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秋佩
Chiu-Pei Yen
論文名稱: 生命的詠歎調——我與善得的生命故事
Life's aria: The stories of life about Shan-De and me
指導教授: 陳昭儀
Chen, Chao-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敘說創造力家庭教育親子關係自我康復
英文關鍵詞: narrative, creativity, family education, parenthood relation, self-restor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生命敘說為研究方法,研究中所使用之資料以自身的回憶為主,並佐以照片、書面資料、圖畫及生活札記…等相關素材,再與故事內容有密切相關人士相互求證以檢驗資料之信效度,藉此匯集成本論文的內容。
    本研究藉由回溯生命經驗中,試圖從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善得(我的孩子)與我之間三條主軸的相互對話,交織成《生命的詠歎調——我與善得的生命故事》。
    我的生命故事敘說包含自我身心靈康復、我與善得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教育三大面向。並試圖以此作為主幹,建構其骨;以我與善得的生命故事作為枝葉,豐華其中,構築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生育、養育及教育哲學。
    最後在本研究中作成以下幾點結論:
    (一)每個人都能康復自己的身心靈
    (二)家庭功能的重塑
    (三)讓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四)啟發創造力的環境

    並且就個人在由準備生產截至目前為止,五年來的生、養、教經驗,分身、心、靈部分提供幾點個人建議給新手媽媽,作為未來參考。

    Life narrativ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material in this study bases on my own recollection. I also provide correlative material such as photos, written material, drawing and notes; in the meanwhile, I contrast the material with the recollection from the relative people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is study.

    I construct this study b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ast me, the present me and Shan-De (my child) with me.

    My life narrative includes three main aspects—the self-restoration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Shan-De, and family education. I create my own philosophy of birthing, raising and educating children.

    These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I. Everyone is capable of restoring their own body, mind, and spirit.
    II.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function of family.
    III. Children are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life (let children take charge of their own life).
    IV.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of creativity.

    And I offer several individual suggestions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to the novice mother by my experiences of birthing, raising and educating for five years, will take the future reference.

    〈祈兒願〉…………………………………………1 第一章 動機與歷程………………………………3 一、動機…………………………………………3 二、歷程…………………………………………7 第二章 生命故事的敘說…………………………9 一、如何敘說……………………………………9 二、書寫文體說明………………………………12 三、資料蒐集來源………………………………13 四、資料檢核……………………………………13 第三章 生命的卷章………………………………15 卷之一 重生的生命力…………………………15 一、身心靈健康體驗營………………………21 二、寧靜的田園生活…………………………25 三、昇華呼吸…………………………………27 卷之二 為母不易………………………………31 一、好孕的開始………………………………31 二、教養未出世的小孩………………………34 三、生產的準備………………………………38 卷之三 成長的印記……………………………46 一、熊貓家族搬家記…………………………46 二、家裡有隻小麻雀吱吱喳喳叫……………47 三、巫醫媽媽的照護…………………………48 四、我的野蠻小貝比…………………………51 五、咕咕幾點了………………………………54 六、沐浴在大自然禮讚中的善得……………55 七、孩子旺盛的好奇心需要自由的空間……57 八、馬拉松小男孩……………………………58 九、米其林 vs. 原子小金剛………………60 十、蠟燭多頭燒——成就感低落時…………62 十一、方圓之間的捉摸………………………66 十二、馴服野馬………………………………67 十三、學習自己動手做的樂趣………………70 十四、傳家寶…………………………………71 十五、夢想社區的踩街遊行…………………73 十六、「想飛」野遊紀行……………………75 後記………………………………………………78 第四章 生命的省思………………………………81 一、生命的本源…………………………………82 二、家庭功能的重塑……………………………88 三、啟發創造力的環境…………………………99 第五章 生命的傳承………………………………119 一、結論與討論…………………………………119 二、給新手媽媽的真誠建議……………………123 結語…………………………………………………129 參考文獻……………………………………………131

