞銘教授聲稱「從清領、日治貫穿國民政府時期,台灣本土作家書寫文類,如七字仔、台灣歌謠、胡撇仔戲劇本,白話字新體詩,白話字散文小說等的創作,都沒有「跨越語言」的問題,只有選擇殖民語書寫者,才有跨越語言的問題」(2010台語詩行台中場開場致辭)而跨越語言又牽涉了「語言轉向」的課題,這是台灣研究後殖民理論,書寫語言的形式,所謂既定但終究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基此,台灣文學史的定義,也將會徹底翻轉。
本論文主要探討本土詩人如何選擇他們的書寫語言,如何建構他們的語言觀,並以後殖民的思考呈現其不同思惟下的書寫策略,藉以建立母語文學的主體性,擺脫長久以來處於殖民情境下的邊緣地位。也惟有將具有殖民性格的稱謂「國語」改為「華語」,使其與台灣本土語言並置於相同位階,因為有「國語」之名,就是對本土語言的壓迫,就是行使語言文化的霸權,表示台灣人仍處於殖民情境。再者將母語文學正名為台灣文學,才能從根本上超越華語體制的壓迫與制約。
Since the movement of Taiwanese-language in the 1930s, after the advocation of "my pen speaks for my mouth" practice by He Lai, Shi-Hui Huang and Qiu-Sheng Guo, the "Threnody of Female Workers" written by Hua Yang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by the Taiwan literature circle the first complete Taiwanese-languag poetry. However, it was organized and revealed by the "Fucheng Church Newspaper" published by "Pe̍h-uē-jī (textized Taiwanese-language) Documentary Museum" which is leaded by Professor Chin-An Li that the Taiwanese-language poetries written in Pe̍h-uē-jī appeared early in 1885 prior to the Japanese rural era, which means the Pe̍h-uē-jī vernacular poetries had emerged at no later than 1885. This fact proved that the genres of vernacular writing back then inherited from Western modern literary forms, and the time was pushed backward more than 50 years prior to the writing of Taiwanese-language movement in the 1930s. Professor Chin-An Li named it the "early spring of Taiwan literature".
This also brought out the issue of "linguistic turn". The "linguistic turn" for Taiwan native writers is actually a serious issue involving language choices, in a word, the conversion of writing modes from a colonial language to another. Nevertheless, it's worth of further research to discuss whether this kind of choices involves the issue of national/racial identity shifting. "From the Qing and Japanese rural era to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O.C.), the literary genres written by Taiwanese native writers, such as works of 7-words, Taiwan folk songs, Taiwanese opera scripts, Pe̍h-uē-jī vernacular poetries, and Pe̍h-uē-jī vernacular prose novels, involved no issue of 'language overstriding'. Only writers choosing between colonial languages were the ones facing the language overstriding issue." claimed Professor Rui-Ming Liao. Yet the language overstriding also involves the subject of "language shifting", which is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in the Taiwan study, the form of writing language, and so-called "fixed" subject that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Therefore, the defini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would be repositioned completely as well.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make investigation on Taiwanese Poets, as how they will choose their writing language, and how they will construct their language viewpoints, moreover, by way of post-colonial thinking, to present their writing strategies under different thought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ntirety of mother-tongue language literature, to get rid of their margin positions long situated under the colonial circumstances. In addition, only by altering the name of “Mandarin or official language” which is possessed colonial character to “Chinese language”, enabling Mandarin to be positioned on the same level amongst the local languages of Taiwan, in other word, the name of “official language” is itself an oppression on our local languages, to exercise the supremacy on language culture, showing that Taiwanese people are still situated themselves in a colonial circumstance. Furthermore, to make rectification of the mother-tongue literature into Taiwanese literature, only by doing so, to essentially able to transcend over the oppression and constrain of Chinese language system.
