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童慧玲
論文名稱: 臺海兩岸統合關係研究—以歐洲聯盟經驗為例
Research on Cross Taiwan Strait Relations on Integration Theory-Based on European Union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陳延輝
Chen, Yen-Hu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歐洲聯盟兩岸關係統合地緣政治
英文關鍵詞: European Un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tegration, Geopoli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34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類進入廿世紀的前半期,就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與中國都處在劫難的中心。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導致中國以臺灣海峽為界,兩岸分裂分治的局面。臺海兩岸歷經卅年的敵對,十年的熱交流,又十年的經濟熱、政治冷的矛盾交流。臺灣以海島外向型經濟,如何在全球化區域統合的經貿趨勢下,突破中共的外交封鎖,求國家的安定與人民的幸福,是為當前重要課題。
    歐洲各國戰後,從煤鋼共同體發展到經濟共同體,因為擴大合作帶來的外溢效果,再擴大合作成為歐洲聯盟,現在已發展到共同貨幣,2004年5月1日起,又加入中、東歐的新成員國,成為25國的聯盟,目前正朝向擬定歐盟憲法的方向發展。歐盟的統合經驗,不是一蹴可幾的,中間也曾經有疑慮,但是,透過菁英份子的努力,促成合作的繼續發展。歐洲人民享受合作帶來的成果,並未因超國家組織職能擴充,而減少對國家忠誠。
    本論文嘗試以歐洲聯盟統合的經驗,探究兩岸統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採用歐盟統合理論的最新分析途徑,包括辯證功能主義、歷史制度主義以及政治經濟研究途徑。在理論層面,從修正的統合理論分析臺海兩岸困境及緊張情勢,並以新功能主義和「核心-邊陲」變動理論角度切入兩岸關係,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統合初步。在事實層面,本論文提出以臺灣為中心的地理研究,並以經貿板塊的形成切入議題,說明兩岸地緣及經貿關係親密,政治關係疏離,甚至處於戰爭邊緣的乖離現象。兩岸地緣接近,加以同文同種,如何共存共榮,是當前最大挑戰。
    本論文研究結果,兩岸長期經貿往來熱絡,貿易依存度逐年提高。近年來又透過民間智庫交流,致力於各種介面的統合,大中華經濟圈已然成形。建議兩岸政治領導人,「存異求同」坐下來談,中期目標訂在兩岸共同市場的推動,俟兩岸社會、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差距逐漸縮減後,依新功能主義溢出效果之發展,再進入遠程目標的政治統合。兩岸統合有進度表,沒有時間表,完全依兩岸的善意及進展向前推進。

    In the first half part of 20th century, there were two world wars. Both China and Europe had been suffered the bitterness of cruelty as killing and damage. After 1945, followed a temporary peace, in 1949 a new natio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re given birth to the world. Since then China has been divided to two parts across Taiwan Strait. There are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in 1912,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in 1949 co-exists in the world.
    After 30 years opposition in the area across Taiwan Strait came a period of hot communication for a decade, then another decade of warm economic relationship and cold political situation, this is a ”Dilemma”.
    In Europe after the 2nd World War, France and German decided to hold hands rather than fighting. Since 1951, from ECSC to EEC, six European countries, including France, German, Italy, Netherlands, Belgium, and Luxemburg combined together and formed EC. Because of the spill-over effect, the EC enlarged from 6 to 10, to 12, to 15, to 25 countries, as a European Union. Can Taiwan and PROC have a win-win policy by copying the European Union experience of integration?
    In this study, there comes a conclusion: after a long term of economic communication both side of cross Taiwan Strait will get more and more depending on each other, and the political Authorities of both sides might getting to a common consensus for the best benefit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and PROC: A Greater China Common Market could be a mid-term target for this area. After the gap of soci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system getting smooth out, a political integration might be the next step.

