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青萸
Lin, Ching-Yu
論文名稱: 課程與權力運作:以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
A Study on Curriculum and Power Exercise:Taking the Re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建成
Chang, Chien-Chen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權力運作批判教學論課程決策知識選擇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
英文關鍵詞: Power Exercise, Critical Pedagogy,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Knowledge selection, Re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08下載:1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權力與知識相關論述,了解知識選擇與權力運作的關係,及其產生的導因、方式與結果。接著,分析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所隱藏的權力運作,以了解台灣歷史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最後,綜合理論與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研究,分析權力運作對課程知識選擇的影響,歸納研究發現作成結論,並提出個人反省。
    為達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以下四種研究方法:1、理論探究:探討當代與課程知識選擇相關的權力運作論述,對課程、知識與權力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解析。2、文件分析:主要應用在對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定的相關文件上;針對相關政策文件、會議記錄、檔案資料、研究報告與報紙新聞以及評論等文件進行分析、整理。3、訪談:蒐集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定之兩次小組成員與與一般學者專家對於修定變革與爭議的想法。4、觀察:蒐集公聽會現場資料,用以輔助文件分析之不足。
    由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之事件可以發現,課程的確為權力運作產物,且權力運作涉及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學校課程所傳遞的知識涉及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價值衝突與權力競逐,且為彼此交相競爭及妥協所產生的結果。爭議焦點著重在政治意識形態對課程的影響,且權力運作以政治性權力與知識性權力為主。政治性權力主要競逐的就是政治意識形態的主導權與文化的詮釋權,藉以獲得社會大眾普遍認同;運作方式主要透過小組外部的政治人物、媒體、社會大種與壓力團體,以及滲入小組內部的行政權力。知識性權力來自於有專業歷史學知識背景的學者、學界力量,以及具有教學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高中教師,透過專業知識,提供課程綱要小組不同的想法,藉以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出發的政治性權力運作影響,凌駕於知識性權力運作。
      最後提出建議如下:1. 課程政策之決定過程應發展更加完備的機制;2. 歷史教育發展應朝向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養成;3. 歷史教育改革須朝向專業化發展。

    A Study on Curriculum and Power Exercise:
    Taking the Re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exercises and curriculum knowledge selection, and to examine the hidden driving forces, the approaches, and the outcome of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selection. Apply the critical pedagogy prospective, the relevant power exercises underlying the re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a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a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1) Theoretical exploration-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knowledge selection and power exercis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power. (2) Document analysis-Focusing primarily on the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re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such as policy statements, meeting minutes, official documents, scholarly reports, newspaper articles, editorials, etc. (3) Interviews-Being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s of the members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revision committee, as well as experts and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4) Observation-Being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on-site at public hearings in order to supplement the docum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at the knowledge selection process in the curriculum is indeed influenced by the exercises of power, and the power exercises involve the struggle of ideology and values. The knowledge transmitted in school involves value conflict and power struggle, and it is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competition and inter-compromise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The debates in the society about the revision are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ideology embedded in the histo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two main power exercises are from the political tenet