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創裕 Chiu, Chuang-Yu |
---|---|
論文名稱: |
「天皇米」之說的生成與再現 The Gene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Emperor’s Rice |
指導教授: |
張素玢
Chang, Su-B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米 、新嘗祭 、殖民統治 、社會教化 、農業 、文化產業 、再現 |
英文關鍵詞: | rice, Japan’s Niinamesai, colonial rule, social education, agriculture, cultural industries, representa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8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各地所生產的稻米中,有部分宣稱曾於日治時期「獻給天皇品嘗」,或為當時的「天皇御用米」,並以此做商品宣傳。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在釐清帶有此類說法的「天皇米」之歷史真相,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如何執行「新穀獻納」,以及這樣的歷史於今日「再現」的過程。
臺灣的新穀獻納源自日本的「新嘗祭」,在皇宮,新嘗祭由天皇主持,象徵其握有宗教和政治上的權力。明治維新後,日本推行國家神道,新嘗祭成為具有國民統合作用的祝祭日之一,也展開全國性的「新穀獻納」,將各地收穫的穀物獻給皇宮。臺灣在進入日治時期後即舉行新嘗祭,然而獻給皇宮的「獻穀」種植,卻要到歷經米作改良的1922年,在內地延長主義及獎勵農作的目的下才正式推動。1930年代末期,隨著戰爭局勢緊繃,殖民政府對臺灣糧食控管及社會教化工作也愈發激烈,除了獻穀,栽種奉獻給神社的「神饌」以及實施「新穀感謝祭」,無非是要擴大敬神崇祖的精神教化,並鼓勵稻米生產,最後,甚至安排臺灣人到日本奉獻穀物,使新穀獻納達到高峰。
官方推動的新穀獻納事務,隨著日本結束殖民統治畫下句點,這段歷史沉潛多年,直到1980年代末期,國民黨威權體制的鬆動和本土化熱潮後才有機會再現,「天皇」成為有效用的「品牌」。在本論文討論的案例中,可以發現今日再現的「天皇米」,已非全然是歷史上的「獻穀」或「神饌」,而是運用在品牌建立行銷、社區營造、或是作為抵抗土地徵收的論述所建構的產物,即便如此,「歷史」卻也能證明「天皇米」的正統,強化其產品內涵,成為型塑文化產業的關鍵。除了稻米,類似的「天皇之說」也出現在其他產業,而不同政權的統治下,也產生不同的「領袖品牌」,在商業市場發揮效益。
從日治時期具有殖民教化意義的獻穀、神饌,到今天的「天皇米」品牌,本論文不僅是歷史學實用於今日社會的例證,也進一步引發我們在後殖民情境中,如何面對過去殖民統治的思考,同時,這樣的過程也凸顯了臺灣歷史研究和知識普及的重要性。
Some of Taiwan-produced rice brands claim that they had been offered as a tributary to the Emperor of Japan or even used as the daily stapl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hich have been taken as the promotion of brand sal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Emperor’s ric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act execution of “New Grain Dedication” (新穀獻納)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process in modern times.
Taiwan’s New Grain Dedica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as originated from Japan’s Niinamesai (新嘗祭), which means the New Autumn Harvest Celebration. In Japan, the Niinamesai ceremony is hosted by the Japanese Emperor in the royal palace, representing th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power he has.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has implemented State Shinto (國家神道, refers to the use of Shinto traditions and beliefs to support Japanese nationalism), and Niinamesai has become one the national holidays and festivals to unite the national citizens since then. Meanwhile, the nationwide New Grain Dedication has also launched to dedicate the grains harvested around the country to the royal palace. After taking over the dominion of Taiwan,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had started to implement Niinamesai. Nevertheless, the plantation of “dedicated grains” had only started from 1922, when the rice plantation had improv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inciple of the Extension of Japanese Proper and reward farming. In the late 1930s, as the war had become more treacherous,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had also restricted its food control and social education work over Taiwan. In addition to grain dedication,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plantation of Shinsen (神饌), the food and alcohol offering to the go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Grain Thanksgiving Festival both attempted to expand the worship of gods and ancestors and further encouraged rice production. Ultimately, the government even arranged Taiwan’s people to demonstrate their dedication in Japan, maxim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Grain Dedication to its peak.
