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靜雯 Chen Jing Wen |
---|---|
論文名稱: |
中國大陸境外衛星頻道之政策分析--以新聞集團市場進入為例 A Policy Analysis on China's Foreign Satellite Broadcasting Regulation : Using News Corp.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劉立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媒體制度 、境外衛星頻道 、政策分析 、新聞集團 、市場進入 |
英文關鍵詞: | China’s media regulations, foreign satellite broadcasting, policy analysis, News Corp., market ent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大陸具有潛力的媒體市場,是跨國媒體集團亟欲前往發展之誘因。然而,中國的媒體產業具有政治敏感性,是為黨中央的宣傳工具。中國政府基於西方媒體進入市場會帶來文化上的影響,對境外媒體業者實施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中國大陸以政策保護的理念,對境外衛星頻道實行有條件的交換落地。對於境外衛星頻道的落地實行歸口管理與審批制度。在中國嚴格的管制之下,境外衛星頻道欲進入中國市場極為困難。
中國的政策法規存在著不確定性,對於境外衛星頻道之控管也缺乏最高的依循準則。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中國大陸管制境外衛星頻道之政策法規。針對上述目的,透過期刊文獻、媒體報導等次級資料的分析與政策分析之間的相互參照,以瞭解政策法規的歷史演進過程。並透過理論框架以詮釋政策法規背後的國家理念與社會意義。
本研究並以新聞集團的市場進入歷程作為案例說明。首先探討該集團與中國高層關係之建立,在其市場進入過程中的重要性。再進一步針對新聞集團之經營策略做分析。本研究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政策分析,探討中國大陸規範境外衛星頻道之政策法規。並採納新聞集團作為案例分析,以歸納出媒體業者在中國政府管制下的因應策略。本研究期望其結論能提供政府機關與其他媒體業者在前往中國協商時之先備知識與參考依據。
China’s media industry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However, China’s media industry is politically sensitive, and is a propagandistic too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To avoid negative impacts of Western cculture, China implements strict institutions to control the market entry of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Under China’s satellite broadcasting regulations,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are difficult to enter the market.
China’s satellite broadcasting regulations have a problem: uncertainty. Besides, it lacks the highest law to regulate foreign satellite broadcasting channels. According to above reasons, this study is a policy analysis on China's foreign satellite broadcasting regulation. This study uses secondary research method and policy analysis to premise propositions. This study also takes News Corp. as an example to generalize a reference framework.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俊雄(2002)。直播衛星市場區隔與行銷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守國(2004)。我國報業經營改革的制度分析。河南社會科學,12(3),115-118。
方偉(2007)。衛星頻道覆蓋在思索中前行。聲屏世界,8,57。
方偉、王小娟(2007)。衛星頻道覆蓋的感性和理性。聲屏世界,3,5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0月5日)。《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3144431120339.html
石之瑜(2005)。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著)。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庄曦(2004)。來自邊緣的警示—淺析新聞集團邊緣政策在中國的走勢。聲屏世界,1,18-19。
成咏梅、周必勇(2005)。一樣的選擇,不一樣的結果—時代華納、新聞集團的中國戰略之比較。新聞界,8,24-26。
李瑛、何力(2002)。梅鐸媒體經營的啟示。新聞愛好者,7,8-10。
李志堅(2003)。境外傳播媒體在中國的贏利模式分析。南方電視學刊,1,61-63。
李茜(2003)。境外電視傳媒的境內發展。南方電視學刊,2,38-41。
李金山(1999)。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鵬(2004)。中國電視的國際化漫談。聲屏世界,8,9-10。
沈馨(2005)。維亞康姆與新聞集團全球擴張策略之比較。新聞界,3,40-42。
邵培仁(2001)。媒介全球化,是機遇還是挑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3(5),1-6。
何吉森(2008)。出席2007亞洲有線暨衛星電視廣播協會年會報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通訊委員會網站: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602987
吳玉榮(2002)。傳媒全球化及其對民主的影響。新視野,5,78-80。
吳薇薇(2002)。哈利波特中的教師形象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與語文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斌(2003)。外資媒體進入中國電視傳播領域現狀。貴州大學學報,22-2,108-111。
吳悅(2004)。我國大陸經貿政策變遷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靖鈞(2006)。閱讀《Cheers》女性/閱讀人主體的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金冠軍、馮光華(2005)。中國傳媒產業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中國傳媒產業的政策解讀與未來轉型。視聽界,4,4-9。
周新軍(2003)。外資媒體登陸中國:利兮?弊兮?。中國外資,6,42-43。
柳旭波(2006)。傳媒體制改革的制度經濟學分析。新聞界,2,16-17。
禹建強(2002)。星空衛視的本土化策略—訪新聞集團常務副總裁劉香成。青年記者,6,11-12。
侯東合(2005)。跨國傳媒集團中國市場營銷策略淺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132-134。
姜問(2005)。直播衛星,起跑中國市場。市場觀察、媒介,4,20-26。
秦晴(2007)。為傳媒政策創新提供思想資源—全球傳媒發展與傳媒政策論壇綜述。新聞記者,8,81-82。
