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美貞
論文名稱: 明度對比對圖形顫動效果之影響
Lightness contrast effect on the impact of graphics quiver
指導教授: 伊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4
中文關鍵詞: 格式塔心理學歐普藝術錯覺視覺殘像側抑制作用
英文關鍵詞: Gestale, Op art, Illusion, Visual afterimage, Lateral inhibi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0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日常生活中隨時感知的錯視與視覺殘像發跡近而衍生探討,本研究主要再探討明度對比的程度對圖形顫動效果影響的範疇。整體以文獻架構與實驗作主軸。視知覺方面由錯覺相關理論來映證,再以完型心理學紮根來輔助說明感知層面。最後以明度色階理論整合分析歐普藝術的創作原則與,並串聯其他文獻的關係作為基礎,實驗方向則以規範明度對比在實驗階段的需求進行設計。
    在研究中推演出–視覺殘像是一種錯覺,當色光到達了視網膜,視覺神經受到刺激,傳到達大腦而發生色覺活動,受過刺激的部分神經就會產生疲勞現象。常見的錯覺如︰「馬赫帶效應」造成的「側抑制作用」﹙lateral inhibition﹚。此理論便是用來輔助研究的重要關鍵。經由文獻脈絡整合,完型心理學證實圖形構成影響整體知覺。歐普藝術的創作原則亦驗證「明度對比」操控視覺的張力。在實驗過程中,因本研究詳細的規劃實驗的各項限制,運用網路傳輸的便利,大膽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傳送刺激圖形,並即時記錄參予者的回應。除了以先遣實驗來證實圖檔的呈現組合模式未影響參予者的測驗結果外,後續實驗亦得知明度對比越高,造成抑制作用越強圖形的顫動效果也越明顯。明度對比越低,則抑制作用越弱圖形的顫動效果也趨近消失。

    By conferring the illusion and visual perception of disability derived and rose from the past and. This study furth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lights and contrasts on the scope of the graphic fibrillation.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is study will be presented by the aspects of visual perception theory and then supported by psychological reasoning. Finally, by using the brightness levels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principles with Op Art and various literatures, this goal of this is study is to design by experimenting the level of brightness levels.
    Deduced in the study – the illusion is a kind of visual disability, when the shade reaches the retina, the optic nerve is stimulated and transmitted to the brain and trigged the activity of highly stimulated part of nerve and resulting in a fatigue phenomena. One common misconception is the Mach band effect that caused by lateral inhibition. This theory is the key to support this study.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Gestalt psychology has confirmed the overall perception of graphic impact. Op Art is one creative principle of the control of visual tension of the “brightness contacts” verifica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due to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possible constraints, the use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facilities, bold use of instant messaging medium of stimulus graphic while recording the response of participants. Apart from the previous tested combin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result of the test, the latter test showed that the higher the brightness contrast will result in stronger inhib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wer the brightness contrast will result in weaker inhibition effect with poorer graphic fibrillation.

