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增財 Cheng Tseng-Chai |
---|---|
論文名稱: |
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 A study 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江文雄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5 |
中文關鍵詞: | 實用技能班 、價值觀 、學習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Technical program, Value concept, Learning behavio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價值觀與學習行為。為達研究目的,首先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繼而選擇問卷調查法,以「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問卷」為工具,蒐集研究所需的資料。調查實施以臺灣地區實用技能班學生為對象,施測獲得有效樣本共8447份。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單因子多變項分析(MANOVA)、賀德臨T2考驗(Hotelling T2)及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等。經分析結果,獲致下列結論:
一、整體而言,實用技能班學生對生理的價值、心理的價值、人際的價值、情感的價值、職業的價值、道德的價值及人生的價值等七種價值,都相當重視。
二、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價值觀,因性別、年級、就讀類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氣氛、與父母相處情形、家庭經濟、零用錢數量、居住地區性質及就讀地區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三、整體而言,實用技能班學生在就讀動機、生活常規、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課程接受、學習行動、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及未來進路等九個學習行為層面,都有積極的表現。
四、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學習行為,因性別、年級、學校隸屬、就讀類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氣氛、與父母相處情形、家庭經濟、零用錢數量及就讀地區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五、實用技能班學生在性別、就讀類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氣氛、與父母相處情形、家庭經濟、零用錢數量及就讀地區等背景變項上,可發現其價值觀及學習行為的差異有相似的趨勢。
六、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價值觀與學習行為有顯著的相關。學生的七種價值觀與九個學習行為構面的表現之間有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
關鍵詞:實用技能班、價值觀、學習行為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value concept and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attain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literature was firstly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And th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The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 value concept inventory and learn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The subjects were 8447 students drawn from technical program cla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 way MANOVA, Hotelling T2, product - 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fter data analyses, the main finding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ing:
1. In general,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ll the seven value domains of physiological value, psychological value, interpersonal value, affectional value, vocational value, moral value, and human life value.
2. The value concepts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appear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ollowing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nce: gender, grade, subject fields, parent's academic attainment, parent's vocation, family living climate, the state of student interacting with his parents,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 the amount of allowance, living district, and school location.
3. Totally speaking,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performed positively action in all of the following nine learning behavior factors: studying motivations, school living prescriptions, peer relationship, student - teacher relationship, the acceptance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earning action,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satisfactions, and future expectation.
4.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ollowing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nce: gender, grade, school setting, subject fields, parent's academic attainment, parent's vocation, family living climate, the state of student interacting with his parents,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 the amount of allowance, and school location.