    臺海兩岸統合關係研究 —以歐洲聯盟經驗為例 I 第1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假設 1 1.2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1.3研究理論與架構 12 1.4文獻檢閱及名詞界定 25 1.5研究範圍與限制 63 第2章 歐洲聯盟的統合經驗 66 2.1歐洲統合的切入點—羅馬條約(1957年) 67 2.2歐洲共同體的擴大—單一歐洲法案(1987年) 69 2.3從疑慮到合作—馬斯垂克條約的提出(1991年) 71 2.4歐盟的東擴—尼斯條約(2002年) 73 2.5從主權論到統合論的發展 78 第3章 從地緣政治到經緣政治 85 3.1「台灣人」觀念與地緣政治 85 3.2戰略性模糊的臺灣現狀 88 3.3 臺灣在大中華經濟圈的關鍵地位 101 3.4 太平洋盆地前進中國的跳板 104 第4章 後冷戰時期的東亞新秩序 108 4.1經濟因素對後冷戰時期的影響 108 4.2中國與東亞新經濟秩序 112 4.3 大中華經濟圈與中國經濟的興起 117 4.4 臺灣如何面對東亞經濟秩序重組的挑戰 127 第5章 由新功能主義和現實主義檢視 大中華經濟圈與臺海兩岸134 5.1 兩岸同時加入WTO影響評估 136 5.2 外向型經濟的臺灣對兩岸貿易的依賴 143 5.3 臺灣仍然握有致勝的王牌 147 5.4 臺灣如何因應兩岸經濟發展的未來 150 第6章 臺海兩岸從政治敵對到經濟統合的辯證歷程 154 6.1從熱戰到冷戰1949-1978 155 6.2從改革開放到大陸探親1979-1987 158 6.3從兩岸交流到戒急用忍1988-1998 163 6.4從兩國論到迄今的一邊一國論1999~今 165 6.5兩岸統合論的提出與兩岸共同市場 172 第7章 由經貿板塊的形成檢視兩岸經貿往來的真實與困境 176 7.1兩岸經貿往來的困境 177 7.2難挽狂瀾的「戒急用忍」 178 7.3 兩岸經貿的「積極開放與有效管理」 190 7.4 僵局的突破—兩岸共同市場 198 7.5 經濟合則兩利、政治和則雙贏 208 第8章 結論-兩岸取法歐盟經驗的評估 211 8.1 研究回顧 211 8.2 研究發現 215 8.3 研究展望 221 參考書目 224 9.1 中文部分 224 9.2 西文部分 231 9.3 其他 233 附錄 239 10.1三公報一法 239 10.2 歐盟統合年代表 249 10.3 兩岸關係年代表 256 10.4臺灣獨立建國聯盟大事記 263 10.5陳水扁總統跨世紀談話 269 10.6中共兩岸關係517正式聲明 271 索引 273

    9.1 中文部分
    人民出版社(1976)。對日和約問題史料 (FRUS. 1950, v.6, Washington)。北京:人民出版社。
    大前研一(2003)。中華聯邦 (趙佳誼、劉錦秀、黃碧君譯)。 臺北,商周出版。
    尹啟銘(2004)。台灣經濟轉捩時刻。臺北:商周出版。
    天下編輯(1993)。發現臺灣,下冊。臺北:天下雜誌社。
    王二羽。「出海」機制與中國地緣政治。大公報,1999/6/30。2000/3/1取自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ipp063001.htm。
    王信賢(1996年6月)。世界體系理論與中國大陸開放策略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2(6),32-47。
    王泰銓、何穗華、劉佳宥(1994年8月)。歐洲聯盟政治統合之發展。問題與研究,33(8),24-52。
    王雲五主編(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國際關係。臺北:商務。
    王榮川(1993年6月)。大中華經濟圈的經濟戰略論。臺北:復興崗學報,49,115-146。
    包宗和(2000年)。台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遠景季刊,1(1),1-17。
    史彼克編著(1997)。中國大趨勢。臺北:大村文化出版公司,(中國國情國力雜誌社編輯,北京:華齡出版社授權)。
    石之瑜(1998)。兩岸關係概論。臺北:揚智。
    石之瑜(2000)。文明衝突與中國。臺北:五南。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2)。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新華書店。
    艾迪生(Craig Addison)(2001)。矽屏障-臺灣最堅實的國防(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金碧譯),臺北:商智文化。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2002年6月)。提要報告。兩岸經濟統計月報,118期。2003/3/12取自http://www.chinabiz.org.tw/maz/Eco-Month/118-2002-06/ch1.doc 。
    克萊恩(Cline, Ray S.) ,(1991)。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臺北:聯經。
    吳新興(1995年)。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
    吳穎飛(1992年10月)。大陸經濟戰略的轉變與兩岸交流。兩岸科技產業交流,15(10),19-23。
    吳錫德(1990年)。認識新歐洲—歐洲整合與單一市場。臺北:遠流出版。
    吳耀昌。軍略地理。2000/11/11取自http://home.kimo.com.tw/yeagw/3geo-2.htm。
    李怡(2001/12/1)。臺灣如何因應「邊緣化」。臺北:天下雜誌,247,238。
    李明(1995年6月)。東北亞新經濟秩序和中韓兩國的角色。韓國學報,13,169-181。
    李威仇(2002年10月)。扁政府傾巢而出辦洋務。財訊,247,150-154。
