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上瑄
Shang-Hsuan LIN
論文名稱: 文字型標誌再詮釋設計之創作研究
Creation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s of Logotype Reinterpretation Design
指導教授: 許和捷
Hsu, Ho-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標誌設計文字型標誌企業識別塗鴉
英文關鍵詞: Logo Design, Logotype,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Dood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標誌是品牌精神的視覺符號,亦是企業理念的傳遞者。企業形象藉由標誌設計傳遞訊息,而「標誌塗鴉」則改變原識別系統之標準規範,將原本標誌轉變型態,成為一種短暫性有別以往的視覺圖象,並可為一種廣告宣傳,在展示期間內呈現其訴求。為與時並進,企業可於重視耐久性的前提下,將其象徵標誌與時事結合,進行標誌塗鴉延伸設計,作為提升話題性與注目性之方法。
    過去的研究對標誌概念、企業識別設計、企業形象與塗鴉藝術等皆有著墨,在標誌塗鴉設計則較少。本創作研究主要聚焦於標誌意義的再詮釋,目的在探討「文字型標誌塗鴨」之變化,進而提出一套視覺傳達延伸設計方法。首先透過探討標誌塗鴉延伸設計之相關學理,重新整理定義文字型標誌塗鴉。再者,於第三章進行案例分析,以「Google Doodles」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就其塗鴉媒材、圖文結合方式、塗鴉使用元素與手法方面進行歸納比較;試圖建構文字型標誌塗鴉之設計脈絡,提供企業與設計師在執行識別設計與經營品牌形象上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將文化氣息與內部精神以豐富多變的標誌塗鴉手法予以外顯,體現本創作研究之精神與目的。最後,將此應用於「HTC Doodles」實驗創作中。
    本創作研究成果發現,文字型標誌塗鴉形式與技法隨科技進步愈趨多元化,多種媒材的交互運用可令作品產生獨特性與藝術性。文字型標誌塗鴉透過「標誌標準規範」之改變,可分類為六種標誌塗鴉形式,分別為「變異造型色彩之可讀文字標誌塗鴉、變異色彩之可讀文字標誌塗鴉、符合標準規範文字標誌塗鴉、變異造型之可讀文字標誌塗鴉、變異造型之不可讀文字標誌塗鴉、非標準規範文字標誌塗鴉」。而標誌塗鴉主題元素之使用有賴知覺經驗的累積,能以直接的明喻或間接的象徵手法呈現塗鴉主體所欲傳遞之內在訊息。
    應用研究分析成果至實驗創作中,可組合出多元變化的文字標誌塗鴉設計。創作作品以HTC企業標誌做發想,創作程序分為六步驟:主題挑選與分析、選擇使用元素、選定塗鴉手法規則、選擇表現媒材、草圖嘗試及最後檢視與完稿。其主題類別包含:例行性節日、企業活動、形象宣傳與臺灣特色文化類。綜合而言,文字型標誌塗鴉具高度的可能性與未來性,在滿足求新求變的大環境下,同時能累積品牌文化,是種前瞻、年輕、豐富的設計表現。

    Logo do not only visually represent the spirit of a brand but declare the principles of an enterprise, by which the images of the enterprise can be introduced in a simple way. Of all the presented types of logos, the “logo doodles” could convert the conventional images of the subject to another kind of visual identity distinct from the original one. By using this type of logo, the efficiency of advertising could be enhanced by combining the logo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s without losing its service durability.
    Previous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concepts of the logos, the design of the visual identities of subjects, the images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art of graffiti. However, the design of the “logotype doodles” was seldom emphasized. In our study, we focu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gos. We intended to construct a methodology to analyze and classify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of the “logotype doodles”. Our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he relating theories of the extension design of the doodl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rt, the “logotype doodles” were redefined. In chapter III, we classified the logotype doodles from their materials, the ways of combining the images and text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logotype doodles. Here, we used the “Google Doodles” as our main example. We thoroughly analyzed all the elements used in their design, and we built up a methodology to classify them in details. Our analysis could provide an indication for designers to display their ideas and spirits in a wide variety of the logotype doodles. Finally, we used our methods for the design of the logos of HTC.