and professional tenet. The political aspect of power exercise reflects the struggle for the leadership of political ide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in order to gain the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The way the “political power” exercised is through external forces such as politician, media, the public, and the interest groups as well as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from the Ministry that influenced the committee internally. Professional aspect of power exercise comes from the experts who own professional historical knowledge, from academic community, and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They tried to advocate different ideas and views of guidelines to influence the revision committee.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power” override that of “professional power”.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 1.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policy-making should be reviewed and reconstructed. 2.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towar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historical thinking. 3. The reform of the histor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heading toward more professionaliz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研究設計………………………………………………………………9 第二章  課程與權力運作之相關理論探究………………………………………15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的關係…………………………………………………..15 第二節 官方知識背後的意識形態與權力運作……………………………..24 第三節 課程權力之運作及其蘊義…………………………………………..34 第三章 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之歷程與相關爭議…………………………43 第一節 <第一次小組>課程綱要修定歷程與相關爭議…………………..44 第二節 <第二次小組>課程綱要修定歷程與相關爭議…………………..64 第三節 三大課程綱要版本之定型與發展脈絡比較………………………..97 第四章 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決定過程中的權力運作………………………..103 第一節 歷史教育定位與課程內容選擇……………………………………103 第二節 台灣高中歷史發展的阻礙…………………………………………111 第三節 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定之權力競逐……………………………129 第四節 超越權力競逐找尋出路……………………………………………150 第五節 小結…………………………………………………………………166 第五章 結論、反思、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169 第一節 結論…………………………………………………………………169 第二節 反思…………………………………………………………………176 第三節 建議…………………………………………………………………180 第四節 未來研究方向………………………………………….…………...183 後記-研究歷程中的觸動…………………………………………………………186 參考文獻……………………………………………………………………………191 中文文獻………………………………………………………………………191 英文文獻………………………………………………………………………202 附錄一 訪談對象編碼與問題大綱………………………………………………206 附錄二 研究知會通知……………………………………………………………208 附錄三 研究同意書………………………………………………………………209 附錄四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210 附錄五 70-90年代社會科意識形態類論文分析………………………………..211 附錄六 前導研究…………………………………………………………………219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12 圖3-1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小組工作流程變化圖………………………………..101 表 次 表3-1 2003年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第一次小組>委員表……………………44 表3-2 2003年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課程結構表……………………………47 表3-3 第一冊臺灣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48 表3-4 第二冊中國古代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50 表3-5 第三冊世界近現代史(1500年至1850年)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51 表3-6 第四冊世界近現代史(1850年至當代)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51 表3-7 第五冊歷史選修課程:中國文化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53 表3-8 第六冊歷史選修課程:世界文化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54 表3-9 第六冊歷史選修課程:歷史與傳統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版本)…………………………………………………………………….54 表3-10 2004年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第二次小組>委員表………………….65 表3-11 2004年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課程結構表………………………….67 表3-12 第一冊台灣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版本)…...68 表3-13 第二冊中國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版本)…...69 表3-14 第三冊世界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版本)…...70 表3-15 第四冊世界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版本)…...71 表3-16 