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錢鍾書的小說《圍城》為研究對象,旨在歸納分析《圍城》一書在情節、人物、語言三方面出現的ㄚ叉現象。第二章先就ㄚ叉結構的定義、哲學依據,以及文學作品的ㄚ叉結構分別論述之,作為研究之理論基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再分別就情節的ㄚ叉、人物的ㄚ叉、語言的ㄚ叉逐一探討剖析。
本研究發現:《圍城》出現了大量「錯綜複雜」的ㄚ叉結構,證明了其理論與著作乃同出心源,道一以貫。不論中西典籍,錢鍾書都能從意境和構思中去截取精典的辯證思維,其參照了古籍《周易》、《老子》所提出之漢語「相反兩義」的例子,以及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意義,體現了「相反相成」的辯證思維。這個基要的原理,他不僅在文學理論中重視這一個辯證法則,而且在文學創作中也廣泛運用,《圍城》這種交叉思辯原理的語言無所不在。
研究成果:ㄚ叉結構在情節的安排上,方鴻漸處處面臨著圍城中「進」與「出」的抉擇,反反覆覆的「進城」與「出城」,每次都以「希望」開始,以「失望」終結,陷入了「ㄚ叉」的多重循環而無法自拔。ㄚ叉結構在人物的表現上,不論是人物自身性格的交往對立,或是不同人物性格之間的交錯對照,都以「對立統一」、「兩極交叉」的雙重組合展現。ㄚ叉結構在語言的使用上,除了運用「詮釋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雙螺旋」(double helix)的辯證思維外,也出現了大量的「悖論」(paradox)語句及「反諷」(irony)技巧,體現了錢鍾書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書目共分「專書」、「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與三部份: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專書
(一)錢鍾書的相關論著
中央大學:《錢鍾書教授百歲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
田蕙蘭、馬光裕、陳軻玉選編:《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下卷(新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季進:《錢鍾書與現代西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周錦:《《圍城》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阿涂:《聽錢鍾書講文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志德:《錢鍾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子謙:《論錢鍾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明亮:《槐陰下的幻境──論〈圍城〉的敘事與虛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陸文虎:《錢鍾書的文學世界『圍城』內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陸文虎:《錢鍾書研究采輯(一)》(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陸文虎:《錢鍾書研究采輯(二)》(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郭志剛:《中國現代小說論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解志熙:《風中蘆葦在思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錢鍾書:《圍城》(台北:大地出版社,2009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錢鍾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錢鍾書研究第一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錢鍾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錢鍾書研究第二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錢鍾書研究第三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二)其他
方袓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下卷(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
伊果頓‧泰瑞(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棟霖、陳信元:《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2000年)。
安德魯‧尼古拉著;汪正龍,李永新譯:《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佛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
亞里斯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事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滿銘編:《章法論叢・第五輯》(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陳滿銘編:《章法論叢・第六輯》(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蘅塘退士編選:《繪圖本唐詩三百首》(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2001年)
二、期刊論文
方道文:〈《圍城》四女性〉,《河北學刊》(1994年4月),頁55-58。
王達敏、徐慶年:〈反諷及其限制──論《圍城》的敘事倫理〉,《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第21卷(2008年),頁34-38。
王偉:〈略談《圍城》的主題意蘊〉,《藝譚》第4期(1986年)。