一.書籍
Bun文學台灣雜誌社《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9。
Hak學生台語文促進會《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台笠,1995.2。
Hionn向陽《銀杏的仰望》,1977年。
Iap葉榮鍾《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允晨,2000年。
Ionn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國史館,2008.3。
Ionn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稻鄉,1988年11月。
Iu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1996。
Iap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春暉出版社,1987.2。
Ionn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6。
Iu游汝杰、郡嘉彥編《社會語言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9。
Kok國立台灣文學館《漫遊的星空-第五季週末文學對談》,2007年12月。
Lau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麥田,2005年。
Lann藍淑貞《思念-台灣詩集》,2001年1月。
Lann藍淑貞《台灣圓仔花》,春暉,2005年3月。
Lau鄭烱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文學界,1989年12月。
Li李魁賢《詩的幽境》,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12月。
Lim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前衛出版社,1996.3。
Lim林央敏《台語詩一世紀》,前衛出版社,2006.3。
Lim林央敏《林央敏台語文學選》,台南:真平企業,90.10。
Lim林央敏《胭脂淚》,台南:真平企業,91.9。
Lim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文化,90.5。
Lim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的傳播現象研究》,麥田出版社,2001.10。
Lim林淇養《向陽台語詩選》,台南:真平企業,2002。
Loo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麥田出版社,2003.8。
Li李敏勇《複眼的思想──戰後世代8人詩選》,前衛出版社,2005.12。
Li李敏勇編《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玉山社,1997.2。
Li李勤岸主持「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台師大台文系網站。
Li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明潭,1979年3月。
Li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詩選集》,明潭,1979年3月。
Li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國立編譯館,2005年。
Lin林央敏《台灣詩人選集-李勤岸集》,台灣文學館,2010年1月。
Lin林巾力《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印刻,2007年1月。
Lu呂興昌《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Lua賴永祥《教會史話》(一),人光出版社,1990年。
Li《李勤岸台語詩集》,台南縣文化局,90.9。
Li《李勤岸文學選》,台南縣文化局,93.11。
Li李勤岸《哈佛台語筆記》,台南:開朗雜誌,2005。
Li李勤岸《咱攏是罪人》,台南:開朗雜誌,2004。
Li李勤岸《白話字文學-台灣文化kap語言、文學e互動》,開朗雜誌,2000年9月
Li李勤岸《海翁出航》,開朗雜誌,2011年7月。
Li李勤岸《晏熟e青春》,開朗雜誌,2011年6月。
Li李勤岸《食老才知e代誌》,開朗雜誌,2011年6月。
Li李勤岸編《2009台語文學選一流、土地、戀》,開朗雜誌,2011年7月。
Li李勤岸編《2008台語文學選-泅、海翁、舞》,開朗雜誌,2009年7月。
Li李勤岸譯,伊斯邁•達立(Ismail S. Talib)著《後殖民文學的語言》,書林,2011年8月。
Li李勤岸《大人囡仔詩》,台南:開朗雜誌,2004。
Li李勤岸《母語e心靈雞湯》,台南:開朗雜誌,2004。
Li李勤岸《新遊牧民族》,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
Li李勤岸《李勤岸台語詩選》,台南:真平企業,2001。
Li李勤岸《一等國民三字經》,台北:前衛出版社,1987。
Li李勤岸《唯情是岸》,台北:春風詩社,1985。
Li李勤岸《黑臉》,台中:詩人季刊社,1978。
Li李勤岸《語言政策kap語言政治》,台南:真平企業,92.7。
Li李元貞《紅得發──台灣現代女性詩選》,女書,2000年12月。
Lu呂興昌《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前衛,1999.1。
Liau廖炳惠《關鍵詞200》,麥田出版社,2003.9。
Mok莫渝編《台灣詩人選集-林央敏集》,台灣文學館1210年4月。
Ng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公司,84.7。
Ng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時報文化,2000年12月20日。
Ong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群學,2003年12月。
Ong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稻鄉,1988年11月。
Png方耀乾《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方耀乾,2005.9。