5. The value concept and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could find the same trend of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following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nce: gender, subject fields, parent's academic attainment, parent's vocation, family living climate, the state of student interacting with his parents,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 the amount of allowance, and school location.
6.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 seven domains of the value had canonical correlation with the nine factors of the learning behavior.
Key Word: Technical program, Value concept, Learning behavior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1996台北青年高峰會今天揭幕活動主題為「教育、健康、價值觀、自我發展」。(1996,9月20日)。中國時報,第15版。
女權火照出扭曲的兩性價值觀。(1996,12月23日)。中央日報,第07版。
中央日報,1997-01-26,第05版,「新動脈--心靈改革」中市座談咸認功利價值觀應革除。
天倫悲劇,重建倫理價值觀。(1998,10月14日)。中央日報,第11版。
引領煙毒犯戒毒,襌修班獲肯定,容包括宗教教誨,重建價值觀。(1996,1月30日)。聯合報,第20版。
文崇一(民61a),價值與未來。食貨月刊,1(11),602-605。
文崇一(民61b),價值與國民性。思與言,9(6),338-343。
文崇一(民62),人類學與價值問題。人與社會,1(4),74-89。
方御能(民82),道德發展心理學(George F. Mclean & Richard T. Knowles原著)。台北:商務。(原著出版1986)
日產休旅車TINO將改變消費價值觀。(1999,2月4日)。聯合報,第35版。
王永志(民85),實用技能班學生個人背景、自我統整與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雲五(民68),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商務。
王福林(民79),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誕生(民82,12月22日),十年國教應先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向。中央日報,第5版。
王寶墉(民87);,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J. Jeffries McWhirter原著)。台北:心理。(原著出版1998)
丘彥南(民89),情緒、思考與行為障礙學生的成長需求。載於教育部八十八學年度技藝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季工作檢討會手冊(Pp.15-18)。台北:教育部。
半推半就即賣身 價值觀太偏 陪酒接客好賺?身著新衣好炫?(事件的省思)。(1996,2月5)。聯合報,第18版。
去除物質慾望,建立正確價值觀。(1997,7月2日)。中央日報,第11版。
只有「價錢觀」而無「價值觀」的社會。(1998,8月1日)。中央日報,第02版。
布蘭佳(Dr. Blancard)(1998),價值管理:成為一個幸運五百大企業。管理雜誌,288,16-17。
生兒育女非婚姻首要「台灣家庭價值觀」調查示「傳宗接代」觀念已大幅改變(問卷調查)。(1998,11月2日)。中央日報,第10版。
白省三(民88),掌控數位,回歸人本。中央月刊,32(8),39-40。
全國法治教育觀摩研習林清江籲建立正確價值觀法律系學生搶劫成活教材。(1998,11月28日)。中央日報,第10版。
朱有志(民84),大陸地區報紙廣告的文化價值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惠玲(民85),我國觀光系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其職業價值觀與值業選擇傾向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森楠(民73),價值澄清法對國中生價值觀、歸因方式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江文雄(民85),高職實用技能班一年級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江文雄(民86),高職實用技能班實施成效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江文雄(民87),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生涯輔導策略規劃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江文雄(民87),高職實用技能班辦理現況與展望。現代化研究,15,27-41。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8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英奇(民71),大學生價值結構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205-214。
余英時暢談商業社會與士人精神,建議價值觀衝突時自我調整。(1998,7月5日)。中國時報,第30版。
別以巿場為藉口,引導惡質文化、錯誤價值觀。(1998,6月7日)。中國時報,第15版。
吳明清(民72),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芝儀(民88),從建構論觀點探討當前台灣大學生的生涯價值。輔導季刊,35(1),42-54。
吳迎春(1998),鐵達尼精神。天下雜誌,202,34-35。
吳英長(民70),中華兒童叢書內容的價值分析。臺東師專學報,9,189-264。
吳素倩(民76),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台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19,291-332。
吳清基(民79),精致教育的理念。台北:師苑。
吳淑玲(民85),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7(3),166-190。
吳淑敏(民87),價值觀、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運用電腦模擬遊戲的模式。教育研究,6,117-133。
吳裕益(民69),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2,161-198。
吳銘達(民79),影響高中高職學生生計價值觀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蓮慶(民75),春秋大義價值標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瓊洳(民86a),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洳(民86b),國中學生價值觀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6),153-162。
吳鐵雄(民85),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呂安妮事件報導的價值觀。(1996,10月6日)。聯合報,第05版。
呂素君(民87),青少年的偏差行為Q&A(玉井美知子原著)。台北:書泉。(原著出版1994)