    We found that the design and methods of presentation of the logotype doodles have become more diverse than ever th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ies. By using different media, the uniqueness and artistic qualities of the designs can be enhanced. The “logotype doodles” can be classified in six major types by their colors, shapes, and readabilities: Readable logotype doodles of identity colors and modules, Readable logotype doodles of variations in colors, Readable logotype doodles of variations in modules, Readable logotype doodles of variations in both colors and modules, Non-readable logotype doodles, and Non-recognizable logotype doodles. The idea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designer reflect on the elements chosen for the design, and the information could also be presented through direct images or indirect metaphors.
    A wide variety of logotype doodle designs can be combined using our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HTC logos were used for our material of design. The process containing a total of six steps: choosing the topics, choosing the elements, choosing the techniques for design, choosing the media, putting into practice, and finishing. The topic for design could even combine with the festivals, events, the campaign of the topic, and the unique cultures in Taiwan. In summary, the logotype doodles are of high potential to fit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accumulate the brand culture. It is a young and innovation design with a huge diversity.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2 第三節、研究範圍 3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歷程 3 第五節、名詞釋義 4 第貳章、標誌之塗鴉創意延伸設計相關學理分析 5 第一節、標誌設計相關學理 5 (一)標誌的定義與類型 5 (二)標誌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11 (三)企業標誌的延伸應用 12 (四)當代標誌意義的轉變與延伸發展 15 第二節、企業標誌塗鴉應用理論分析 21 (一)企業標誌塗鴉之定位與內涵 21 (二)適合標誌塗鴉之企業標誌特徵 23 (三)標誌塗鴉與企業形象之分析 26 第参章、文字型標誌創意塗鴉案例分析 28 第一節、文字型標誌塗鴉之網站個案 28 (一)Google Doodles 29 (二)Yahoo!、百度等其他網站 34 第二節、文字型標誌創意塗鴉圖形表現分析 36 (一)動態形式之塗鴉手法分析 36 1.動畫短片 36 2.攝影短片 38 3.互動遊戲 39 (二)靜態形式之塗鴉媒材分析 40 1.單色素描 40 2.色鉛筆、粉彩 41 3.水彩、油畫 42 4.水墨 42 5.電腦繪圖 43 6.複合媒材 44 第三節、文字標誌標準規範與塗鴉延伸設計之相關性 46 (一)保留文字標誌可識度,塗鴉其標準造型與色彩 46 (二)保留文字標誌標準字型與可識度,塗鴉其色彩 47 (三)保留文字標誌標準字型、色彩與可識度 47 (四)保留文字標誌標準色與可識度,塗鴉其造型 48 (五)保留文字標誌標準色,捨棄可識度,塗鴉其造型 49 (六)塗鴉其造型與色彩,捨棄可識度 49 第四節、塗鴉主題元素選擇分析 54 (一)情境式主題元素的直接使用 54 (二)線索式主題元素的間接使用 55 第肆章、文字型塗鴉標誌創作理念說明 59 第一節、創作背景與動機 59 第二節、創作方法與模式 59 (一)主題挑選與分析 59 (二)選定塗鴉手法規則 60 (三)選擇使用元素 60 (四)選擇表現媒材 60 (五)草圖嘗試 60 (六)檢視與完稿 60 第三節、創作發想類別與作品 61 (一)創作發想類別 61 (二)創作作品與說明 61 1.例行性佳節類-全球性 62 2.例行性佳節類-地域性 68 3.例行性佳節類-地方性 73 4.公司活動類 79 5.形象宣傳類 85 6.臺灣特色文化類 90 (三)實驗創作結果分析 96 (四)展覽呈現 98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結論 100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103 參考資料 105

    外文文獻:
    Adam Wong (2008). 2009 Brands: Rely on Constant Innovation. China: Hightone Publishers, INC.