The new grain dedication activity had come to its end along with the en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Taiwan. This historical fact had been buried for a long time and finally has been brought up for the representation after the weakening of the KMT’s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the boom of localization since the late 1980s, and “Emperor”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brand.” In the cas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it can be found that today’s representation Emperor’s rice is no longer to be the authentic grains that were dedicated to gods as in the history. Emperor’s rice has become an object used for brand marke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or even a statement against land expropriation. Even so, the history can still prove the orthodoxy of Emperor’s rice, strengthening the product connotation and serving as the key to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o rice, such “Emperor” brands can also be seen in other industries. Different “leader brands” generate under different regimes of domina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rket effectiveness.
From the New Grain Dedication and Shinsen with coloni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so-called Emperor’s rice brands nowadays, this study not only serves as a good example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history in modern society, but its process also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Taiwan history research and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provokes thoughts on how to face the past colonial rule in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一、史料與官方檔案
(一)檔案、統計資料、官公報
《臺北廳報》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府報》
(二)報紙、雜誌
《まこと》
《敬慎》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米穀移出商同業組合月報》
《臺灣食糧經濟新聞》
《臺灣教育》
《臺灣農事報》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臺灣警察時報》
(三)著作、官方出版品
不著撰人
1922 《總督總務長官訓示》,不詳。
末永仁
1938 《臺灣米作譚》,臺中:臺中州立農事試驗場。
江夏英藏
1930 《臺灣米研究》,臺北:臺灣米研究會。
宜蘭廳編
不詳 《宜蘭廳治一斑》,宜蘭:同編者。
林肇
1945 《臺灣食糧年鑑》,臺北:臺灣食糧問題研究所。
真田重治編
1921 《新嘗祭献穀記念録》,愛知縣:献穀畠奉賛会。
臺北州內務部勸業課
1938 《臺北州農業要覽》,臺北:同著者。
臺南州警務部
1940 《臺南州警察界展望》,臺南:同著者。
臺灣神社社務所
1935 《臺灣神社誌》,臺北:同著者。
臺灣省政府糧食處編
1997 《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 第二編:近百年來糧食統計資料》(臺北:同編者
臺灣農友會
1909 《改訂農會要覽》,臺北:同著者。
臺灣總督府
1939 《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臺北:同著者。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
1938 《臺灣地方制度法規輯覽》,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編
1936 《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臺北: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5 《臺灣農會要覽》,臺北:同著者。
1916 《臺灣農業概要》,臺北:同著者。
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
1941 《祝祭日等の解說》,臺北:同著者。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1905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一覽》,臺北:同著者。
1906 《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一編 普通作物》,臺北:同著者。
1915 《臺灣總督府農事講習生一覽》,臺北:同著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95 《理蕃志稿 第二卷》,臺北:南天書局。
增田福太郎
1939 《臺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
磯永吉
1936 《臺灣の稻作》,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專書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
1969 《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臺灣銀行。
文化環境基金會
1999 《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文建會。
北山篤
2014 《圖解日本神話》,臺北:奇幻基地。
吳蕙芳
2013 《基隆中元祭:史實、記憶與傳說》,臺北:學生書局。
李力庸
2004 《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
2009 《米穀流通與臺灣社會(1895-1945)》,臺北:稻鄉。
林明德
2014 《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
武光誠
2007 《日本神話圖解》,臺北:商周。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
2014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施添福總纂