Png方耀乾《方耀乾台語詩選》,開朗雜誌,96.6。
Phuann潘稀祺《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人光,2003年。
Phe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聯經,2012年2月。
Png方耀乾編《台語文學讀本(2)》,開朗,93年5月。
Png方耀乾編《台灣詩人選集-林宗源集》,台灣文學館,2008年12月。
Si施正鋒《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8。
Si施懿琳《吳新榮傳》,台灣省文獻委員會,88年6月。
Siau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2008年6月。
Tai台灣文化協會會報第四號《台灣之文化》,1922年6月8日,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復刻本,2011年10月17日。
Tai《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1965年。
Tan陳金順《島鄉詩情》,島鄉工作室,2000年12月。
Tan陳鴻森《笠詩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生書局,2000年。
Tan陳清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字與思想研究》春暉,2004年。
Tan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麥田出版社,2002.4。
Tan陳素蘭《陳千武的文學人生》,時報文化,2004年6月。
Tionn張良澤《吳新榮全集》,遠景,1981年10月。
Tionn張良澤《四十五自述》,前衛,1988年。
Tionn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及相關的議題淺說》,文鶴,90年3月。
Tionn中島利郎編《一九二○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2003年3月。
Tionn張京媛編著《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社版,2002.4。
Tio趙天儀《時間的對決--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北縣;富春文化,2002.5。
Tsan曾貴海《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前衛出版社,2005。
Tsiunn蔣為文《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成功大學,2007.6。
Tsiunn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成功大學,2005.1。
Tsiunn蔣為文、何信翰《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03-詩歌集》,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11月。
Tsng莊萬壽、李喬、李永熾編撰《台灣主體性的建構》,群策會,2004年5月。
Tshua蔡培火《家世生平與交友-蔡培火全集(一)》,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
Tshua蔡培火《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上)蔡培火全集(二)》,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
Tshua蔡佩君《詩的信使──李敏勇》,典藏,2010年12月。
U余昭玟《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台南市立圖書館,92.11。
二.論文
Giam岩上〈無岸之愛:讀李勤岸的詩〉,1998.12.31。(自李勤岸台文網站下載。)
Hiong向陽〈恢復自尊:用台語寫詩〉,《文學界》第4期,1982年10月。
Iap葉笛〈談賚志以終的詩人楊華〉,《創世紀詩雜誌》第126期,2001年3月。
Iap葉衽傑〈Tui後殖民kap後現代e角度看九○年代台語文學論戰對台語文學發展e影響〉,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2009A-khioh賞tioh獎作品集》,2009年12月。
Ionn楊焜顯〈戰後台語詩e世代發展kap典律建構〉,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2009年A-khioh賞Tioh獎作品集》,2009年12月。
Kan簡宏毅〈以文學為台灣人塑像──鍾肇政專訪〉,《台灣文學通訊》第22期,國家文學館,2009年3月。
Kang江文瑜〈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1996年7月。
Kim金尚浩〈戰後現代詩人的台灣想像與現實〉,台師大「第4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
Khoo許極燉〈台語文學的源流〉,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三期,2001.6。
Khu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
King耿志堅〈國中國文台灣本土作家鄉土選文教學研究〉,台師大「現代文學教學研討會」,95年11月4日。
Li李勤岸〈台語文學年年有魚──序《2007台語文學選》〉,《2007台語文學選》,開朗,2009年。
Li李勤岸〈台灣kap中國白話文學e首頁〉,台師大「2010第6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10月23日。
Li李勤岸〈白話字小說呈現e台灣人形像kap文化面貌〉,台灣文學館《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Li李勤岸〈陳清忠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報《芥菜子》初探〉,成功大學《2008第4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Li李勤岸〈殖民與母語文學〉,成功大學「亞太文學論壇──走出殖民陰影」,2000年11月20日。