    李紀珠、林靖(2001年12月7日)。從歐盟整合經驗看歐盟及大中華經濟體雙邊貿易之特徵。2004/4/12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R-090-068.htm。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貴英(1999年12月)。歐元區對外代表之法律問題。問題與研究,38(12),73-84。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2)。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國際形勢黃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顯峰(1999年3月)。歐元誕生的意義與影響。理論與政策,49,51-68。
    杜巧霞(2001/4/16)。美日經濟趨緩與中國大陸經濟前景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新世紀CEO財經高峰會」。
    汪啟疆。從國家安全探討台海戰略關係。2004/4/30取自http://www.wufi.org.tw/forum/wan111700.htm。
    辛翠玲、吳重禮(2002年6月)。論歐洲政治合作的發展。臺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0(1),25-51。
    昆蘭、史帝芬Quinlan, Joseph P., Stevens, Kathnyn L.(1999)。全球經濟101趨勢圖示導引(101 Trends Every Investor Should Know About the Global Economy)。(胡業民、胡業勤譯),台北:樂觀文化。
    杭亭頓 (Samuel P. Huntington),( 2001)。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臺北:聯經。
    林正義,美國新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2004/3/11取自http://www.mofa.gov.tw/newmofa/faa/speech05.htm。
    林其英譯著(1997年)。秋海棠風情—你所不知的中國大陸現象。台北:眾望文化。
    林金莖、黃朝茂、葉寶珠。(1984年)。戰後中日關係之實證研究。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
    侯家駒(1992年7月)。臺灣與華人社會的經貿關係—兼論華人經濟社會形成的可能性。臺灣經濟金融月刊,28(7),47-54。
    哈瑞克(Edwin Hartrick)(1985)。美國經緣政治(American Opportunity)。(楊連仲譯),臺北:三軍大學。
    施正鋒(2001年5月)。統合理論與臺灣。2004/5/3取自http://www.taiwannation.org.tw/republic/rep11-20/no19_07.htm。
    范錦明(1998年12月)。兩岸直接三通後我對大陸的經濟戰略。中華戰略學刊,131-146。
    凌志軍(2003)。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臺北:時報文化。
    孫克難(2001/4/16)。我國產業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新世紀CEO財經高峰會。
    孫克難(2001年1月)。臺灣經濟的危機、轉機與契機。台北:經濟前瞻雙月刊,73,43。
    徐小波(2001/4/16)。我國產業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新世紀CEO財經高峰會」。
    馬洪、王夢奎主編(2002)。2001-2002年中國經濟情勢與展望—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白皮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高孔廉(2000年8月)。緩和兩岸關係,保障台商權益。台商張老師月刊,第27期。2004/3/23 取自http://www.chinabiz.org.tw/maz/chang/027-200008/027-02.htm。
    高希均、李誠(1995)。臺灣經驗再定位。臺北:天下文化。
    國貿局(2002/1/2)。加入WTO兩岸經貿政策調整執行計畫。2004/5/12取自http://www.mac.gov.tw/big5/economy/wto/main.htm。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業強出版。
    張亞中(1998年)。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
    張亞中(2000年春)。兩岸統合之理論與實踐:歐盟經驗的啟示。美歐季刊,14(1),35-81。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
    張亞中、李英明(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
    張盛發 (2001年4月)。五十年代初期中蘇共同抵制對日媾和述評。二十一世紀,64,51-60。
    張惠玲、曾怡仁(2000年8月)。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39(8),53-71。
    張登及。第二軌道與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摘介Donald S. Zagoria論文。2002/4/15取自http://iir.nccu.edu.tw/cscap/ZDJ.htm。
    張鳳山(2002年3月26日)。海外「台獨」出現多元化——顯微鏡下看「台獨」之六。2004/5/11取自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Mar/123579.htm。
    梭羅(Lester C. Thurow)(2000)。世紀之爭 : 競逐全球新霸主(Head to head : The coming economic battle among Japan,Europe,and America)。(顧淑馨譯),臺北 : 天下出版。(原書出版於1992年)