胡幼慧(主編)(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
胡正榮(2007)。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媒介的落差與反思。南方電視學刊,6,14-17。
胡正榮、李舒(2008)。直播衛星PK有線電視:解析我國直播衛星電視發展的難點—兼談直播衛星電視與有線電視的競爭。南方電視學刊,4,6-11。
胡海波、趙德江(2008)。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的歷程與觀念—由我國私營企業主階層引發的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8(6),5-15。
袁愛中(2005a)。梅鐸的傳媒產業化運營策略。當代傳播,6,35-37。
袁愛中(2005b)。管窺默多克數字衛星電視發展方略。視聽界,6,89-92。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4-166。
夏春祥(1999)。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袁方(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孫鳳儀(2007)。新制度經濟學視閾中的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構。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6),37-42。
馬克‧里歐納德(2008)。中國怎麼想(初版一刷)(林雨蒨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陸曄、夏寧(2002)。WTO背景下的中國廣播電視業的市場重組:特徵與矛盾—以省級廣電集團為例。現代傳播,2,82-87。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0年4月9日)。《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smers.com.cn/site68/news_6482.htm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0年9月13日)。關於貫徹《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若干問題的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ipo.gansu.gov.cn/zlzx/images/zzqfjxgfg/1167.htm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4年2月3日)。《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實施細則。2009年6月15日,取自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5/31/content_897368.htm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2年2月1日)。《境外衛星頻道落地審批管理暫行辦法》。2009年6月15日,取自法律教育網: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9/22876/2006/3/cd4784824941360021464-0.htm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3年11月14日)。《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管理辦法》(第22號令)。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jincao.com/fa/23/law23.29.htm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4年6月15日)。《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管理辦法》(第27號令)。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4/08/01/20070922170544580662.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4年6月15日)。《境外機構設立駐華廣播電視辦事機構管理規定》(第28號令)。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04/08/02/20070922172407340089.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4年9月14日)。《關於嚴禁通過廣電有線網傳送境外衛星電視節目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4/09/14/20070919141825580518.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4年12月30日)。《廣電總局關於2005年度三星級以上涉外賓館等單位申請接收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範圍的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falvfagui.com/fagui/fagui/bumenguizhang/guangbodianshi/200611/fagui_1073294.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5年9月12日)。《廣電總局關於對衛星廣播電視節目播出通道加強管理的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5/09/12/20070919175959600506.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7年1月17日)。《廣電總局關於2007年度三星級以上涉外賓館等單位申請接收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範圍的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http://140.136.251.100/upload/015712/handout/962/G-0950-15483-.doc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8年3月27日)。《廣電總局關於2008年度三星級以上涉外賓館等單位可申請接收的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範圍的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網站:http://218.242.144.41:82/gate/big5/wgj.sh.gov.cn/node2/node741/node743/node1002/u1a30575.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9年2月16日)。《廣電總局關於2009年度三星级以上設外賓館等單位可申請接收的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範圍的通知》。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9/02/16/20090216145707360932.html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9年5月15日)。全國境外衛視整治工作取得新進展。2009年6月15日,取自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9/05/15/20090515144735400038.html