呂嘉寧(民86),價值觀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宜儒(民83),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沛華集團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承先、壽進文、唐雄俊、唐振彬和章雷合(民80),現代經濟學辭典。台北:五南。
宋明順(民84),日本成人的學行為。社教雙月刊,65,13-17。
改變民眾價值觀共同營建新社會,政府整合民間現態力量由文化、教育、社福等方向齊頭並進。(1996,5月21日)。中央日報,第07版。
李元墩和鄭瓊月(民84),當前大專學生價值取向之研究。載於1995年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集刊(pp.15-2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李戈北(民82),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觀之分析研究。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專題研究第三輯(Pp.2-46)。台北:三民。
李亦園(民62),人類學與價值研究。人與社會,1(4),74-89。
李亦園(民63),人類學與價值研究。人與社會,1(4),75-76。
李芝靜(民87),以價值澄清法由分析綜合高中學生入學動機輔導學生生涯探索之雛議。教育研究資訊,6(6),52-68。
李從軍(1992),價值體系的歷史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富言(民75),成敗歸因取向與學習行為關係之探討。教師之友,27(1),28-29。
李華璋(民79),大學生工作價值觀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檁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緒武(民84,4月20日),教育與職業。台灣日報,第2版。
李德順(1987),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沙依仁(民8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沈六(民82),國民中學價值教學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101-118。
沈明慧(民83),價值澄清團體對國中適應不良學生自我概念、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影響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清松(民64),存有與價值-多瑪斯存有哲學「超越屬性」與中國價值哲學「精神價值」綜合比較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清松(民78a),找回失落的指南針-如何重建中國人的價值觀。自由青年,82(4),6-13。
沈清松(民78b),讓生命的花朵更馨香。幼獅月刊,435,6-8。
沈清松(民82),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
汪履維(民69),當前教育與輔導上的一項重要課題-健全價值觀的建立。輔導與研究,11,17-27。
汪履維(民70a),「價值澄清法」的基本理論淺論。輔導與研究,12,15-22。
汪履維(民70b),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兩性教育,家庭社會都重要,關注家庭組織灌輸正確價值觀。(1997,3月17日)。中央日報,第08版。
周中天(民69),美國通俗歌曲以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端(民85),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之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官員:教孩子多元價值觀。(1998,9月21日)。中央日報,第10版。
林 煌(民80)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英(民79),青少年的規範意識和實踐經驗-以價值觀念為中心。警學叢刊,12(3),68-85。
林玉體(民82),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
林秀燕(民85),國民中學技藝教育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職業決策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俊(民56),價值思想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民60),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與人格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3,215-246。
林幸台(民76),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幸台(民80),生涯輔導的理論與實際。學生輔導通訊,14,11-19。
林朝夫(民80),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林義男(民67),我國國中學生價值取向之研究。輔導學報,1,291-343。
林義雄(民83),台灣人價值觀的重建。師說,73,19-20。
林靜宜(民87),專科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會改造從心做起,建構多元成就的價值觀。(1996,11月13日)。中央日報,第04版。
社會結構要變,制度、價值觀要變,學位授予方式要變,才能人人受惠顛覆傳統觀念,仍待披荊斬棘。(1998,3月30日)。中國時報,第07版。
社會需要慈濟的價值觀。(1997,6月28日)。中央日報,第10版。
邱連煌(民67a),價值教育之新方法-價值澄清(下)。師友,134,2-5。
邱連煌(民67b),價值教育之新方法-價值澄清(上)。師友,133,2-7。
邱維城(民56),社會興趣調查之初步研究。測驗年刊,14,377-382。
金樹人(民76),價值問卷在生計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6,21-22。
金樹人和許宏彬(民87),國中學生生涯建構系統之結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0(2),59-99。
青少年談心改,最想被肯定參加本報座談,成長過程渴望健全,家庭及正確價值觀導引。(1997,5月3日)。中央日報,第08版。
青年價值觀 家庭養成。(1998,12月2日)。中央日報,第18版。
侯建威(民81),延教班學生對延教班教導內容與教導方式之滿意度調查研究。臺灣省:臺灣省立海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拜金大學生,顛覆價值觀行為偏差向錢看。(1998,11月1日)。中國時報,第08版。
施犖善和施蓓莉(民86),經濟學辭典。臺北:貓頭鷹。
洪瑞斌(民87),工作價值觀概念與測量工具之發展。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惠珠(民82),共享價值對管理人員工作適應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重建價值觀,家庭教育著手。(1998,11月19日)。中央日報,第11版。
夏征農(民81),辭海。台北:東華。
夏林清和游慧卿(民72),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60,1030-1036。
孫大川(民79),人的潛能與價值(Maslow, A.H., &Fromm, E.原著)。台北:結構群。(原著出版1990)
孫中欣(民88),學業失敗的社會學研究。台北:揚智。
徐育珠(民62),經濟學與價值。人與社會,1(4),74-89。
徐道鄰(民56),人類價值種種。現代學術季刊,1(4),82-133。
消費新價值觀。(1998,11月25日)。聯合報,第38版。