    許信良。我們對當前兩岸情勢的看法與主張 。2000/3/1取自http://www.hsu.org.tw/。
    陳一姍(2001/12/1)。WTO如何影響臺灣及大陸。臺北:天下雜誌,247,100。
    陳子明、王軍濤(1996)。解除中國危機。加拿大:明鏡出版,台北:三友發行。
    陳水扁 (2000/12/31)。跨世紀談話。2004/5/2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4.html。
    陳明耿(1976年)。地緣政治學。台北:華岡。
    陳信甫 (1991年12月)。三個中國國際法主體的統一說。中國論壇,375期,14-18。
    陳保元(2001/4/16)。美、日、大陸經濟前景與臺灣經濟動向之剖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新世紀CEO財經高峰會」。
    陳勁(1997年11月)。論整合理論的趨勢及主權問題的迷思:以歐盟為例。成功大學學報,32期(人文社會篇),215-238。
    陳鴻瑜(1999年1月)。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1(1),16-58。
    陳麗瑛(2001 年 1月)。2001年大陸及兩岸經濟動向。臺北:經濟前瞻雙月刊,73,32-33。
    章家敦 (Gordon G. Chang ) (2002)。中國即將崩潰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閻紀宇、侯思嘉譯),臺北:雅言文化。
    鹿島平和研究所編(1983年)。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第1卷1941-1960。東京:原書房。
    傅建中(1999)。季辛吉秘錄。臺北:時報文化。
    曾怡仁(1995年7月)。東協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第三世界的出路。法政學報,4,77-88。
    童振源(2003年)。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臺北:生智。
    費浩偉(1995/08/22)。在美中(共)關係中必須學到的一課。2004/3/21取自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10-9/m119_2.htm。
    費國禎(2003/6/9)。大陸企業是臺灣的三倍。臺北:商業周刊,811,136。
    黃文楷編著(2001)。贏在中國。臺北,方舟出版社。
    黃明和、陳信甫、邱垂泰(2000年9月)。歐洲聯盟經濟整合模式適用於兩岸關係之探析。全國律師,4(9),5-24。
    楊開煌(1998)。兩岸關係中的日本因素的初步觀察。許介鱗主編。中國與東亞—21世紀的課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日本綜合研究中心。
    楊開煌(1999年1月)。臺海兩岸「和平協議」芻議。發表於國父紀念館主辦,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
    楊開煌(2003年2月)。兩岸領導人新年講話看兩岸關係展望。歐亞研究,6(2),2004/3/23取自 http://www.eurasian.org.tw/monthly/2003/200302.htm。
    楊瑪莉(2001/12/1)。行銷帝國,微利時代的殺戮戰場。臺北,天下雜誌,179-247。
    溫世仁(2003)。中國經濟的未來。臺北:天下遠見。
    經濟學教室(2003/11/1)。智豬博奕。2004/5/9取自http://www.gjmy.com/list.asp?articleid=1805。
    廖瑞銘主編(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6冊。臺北:丹青圖書。
    熊秉元(2003年7月)。寇斯定理和台海兩岸衝突。經社法制論叢,32,256-260。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永業出版。
    趙泰(1994年7月)。開發中國家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7(7),84-88。
    劉光溪、劉力主編(2002)。WTO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劉忻(1992年6月)。新秩序下的東亞經濟合作趨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6),89-92。
    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編(2002)。經濟藍皮書—200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新華書局。
    蔡宏明,(1998年5月)。APEC在促進區域整合之現況與展望。經濟情勢暨評論,4(1),69-93。
    鄭竹園(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臺北:聯經。
    鄭俊明,社會科教育之發展與當前課題──產業環境議題。2004/5/20取自http://www.npes.ilc.edu.tw/departments/principal/社會科教育之發展與當前課題.htm 。
    鄧玉英(2000年11月)。臺灣經濟與區域整合趨勢。科學月刊,31(11),934-937。
    鄧玉英。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與亞太前景。2004/3/11取自http://mail.tku.edu.tw/tengyy/research/chap14.htm。
    盧泰宏主編(2001)。行銷中國大陸。臺北:時報國際廣告公司。
    龍嘯天。從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TRADP)分析東北亞地區推動區域經濟統合的可行性。2004/3/11取自http://www.ndhu.edu.tw/~imcs/student/683/8501.htm。
