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信亨
論文名稱: 清朝初期監察制度的運作與奏摺文書的形成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奏摺奏摺文書監察制度臺諫合一言官察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清時代,關於走向中央集權、皇權高漲之政治趨勢,開始於洪武帝廢相,總結於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共經歷了大約三百五十年的時間,其中顯著的變化可分為二大方面。第一,為宰相制度-內閣制度-軍機處的演變,其主要趨勢為皇權的擴大、內閣權力的萎縮。第二,為言官系統的獨立地位到「臺諫合一」的轉變,其主要趨勢為言官系統向察官系統的逐漸混同、言官原有角色功能的逐漸萎縮消失。此二大趨勢,由洪武帝廢相、裁廢諫官與御史臺、設置六部都給事中開始,有明一朝在此二制度上,之後並沒有再產生大的變動。

    清朝入關以後,大體上沿襲明代的監察體制,也因此必須面對此體制的缺失。然而清朝以一個少數邊疆民族入主統治中原,能夠長期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入關初期實為清朝能夠在中國奠定王朝根基的關鍵。因此清初順治、康熙、雍正諸帝,對於其所沿襲的明朝監察體制的看法,以及之後針對此監察體制的運作和改革,應為清朝何以能夠在入關初期奠定王朝根基的一個重要因素。清朝初期諸帝對於此二大趨勢的看法如何、對於其中的弊病如何加以改革因應、又諸帝如何將制度加以改革,乃為筆者於本論文所要討論的重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和方法 17 第二章 清朝初期入關前後監察制度的草創和運作 21 第一節 清朝以前監察制度的發展 21 第二節 清初入關前監察制度的草創 38 第三節 清初入關後監察制度的運作 53 第四節 順治時期的科道官員 60 第三章 奏摺文書的形成和監察制度的關聯 65 第一節 奏摺文書的起源和性質 65 第二節 奏摺文書的功能 72 第三節 康熙時期的科道官員 78 第四節 康熙十八年九卿詹事科道會議 86 第四章 奏摺文書制度化對監察制度的影響 95 第一節 臺省合一改革的再檢討 95 第二節 奏摺文書的制度化 100 第三節 雍正時期的科道官員 109 第五章 雍正時期科道官員的奏議 117 第一節 科道官員的職權和組織 117 第二節 科道官員奏議內容分類 120 第三節 雍正帝對科道官員奏議內容之處理 153 第六章 結論 165 徵引書目 169

    一、檔案資料

    《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雍正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1976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1977年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年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二、官書典籍

    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夏原吉等撰,《明實錄》,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文書局(據光緒25年刻本),1963年。
    《清會典事例》,臺北:中華書局,1991年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史稿校註》,國史館校註,國史館印行,1986年。

    三、專書論著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廣文出版社,1965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4年。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陳捷先,《清史雜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1987年。
    陳捷先,《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孟森,《清代史》,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出版社,1987年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莊吉發,《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甲種,1979年。
    賈玉英等,《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錢穆,《國史新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四、期刊論文

    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訂與調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二期,1994年。
    陳捷先,<從民族問題的處理看清朝政權的建立>,《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捷先,〈康熙朝奏摺與硃批研究〉,收錄於《清史雜筆》第一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莊吉發,<從奏摺制度的沿革論清代前期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清史論集
    (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清世宗與奏摺制度的發展>,《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德治.法治.文治-從奏摺制度的沿革論盛清諸帝的治術>,《清
    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邢義田,<奉天承運-皇帝制度>,《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林麗月,<王者佐、社稷器-宰相制度>,《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葛紹歐,<柏臺風憲匡政風-監察制度>,《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陳文石,<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明清政治社會史論》(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明清政治社會史論》(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黃正川,<清初監察組織的發展與功能的演變>,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余明賢,<清代都察院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吳致遠,<清代中央監察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正彥,<中國漢唐清三朝盛世防腐機制探微-以皇權、相權、監察權三權
    互動關係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郭炳煌,<由奏摺硃批探討康熙皇帝的政、經學養>,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魏秀梅,<道光前期的言官奏議(1820-1835)>,收錄於李國祈編著,《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