浮絲曼(民82),山地兒同價值觀與疏離感之相關性研究-以花蓮縣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淑緣(民73),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生活型態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7,95-117。
袁志晃(民73),職業價值澄清活動對高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貴仁(1991),價值學引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友群(民78),青春期道德價值觀的發展及其輔導。諮商與輔導,40,45-48。
馬起華(民62),政治學的價值觀。人與社會,1(4),74-89。
高希均(民84,12月15日),ROC到底應當代表「混亂之國」還是「良心之國」。聯合報,第11版。
高明智(民86),價值管理,管理雜誌,280,12。
高廣孚(民78),教育價值論。載於郭為藩等著(民78),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國中女生割腕自傷,有樣學樣 新新人類以此抒發情緒,家長投訴憂心價值觀扭曲,校方將做心理輔導。(1997,1月5日)。聯合報,第05版。
康自立(民81),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康宗虎(民69),高中學生價值觀念及其與升學選科意願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曉蓉(民86),台北市國中生道德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京育主持、鄒香齡記錄(民62),社會科學與價值問題--學術座談會(李亦園、文崇一、楊國樞、徐育珠、徐佳士、楊孝嶸、楊崇森、呂亞力、陳少廷、馬起華),人與社會,1(4),74-89。
張奉箴(民78),概論價值。教育文粹,18,6-11。
張忠謀開講鼓勵青年追求成就的樂趣應邀至台大演講學思歷程強調「金錢至上」價值觀終將沒落。(1998,11月24日)。中央日報,第10版。
張忠謀鼓勵打破「金錢至上」價值觀。(1998,6月21日)。中國時報,第11版。
張春興(民65),國小男女兒童學習行為的差異與其教師性別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9,1-20。
張春興(民75),價值學習四部曲-價值感、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輔導通訊,7,8-11。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雲(民85),工作價值觀、任教職志與工作環境因素對幼師離職或異動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成(民74),台中市青少年工作價值及職業成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埠塘(民77),學生學習行為檢查表指導手冊。教師之友,29(2),32-35。
張紹勳(民85),專校資管科學生價值觀、生活適應、自我強度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23-41。
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改李遠哲提出三大方向,課程減少30%不要使學生成為考試機器徹底改變社會價值觀。(1997,6月16日)。中國時報,第16版。
教育大家談模範生制度扭曲了多元價值觀。(1996,9月26日)。中國時報,第11版。
教育部(民81),「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第一、二、三階段計畫執行概況及成效檢討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2),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標。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4),職業學校法修正條文,延教班更名為實用技能班,教育部公報,243,7-8。
教育部(民89a),八十八學年度技藝教育研討會暨第三季工作檢討會(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c),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八十八學年度推動技藝教育工作協商會議記錄。載於台灣區八十八學年度辦理實用技能班概況手冊(Pp.334-338)。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民89b),台灣區八十八學年度辦理實用技能班概況手冊。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著手重建價值觀。(1997,5月18日)。中央日報,第16版。
混淆的價值觀,誤導青少年出軌。(1994,9月25日)。聯合報,第16版。
郭生玉(民6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3。
郭生玉(民69),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江東(民67),家庭價值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建志(民81),組織價值觀與個人效能:符合度研究途徑。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民61),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1。
郭為藩(民73),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
郭勝煌(民65),傳播內容之「價值分析」--以中文版讀者文摘為例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姿(民76),學習行為觀察量表初步編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1-184。
陳少廷(民62),政治學與價值問題。人與社會,1(4),74-89。
陳秉璋(民79),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芳萍(民85),價值澄清式法治教學對國中生法治知識與態度之實驗研究。公民訓育學報,5,393-416。
陳若玲(民82),價值觀-生涯抉擇的指標。測驗與輔導,119,2437-2439。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和李坤崇(民76),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臺南師專學報,20,1-33。
陳照明(民61a),價值觀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中的地位(上)。輔導月刊,9(3),12-14。
陳照明(民61b),價值觀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中的地位(續完)。輔導月刊,9(4),18-19
陳肇男、吳就君和李叔佩(民73),師大新生之價值體系及其短期演變。師大學報,29,289-319。
陳銘宗(民83),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汶(民84),個人與組織工作價值觀一致對工作態度與生涯發展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秀峰(民83),高職生職業價值觀及就業準備之研究-比較普通班高職生與建教合作技術生之差異。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英華(民65),台北市居民社會價值觀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職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佩榮(民85),審思價值觀。台北:業強。
傅佩榮(民86),德育與儒家價值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18-28。