許志嘉(2004)。中國大陸新聞事業。載於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頁33-100)。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陳清河(1999)。衛星電視新論—科技、法規與媒介應用之探討。臺北市:廣電基金。
陳懷林(2000)。試析中國媒體制度的漸進改革—以報業為案例。新聞學研究,62,97-118。
陳力丹(2003)。境外傳媒的市場態勢及應對策略。當代傳播,4,15-16。
陳愛華(2004)。中國大陸政府文宣管理機構。載於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頁13-26)。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陳雍正(2006)。文本分析。管倖生(主編),設計研究方法(頁73-82)。臺北市:全華。
陳志明(2008)。淺析衛星直播到戶的必要性。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10,4-6。
曹學慶(2003)。新聞傳播與公共關係。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1),158-160。
曹艷(2004)。星空衛視運營初探。青年記者,12,67-68。
曹艷(2005)。理性看待境外頻道入粵—從星空衛視節目存在的問題談起。聲屏世界,1,17-18。
莊梅萍(2007)。國中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郭鴻雁(2008)。中國傳媒經濟增長研究—基於制度的視角。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139-140。
無作者(2003)。星空傳媒在中國。時代傳媒,12,57-59。
賀娟(2006)。星空、鳳凰欲單飛?。經營者,8,19。
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Rober G.. Picard著)。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9年)
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導論(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著)。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黃必烈(2003)。世紀初中國傳媒業與資本市場:政策與機會。現代傳播,3,88-91。
黃建翰(2006)。中國大陸電視產業政策之發展趨向與外資進入模式。資訊社會研究,10,265-303。
張世賢(譯)(1998)。政策科學的設計(Yehezkel Dror著)。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年:1971)
張裕亮(2002)。大陸報業經營制度改革-制度變遷理論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46(6),23-48。
張志(2004)。論中國廣電業的政府規制。現代傳播,2,76-80。
張璐(2005)。外資傳媒在華業務遭遇政策阻擊。市場觀察‧媒介,11,46-49。
張志安(2005)。星空傳媒的中國營銷策略。傳媒觀察,10,23-24。
張裕亮(2005)。從黨國化到集團化-大陸報業結構變革分析。東亞研究,36(1),49-104。
張海潮(2006)。中國電視數碼化 產業化發展報告。香港:中華書局。
張中南(2006)。對廣東境外電視行業規管的若干思考。南方電視學刊,3,64-65。
張惠建(2007)。全球化3.0時代電視傳播的實踐與困惑—談廣東電視台藍海策略。南方電視學刊,5,25-29。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8,5-42。
楊荊蓀(2002)。衛星電視頻道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模式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David W. Stewart & Michael A. Kamins著)。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4)
雷鳴(2005)。淺析衛星直播電視產業發展與政府監管。現代傳媒經營與管理,169,11-13。
道格拉斯‧諾斯(1995)。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初版二刷)(劉瑞華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道格拉斯‧諾斯(1996)。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初版二刷)(劉瑞華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81)
劉駿州(1994)。實證、批判、詮釋—三大方法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48,153-167。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臺北市:亞太圖書。
劉幼琍(2004)。大陸廣播電視事業 兼談大陸廣電集團化與數位化的發展與策略。載於行政院新聞局(主編),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頁249-299)。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劉雪梅(2004)。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廣電業對外經貿政策現狀與創新。上海大學學報,11-1,72-78。
劉立行(2008)。開放與守門的辯證:中國電影產業改革歷程之制度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6,121-141。
潘明宏(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C.Frankfort-Nachmias & D.Nachmias著)。臺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年)
鄭興弟(2003)。政策規劃:理論與方法。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鄭自隆(2008)。96年電視事業(含無線、衛星及有線)產業調查研究總論。行政院新聞局研究報告。2009年6月15日,取自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46357&ctNode=4131
鄭興祥、李玉琳(2008)。試論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體制改革的契合。經濟研究導刊,15,4-6。
齊蘭、盧文浩(2008)。跨國媒體集團對我國電視產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北方經濟,1,40-41。
謝康(2003)。跨國衛星電視頻道進入中國之策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鵬飛(2006)。新聞集團的中國困局。經營者,12,66-67。
龍思薇(2008)。新聞集團的擴張之路。廣告大觀:媒介版,12,82-83。
魏崇輝、王岩(2009)。視閾、融通、走向:新制度經濟學意識形態研究。社會科學家,142,136-142。
薛明、朱春陽(2007)。星空衛視經營策略得失分析與前景展望。視聽界,1,48-51。
蘭軍、潘飛(2005)。CBTV衛星直播試驗平台簡介。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15,45-47。
藺淑英(2009)。論意識形態視域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38,1-5。
二、英文部份
Chin, Y. (2008). The Challenging Potential of Local Media: Lessons from China. A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08 Annual Meeting.