王衛平:〈《圍城》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精神聯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96年),頁183-196。
王衛平:〈錢鍾書對中國諷刺幽默文學的貢獻〉,《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頁29-37。
王明科:〈知識分子怨恨:論錢鍾書小說文化反思的現代性體驗〉,《社會科學評論》第2期(2006年),頁102-108。
王守明:〈「ㄚ叉法」及其使用〉,《沙龍》,頁61-64。
王潤華:〈深一層看潛伏在「圍城」裡的象徵〉,《中西文學關係研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頁152-153。
白志堅:〈方鴻漸――《圍城》人物形象分析〉,《集寧師專學報》第25卷第2期(2003年6月),頁11-13。
石堅:〈90年代以來國內《圍城》研究綜述〉,《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報》第1期(1999年),頁65-70。
石現超:〈存在的困境與超越邊界――論方鴻漸形象的現代性〉,《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4年10月),頁24-25。
伏滌修:〈尷尬然難免尷尬事,鍾書君盡嘲書中人――談《圍城》中尷尬情境的設置與敘寫〉,《連雲港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9年),頁12-15。
任國權:〈試論《圍城》的敘事結構模式〉,《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9年),頁115-119。
李洪彩:〈再探《圍城》的人生意蘊〉,《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45-47。
李淑芬:〈璣珠妙語,曠世美文――《圍城》幽默語言藝術淺析〉,《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9年),頁44-46。
何彬:〈交錯的時空――從《圍城》看有限全知視角的時間拼貼特徵〉,《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7年6月),頁10-13。
宋延平:〈《圍城》結構三談〉,《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8年),頁1-6。
宋延平:〈中西文化合流中的蛻變人格及其人生――重讀《圍城》及「《圍城》研究」札記〉,《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1年),頁54-58。
林耀椿:〈錢鍾書研究的里程碑――序《錢鍾書研究書目》〉,國文天地第9卷第1期(1993年6月),頁124-129。
周蓬華:〈《圍城》病態知識分子靈魂的審視〉《邢臺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9月),頁65-67。
周茂麗、田義貴:〈解讀《圍城》中的女性知識分子〉,《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頁61-64及105。
季進:〈一代宗師――錢鍾書〉,《國文天地》第5卷第8期(1990年1月),頁56-60
季進:〈闡釋之循環――錢鍾書初論〉,《國文天地》第8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2-25。
孟軍:〈試論方鴻漸〉,《山東電大學報》第2期(1999年),頁9-13。
范擁軍:〈從社會學的視角探究《圍城》的主題意蘊〉,《小說評論》第2期(2011年),頁96-98。
杭起義:〈《圍城》語言運用的辯證法探析〉,《現代文學》(2010年5月),頁101-102。
邱玉敏:〈在尷尬的東西文化夾縫中――方鴻漸生存悲劇成因探析〉,《濟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4年),頁47-50。
金宏達:〈錢鍾書小說藝術初探〉,《江漢論壇第1期》(1983年),頁40-45。
姚潔麗:〈90年代以來國內《圍城》研究述評〉,《文教資料》第28期(2008年),頁194-196。
屏溪:〈《圍城》讀後〉,上海《大公報》(1947年8月)。
胡尹強:〈方鴻漸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集刊》第4期(1996),頁219-232。
胡彥:〈《圍城》中「開放」與「封閉」的小說結構〉,《唐山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4年6月),頁64-66。
胡範鑄:〈試論錢鍾書《圍城》的語言特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82年),頁87-92。
胡明貴,沈玉梅:〈「被看」的女人──〈圍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心理透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頁34-36。
徐思義:〈《圍城》人物群像的側面展示及多重組合性格探究〉,《飛天》(2009年6月),頁31-33
徐海麗:〈試論《圍城》的喜劇品格〉,《菏澤師專學報》(2001年8月),頁18-21。
袁寒英:〈徘徊于傳統和現代的邊緣――《圍城》主人公方鴻漸形象分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第16期(2008年),頁34-35。
馬明:〈外語詞彙在《圍城》中的運用〉,《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11月),頁23-27。
高興蘭:〈一樣的諷刺,別樣的風格――《圍城》與《我是貓》諷刺風格之比較〉,《浙江海洋學院外國語學院》第1期(2008年),頁31-33。
張軍:〈古文中的ㄚ叉章法〉,《閱讀與寫作》第9期(1998年),頁18。
張磊、唐黎、樊棟:〈試論《圍城》中的情與愛〉,《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97-102。
張明亮:〈你看一盤散沙,我看一串珍珠――論《圍城》的結構〉,《貴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頁26-34。
張大年:〈方鴻漸的性格特徵新論〉,《江淮論壇》第2期,(1987年),頁71-74。
張清華:〈啟蒙神話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諷――《圍城》主題與文化策略新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5年),頁183-202。