傅佩榮(民88),以謙虛與誠肯來承擔和奉獻。中央月刊,32(8),45-46。
單文經(民74),價值澄清法與杜威價值理論。師大學報,30,89-114。
媒體價值觀。(1996,7月1日)。聯合報,第41版。
尋找科技與人生價值的平衡經濟發展動搖傳統的賡續新新人類價值觀走向叛逆知識分子應關心社會未來。(1998,12月19日)。中央日報,第11版。
彭懷真(民87),二十一世紀青年生活新主張。教育資料文摘,42(5),25-49。
曾仕強(民82),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及其現代詮釋。空大學訊,124,27-36。
曾昭旭(民85),現代人的新倫理觀。現代化研究,5,4-9。
曾素秋(民86),國中自學方案學生與非自學方案學生生活壓力與學習行為比較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9(4),101-117。
游慧卿(民75),性別角色在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世駿(民86),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導向和價值辯護問題。現代化研究,11,14-22。
覃光廣、馮利和陳朴(1988),文化學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馮丹白(民72),由生計教育看我國國中的職業輔導。中學工藝教育,16(2),2-10。
馮友蘭(民77),人生哲學。台北:天宇。
黃 藿(民73),價值是什麼?(Risieri Frondizi原著)。台北:聯經。(原著出版1962)
黃 藿(民78),被扭曲的價值基準-從社會風氣談個人的價值觀。自由青年,82(4),20-23。
黃子玲(民82),人與組織的契合:組織價值觀的初步探索。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純(民78),台北地區高職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民82),青少年的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19,2422-2430。
黃俊傑(民80),台北市青少年生活意識與價值觀變遷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3,1-88。
黃俊傑(民82),台北市青少年文化模式雛型建立之研究-民國七十四、七十七及八十年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5,131-232。
黃國彥(民73),我國當前祖孫三代價值觀念差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0,139-185。
黃國隆(民82),工作價值觀對工作態度與行為的影響。測驗與輔導,119,2431-2432。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澄月(民77),新生價值觀問卷調查之分析。實踐學報,19,45-73。
傳宗接代,國人觀念變了「台灣家庭價值觀」問卷調查,發現不認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人比認同的人多。(1998,10月29日)。聯合報,第14版。
慈悲、和平、人道合作、愛與非暴力廿一世紀先驅價值觀。(1997,3月28日)。中央日報,第02版。
新世界的新生命價值觀。(1997,3月30日)。中央日報,第02版。
新世紀青年素描,他們最相信祖父母、其次父母,最不相信X世代 美大學生重拾傳統價值觀。(1998,4月6日)。聯合報,第42版。
新的消費價值觀逐漸形成,雖未捨棄名牌但更在乎產品品質。(1998,9月16日)。中國時報,第24版。
新新人類如何看待傳統價值觀。(1996,9月20日)。中國時報,第15版。
新新人類價值觀對社會悲觀對生活樂觀,教部委託調查,部分結果令人跌破眼鏡。(1998,2月15日)。中央日報,第16版。
楊自強(民74),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82),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和李亦園(民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台北:東華。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和李亦園(民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
楊國樞、吳英璋、鍾思嘉和張本聖(民78),未生學未就業青少年學習適應與職業成熟之系統研究。測驗與輔導,97,1914-1926。
楊國樞、柯永河和李本華(民62),國中學生的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41-86。
楊淑君(民84),台北地區國中補校學生補校教育價值觀及其相關態度與行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群體價值觀日趨惡質化。(1998,7月11日)。聯合報,第15版。
聖嚴法師(民88),「多元化」,要跳出「我執」、「我見」。中央月刊,32(8),32-33。
葉士毅(民87),遠距教學環境中學生學習行為即時診斷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文正(民85),中部地區員工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兆孚(民56),人生之型式(Eduard Spranger原著)。台北:商務。(原著出版1928)
詹美涓(民81),青少年知覺之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優生自殺,北一女哀淒,同學描述:她倆是不一樣的人,青慧、濟雅愛看尼采、柏拉圖,學校檢討將加強人生哲學、人生價值觀輔導。(1994,7月27日)。聯合報,第03版。
賈馥茗(民61),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形成。載於方炳林、賈馥茗主編,教育論叢(Pp.19-48)。台北:文景。
賈馥茗(民86),教育與人格發展。高雄:復文。
鄔昆如(民78a),人生哲學。台北:五南。
鄔昆如(民78b),發展知性、培養德性-價值觀重建的省思。自由青年,82(4),14-19。
趙惠慈(民87),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價值觀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價值觀錯亂的台灣,當我們一邊唾棄狂徒,會不會一邊選擇黑道。(1997,11月22日)。聯合報,第11版。
劉玲君(民87),青少年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指標調查研究。學生輔導,54,146-158。
劉淑瀅(民74),價值澄清團體經驗對師專女生自我概念之影響一個價值澄清團體模式的建立與實驗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和林瑞欽(民75),價值澄清法。高雄:復文。
歐陽教(民84),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歐滄和(民71),價值澄清法的理論與實施。輔導月刊,18(7,8),1-9。
蔡伸章(民70),人類之路(Erich Fromm原著)。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原著出版1955)
蔡典謨(民86),價值觀與孩子的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3,13-17。
鄭增財(民84),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公玄(民62),人生價值論。台北:商務。
鄧運林(民81),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食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導正青少年價值觀。(1997,3月4日)。中央日報,第07版。
導正新聞媒體價值觀。(1998,7月31日),中央日報,第07版。