    戴萬欽(2000)。中國由一統到分割 : 美國杜魯門政府之對策。臺北:時英。
    謝昌生(1999年5月)。從經濟戰略觀點再論兩岸三地經貿整合。共黨問題研究,25(5),54-68。
    邁可‧孟德邦(2003年)。征服世界的理念:廿一世紀的和平、民主、自由市場。(蔡繼光譯)。臺北:雅言文化。
    鍾琴 (1995年5月5日)。90年代大陸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前瞻,39,28-33。
    蘇秀法(1994年5月)。歐洲聯盟起步維艱。問題與研究,33(5),21。
    蘇耀昌、趙永佳(1995年秋季)。世界體系分析視野中的現代東亞。香港社會科學學報,6,174-197。

    9.2 西文部分
    Aandahl, Fredrick(1983).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 VII, Korea and China, Part 2. Washington, DC. : U. S. G. P. O.
    Addison, Craig (2001). 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 Irving, T.X.: Fusion Press.
    Balassa, Bela (1961) .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Baldwin, Richard Edward & Wyplosz, Charles (2003). The Econo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Retrieved 2004/5/14 from http://www.mhhe.com/primis/catalog/pcatalog/D07-1.htm?http://www.mhhe.com/primis/catalog/pcatalog/BALDW.htm.
    Glennon, John P., Mabon, David W. & Schwar, Harriet D.(1985).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 XIV, China and Japan, Part 2, Washington, DC. : U. S. G. P. O.
    Henderson, Gregory, Lebow, Richard Ned and Stoessinger, John G. (1974). Divided Nations In A Divided World. New York : D. McKay Co.
    Huntington, Samuel P. (summer, 1993).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oreign Affairs . 22-49.
    Malamud, Andrs (2001/09/6-8). Spillover in European and South American Integration. 2004/5/4 Retrieved from http://136.142.158.105/Lasa2001/MalamudAndres.pdf.
    Michael D. ( March/April 2004). 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39-49.
    Rankin, Karl Lott. (1964).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annwald, R.F. & Stohler, J. (1959). Economic Integr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onberger, Howard (1986 Winter). Peacemaking in Asia: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The Japanese Decision to Recognize Nationalist China, 1951-52. Diplomatic History, 10(1), 59.
    Sheng, Emile C. J. ( March 2002).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Public Opinion on Taiwan. Issues & Studies, 38 (1), 17-46.
    So, Alvin Y., Chiu, Stephen W.K. (1993).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 Thousand Oaks, Ca. : Sage Publications.
    Stueck, William Whitney (1981). 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1947-1950. Chapel Hill,North Carolina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waine, Truman, Harry S. & Ferrell, Robert H.(1980). The autobiography of Harry S. Truman. Boulder, Colo.: 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2004/3/11 from http://hk.geocities.com/chanpuiyee1/ifamous8/tu.html。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1976).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Vol. VI,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Washington, DC : U. S. G. P. O.