第五冊歷史專題(上冊)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版本)………………………………………………………………………72 表3-17 第六冊歷史專題(下冊)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版本)………………………………………………………………………73 表3-18 2005年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暫行版課程結構表……………………….90 表3-19 第一冊台灣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定案版本)…...90 表3-20 第二冊中國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定案版本)…...91 表3-21 第四冊世界史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定案版本)…...93 表3-22 第五冊歷史專題(上冊)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定案版本)……………………………………………………………………..95 表3-23 第六冊歷史專題(下冊)課程單元架構(高中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定案版本)………………………………………………………………………96 表3-24 三大版本比較表…………………………………………………………..10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A老師認同 明朝與世界接軌,B老師反問 劉銘傳算哪一國(2003年,9月23日)。聯合報。A3版。
    王志弘(譯)(1992)。C. Gordon,編。權力的凝視。當代,74,97-115。
    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瑞賢(2003)。聲音政治與課程知識社會學。教社通訊,32,6-12。
    王健文(1999)。九年一貫制新課程架構下的歷史基本學力指標、評量與教學設計。載於高師大主辦之「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08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1/learning%20thesis-2-1-8.htm。
    王慧蘭(2002)。Thomas Popkewitz「靈魂的抗爭」一書介評。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1),269-277。
    王麗雲(譯)(2002)。M. W. Apple著。意識形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台北:桂冠。
    文化綿延 如何一刀切斷(2004年,11月14日)。聯合報。A15版。
    方永泉(譯)(2003)。P.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台北:巨流。
    方佳惠(2003)。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理論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中華民國創建史放進中國史 毫無疑問(2004年,11月10日)。聯合報。A3版。
    本土化和世界觀的弔詭(2003年,9月23日)。聯合報。A3版。
    打破沉默 扁:無法接受台灣主權未定(2004年,11月12日)。中國時報。A1版。
    台灣主權未定論納入教材(2004年,11月10日)。中時晚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cdnnews.com.tw/20041111/news/zyxw/733290002004111021002304.htm
    台灣主權定位 馬引爆內閣激辯(2004年,11月11日)。中國時報。A1版。
    台灣地位未定?國親:自我矮化(2004年,11月10日)。中國時報。A4版。
    台灣地位未定論 藍博洲:執政黨的陰謀(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A4版。
    台灣單獨成冊 無關意識形態(2004年,11月11日)。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1/today-p2.htm
    包公 外國人?(2004年,11月10日)。聯合晚報。2版。
    民進黨團:支持教育部 讓下一代了解台灣史(2004年,11月10日)。中央社。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udn.com/NASApp/rightprt/prtnews?newsid=2341061
    卯靜儒(2004)。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集刊,50(1), 119-142。
    丘愛鈴、林佩璇、周淑卿、張煌焜(譯)(2004)。M. Young著。未來的課程:從新教育社會學到學習的批判理論(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台北:學富。
    田心喻(譯)(1991)。R. Bocock著。文化霸權。台北:遠流。
    石智青(校)(1992)。J. Joll著。葛蘭西。台北:桂冠
    收復台灣 符合國際法(2004年,11月11日)。中國時報。A15版。
    老師教授 看法兩極(2004年,11月10日)。中國時報。A4版。
    宋明順(1998)。傅雷勒的批判教育學思想。社教雙月刊,83,24-31。
    李奉儒(2002)。解放性的教室。研習資訊,19(4),42-49。
    李奉儒(2003)。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 - 30。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軔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
    呂若瑜(199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改變歷史認知的風險評估(2004年,11月11日)。中國時報。A15版。
    吳文成(2002)。瘋子的監獄與科學家的實驗室。2004年10月30日,取自http://alumni.nctu.edu.tw/~sinner/think/talk/part_1/literae1600.htm。
    吳展良(2003,9月12日)。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中國時報。2004年9月23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w/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3546,110514+112003091900212,00.html。
    吳展良(2004年,11月10日)。診斷新版歷史課程綱要。聯合晚報。2版。
    吳展良(2004年,11月14日)。誰決定歷史如何書寫?中國時報。A15版。
    吳靖國(1998)。誰有權力制定與詮釋課程?教育資料研究,25,31-35。
    吳清基籲教部 勿有預設立場(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A4版。
    吳雅婷、涂麗娟、蔣興儀(譯)(2001)。John Slater演講文稿。歷史教學中的權力競逐-一門悖離人性的人文學科?(The politics of history teaching-a humanity dehumanized)。東吳歷史學報,7,173-198。
    杜正勝:台灣不多元 怪中國(2004年,11月11日)。聯合晚報。2版。
    杜正勝:新歷史課 採同心圓編寫(2003年,9月20日)。中國時報。A2版。
    杜正勝同心圓史觀 周樑楷反對(2004年,11月12日)。中國時報。A3版。
    杜正勝:教科書不能違背常識(2004年,11月10日)。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0/today-fo4.htm