Li李勤岸〈文學kap語言教育e世界觀〉,2008.5.17〈基隆文史研習營〉。
Li李勤岸〈台灣母語文學史-殖民與後殖民的台灣文學〉,2008全國大專院生台語文學研習會,2008.8。
Li李勤岸〈文學的世界旅行-諾貝爾母語詩人欣賞〉,《第27屆鹽份地帶文藝營-台灣母語詩歌文學》,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5.8。
Li李勤岸〈語言學家的政治實踐:王育德的台語語言學kap台灣建國論〉,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本土人文社會學者研討會」,2011年4月。
Li李元貞〈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語言實踐〉,《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女書,2000年11月。
Li李喬〈「文學語言」之辯〉,《台灣文學造型》,派色文化,1992年。
Lim林宗源〈沈思及反省(一)〉,《笠》詩刊第126期。
Lim林瑞明〈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台灣文學》第七期,1993年7月,收於《台灣文學(一)歷史考察》,允晨,1994年9月。
Lim林瑞明〈台灣新文學運動理論時期之檢討(1920-1923)〉,《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1996年。
Lim林央敏〈回看九○年代的台語文運動〉,《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8期,2004年5月。
Lin林盛彬〈訪陳千武談現代文學〉,《笠》209期,1999年2月。
Liau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1992年8月。
Liau廖朝陽〈評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巷第3期,1992年8月。
Lim林淇瀁〈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台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的再生〉,清華大學「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1998。
Lim林淇瀁〈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彰師大「第4屆現代詩學研討會」,1999。
Lim林淇瀁〈八○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彰師大「第二屆現代詩學研討會」, 1997。
Lim林淇瀁〈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七○年代台灣現化詩壇本土論述初探,收錄文訊雜誌社《台灣現代詩史論》。
Lim林淇養〈台語文學傳播的意識型態建構──以日治時期台灣白話文運動為例〉,淡水工商「台灣文學研討會」,1995。
Lim林淇養〈1930年代台灣話文論爭與母語文學運動〉,〈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的交軌〉,刊於《文學台灣》第38期,2001.4。
Lim林央敏〈深入淺出,解讀李勤岸的詩〉,1998.12.31。(自李勤岸台文網站下載。)
Li李勤岸〈殖民地文學e語文選擇kap語言人權〉,台東大學《台灣語言學術研討會》,2006.2。
Li李勤岸〈找回我們的名字〉《台灣文學館通訊》,第15期,96.5。
Liau廖瑞銘〈台語Iau Ti文學體制門口徘徊──檢討1990年代以來e台灣語文運動〉《台灣史學通訊》,第3期,2007.12。
Liau廖瑞銘〈賴仁聲e宗教浪漫小說──比較《sip-ji-ke e ki-ho》kap《chhi-a-lai e pek-hap-hoe》,台師大《2010第6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10.23。
Liau廖瑞銘〈論陳明仁詩作中的三種面相〉,淡水工商學「台灣文學研討會」院,1995年11月4日。
Liau廖瑞銘〈用土地的語言書寫自然-以陳明仁的台語作品為中心〉,靜宜大學「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12日。
Liau廖瑞銘〈在地異鄉人e詩情-論陳明仁《流浪記事》以後e詩作〉,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研討會」,2005年10月29日。
Liau廖瑞銘〈詩。故鄉。台語歌-黃勁連e文學世界〉成功大學「第二屆台語文 學研討會」,2006年10月28日。
Liau廖瑞銘〈都市運將e文學世界-析論洪錦田台語文學e特質〉蔣為文編《2008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kap亞洲漢字文化圈的比較論文集》,2008年10月18日。
Liau廖瑞銘〈ui出死線〉論台語文學e宗教向度〉,中山醫學大學「第三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2008年11月8日。
Liau廖瑞銘〈台語小說nih e都市人氣口-論陳明仁《路樹下e to-peh-a》e都市書寫〉中山醫學大學「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當小說找到舞台」,2007年10月。
Lionn梁君慈〈陳明仁小說的鄉土議題kap語言策略〉,台文罔報《2010年A-khioh賞tioh獎作品集》,2010年12月。
Lu呂興昌〈母語美學的捍戰士──談林宗源的台語詩〉,1994年,收入《林宗源台語詩精選集》,台笠,1995年5月25日。
Lu呂興昌〈母語書寫的正常化──白話字文學在台灣文學史的地位〉,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日。
Lu呂興昌〈吳新榮《宸瀛詩集》初探〉,清華大學「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1994年。
Lu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碩論,清華大學,2007.7。
Lu呂焜霖〈本土詩學?台語詩的文學史定位〉,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教學學研討會〉2005.10.15。