獨子弒親、骨肉相殘、父女亂倫、妖獸橫行、台灣文化出問題學者認應重建價值觀。(1998,10月16日)。中國時報,第08版。
盧美貴(民69)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美貴(民74),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資優、普通兒童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123-201。
錯誤的單一價值觀,自殺主因。(1996,5月25日)。中央日報,第11版。
錯誤價值觀戕害孩子。(1997,7月20日)。中央日報,第07版。
鍾玉鳳(民85),近十年圖畫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起(民70),我國國中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何榮桂和張景媛(民86),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簡茂發、何榮桂和張景媛(民87),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編製報告。教育心理學報,30(2),17-32。
簡茂發和洪寶蓮(民79),國中學生個人及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的關係之研究。測驗年刊,37,181-193。
簡茂發和羅芙蓉(民78),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33-164。
職業無貴賤勉大誠高中畢業生找出適合自己的路李遠哲籲建立健康價值觀。(1998,6月16日)。中央日報,第10版。
羅悌倫、林克和曹衛東(1996),價值的顛覆(Max Scheler原著)。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
蘇秀芬(民77),工廠青年工作價值觀與生活型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飆車省思重建青少年價值觀。(1999,1月9日)。中央日報,第11版。
變遷社會下價值觀念重建研討會。(1996,9月22日)。聯合報,第05版。
二、英文部份
Adler, F. (1956). The value concept in soci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2, 272-279.
Allport, G. W., Vernon, P. E. & Lindzey, G. (1960). A study of values (3rd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Alwin, D. F. (1984). Trends in parental socialization values: Detroit, 1958-1983.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2), 359-382.
Alwin, D. F., & Krosnick, J. A. (1985). The measurement of values in surveys: A comparison of rating and ranking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9, 535-552.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976). Value - centered education and moral commit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5 814)
Andersson, B. E. (1979).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reaction to social pressure from adults versus pe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 269-286.
Baier, K. (1969). What is value?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In Baier, K. & Rescher, N. (eds.), Values and the futur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American values (pp.33-67).New York: Macmillan Co..
Bales, R., & Couch, A. (1969). The value profile: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value statements. Sociological Inquiry, 39, 3-17.
Barber, B. L., & Eccles, J. S. (1992). Long - term influence of divorce and single parenting on adolescent family and work related values, behaviors, and aspira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1, 108-126.
Becker, B. W., & Conner, P. E. (1982).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values on book reading behavior.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3(1), 13-23.
Becker, G.M. & McClintock, G.G. (1967). Value: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8, 239-286.
Beech, R. P. & Schoeppe, A. (1970).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value systems in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iami Beach, Florida.
Bierschenk, Bernherd, & Mattsson, Jan. (1987). Axiological measurement of human value factors in mental process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5 943)
Boyle, John R. (1996). The development of two self-assessment work value instrum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1 248)
Braithwaite, V. A. & Law, H. G. (1985).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Testing the adequacy of the Rokeach Value Surve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250-263.
Braithwaite, V. A. & Scott, W. A. (1991). Values. In J. P. Robinson, P. R. Shaver, & L.S. Srightsman (Eds.),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ronfenbrenner, U., Devereux, E., Suci, G., & Rodgers, R. P. (1965). Adults and peers as sources of conformity and autonom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socialization for competence. Puerto Rico.