Clode, J. (2003). Chinese TV Faces Up to the Global Challenge. Metro Magazine, 137, 60-65.
Curtin, M. (2005). Murdoch’s dilemma, or ‘What’s the price of TV in China?’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7(2), 155-175.
Fan, J., Morck, R., Xu, L. C., & Yeung, B. (2007).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hina versus the rest of the world.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39.
Glass, N. (1998). Management Masterclass: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New Realities of Business. 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Gu, F., Hung, K., & Tse, D. (2008). When Does Guanxi Matter? Issues of Capitalization and Its Dark Sides. Journal of Marketing, 72(4), 12-28.
Guo, Z. (2001). To Each According to Its Niche: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for a Structural Segregation in Chinese Pres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1), 15-30.
Guy, B. P. (2001).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Continuum.
Huang, C. (2007). Trace the stone in crossing the river, media structural changes in post-WTO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69(5), 413-430.
Lau, T., Feng, G., Atkin, D., & Lin, C. (2008).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Digital Television in China: An Interplay Betwee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 conference papers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08 Annual Meeting. .
Lin, M. (2004). Changes and consistency: China’s media market after WTO entry.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7(3), 177-192.
Lin, M. (2007). In Whose Interest? China's fledgling DBS servi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 Conference Papers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22.
Lubman, S. (2006). Looking for law in China.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20(1), 1-92.
McIntyre, B. (1993). Trust in Media and Government: A Recursive Model for Natives off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10(2), 203-208.
News Corporation. (2000). Annual Report 2000.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 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0/television2.html
News Corporation. (2001). Annual Report 2001.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1/pdfs/tv.pdf
News Corporation. (2002). Annual Report 2002.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2/2002_annual_report.pdf
News Corporation. (2003). Annual Report 2003.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3/2003_annual_report.pdf
News Corporation. (2004). Annual Report 2004.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4/2004_annual_report.pdf
News Corporation. (2005). Annual Report 2005.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5/AnnualReport/images/News_Corp_AR2005.pdf
News Corporation. (2006). Annual Report 2006.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6/AR2006.pdf
News Corporation. (2007). Annual Report 2007.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Report2007/AR2007.pdf
News Corporation. (2008). Annual Report 2008. Retrieved June 15, 2009, from:http://www.newscorp.com/AR2008Flash/NC08.html
North, D. C. (1991).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1), 97-112.
North, D. C. (1994).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3), 359–368.
Pan, Z. (2005). Media Change through Bounded Innovations: Journalism in China’s Media Refor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York, NY.
Price, M., E. (2008). Governance, globalism and satellites.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4(3), 245-259.
Roya, A., M. (2004). Mass media reform in China, toward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Gazett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66(6), 553-565.
Schiller, D. (2008). An Update on China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1), 109-116.
Shen, F., Lu, Y., Guo, Z., & Zhou, G. (2008). News Media Use, Perception, and Efficacy: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Media Participation in China. A conference papers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08 Annual Meeting.
Sinclair, J. & Harrison, M. (2004). Globalization, nations, and television in Asia: the case of India and China.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5(1), 41-54.
Sparks, C. (2007). What’s wrong with globalization?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3(2), 133-155.
Sparks, C. (2008). Media systems in transition: Poland, Russi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1), 7-24.
Stanton, M. (2009).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Cultural Canon/Trope in Trans-Border Globalised Television. China Media Research, 5(1), 41-46.
Straubhaar, J. (2008). Global, Hybrid or Multiple? Cultural Identities in the Age of Satellite TV and the Internet. Nordicom Review, 29(2), 11-29.
Sun, T., Chang, T., & Yu, G. (2001). Social Structure, Media System, and Audiences in China: Testing the 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4(2), 199-217.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15(2), 54-60.
Zhang, Y. (2005). The reforming rol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China’s media transformation. Media Asia, 32(2), 78-85.
Zhang, Y. (2007). Media landscape i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2000-2005). China Media Research, 3(3), 76-87.
Zhang, P. (2009). Rethinking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China. China Media Research, 5(2), 25-34.
Zouboulakis, M. (2005). On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 of North’s idea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2), 13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