    一、中文部分:
    三國演義(1956)。台北:世界。
    尹萍譯(1986)。魏特利(Denis Waitley),薇特(Reni L. Witt)
    原著。樂在工作(The joy of working)。台北:天下文化。
    天下編輯(2002)。美的學習——捕捉看不到的競爭力。台北:天下文化。
    毛連塭(1994)。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台北:心理。
    毛連塭(2000)。創造倫理。創造力研究,320-327。台北:心理。
    毛連塭(2000)。緒論。創造力研究,2-53。台北:心理。
    王文華(2006.03.24)。MBA。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王財貴(1998)。學庸論語。台北:讀經。
    王蕆真譯(2003)。黃奕光(Ng Aik Kwang)原著。Asian創造力:為甚麼
    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Why Asians are less creative than
    Westerners)。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史東籬(1994)。編輯室報告。父母之愛:化愛為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力。
    台北:遠流。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2004)。兒童健康手冊,6。台北: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
    何琦瑜、陳雅慧(2005)。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天下雜誌2005教育特刊
    ,335。台北:天下文化。
    吳程遠譯(1999)。Richard P. Feynman原著。這個不科學的年代(The
    meaning of it all)。台北:天下文化。
    吳靜吉(1980)。青年的四個大夢。台北:遠流。
    李平漚譯(1994)。 J. J. Rousseau原著。愛彌兒(Emile)。
    台北:五南。
    李怡嬅(2007)。讓孩子學會活在當下的快樂。康健雜誌,101,274-277。
    台北:天下生活。
    李招緣(1999)。心靈工程師,生命新創意。心理治療DIY。台北:遠流。
    李明元(2007)。大愛劇場之創意元素與人文精神之展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論文。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編號:095NTNU5808005)。
    李炳彥、孫競(1994)。說三國‧話權謀。台北:遠流。
    李玲蘭(2003)。教養未出世的孩子——安慰、鼓舞與孩子溝通的九個月計劃
    。湯姆斯‧勃尼(Thomas Verny, M.D.),潘蜜拉‧萬喬勃 (Pamela
    Weintraub)原著。檢索日期:2007年6月25日。取自http://
    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105/20010513.html
    李素卿譯(2000)。Howe, M. J. A. (1999) 原著。學習心理學:教師指
    南(A teacher’s guide to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台北:五南。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孟祥森譯(2000)。Robert Theobald原著。社群時代(Reworking
    success: new communities at the millennium)。台北:方智。
    林玉体(1990)。開放教育。台北:敦理。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姜淑惠(1996)。關懷孩童體質——改善下手處。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
    19。台北: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社。
    施君蘭(2005)。北歐國家最疼小孩。天下雜誌2005教育特刊,335。台北:
    天下文化。
    柯志恩(2006)。哪個媽媽不捉狂。台北:高寶國際。
    柯貴美(2000)。讓教育湧出活泉。台北:國際村。
    洪榮照、張昇鵬(1997)。智能障礙者之教育。特殊教育導論,41-94。
    台北:心理。
    洪蘭譯(1999)。Robert J. Sternberg, Todd I. Lubart原著。不同凡
    想:教育界、產業界的創造力開發(Defying the crowd: 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台北:遠流。
    洪蘭譯(2000)。Martin Seligman原著。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
    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the complete guide to successful selfimprovement)
    。台北:遠流。
    洪懿妍(2002)。世界向美走。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68-77。
    台北:天下。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范信賢(2002)。課程與教學研究研討會題綱。
    倪鳴香編(2004)。扎根與蛻變: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的足跡。宜蘭:財團法
    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夏之蓮(1995)。史賓塞。外國教育家評傳(二),359-389。台北:桂冠。
    夏瑞紅(2005)。三把土捏塑人生。經典雜誌,83,122-123。台北:慈濟
    文化志業中心。
    孫大川譯(1990)。馬斯洛(Maslow, A. H.),弗洛姆(Fromm, E.)等
    原著。人的潛能和價值。台北:結構群。
    孫石譯(1970)。佛洛姆(Fromm, E.)原著。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
    席慕蓉(2002)。貼近自然之心。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112-
    115。台北:天下。
    徐誠、楊漢麟譯(2002)。約翰‧洛克(John Locke)原著。贏在起跑點的
    教育法。台北:三思堂。
    琉璃光編輯部(1994)。開啟心中的蓮花。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11。
    台北: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社。
    袁海嬰譯(2004)。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原著。幸福童年的秘密
    (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 und die Suche nach dem
    wahren Selbst)。台北:天下。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南。
    莊明貞(2002)。敘說性探究。教育研究法上課講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
    莊淇銘(2006)。「學習」已經落伍了!:掌握知識管理才是贏家。台北:新
    自然主義。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
    。輔導季刊,36(4),17-26。
    許智偉(2002)。北歐五國的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郭家齊(1998)。古代教育家。台北:昭文社。
    陳文德(1999)。用新教孩子。台北:遠流。
    陳瑩、曾紫玉(2006)。七歲以前都在玩。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58。台北