Brook, R. C. & Whitehead, P. C . (1983). Values of adolescent grug abus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dditions, 18(1), 1-8.
Conroy, W. J. (1979). Human values, smoking behavior, and public health programs. In M. Rokeach (ed.). 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New York: Free Press.
Dawis, R. V. (1991). Vocational interests, values, and preferences. In M. D. Dunnette and L. M. 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2 of 2nd Edition.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 - 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mpsey, P., & Dukes, W. (1966). Judging complex value stimuli: An examination and revision of Morris's "Paths of lif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6, 871-882.
Dubois, P. (1990). Gender differences in value orientation toward sport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3(1), 3-13.
Eidle, William R. (1993). Values education, the judgment of value and self-este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5 638)
Farmer, Eyleen H. (1986). A study of value priorities among adolescents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1 798)
Fasko, D. Jr., & Others. (1996). How would teenagers respond?: rural educator estimates on selected core value statem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5 162)
Feather, N. T. (1970). Value systems in state and church schoo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299-313.
Feather, N. T. (1972). Value similarity and value systems in state and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305-315.
Feather, N. T. (1975). Value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Fitzsimmons, G. W., Macnab, D., & Dasserly, C. (1985). Technical manual for the Life Roles Inventory Values Scale and the Salience Inventory.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PsiCan Consulting Limited.
Flavell, John H. (1989).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act beliefs versus value belief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5 161)
Fraenkel, J. R.(1977). How to teach about values: an analytic approach. New York: prentice-hall,Inc.
French, J.R.P., & Kahn, R.L.(1962). 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8, 1-47.
Frymier, J., Cunningham, I., Duckett, W., Gansneder, B., Link, F., Rimmer, J., & Scholz, J. (1996). A study of core values and the schools. Indiana: Phi Delta Kappa.
Gaus, G. F. (1990). 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gen, A. R.,& Cho, J. H. (1979).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Psychological Reports, 44, 835-841.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Massach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nsburg, H. J. &Miller, S. M.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risk-tak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53, 426-428.
Gordon, L. V. (1960). Survey of interpersonal values. Chicago: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
Gorlow, L., & Noll, G. A. (1967). A study of empirically derived value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73, 261-269.
Graig, Delores E. (1989). The school as a value influencing institu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6 510)
Harding, S., &Phillips, D. (1986). Contrasting values in western Europe: Unity diversity and change. London: Macmillan.
Harrington Thomas F. & Harrington Joan C. (1989). Value choices - similar or differ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6 509)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Hofmeister, J., & Veugelers, W. (1994).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are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Learning by experience and value stimul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249)
Jackson, S. (1991). Vocational training or value shaping: One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 the 1990'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9 425)
Kelly, Eugene W., Jr. (1994). Value orientations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 national survey. final report for 1992-1993 research proje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3 980)
Kennedy, Gregory E. (1992). The value and commitment to work and family roles: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family backgroun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8 383)
Kentucky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0). Character and value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9 672)
Kluckhohn, C. et al. (1951).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olration in def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Talcott Parsons & Edward Shils(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Pp.388-43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luckhohn, F. R. & Strodbeck, F. L. (1961). Variation in value orientations. Westport, Conn.: Greanwood Press.
Kok, J. C. (1984). Diversity in value orientation: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6 849)
Krathwohl, D. R. et al.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York: David Mckay.
Lindzey, G. (1959).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6, 158-168.
Locke, E.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 D. Dunr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p.1297-1350). Chicago : Rand McNally.
Lorr, M., Suziedelis, A., & Tonesk, X. (1973). The structure of value: Conceptions of the desirab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7, 137-147.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yton Daniel M. (1989a). Alcohol abstainers, experimenters, regular and heavy users: Value difference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9 354)
Mayton Daniel M. Ⅱ, & Nagel Elizabeth A. (1990). Value differences across tobacco use level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7 915)
Mayton, Daniel M. (1989b). Spontaneous concern about nuclear war: value priority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4 342)
Mayton, Daniel M. Ⅱ. (1992). The value structure of nonviolent personality predisposi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 194)
McCrachen, J. D. & Falcon-Emmanuelli A. E. (1994).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values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 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