    Carter, D. E. (1985). Design 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s for Small Corporations. New York: Art Direction Book Company.
    Koon-Hwee Kan (2001, Jan.) .Adolescents and Graffiti. Art Education, 19-23.
    Kuwayama, Y. (1989). Volume Three: Trademarks & Symbols of the World. Beverly, MA: Rockport Publishers.
    Lloyd, C. (1999). Logo, Identity, Brand, Culture. New York: Roto Vision SA.
    Napoles, V. (1988). Corporate Identity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Nicholas Ganz (2004).Graffiti World.United Kingdom:Thames&Hudson.
    Tristan Manco (2004).Street Logos.United Kingdom:Thames&Hudson.
    Walters, C. G. (1978).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New York: Richard D. Irwin Inc., 450.

    中文文獻:
    English, M. (2000)。公司企業意象設計Designing Ideality 。臺北:六合。
    王志祐 (2009)。貼紙塗鴉藝術之技法應用於平面設計創作研究。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原田進 (2007)。設計品牌。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林磐聳 (1985)。企業識別系統。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磐聳 (1987)。企業識別系統。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磐聳 (1988)。企業識別系統。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磐聳 (1997)。臺灣 CIS 的發展及案例賞析。美育雜誌,90,17-23。
    林俊良 (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藝風堂。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理論.基礎.實務。臺北:藝術家出版。
    林品章 (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北:全華。
    林東海、張麗琦 (1993)。企業識別設計。臺北:新形象。
    林峪安 (2007)。 動態logo之研究。輔大應用美術系碩士論文。
    陳孝銘 (1990)。 企業識別與製作。臺北:九洋出版社。
    陳俊宏、楊東民 (2000)。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全華科技圖書。
    陳鉦達(2002)。企業形象、服務補救期望與補救後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儒 (1996)。公廁塗鴉的言辭行動分析。中正大學電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鶴勳 (2008)。2008 臺灣博覽會之標誌與海報設計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張家維 (2008)。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俞妤 (2007)。 紋章設計準則及其在商標設計的協助應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錢定平 (2004)。LOGO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

    網路資料來源:
    Google Doodles資料庫(檢索日期:2012年5月10日)
    http://www.google.com/doodle4google/
    LOGO Collect標誌蒐集網(檢索日期:2011年6月23日)
    http://www.logocollect.com/
    水瀨啤酒官方網站(檢索日期:2011年4月27日)
    http://www.otterbrewery.com
    臺灣觀光局標誌設計(檢索日期:2011年5月15日)
    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a/CIS/m3-1.html
    HTC官方網站(檢索日期:2012年5月19日)
    http://www.htc.com.tw
    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12年5月7日)
    http://en.wikipedia.org
    FUN 4 Doodle部落格(檢索日期:2012年5月11日)
    http://fun4doodle.blogspot.com/
    愛耍酷的STYLE部落格(檢索日期:2011年10月31日)
    http://blog.fashion-style.com.tw/page/12/
    百度部落格:標誌塗鴉(檢索日期:2011年3月26日)
    http://hi.baidu.com/li_fan/blog/item/ac203b45746f7c33cefca3a5.html
    部落格:2007聖誕節標誌塗鴉(檢索日期:2011年4月10日)
    http://www.shiyimin.com.cn/post/search_engine_2007_Xmas_logo.html
    TMT社交媒體網:2007聖誕節標誌塗鴉(檢索日期:2011年4月17日)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21140.html
    數位時代網站:2008年9月8日報導(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3日)
    http://www.bnext.com.tw/
    鳳凰新聞網:2009年8月8日報導(檢索日期:2012年5月3日)
    http://media.ifeng.com/news/newmedia/web/200908/0808_4266_1290994.shtml
    大紀元:2012年3月25日報導(檢索日期:2012年5月9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3/25/n3550229.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