    :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社。
    陳麗蓮(2007)。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教養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寶蓮(譯)(2006)。島田洋七原著。佐賀的超級阿嬤(佐賀のがばいばあ
    ちゃん)。台北:先覺。
    喬‧羅賓森(2005)。「過度工作」傷害家庭最深。天下雜誌2005教育特刊
    ,335。台北:天下文化。
    彭奕竣(1999)。中醫之鑰。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3日。取自
    http://www.kocm.com.tw
    曾志朗(2002)。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
    128-133。台北:天下。
    善性(2005)。六祖壇經直解。台北: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
    菩芸(2007)。地球上的天堂。琉璃光養生世界季刊,60,11-14。台北:
    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社。
    賀瑞麟譯(1999)。拉爾夫‧沃克(Ralph Walker)原著。康德(Kant)
    。台北:麥田。
    黃忠臣(1998)。新家庭家庭心。台北: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基金會。
    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基金會。
    黃金梅(2003)。塑土為金的陶藝珠寶家 Mr.蔡爾平。台灣工藝,16。
    台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
    導,163,3429-3431。
    楊淑智譯(2004)。Susan Forward原著。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
    Overcoming Their Hurtful Legacy and Reclaiming Your Life)
    。台北:張老師文化。
    葉基(2007.02.21)。紀政讚林義傑非常不平凡。中國時報。A11版。
    葛楚英(1993)。《三國演義》與人才學:三國人才的典型、事例與泛論。
    台北:遠流。
    雷久南(2004)。代代相傳……傳了什麼?。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49。
    台北:琉璃光養生世界雜誌社。
    廖德修(2007.02.27)。林義傑明年橫越北極後退休。中國時報 。A11版。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趙端瑛(1995)。斐斯泰洛齊。外國教育家評傳(二),183-209。台北:
    桂冠。
    劉蘊芳譯(1999)。麥可‧葛柏(Michael Gelb)原著。7 Brains:怎樣
    擁有達文西的7種天才(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 Vinci)。
    台北:大塊文化。
    潘小慧(2003)。德行與倫理:多瑪斯的德行倫理學。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
    雜誌社。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台北:遠流。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鄭石岩(1994)。父母之愛:化愛為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力。台北:遠流。
    鄭石岩(1998)。隨緣成長。台北:遠流。
    鄭淑芬(2006)。家庭變奏曲-關鍵人物離席之意義重述。國立嘉義大學家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編號:094NCYU5658027)。
    鄭鼎耀譯(1997)。洛伊‧威爾金森(Roy Wilkinson)原著。善、美、真
    的學校:華德福教育入門。台北:光佑。
    簡淑真(1997)。審定序——華德福教育簡介。余振民譯。洛伊‧威爾金森
    (Roy Wilkinson)原著。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
    (Commonsense Schooling:based on the indications of
    Rudolf Steiner)。台北:光佑。
    蘇楓雅譯(2006)。塩見直紀原著。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
    (半農半Xという生き方)。台北:天下遠見。
    蘇曉憶(2005)。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編號:093NKNU0464016)。
    釋淨空(2006a)。十善業道經講記。台南:和裕。
    釋淨空(2006b)。佛學十四講講記。台北:福峰。
    釋聖嚴(1995)。聖嚴法師法師心靈環保。台北:正中。
    釋證嚴(1991)。靜思語。台北:九歌。
    釋證嚴(1999)。父母恩重難報經。台北:靜思文化。

    二、英文部分:
    Adam, J. Jackson (1996). Secrets of abundant love. U.K:
    Harper Collins.
    Amabile , T.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andur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landinin, D.J. & Connely, F. M.(1994).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K. Denzin and Y.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Clandinin, D.J. & Connely,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Costa, P. T. Jr., & McCrae, R.R.(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Grossman, H. J.(1983). 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
    Maslow, A. H. (1959). New knowledgism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olley, S. (1991). At Face Value: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in Spanish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chs, E. & Capps, L. (1996). Narrative The Self. Annual
    Rev. Anthropology. 25:19-43.
    Polkinghorne, D. E.(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iessman, C.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Torrance, E. P. (1979).The search for Satori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WHO (2007). Length/height-for-age (Boys percentiles). Child
    growth standards.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
    chts_lhfa_boys_p/en/index.html
    Williams, F. E. (1971).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