    謝誌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3.1 明度對比的使用 3 1.3.2 圖形構成的限制 3 1.3.3 研究工具 3 1.4 研究流程與架構 4 1.5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關於歐普藝術 8 2.1.1 歐普藝術的形式與創作 9 2.1.1.1 運用黑白對比與幾何圖形創作的歐普藝術家 11 2.1.1.2 歐普藝術使圖形顫動的幾個原則 17 2.1.2 歐普藝術作品影響感知原理 19 2.2 視覺錯覺的形成 20 2.2.1 錯覺(illusion)產生的原因 22 2.2.2 錯覺的分類 23 2.3 視覺殘像的產生 25 2.4 側抑制作用(Lateral inhibition) 26 2.4.1 馬赫帶理論(Mach bands) 27 2.4.2 赫曼方格 (Hermann grid) 28 2.4.3 埃稜斯坦現象(Ehrenstein's Phenomena) 28 2.4.4 側抑制作用的相關研究 29 2.5 完型心理學知覺原理 30 2.5.1 完型心理學的環境場 31 2.5.2 完型心理學構圖應用形式與特性 31 2.6 明度對比對錯覺的影響 33 2.6.1 明度對比的理論 33 2.6.2 明度對比影響視覺與錯覺的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3.1 實驗架構與流程 35 3.2 實驗材料規劃 35 3.2.1 參與者條件設定 35 3.2.2 刺激物與問卷製作 36 3.2.3 研究工具與設施 36 3.3 先遣實驗 37 3.3.1 先遣實驗設計 37 3.3.2 先遣參與者條件設定 37 3.3.3 先遣刺激物製作 38 3.3.4 先遣實驗工具 39 3.3.5 先遣實驗流程 39 3.3.6 先遣實驗結果分析與修正 40 3.4 實驗一 41 3.4.1 實驗設計 41 3.4.2 參與者條件設定 41 3.4.3 刺激物製作 41 3.4.4 實驗工具與設施 43 3.4.5 實驗流程 43 3.5 實驗二 44 3.5.1 實驗設計 44 3.5.2 參與者條件設定 44 3.5.3 刺激物與問卷製作 44 3.5.4 實驗工具與設施 47 3.5.5 實驗流程 48 第四章 實驗結果分析 49 4.1﹙實驗一﹚結果分析 49 4.1.1 顫動圖形選擇率計分析 49 4.1.2 顫動圖形線條與間距組合對側抑制作用的影響: 50 4.2 ﹙實驗二﹚明度對比組合影響圖形顫動選擇率統計分析 50 4.2.1 刺激圖形的顫動感覺強度排列 51 4.2.2 刺激圖形各選擇排列統計 51 4.2.3 圖形顫動排列選擇排序分析 52 4.2.4 刺激圖形灰階段組合被選擇排列的順序 54 4.2.5 刺激圖形灰階段組和在各排序選擇最高次數 55 4.2.6 刺激物各排序次高選擇率 55 4.2.7 刺激物各排序第三高選擇率 56 4.2.8 刺激物各排序最低選擇率 56 4.2.9 實驗二測試圖形選擇率分析 58 4.2.10 實驗二測試圖形顫動感受強烈程度分析 58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60 5.1 結論 60 1. 根據實驗一的判斷,線條間距寬度比影響側抑制作用 60 2. 實驗一的結果顯示,側抑制作與殘像之間的關係 61 3. 實驗二統計結果顯示,殘像影響圖形顫動效果 61 4. 實驗二條件下,明度階段對比程度不同的搭配產生殘像 61 5. 實驗二結果顯示,明度對比影響圖形顫動強度 62 6. 低明度配色與高明度配色 63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 64 參考文獻 65 (中文文獻) 65 (英文文獻) 67 附錄一 先遣實驗問卷 69 附錄二 實驗一問卷 71 附錄三 實驗二問卷 73

    (中文文獻)
    Koffka, K﹒(1935)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台北市:Argun Publishing。
    Lakshmi Bhaskaran(2008)。當代設計演化論(羅雅軒譯)。台北市:原點出版。PP.194。
    M﹒Luckiesh(1969)。視覺錯覺(田成俠譯)。台北市:廣文。
    Rnheim, A﹒(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市:雄獅圖書。
    Robert L.Solso(2004)。視覺藝術認知。(曾啟雄、梁耘瑭譯)。台北市:全華科技。
    Ronald, G、Jacqueline, B(1975)。錯視與視覺美術(蘇茂生譯)。台北市:大陸書店。
    Rookes﹐P﹒、Willson﹐J﹒(2003)。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鄭日昌、周軍譯)。台北市:五南。
    太田昭雄、河源英介(1965)。色彩與配色(王建柱、賴一揮、張柏舟、鄭國裕校訂)。台北縣:北星圖書。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吳俊昌(2005)。固視眼球運動量化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台南。
    呂清夫(1987)。造型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同益、紀明德(2009)。利用非對稱循環圖案產生會動的錯覺影像。成大研發快訊-文摘。9,(9),3。
    李美惠(2004)。由歐普藝術探討形狀與色彩對比對於視覺知覺立體感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台北。
    侯幸雨、胡惠君、李傳房(2005)。色彩管理在赫曼方格(Hermann grid)錯視之研究。第一屆管理與決策2005年學術研討會特刊,131-139。
