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顗竹 LAI, YI CHU |
---|---|
論文名稱: |
九年一貫國民小學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職業流動之影響因素 A Study on Related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Among Visual Art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職業選擇 、代間流動 、代內流動 |
英文關鍵詞: | career choice,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h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3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隨著教育的多元化與跨領域融合的學習,近年來也有許多社會學理論應用在各領域的研究,本研究是引用社會學理論,以質性研究法選取六位現職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師,透過訪談、觀察取得研究資料,經由整理與分析,歸納出以下研究結果:
一、 喜歡美術教學、自己的性向能力與求學時受到美術教師的啟發,是現行九年一貫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的職業選擇的影響因素。
二、 現行九年一貫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代間流動情形不顯著。
三、 現行九年一貫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代內流動情形不顯著。
四、 工作穩定性與重要他人影響是影響現行九年一貫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代間流動的主要因素。
五、 正式教師缺額過少及不友善的教學環境,是影響九年一貫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代內流動的主要因素。
六、 影響當前九年一貫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視覺藝術教師代內不流動的因素,以教學成就感與親友支持最為重要。
關鍵字:國小視覺藝術教師、職業選擇、代間流動、代內流動
Abstract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learning across fields, many sociological theor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researches in different fields. Via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is, this research aims to find ou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with qualitative study on six incumbent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1.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their preference for art education, aptitude, and edification of their previous art teachers do affect their career choice.
2. In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is not significant.
3. In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is not significant.
4. The stability of job and influence from other peopl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5. The shortage of vacancies and the unfriendly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impacting th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6. Among all the factors that stop th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from happening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in Art and Humanity domain,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teaching and support from family are the most crucial.
Key words: career choice, th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1)。師院生與師專生教學態度、意願與能力比較。臺北:教育部。
王士肯(2008)。教育相關科系學生之入學動機、學習過程與生涯發展。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王文科、林義男(1998)。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王家通(1997)。初等教育。臺北:師大書院。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論文,臺中。
李俊賢(2009)。職志為師乎?—以計劃行為理論、就業能力探討大專院校學生之職業選擇。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論文,高雄。
吳乃德(1996)。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臺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臺灣社會學研究,1,137-167。
吳芝儀、李奉如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嘉義:濤石。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研討。國立教育資料發展-教育學術講座輯,7,117-153。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現在、過去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27-43。
吳瑞香(2001)。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入學動機、需求、期望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
林弘偉(2007)。教育成就與世代傳承。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
林益慶(2000)。影響國小教師選擇教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
林逸涵(2008)。國中教師個人背景、工作生活品質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林淑儀(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
林騰鷂(2008)。6帖猛藥搶救臺灣經濟。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4911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223-236)。臺北:巨流。
胡明威(2008)。高等教育與中產階級。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2)。文化行政。臺北:五南。
姜禮讓(198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校際流動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陶文杰(1998)。花蓮縣偏遠國小教師離職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
陳果真(2000)。搶救國小師資荒並多管齊下解決教師調動、流浪教師問題。師說,148,4-8。
陳佳敏(2009)。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學生修習師資培育課程動機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陳寬政(1980)。結構性社會流動影響機會分配的過程。臺大人口學刊,4, 103-126。
陳麗真(1992)。臺灣地區男女兩性社會流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21-35)。臺北:巨流
郭丁熒(1997)。師院學生的社會流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2,181-197。
張振義(1993)。專科教師生涯流動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張晏華(2010)。小學長期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臺北:三民書局。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淑貞(2002)。國小碩士教師研究所進修學習意涵之探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師大書苑。
梁凱琳(2009)。初探中小學女性教師在不同專業發展階段之需求。取自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8/78-20.htm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1996)。成人發展與適應。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瑞琴(1999)。質性研究教育法。臺北:心理。
葉國安(1978)。我國師專生家庭社經地位、成就動機、抱負水準與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楊儒源(1996)。台灣地區族群的職業隔離及流動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蔡淑玲(1986)。職業地位結構:臺灣地區的變遷研究,載於瞿海源等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欣宜(2009)。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劉春榮(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教育資料集刊,22,85-95。
劉凱瑋(2008)。一般大學合格幼教教師生涯選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鄭毓霖(2004)。少子化現象在教育上的因應之道--「日本經驗」。臺灣教育,630,14-20。
盧政春(1996)。透視我國軍公教福利。臺灣律師通訊,164,15-22。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臺北:藝術家。
蕭霖(1996)。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流動因素與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顏良益(2007)。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教育部(2003)。教師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五日修訂)。取自教育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fll.asp
教育部(2005)。師資培育法(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修訂)。取自教育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fll.asp
教育部(2006)。97年師培年報。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取自中等教育司資 訊網:http://www.edu.tw/high-school/bulletin_list.aspx?site_content_sn=4393
教育部(2007)。98年師培年報。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取自中等教育司資訊網:http://www.edu.tw/high-school/bulletin_list.aspx?site_content_sn=4393
教育部(2009)。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修訂)。取自教育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fll.asp
教育部(2010)。國小學童人口統計。取自教育部統計處: 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職網(2012)。97-100年各正式教師甄選考程及錄取率總表。取自教職網: http://202.153.190.193/forum/forumdisplay.php?fid=66
二、西文部分
Farrell, R. V. (1980) But they keep coming﹗A short essay on why people choose teaching as a care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51(4), 210-213.
Goldthorpe, J. H.(1987).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ordon, J. A. (1993) Why did you select teaching as a career? Teachers of color tell their stories. (ERIC Document NO. ED383653).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383653.pdf
Hayes, S. (1990) Students' reasons for entering the educational profession. (ERIC Document NO. ED366234).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366234.pdf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Sage.
Luftig, J. T. (1974)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theory of occupation choice literature with special application to public school teaching. (ERIC Document NO. ED0954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095409.pdf
Wang, C. S. Y. (1980) .Social mobility in Taiwan. Papers in Social Sciences, No. 80-3. Institute of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cademia Sinica.
Weber, M. (1968). Economy and society. In Guenther, R. & Claus, W. ( Eds.),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right, E. O.(1987).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Class Structure. The Debate on Classes. London: Vers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