    Wallerstein, Immanuel(l982). World-Systems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 : Sage publications.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Time of Space and the Space of Time: The Future of Social Science. Retrieved 2004/3/11 from http://fbc.binghamton.edu/iwtynesi.htm.
    Weidenbaum, Murray L.(Feb.1993). Greater China: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 St. Louis. Washington U.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Business, Contemporary Issue , Series57, pp. 2-3。
    Wu, Hsin-hsin (1994). Bridge the Strait : Taiwan, China, and Prospects for Reunifica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3 其他
    2002/11/12。臺成長競爭力全球第三。2004/5/12取自http://www.networkchinese.com/region/tw/losig.html。
    丁萬鳴(2001/6/11)。傳統產業競爭全球,深耕大陸存續關鍵。聯合報,12 版 。
    丁萬鳴(2003/10/29)。8月總額 40.6億美元,金額、比重都是最高紀錄,我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創新高。聯合報,C3 版 。
    于國欽 (2002/04/15)。取代美國大陸成為我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時報, 4版。
    中央社編輯部 (2004/05/01)。歐洲聯盟慶祝擴增為25國歷史性紀念日。中時電子報。2004/5/1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
    中國時報編輯部 (2000/12/20)。只是漫畫書?。中國時報, 3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 (2001/11/08)。東亞經濟體的正式形成:大陸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中國時報,2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2000/12/20)。臺灣關係法執行狀況摘要報告。中國時報,3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2001/6/12)。臺灣做好了入會準備嗎?。中國時報,2 版 。
    中國時報編輯部(2002/12/17)。大陸行動電話用戶突破兩億。中國時報,10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2003/1/1)。臺灣出口市場,大陸跳居第一。中國時報,11版。
    尹啟銘(2004/3/1)。兩岸經貿整合邁向雙贏之路。經濟日報, 6版。
    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2004/3/11取自http://www.tier.org.tw/pecc/ctpecc/Pbec.htm,2004/3/11。
    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PECC。2004/3/11取自http://www.tid.gov.hk/english/trade_relations/tradefora/pecc.html。
    王永慶(2001/11/8)。上陸為了求生存。中國時報, 3 版 。
    王玉燕(2001/5/7)。中共:兩岸共同市場最終走向政治統合。聯合報, 13版。
    王良芬(2003/9/23)。達賴紐約演講,廿多萬人與會。中國時報, A13版。
    王健全 (2004/5/9)。總統大選後產業政策芻議。經濟日報,24版。
    王綽中 (2002/12/19)。大陸外貿總額逾六千億美元。中國時報,A13版。
    王綽中(2000/12/18)。中共智庫:台海問題久拖不決,不利中共。中國時報,13版。
    王綽中(2003/10/14)。北京促歐盟對台採三不立場。中國時報, A13 版 。
    王綽中(2003/9/23)。贛台經合會,中共再提三通。中國時報,A13版。
    王銘義(2003/10/10)。蔡英文:複委託機制有助兩岸復談。中國時報,A13版。
    亓樂義(2000/12/20)。日本海上擴軍構成中共地緣壓力。中國時報,13版。
    亓樂義(2001/09/11)。大陸學者:錢其琛「新三段論」已展現極大誠意。中國時報,3版。
    亓樂義(2001/11/26)。利潤掛帥、日企業西進無法擋。中國時報,11版。
    丘宏達(1987/12/14)。以德報怨與中日和約談判時的賠償問題。聯合報,2版。
    丘宏達(2000/2/23)。評述一個中國白皮書。聯合報,14版。
    朱邦賢譯 (2004/04/23)。美助卿凱利作證全文摘譯,上。聯合報,A13版。
    朱建陵譯 (2001/11/20)。大陸入會,外資登陸瞄準服務業。中國時報,13版。
    朱建陵譯 (2001/11/21)。大陸經濟崛起、加速日產業空洞化。中國時報,11版。
    朱雲漢(2001/11/19)。政治市場的失靈,將嚴重拖累臺灣。中國時報,2版。
    江慧真(2003/10/10)。兩岸條例修正通過。中國時報,A1版。
    江靜玲(2004/4/27)。以自由意志選擇分享而非放棄主權。中國時報,A14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何思慎(2003/9/6)。臺灣地位未定論始末。中國時報, A15版。
    余慕薌摘譯(2001/12/03)。亞洲復甦,隱憂仍大。工商時報,9版。
    吳日君(2004/05/06)。包道格:兩岸 92年達成一中各表。聯合報,A4版。
    吳湘相(1979/03/19)。杜勒斯是我們患難知已。聯合報,12版。
    宋秉忠譯 (2001/3/25)。江澤民:美售台先進武器,無異鼓勵台獨。中國時報,3版。
    宋秉忠譯(2001/3/25)。江澤民:兩岸不適用邦聯或聯邦制。中國時報,1版。
    李淑惠(2001/12/3)。中國半導體面面觀。工商時報,14版。
    杜震華(2002/1/2)。區域經濟整合狂潮下,台灣如何突破經濟孤立困境?。聯合報,15版。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004/4/26取自http://www.tier.org.tw/ctasc/all.htm.