    泛藍和府方搶紀念 國父今天真忙(2004年,11月12日)。聯合晚報。2004年11月12日,取自http://udn.com/NASApp/rightprt/prtnews?newsid=2345178
    周樑楷(1998)。歷史敘述與近代英國史學傳統的轉變(1880-1930)。興大歷史學報,8,271-285。
    周惠民(2002)。歷史教育與國家意識。載於「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頁191-212。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周淑卿(2002a)。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2b)。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8(1),133-151。
    邱兆偉(2002)。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國父應加s 孫中山不會獨享(2004年,11月12日)。聯合報。A3版。
    林志遠(譯)(無日期)。P. Tepe。傅柯的權力分析。2004年11月5日,取自http: //www.geocities.com/Paris/Cafe/9642/21in2.htm
    林慈淑(1998)。歷史為何而教-英國教育學者(J. White)與歷史學者(P. Lee)針對中學以下歷史教育之爭。台灣歷史學會通訊,7,33-36。
    林慈淑(1999)。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評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5,179-204。
    林淑芬(2004)。傅科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1),117-150。
    林森富、湯郁純(2001)。Paulo Freire的學說思想簡介。教社通訊,19,16-20。
    信眾拜媽祖、警察拜關公,酸不算通敵?(2004年,11月10日)。聯合報。A3版。
    馬英九舌戰閣員 台灣史大辯論(2004年,11月10日)。聯合晚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udn.com/NASApp/rightprt/prtnews?newsid=2341208
    師生看法:誰主政誰述史 教學陷入混亂(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4版。
    溺愛台灣史 虐待中國史(2004年,11月10日)。聯合報。A3版。
    高中生與老師的對話(2004年,11月13日)。聯合報。A15版。
    高中歷史 重建台灣主體性(2004年,11月10日)。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0/today-t1.htm
    高中歷史大翻修:清史、民國史改列世界史(2003,9月20日)。中國時報。A2版。
    高中歷史教材爭議 綠:有助下一代認識台灣(2004,11月11日)。自由時報。200411月11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1/today-p3.htm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2003年,10月15日)。聯合報。B8版。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去中國化?(2003年,10月16日)。中央日報。13版。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座談(2003年,12月14日)。中國時報。A16版。
    高明士(2003,9月26日)。十年歷史教育 四個亂字。聯合報。A15版。
    孫中山建國列古代史(2004年,11月9日)。聯合晚報。1版。
    孫中山建國列中國史(2004年,11月9日)。ETtoday。2004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11/09/327-1711075.htm.
    國民黨問:扁算不算『非本國』總統?(2004年,11月10日)。聯合報。A3版。
    國家民族 不能劃等號(2004年,11月15日)。中國時報。A15版。
    陳總統:無法接受台灣主權未定論(2004年,11月12日)。聯合報。A1版。
    張京媛(編)(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四德(1998)。種族意識、史學研究與歷史教科書的編撰:以美國為例。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之「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7-364),新竹市。
    張佳琳(2002)。課程改革:政治社會學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盈(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張盈、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2004)。B. Kanpol著。批判教育學導論(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台北:心理。
    張華、鍾啟泉(譯)(2003)。F. W. Pinar & M. W. Reynolds著。理解課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榮恭: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列中國史 教育台獨(2004年,11月10日)。中國時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w/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9,9311090…
    陳中芷(199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德歷史教育的回顧。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之「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150),新竹市。
    陳伯璋(1988)。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薛曉華(2002)。知識轉型與大學理念的反思:兼論全球化「疆界拆解」的變遷與挑戰。載於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雜誌主辦之「台灣高等教育的省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陳清僑(編)(1997)。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 : 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
    陳墇津(譯)(1990)。G. Therborn著,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
    陳冠華(1999)。英國「新歷史科」之歷史教育的宗旨與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58-67
    陳冠華(2001)。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藤。
    陳冠華(2003)。歷史核心能力說明。未出版手稿。
    陳惠敏(2001)。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評析九年一貫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執政黨 勇敢說出來!(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A15版。
    教長:<開羅宣言>是新聞公報(2004年,11月10日)。中國時報。A4版。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專案報告。2004年10月16日,取自http://perc.kta.org.tw/seniorhigh%20curriculum%20reform/article2.htm