    馬世聰、曾啟雄(2003)。中文字形於文字設計時之視覺修正研究。設計學會年會,05,26-27。
    陸蕙萍、陳力豪(2009)。Cafe Wall Illusion圖形錯視程度差異之探討。2009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
    章永生(1996)。教育心理学。河北省:教育出版社。
    曾啟雄、孫志誠(1999)。視知覺中的律動感與空間感之探究-以歐普藝術為例。臺灣美術,3,(43),94-103。
    黃鈴池(2006)。黑色與白色背景上色彩面積錯視效果之探討。台南科大學報,(25),生活藝術類,211-228。
    郭美辰、郭隸德(2001)。大腦研究學習機會之窗論對認知和國小英語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10。88-95。
    黃睿友(2006)。歐普藝術之動態圖像被警對文字是韌性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組,台北。
    葉素玲、劉慧珠(1997)。人類的型態視覺。科學月刊,28,(12),536。台北:科學月刊雜誌社。
    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得聖(2008)。線條寬度與角度對側抑制作用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
    潘東坡(2002)。二十世紀美術全覽。台北市:相對論出版社。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95-104。

    (英文文獻)
    紀明德(2008).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SIGGRAPH 2008 Papers, 27, (3) ,62.
    北岡明佳(2002)。北岡明佳的運動錯視。Retrieved April 6﹐2010﹐Available from:http://www.ritsumei.ac.jp/~akitaoka/
    Stong CL(1974)﹒How to create visual illusions﹒Scientific American﹒Nov﹐No﹐pp.126。
    Michael﹐B. (1987)﹒Optical Illusions & Visual Phenomena (Visual Illusion • Optis-che Täuschung)﹒Retrieved May 1﹐2010﹐Available from:http://www.michaelbach.de/ot/index.html
    Victor﹐V.(1956)﹒MasterWorksFineArt﹒Retrieved April 13﹐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masterworksfineart.com/inventory/2080
    Victor﹐V.(1906)﹒Op-Art.co.uk。Retrieved April 12﹐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op-art.co.uk/victor-vasarely/
    Victor﹐V.(1966)﹒ArtLex﹒Retrieved April 12﹐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artlex.com/ArtLex/o/opart.html
    Victor﹐V. (1956)﹒MasterWorksFineArt﹒Retrieved April 13﹐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masterworksfineart.com/inventory/2080
    Victor﹐V.(1957)﹒Op-Art.co.uk,Retrieved April 12﹐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op-art.co.uk/victor-vasarely/
    Bridge Riley(1931)﹒Op-Art.co.uk﹒Retrieved April 12﹐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op-art.co.uk/victor-vasarely/
    Julian﹐S.(1981)﹒Artnet﹒Retrieved April 12﹐2010 ﹐Available from:http://www.artnet.com/artwork/425679963/283/uninterrupted-green.html
    VS Ramachandran & R. L Gregory(1991)﹒Perceptual filling in of artificially induced scotomas inhuman vision﹒Reprinted from Nature. Vol. 350, No. 6320. pp. 699- 702﹒Retrieved April 28﹐2010﹐Available from:http://www.richardgregory.org/papers/percep_filling/perceptual-filling-scotomas.pdf
    Edward H. Adelson(2005)﹒John and Dorothy Wilson Professor of Vision Science–Checker Shadow Illusion﹒Retrieved May 28﹐2010﹐Available from: http://web.mit.edu/persci/people/adels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