    林明正 (2003/01/17)。彭淮南:錢進大陸達668億美元。中國時報,2版。
    林昱君(2003/03/23)。外資促進大陸外貿結構升級。經濟日報,24版。
    林晨柏 (2001/3/27)。陳總統:兩岸合作,促進區域和平。中國時報, 2 版 。
    林毅夫(2001/11/8)。不能再忍,早該做的事。中國時報,2版。
    林寶慶(2004/02/19)。美正式將我列為「非北約主要盟國」。聯合報,A13版。
    邱莉莉(2003/10/01)。催生台灣新憲法,台灣制憲拚改革。聯合報, A15版。
    南方朔(2001/11/12)。臺灣已掉進了「失位」困境中。工商時報,2版。
    柯建民(2000/12/19)。面對世界新局,臺灣經濟出路何在?。中國時報,15版。
    洪奇昌(2003/9/23)。找回臺商的隱形資產。中國時報, A15 版 。
    夏珍(2000/12/23)。跨世紀臺灣百年政治版圖。中國時報,10版。
    孫中英(2004/02/27)。參股投資大陸保險公司開放。聯合報, C2版。
    孫揚明(2002/10/27)。「四不」新架構。聯合報,15版。
    徐尚禮(2003/1/1)。中國海關:臺灣出口市場,大陸躍居第一。中國時報,11 版 。
    徐尚禮、謝孟儒譯 (2001/3/25)。江澤民:美國自找麻煩,臺灣問題一拖50年。中國時報, 3版。
    翁松燃(2001/2/25)。統合精神有助兩岸情勢解套。自由時報, 4版。
    高清愿(2001/11/8)。壯大經濟以維國安」。中國時報,3版。
    張宗智(2001/1/24)。蕭萬長再籲兩岸組共同市場。聯合報, 2版。
    張宗智(2003/10/16)。賴斯:台海現狀任何人不能片面改變。聯合報,A11版。
    張宗智、林寶慶(2003/12/10)。布希:台灣領導人可能要改變現狀。聯合報, A1版。
    張瑞昌、林晨柏(2001/3/20)。陳總統:在國旗前宣誓,須關照2300萬人。中國時報,3版。
    張運祥(2003/10/30)。大陸貿易成長,明年將減速。經濟日報,11 版 。
    張運祥(2004/03/18)。三通跳票 王永慶張榮發跳腳。經濟日報,3版。
    張慧英(2001/11/25)。我見我思:請為兩岸留點活路。中國時報,2版。
    梁家榮(2001/3/31)。戒急用忍鬆綁須考量時點。經濟日報, 7版。
    許玉君(2003/09/27)。主計處:台幣匯率嚴重低估。聯合報,C2版。
    郭乃日、蘇位榮、楊湘鈞、翁慧雯(2003/04/03)。章家敦:接受一中等於先投降再談。聯合報,A9版。
    郭正亮(2000/12/18)。超越戒急用忍,擴大戰時版圖。中國時報,2版。
    陳一新(2004/04/23)。臺海現狀美國說了才算。聯合報,A15版。
    陳如嬌(2003 /10/10)。航海業籲儘快直航。中國時報,A13版。
    陳英姿(2000/12/25)。台灣加入經貿聯合國可以捍衛利益。聯合報,12版。
    陳毓鈞(2003/10/24)。中美聯手維持台海現狀。中國時報,.A15版。
    陳學聖(2003/10/11)。兩岸,開啟準民間對話。中國時報,A15版。
    陳麗瑛(2001/12/5)。對臺灣新政壇的期許。中國時報,15版。
    陸以正(2003/10/13)。我們還有沒有東南亞政策?。中國時報,A4版。
    彭威晶(2001/1/5)。Integration「統合」英譯定調。聯合報, 2版。
    彭蕙仙(2000/12/26)。論「臺灣論」。中國時報, 3版。
    華英惠 (2001/6/13)。兩岸分工,資訊硬體業可超越日本。聯合報,21 版 。
    華英惠 (2003/3/1)。經濟部次長尹啟銘:2008前不三通,臺灣奇蹟永不返。聯合報, A11版。