    教育部(200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重要大事記要一覽表。2005年5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359001/main/docs/couse_event.doc
    教育部長閉嘴(2004年,11月11日)。中時晚報。2004年11月11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w/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
    悲哀的孩子 你只有扭曲的歷史(2004年,11月10日)。中時晚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gocus-content-forprint/0,4069,9311100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草案紙上論壇(2003年,11月3日)。中國時報。A16版。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專案小組(2004)。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草案公聽會手冊。未出版手稿。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暫行綱要專案小組(2005)。高中課程暫行綱要歷史科。台北:康熙。
    單文經(2005)。美國中小學歷史課程爭議史末(1987-1996)。師大學報教育類,50(2),出版中。
    單兆榮(2004)。我對95學年度歷史新課綱的看法。未出版手稿。
    黃文定(1999)。M. Foucault主體觀之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逯耀東(2004年,11月13日)。雪人已融:給周樑楷、黃清連的信。聯合報。A15版。
    黃文齡(2001)。歷史學的挑戰與回應-以美國歷史協會主席演說辭為例。東吳歷史學報,7,123-138。
    黃芃(譯)(1998)。東西德青少年的歷史意識和政治傾向研究報告。B. v. Borries著。清華歷史教學,8,19-20。
    黃宜雯(2000)。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榮村:歷史解釋入教材 要好好研究(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A2版。
    黃俊儒(2003)。傅科「權力/知識/主體性」與多重課程論述。教育研究月刊,113,91-107。
    彭明輝(2001)。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
    彭詩文(2003)。艾波(M. W. Apple)「合法化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賈士蘅(譯)(1996)。Keith Jenlins著。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台北:麥田。
    楊思偉、溫明麗(譯)(1997)。M. Apple、G. Whitty與長尾彰夫合著。課程政治 : 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定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楊智超(2003,9月23日)。中國,本屬於世界的一部分。聯合報。A5版。
    楊智穎(1998)。台南縣國小鄉土教材發展的實務探討。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15(3),6-7。
    新新聞採訪組(2004)。誰在改寫歷史?新新聞,924,16-23。
    綠軍挺教部 本國史即台灣史(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A4版。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蔡啟明(譯)(1981)。P. Berger著。發展理論的反省 : 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Pyramids of sacrifice)。台北 : 巨流
    蔡采秀(譯)(1998)。B. Smart著。傅柯(Michel Foucault)。台北:巨流。
    蔡敦浩(2003,9月28日)。平議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修訂。自由時報。2004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sep/28/today-o4.htm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以國家教育改革法案為依據的課程決策。台北:五南。
    劉北城、揚遠嬰(譯)(1992)。M. Foucault著。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編審召集人:不能教長說了算(2004年,11月10日)。中國時報。A4版。
    學者:認同混亂「會害死學生」(2003,9月20日)。中國時報,A1版。
    學者:高中歷史課 應加重台灣史(2003,11月23日)。聯合報。B8版。
    學者:中華民國創建史不應該被台灣史「排除」(2004年,11月10日)。聯合報。A2版。
    學界觀點:開羅宣言位階 學者都沒共識(2004年,11月11日)。聯合報。A4版。
    吳錫德(2004年,11月12日)。歷史學者,你誰服務?中國時報。A15版。
    歷史記憶反應權力結構(2004年,11月14日)。中國時報。A15版。
    歷史陳述還是歷史評論(2004年,11月14日)。聯合報。A15版。
    歷史操作引發社會迷亂(2004年,11月14日)。中國時報。A15版。
    歷史課程綱要「不會否認國號」(2003,9月21日)。聯合報。A11版。
    歷史綱要引爆爭議:杜正勝、李慶華拍桌對罵(2003,10月16日)。中央日報。13版。
    歷史教材爭議(2004年,11月10日)。聯合晚報。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udn.com/NASApp/rightprt/prtnews?newsid=2341195
    廖仁義(1990)。異端觀點 : 戰後臺灣文化霸權的批判。台北 : 桂冠。
    廖傑隆(2004年,11月11日)。歷史詮釋各有一把號。中國時報。A15版。
    薛曉華(2002)。全球化變遷下英、美、紐、奧的教育改革趨勢及其社會學反省。載於「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Life in school: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台北:巨流。
    轉眼間,他們成外國人(2004年,11月10日)。聯合晚報。1版。
    還好,我歷史從沒好過(2004年,11月13日)。中國時報。A15版。
    謝維和、朱旭東(譯)(2002)。M. Young編。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新探(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蘇峰山(編)(2002)。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高雄:復文。
    灌輸特定歷史意識 侵犯人權(2004年,11月15日)。聯合報。A15版。

    二、 英文文獻
    Apple, M. W. (1982).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essays on class, ideology, and the state.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Apple, M. W. (1995). Education and power (2nd ed) . New York: Routledge.
