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依芸
論文名稱: 齊梁宮體詩書寫女性探析──以《玉臺新詠》為範圍
指導教授: 李清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宮體詩書寫女性物化《玉臺新詠》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晉以來詩歌的形式美學日受重視,齊梁時期宮體詩的出現,正是當時唯美文學的代表。本論文從男性凝視的角度出發,探討宮體詩「書寫女性」的現象,並體察外部世界給予女性的箝制壓抑以及女性內部自我服膺的物化處境。
    本論文共分五章,首章緒論說明問題的提出與研究進路,在於探討《玉臺新詠》中齊梁宮體詩書寫女性的現象,並試圖理解前人所言宮體詩「物化女性」的原因。次章討論齊梁宮體詩的形成、特色與《玉臺新詠》的編纂。此章分別就社會、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外緣因素以觀宮體詩的特色,並探討《玉臺新詠》的成書動機。第三章就女性的靜態形象以及動態行為探討齊梁宮體詩中現實以及傳統題材下的女性樣態。第四章則在第一節先爬梳「物化」一詞的產生背景與發展過程;第二節針對女子對青春消逝的恐懼以及詩作均以青春貌美女性為描寫對象的原因分析;第三節就女子的所處空間探討其所處環境的特點。由此三個小節觀齊梁宮體詩中女性物化的現象。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所述,歸結出齊梁宮體詩書寫女性所呈現的意涵如下:
    一、 將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化為艷情的載體,身體各部位被近距離凝視。
    二、 將傳統題材中的女性增加抒情的部份,並將女性情感類型化。
    三、 女性物化現象的多方展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進 1 一、問題的提出 1 二、研究進路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齊梁宮體詩的形成、特色與《玉臺新詠》的編纂 17 第一節 宮體詩的形成 17 一、社會背景因素 17 二、政治因素 22 三、文化因素 25 第二節 宮體詩的特色 32 一、「寓目寫心」的寫作傾向 33 二、艷的審美趣味 35 第三節 《玉臺新詠》的編纂動機 40 一、關心宮廷女性心理 41 二、為宮廷文學張本 43 第三章 齊梁宮體詩中的女性樣態 45 第一節 靜態形象分析 45 一、外在形貌 45 二、歷史人物形象 52 第二節 動態行為分析 63 一、當代流行題材 63 二、傳統活動題材 75 第四章 齊梁宮體詩中的「女性物化」現象 89 第一節 「女性物化」的義界 89 一、從西方理論看「物化」 89 二、從宮體詩的「女性物化」到西方理論的「女性物化」 90 第二節 片斷的生命光景 94 第三節 封閉的活動空間 101 一、私人領域空間:閨閣 101 二、權力遊戲空間:宴遊場合 105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書目 113 附錄 119 附錄一《玉臺新詠》齊梁宮體詩篇目總表 119 附錄二 1958年河南鄧縣出土南朝畫像磚 133

    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按朝代先後順序,同朝代者,則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之)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3年)
    [漢]劉向、班昭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漢]劉熙:《釋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東漢]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7年)
    [東漢]劉歆傳,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沈約,楊家駱主編:《宋書》 (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7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7年)
    [梁]蕭統編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註》(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5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7年)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5年)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唐]劉知幾撰,[清]蒲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1987年)
    [宋]吳幵:《優古堂詩話》(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章樵注:《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宋]郭茂倩輯,陸費逵總勘:《樂府詩集》(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
    [清]王夫之著,丁福保訂:《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清]阮元:《十三經著述》(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6
    月)
    (二) 近人專著(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丹尼.卡瓦拉羅(Dani Cavallaro)著,趙舜宏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丹納 (Taine, H.A.):《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克芬、蘇祖謙:《中國舞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王忠林《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篇》(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1987年)
    史瑪特(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傅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
    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8月)
    克蕾兒.馬可斯(Marcus, Clare Cooper)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0年)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沙特(Satre, Jean-Paul)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北京:三聯書局,1987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1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8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自毅注譯:《新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春興:《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正大印書館,2001年9月)
    張葆全:《玉臺新詠譯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莫以 (Moi, Toril)著,陳潔詩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明珠:《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陳雪帆:《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喬治.盧卡其(Lukacs, Georg)著,黃丘隆譯:《歷史與階級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彭歌《小小說寫作》(臺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曾昭旭:《愛情功夫》(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6年)
    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板橋:駱駝出版社,1989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1996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盧清青:《齊梁詩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戴維‧斯沃茨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5月)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1994年)