    費國禎(2003/10/1)。人民幣悍將。聯合報,C3版。
    黃玉珍(2002/6/22)。關廠歇業 前五月近3,000家。經濟日報, 15版。
    黃偉峰(2001/1/12)。政治統合:以確定方向換取不確定的結果。中國時報,15版。
    黃淑玲(1991/12/07)。整合華南經濟圈 香港九七是關鍵。聯合報, 3版。
    新華網:2004/4/11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5095.htm。
    董更生譯(2004/4/30)。五月一日歐盟15加10 成最大貿易板塊。聯合報, A14版。
    鄒秀明(2004/02/27)。京台論壇 兩岸選後重啟經貿交流。聯合報, C2版。
    臺商經貿網,2004/4/18取自http://www.chinabiz.org.tw/maz/Eco-Month/136-2003-12/136-11.xls。
    http://www.chinabiz.org.tw/maz/Eco-Month/136-2003-12/136-05.xls。
    劉屏 (2000/12/14)。美新政府對亞洲、中國等問題的看法。中國時報,11版。
    劉屏(2000/4/25)。美售我4紀德艦、8柴油潛艦。中國時報, 1版。
    劉屏(2001/11/12)。臺灣加入WTO,華府智庫權威學者拉迪:臺美中三贏。中國時報,4版。
    劉屏(2001/3/31)。國務次卿提名人國會聽證會。中國時報,11版。
    劉屏(2003/10/16)。萊斯:沒有人,沒有人,可以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中國時報,A14版。
    劉屏(2004/03/15)。孟德邦:台海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中國時報, A13版。
    劉添財、陳嘉宏(2001/6/12)。 陳總統:經發會是諮詢而非常設機構。中國時報, 2 版 。
    潘勖 (2001/11/05)。AFTA緣起與發展。中國時報,2版。
    蔣成(2001/11/12)。拋開政治包袱,勇闖經貿地球村。中國時報,15版。
    蔡繼光譯 (2004/04/24)。美助卿凱利作證全文摘譯,下。聯合報,A13版。
    鄭秋霜、羅嘉薇、林茂仁 (2001/6/13)。兩岸經貿,政府企業是夥伴關係。經濟日報, 3 版、15 版 。
    蕭萬長(2001/3/26)。兩岸共同市場、創造經濟雙贏。中國時報,4、11版。
    蕭羨一(2002/12/15)。2004年歐盟擴大至25國。中國時報, 2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04/3/11取自 http://www.undp.org/about_undp/。
    聯合報編輯部 (2001/01/01)。跨世紀兩岸政策:在驗傷單上畫的新架構。聯合報,2版。
    聯合報編輯部 (2001/6/12)。害怕成為「跳板」卻錯失了成為「中心」的機緣。聯合報,2 版 。
    聯合報編輯部(2001/12/29)。大陸竄出攪亂「雁行理論」。聯合報,8版。
    聯合報編輯部(2004/4/25)。2006年,英國詹氏防衛周刊:中共可能攻臺。聯合報,A13版。
    羅國俊、華英惠、楊羽雯(2001/6/11)。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從關係正常化開始。聯合報, 4 版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