Li李敏勇〈傷口的花──台灣詩的二二八記憶與發現〉,收錄《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6。
Ng阮美慧〈詩的力學:七○年代《笠》的詩作精神及其語言表現〉,東海大學《苦悶與蛻變:60、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6.11。
Ong王貞文〈思念飛過嘉南平原〉序,陳金順《思念飛過嘉南平原》,島鄉台文工作室,2005年9月。
Oo胡民祥〈台灣文學夠今的發展及未來的方向〉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三期,2001.6。
Oo胡民祥〈落實台灣民族解放運動的詩篇──序李勤岸詩集《新台灣人三步曲》,1998.7.24。(自李勤岸台文網站下載。)
Png方耀乾〈一步一跤印──論日據時代台語時的文字使用困境〉,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71期,2007.11。
Png方耀乾〈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論向陽的台語詩〉,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38期,2005.2。
Png方耀乾〈以母語美學再現台灣主體:林宗源台語中的抵殖民書寫〉,南台科大《2004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2004.11。
Png方耀乾〈生產一個開始──台詩詩史書寫問題初探〉,成功大學《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開朗雜誌,2006.10。
Png方耀乾〈叫你一聲koh一聲──林央敏的台語文學史建構初探〉,國家文學館《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2005.10。
Png方耀乾〈以母語召喚族魂以書寫再現台灣〉,《台灣女院學報》第23期,2004.10。
Png方耀乾〈用母語創作是上天的恩典〉,《方耀乾台語詩選》,開朗,96年6月。
Png方耀乾〈台灣的夢是我詩的夢〉,《方耀乾的文學旅途──第17屆榮後台灣詩人選》,榮後文化基金會,2009年7月。
Png方耀乾〈上媠的圓仔花〉,《台灣圓仔花》,春暉,2005年3月。
Si施俊州〈文學新風景、台語新世代──訪問台語詩人陳金順、方耀乾〉,《台文戰線》第5期,2007年1月。
Siong松永正義〈台灣的日語文學與日語問題〉,台師大台文所電子報第8期,2010年1月。
Song宋澤萊〈論林央敏文學的重要性〉,《台灣新文學》第8期,1997年8月。
Song宋澤萊〈李勤岸、胡民祥等8人的台語詩──90年代台語詩的一般現象〉,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二期,2001.4。
Song宋澤萊〈評李勤岸《228盛怒e瓊花》〉,2003.2.7。(自李勤岸台文網站下載。)
Song宋澤萊〈向陽、林央敏等6人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路線〉,收錄《海翁台語文學》創刊號,2001.2。
Shih施俊州〈華文體制kap台籍新詩創作世代(1945-65)〉,成功大學《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kap土地e對話》,開朗雜誌,2006.10。
Tan陳鎮卿〈台語詩概說〉,《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9期,1994年11月。
Tan陳政彥〈台語文學論戰重探──過程與意義再思考〉,真理大學「第五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30日。
Tan陳麗君〈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南台科大「2004年語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6月18日。
Ting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清大台文所碩論,2006年6月。
Ting丁鳳珍〈An陸地泅向海洋,ui蕃藷轉做海翁──李勤岸台語詩e「台灣」意象〉,《海翁台語文學》第61期,2007.1。
Ting丁鳳珍〈台灣話kap北京話e鬥爭,論賴和白話小說e語言選擇〉,蔣為文主編《第4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0。
Too杜潘芳格〈聲音〉,《淮山完海》,笠詩社,1986年。
Tsionn蔣為文〈台灣白話文學e源頭是世界文學〉,《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8期,2004年5月。
Tshua蔡翠華〈李勤岸《咱攏是罪人》中的後殖民書寫〉,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68期,2007.8。
Tshi徐秀如〈李勤岸台語詩的書寫特色〉,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77及78期,2008,5-6。
Tionn張學謙〈書寫的意識形態分析:以《台灣青年》為例〉,張學謙網站,1999.10。
Tionn張學謙〈台灣詩歌e語言關懐kap教學運用〉,成功大學《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開朗雜誌,2006.10。
Tshua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e開展:1986-1991》碩論,北教大,2006.6。
Tan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於陳大為、鍾怡雯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2006。
Tsiu周華斌〈「蕃藷詩社」佮《蕃藷詩刊》初探〉,收錄《海翁台語文學》第58期,2006.10。
Tsu朱家慧《兩個紅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成大史研所碩論,1996年。
Tshi徐秀如〈李勤岸及其台語詩研究〉碩論,台南大學,2006。
Tshua蔡承雅《清代田寮地區新港社人的地權演變(1736-1895)》,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所碩論,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