    二、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

    弓亞斌:〈漢魏六朝詩歌崇尚悲怨原因探析〉,《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12-15。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試探當代美男子形象〉,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2001年3月,頁40-42。
    王國瓔:〈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9年7月,頁1-31。
    王景鴻:〈《玉臺新詠》與其版本初探〉,《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7期,頁173-183。
    王璦玲:〈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71-128。
    王少毅:〈河南鄧州南朝婦女出遊畫像磚探析〉,《美與時代》2010年11月,頁53-55。
    何春蕤、張家銘:〈色情世界與色情研究對談講座記錄〉,《東吳社會學報》20期,2006年6月,頁173-206。
    何春蕤2002年12月31日高雄遠距教學「色情文化與情色文化」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Pornography/sex01.pdf
    吳大順:〈從相和歌到清商三調〉,《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6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5。
    吳雪伶:〈論先唐宮怨詩的發展及其嬗變〉,《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頁19-22。
    李文穎、蘇百義、陳閣:〈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與弗洛姆異化理論的差異比較〉,《重慶與世界》,2010年27卷11期,頁53-55。
    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十三則〉,《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5月,頁41-72。
    李暉:〈唐詩搗衣事象源流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119-123。
    李寶玲:〈王建、花蕊夫人《宮詞百首》之比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岳利梅:〈從《陌上桑》的不同版本看魏晉南北朝五言詩的發展〉,《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頁194-195。
    林丹婭:〈解構角色定規──中國女性書寫的新立場〉,收錄於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8月,頁407-458。
    林文月:〈宮體詩人的寫實精神〉,收錄於《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頁131-156。
    林美清:〈獨留青塚向黃昏──「昭君」在杜甫詩中的位格意象〉,《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009年10月,頁275-298。
    邱偉雲:〈記憶、身體、空間:論丁雲鵬《三教圖》之文化意涵〉,《新世紀宗教研究》第9卷第2期,2010年12月,頁31-58。
    胡大雷:〈試論南朝宮體詩的歷程〉,《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頁119-126。
    柳春:〈南朝樂府民歌的商業化特徵〉,《社會縱橫》第22卷第6期,2007年6月,頁160-162。
    高淑平:〈南朝詠物詩與宮體詩之比較〉,《社會科學家》第12期,2008年12月,頁132-135。
    高莉芬:〈原型與象徵:漢魏六朝詩歌中的採桑女及多重文化意涵〉,收入《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政大中文系所主編,1991年)。
    崔煉農:〈從趙均刻本編目體例探窺《玉臺新詠》古本之遺〉,《北京大學學報》第44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8-96。
    康正果:〈情色和身體〉,《當代》142期,1999年6月,頁108-115。
    張小虹:〈性別/身體與權力/慾望的新地圖〉,《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1995年2月。
    張仁青:〈六朝人之文學觀〉,《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張仁青:〈蕭統之文學思想〉,《新亞學報》第20期,2000年8月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第15卷第10期,1987年,頁118-142。
    張新明:〈蕭氏父子與宮體詩的產生〉,《淮陰工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7年4月,頁20-23。
    楊柳依:〈路易十四時代的文化特徵〉,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文化研究》,2010年3月,頁152-153。
    萬志海:〈《陌上桑》新探〉,《華夏文化》1998年第1期,頁43-44。
    蔣方:〈漢魏六朝時期昭君故事的傳播與接受〉,《湖北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頁82-86。
    鄭文惠:〈身體、慾望與空間疆界--晚明《唐詩畫譜》女性意象版圖的文化展演〉,《政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4年12月,頁53-88。
    鄭瑜毓:〈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漢學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年12月。
    譚桂林:〈論長篇小說研究中的形象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88-93。
    蘇涵:〈蕭綱詩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頁54-58。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

    王淑嫻:《南齊竟陵王西邸集團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曲鵬宇:《〈玉臺新詠〉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勁:《〈玉臺新詠〉豔體詩的流變及審美意義》(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吳文寧:《火車一個德語文學中的形象》(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昇翰:《牆的意涵即其與空間中的互動》(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曉雯:《三蕭宮體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5年)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宏翰:《知識╱權力場域中的「台客」文化政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婷婷:《從「拜物」到「拜美」:解讀美妝節目敘事公式與美貌迷思之建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秦志娟:《透視唐代文人閨怨詩的等待現象》(中南民族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袁小晴:《梁代閨怨詩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張娣明:《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滿趁:《論梁朝宮體詩的新境界》(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黃婷婷:《六朝宮體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劉燕:《先秦漢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歐陽瑜卿:《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建立的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蕭心瑩:《兩漢女樂舞者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韓永燕:《六朝搗衣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蘇佳文:《六朝詩文中的王昭君班婕妤現象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蘇雅惜:《〈玉臺新詠〉女性詩歌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