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昶綸
CHEN, CHANG LUN
論文名稱: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動態視覺化學習環境設計與實作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動態視覺化學習環境設計與實作
指導教授: 左台益
Tso, Tai-Yih
口試委員: 李源順 陳明璋 左台益
Tso, Tai-Yih
口試日期: 2022/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數位學習環境體現認知一元一次不等式
研究方法: 準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3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國中二年級數學單元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主題,目的為幫助未接觸此概念的學生設計動態視覺化一元一次不等式數位學習環境,在未有教師介入的情況下提高其學習成效,本研究的學習環境分為可互動環境與不可互動環境,藉以探討兩者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度差異。
    活動設計以APOS理論建設假設性的學習軌道,並以體現認知理論為核心,融入多元表徵理論降低認知負荷。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以國中二年級未接觸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學生為目標,有效樣本100人。實驗組活動內容為進行遊戲操作,對照組則是觀察遊戲展演。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習成效方面,兩個組別基本題皆有進步,實驗組低分數組相對於對照組低分數有顯著進步。
    二、 學習感受度方面,兩組別所有面向皆在3.5分以上,對照組略高於實驗組,但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數位學習環境中,對於較為簡單的概念較能發揮體現認知的效果,對於抽象且複雜的概念則需盡可能降低認知負荷或是透過結合手勢等多元表徵才能發揮成效。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數學概念學習理論 5 第二節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材分析 14 第三節 遊戲設計理論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1 第三節 一元一次不等式單元設計架構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方式 3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一元一次不等式虛擬教具「大地遊戲」 33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度 64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89 附錄 91

    一、中文部分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2019)。
    教育部(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2007)。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連宥鈞、吳昭容(2020)。手勢融入範例對低能力學生運算與幾何學習的影響。臺灣數學教育期刊,7(2),45-70。 doi: 10.6278/tjme.202010_7(2).003。
    葉盛昌(2003)。遊戲式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曾瑞興(2013)。國中生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錯誤類型及補救教學。淡江大學。
    邱振源(2018)。十字交乘法之遊戲式學習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欣穎(2021)。配方法遊戲式數位學習環境在補救教學應用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偉隆(2019)。體現認知的意涵及其對學習的觀點――以概念形成為例。清華
    教育學報,36(2),1-42。DOI:10.6869/THJER.201912_36(2).0001
    郭子瑋(2010)配合經驗、察覺、了解教學導向之教學活動設計及學習成效之探究---以國中七年級學生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例。國立台南大學。
    陳英貴(2007)國中三年級學生一次不等式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二、英文部分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iaget, J. (1972).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Sweller, J. (2010). 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 extraneous, and germane cognitive load.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Nathan, M. J., and Walkington, C. (2017). Grounded and embodied mathematical cognition: promoting mathematical insight and proof using action and language.
    Renkema, W. (2019).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 Visualisation in Video-based Animated Algebra Instruction (master's thesis, Utrecht University).
    Kalloo, V.,Mohan, P., & Kinshuk. (2015). A Technique for Mapping Mathematics Content to Game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ious games, 2(4), 7392.doi:10.17083/ijsg.v2i4.95
    Paolo BOERO(2014) METAPHOR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A CASE STUDY CONCERNING INEQUALITIES.
    Patricia S. Moyer-Packenham and Johnna J. Bolyard(2016) Revisiting the Definition of a Virtual Manipulative.
    L. Edwards(2003)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AS VIEWED FROM COGNITIVE SCIENC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