    Apple, M. W. (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Apple, M. W. (1998).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the textbook. In L. E. Beyer & M. W. Apple (Eds). The curriculum: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2nd ed.). (pp. 157-176). New York: SUNY Press.
    Apple, M. W. (2000). Offic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conservative Age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Apple, M. W.(2001). Educating the "right" way: Markets, standards, God, and inequ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Ball, S. J. (1990). Discipline and chaos: the New Right and discourses of derision. In Political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pp. 22-42). London: Routledge
    Ball, S. J. (1990). The new right and the educational policy. In Political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pp. 43-69). London: Routledge
    Eggleston, J. (1997).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ondon: RKP.
    Freire, P. (1972). 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Harmondsworth: Penguin.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 (1985).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Culture power and liberation. (D. Macedo trans.).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Freire, P. & Shor, I.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London: Macmillan.
    Freire, 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 P. Clarke Trans.).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Freire, P. (200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Colin, G. (E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iroux, H. A.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 Bergin & Gavey.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 Bergin & Garvey.
    Goodson, F. I. (1990). “Nations at risk” and “national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identity. In Fuhrman, S. and Malen, B. (Eds) 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pp. 219-232). New York : Falmer.
    Hamm, C. (1989).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C.Hamm (E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education. (pp.59-75). New York: Falmer.
    Hirst, P. H. (1974).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uebner, E. D. (1966). Curricular Language and classroom meaning. In W. Pinar (Ed),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 Berkeley: McCutchan.
    Jones, D. M. & Ball, S. J. (1995). Michael Foucault and the discourse of education. In P. L. Mclaren & J. M. Giarelli (Eds), 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p. 39-52). New York: Albany.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Kirst, M. W. (1984). From Sputnik to the war on poverty. In Who controls our school? (pp. 41-71.) New York: Freeman
    Kirst, M. W. (1972). The origins and agents of demand inputs. In F. M. Wirt & M. W. Kirst (Eds), The political web of American schools. (pp. 77-107). Boston: Little Brown.
    Kirst, M. W. (1995). Who’s in charge?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control. In D. Poitch(Ed.), Learning from the past (pp.25-56). Baltimore: Jones hophins.
    Lawrence, A. B. (1996). Antiracist civic education in the California History-Social Science Framework. In Robert K. F (Ed), Public education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pp.23-4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mas, T. (1990). Teaching of history series, NO.63: Teaching and assessing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Londo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McLaren, P. (1989). 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Mitchell, D. E. (1989). Education politics for New Century: Pas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pp. 153-167). New York: Falmer.
    Pinar, F. W. & Reynolds, M. W.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Popkewitz, T. S. (1995). Foreward. In P. L. Mclaren & J. M. Giarelli (Eds), 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p. xi-xxi). New York: Albany.
    Popkewitz, T. S. (2000). Glob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Knowledge, and the education practices: Some notes on comparative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 S. Popkewitz (Ed.), Educational knowledg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te, civil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pp. 3-30). New York: Albany.
    Scribner, J. D. & Layton D. H. (1994).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olitics. In 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pp. 5-20). London: Falmer.
    Spring, J. H. (1993).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American education. In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2nd ed). (pp.217-224). New York: Longman
    Spring, J. H. (1993). The political control of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In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2nd ed). (pp.1-24). New York: Longman
    Stanley, W. B. ( 1992). Curriculum for Utopia: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and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orres, A. C. (1998).The state and education. In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Dilemmas of 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 (9-58). New York: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Wirt, F. M. & Kirst, M. W. (1997). Federal education politics. I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pp. 169-181). CA: Berkeley: McCutchan.
    Wirt, F. M. & Kirst, M. W. (1997). Systems analysis,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olitics. I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pp. 373-385). CA: Berkeley: McCutch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