張樂養:〈試論《圍城》中方鴻漸的符碼意義〉,《安康師專學報》第17卷第5
期(2005年10月),頁39-41。
張新民:〈淺談《圍城》題旨的多義性〉,《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4期(2003年7月),頁69-72。
張韻婷:〈試論《圍城》中弱質知識分子的形象〉,《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2002年),頁145-148。
張春榮:〈悖論的深刻洞悉〉,《國文天地》第28卷第3期(2012年8月),頁70-74。
張春榮:〈反諷的綜合運用〉,《國文天地》第28卷第2期(2012年7月),頁63-66。
陳麗蓮:〈錢鍾書筆下的女性――從〈貓〉、〈紀念〉談到《圍城》〉,《蘭陽學報》第4期(2005年5月),頁137-148。
陳奔:〈方鴻漸性格的喜劇性――兼談《圍城》人物塑造的喜劇手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85年),頁60-66。
陳子謙:〈《圍城》主題的深層意蘊〉,貴州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頁43-49。
陳滿銘:〈論「多、二、一(0)」螺旋結構――以《周易》與《老子》為考察重心〉(台北:臺灣師大《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卷1期,2003年7月),頁1-20。
敏澤:《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藝術杰作――喜見《圍城》新版》,新文學論叢第1期(1981年)。
郭桃芬:〈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1月),頁93-96。
溫儒敏:〈《圍城》的三層意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1989年),頁156-163。
湯敏:〈《圍城》的諷刺藝術〉,《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9月),頁48-49。
舒建華:〈論錢鍾書的文學創作〉,《文學評論》第6期(1997年),頁32-44。
黃志軍:〈蘇文紈:形成方鴻漸「圍城」人生觀念的關鍵人物〉,《安康師專學報》第16卷(2004年10月),頁68-70。
黃志軍:〈《圍城》中「鴻漸」、「辛楣」的內在意蘊解讀〉,《海南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3月),頁62-66。
黃志軍:〈《圍城》「雙面鏡」現象探討〉,《黑河學刊》第4期,(2005年7月),頁40-43。
黃科安:〈錢鍾書《圍城》的文化想像與敘事智慧〉,《理論學刊》第6期(2004年6月),頁108-111。
黃彩萍,〈女人的《圍城》――試析圍城中幾個女性形象個性的文化成因〉,《鄂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頁21-24。
詹紹霞:〈從ICM的角度解讀《圍城》中的反諷言語〉,《現代文學評論》下半月(2011年11月),頁210-211。
楊夢菲、劉紹信:〈《圍城》的空間敘事〉,《北方論叢》第5期(2003年),頁106-111。
楊劍:〈有用與無用:方鴻漸形象思想文化意蘊評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31-32。
楊繼興〈錢鍾書的小說諷刺語言三題〉,田蕙蘭、馬光裕、陳軻玉選編:《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296-305。
翟學偉:〈《圍城》中的知識份子與知識份子的《圍城》〉,《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學刊)》第2期(1996年),頁139-142。
熊菊香:〈簡論《圍城》中趙辛楣形象的建構作用〉,《鄂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7年7月),頁43-45。
劉旭:〈試析《圍城》中方鴻漸的圍城人生〉,《殷都學刊》第1期(2010年1月),頁92-98。
劉濟民:〈錯綜流動的ㄚ叉句法――讀《管錐編》雜記〉,《閱讀與寫作》第8期(2004年),頁9-10。
蔡芳定:〈《圍城》裡的知識分子形象〉,《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389-447。
蔡芳定:〈錢鍾書《圍城》裡的方鴻漸〉,《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頁1-18。
蘇曉哲:〈卡夫卡《城堡》與錢鍾書《圍城》之比較〉,《新鄉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39-40。
戴維揚:〈就腦功能論述結構的創新典範轉移〉,頁1-22。
戴維揚:〈大開小殊論音義同源〉,《國文天地》第26卷第12期(2011年5月),頁43-51。
戴維揚:〈論釋語言葛藤反轉(Chiasmus)現象〉,《章法論叢・第五輯》(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216-246。
戴維揚:〈中西「對對子」結構論述──陳寅恪vs.錢鍾書〉,《章法論叢・第六輯》(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1月),頁189-210。
闞昌菊:〈論《圍城〉語言的審美特性〉,《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1999年),頁68-70。
三、學位論文
辛金順:《錢鍾書小說主題思想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玉蕾:《《圍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許珮馨:《錢鍾書小說《圍城》與《人獸鬼》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張敏杰:《《圍城》的語言藝術》(蘭州:蘭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年)
張培德:《《圍城》敘事模式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志軍:《論錢鍾書小說的「反神話」色彩》(中國:福建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蔡素華:《《圍城》譬喻修辭探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志偉:《錢鍾書《圍城》之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