2002 《臺灣地名辭書 卷九 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 《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四 新竹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原田信男
2011 《和食與日本文化─日本料理的社會史》,香港:三聯書局。
原武史著,黃友玫譯
2008 《昭和天皇-未卸下的神性光芒》,臺北:商務印書館。
張素玢總纂
2016 《新修西螺鎮志》,雲林:西螺鎮公所。
陳秀淳
1998 《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臺北:稻香。
陳芳明
2002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
程大學總纂
2000 《西螺鎮志》,雲林:西螺鎮公所。
黃英哲
2007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
黃鼎松主編
1994 《公館鄉誌》,苗栗:公館鄉公所。
楊永良
2008 《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光與影》,臺北:致良。
趙毅衡
2012 《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
鍾秀梅
2013 《西螺大橋推手 李應鏜與他的年代》,雲林:螺陽文教基金會。
(二)日文專書
にひなめ研究会編
1953 《新嘗の研究1 東アジアの農耕儀礼》,東京:創元杜。
井原賴明
1938 《皇室事典》,東京:冨山房。
古橋信孝編
1989 《天皇制の原像》,東京:至文堂。
安丸良夫等著
1990 《天皇制―歴史・王権・大嘗祭》,東京:河出書房。
村上重良
1978 《日本宗教事典》,東京:講談社。
1980 《皇室辞典》,東京:東京堂。
真弓常忠
1989 《大嘗祭の世界》,東京:學生社。
高木博志
1997 《近代天皇制の文化史的研究―天皇就任儀礼・年中行事・文化財》,東京:校倉書房。
網野善彦等編
2003 《天皇と王権を考える〈第9巻〉生活世界とフォークロア》,東京:岩波書店。
蔡錦堂
1994 《日本帝国主義下臺湾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藤原辰史
2012 《稲の大東亜共栄圏》,東京:吉川弘文館。
(三)論文
1、期刊論文
(1)中文期刊
方孝謙
1994 〈「內涵化」與日據芝山岩精神的論述:符號學概念的試用與評估〉《臺灣史研究》1:1,頁97-116。
李衣雲
2010 〈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頁99-110。
林崇熙
2006 〈文化產業與文化商業化的辯證〉,《美育》154,頁28-39。
2007 〈雲林意識的形成:多元地方感的辯證〉,《雲林文獻》49,頁89-105。
林泉忠
2010 〈哈日、親日、戀日?〉,《思想》,14,頁139-159。
黃克武
1981 〈清代臺灣稻作之發展〉,《臺灣文獻》32:2,頁151-163。
黃唯玲
2012 〈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臺灣史研究》19:2,頁99-150。
楊聰榮
1993 〈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臺灣文藝》18,頁77-113。
劉增城
2006 〈探訪苗栗公館中義獻穀田〉,《苗栗文獻》22,頁31-40。
蔡蕙頻
2009 〈日治時期臺灣的宗教發展與尊皇思想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頁119-142。
蔡錦堂
2001 〈日本治臺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頁3-32。
2001 〈日治時期日本神道在臺灣的傳播與侷限〉,《淡江史學》12,頁141-153。
蕭阿勤
2000 〈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2,頁77-138。
蘇麗文
2003 〈「献納米」獻納心--雲林地區稻米產業策略聯盟〉,《農政與農情》131,頁75-77。
(2)日文期刊
周俊宇
2014 〈もう一つの新嘗祭-植民地臺湾における祭日としての展開〉,《日本臺湾学会報》16,頁59-83。
葉漢鰲
2011 〈日本の穀霊信仰と中国の古文化〉,《大葉應用日語學報》5,頁31-67。
2、學位論文
井野川伸一
1990 〈日本天皇制與臺灣「皇民化」〉,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岩口敬子
2009 〈國家儀典與國民統合─日治時期臺灣官方節日與儀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娟
2012〈花開物語-田尾花卉產業的形成與再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永賓
2014 〈社區產業發展文創商品之成功要素研究─以孩沙里社區的五百甲圳米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俊昌
2014 〈日治時期臺灣的農事改良政策與農村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意如
2011 〈臺灣農產品如何說品牌故事?─以掌生穀粒、小農主意及吾穀茶糧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
楊永良
1994 〈律令国家における大嘗祭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俊
2002 〈三塊厝鹹菜桶-地方特色產業文化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蔡承豪
2009 〈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蕭明禮
2004 〈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3、會議論文、其它論文
李力庸
2007 〈《臺灣農事報》與其糧食論述〉,《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三、其它、電子資源
(一)電子資料庫
臺灣人物誌 (1895~1945)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
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http://udndata.com/udn/
(二)報章雜誌
黃瓊瑤、閻安琪
2015 〈2014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暨頒獎典禮紀要〉,《農政與農情》271。
莊淑惠
2009 〈公職換跑道‧農會新鮮人:打造在地品牌‧開創農業新局—苗栗縣公館鄉農會總幹事韓鴻恩〉,《豐年》59:24,頁18-22。
王一芝
2015 〈郭義雄 天皇文旦 相傳四代的美味〉,《遠見雜誌》344,頁58。
林洧楨
2015 〈新竹璞玉計畫愈搞愈大背後有何玄機?〉,《財訊雙週刊》481,頁44-47。
《民生報》
《自由時報》
《經濟日報》
《臺灣新生報》
(三)電子新聞
《新竹縣政府新聞》
《苦勞網電子報》
《幸福雲林電子報》
《環境資訊電子報》
《雲林縣政府縣府新聞》
《朝日新聞DIGITAL》
(四)網站
廖本全,「命土悲歌」,http://banbrother.blogspot.tw/
掌生穀粒糧商號:https://www.greeninhand.com/brand_story.php
國立臺灣大學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http://thdl.ntu.edu.tw/weight_measure
(五)其它資料
〈104年9月4日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8次專案小組會議 處理情形對照表〉(未刊稿,2015)。
〈桃園街新穀感謝祭回覽板〉,1943年。
〈雲林縣莿桐鄉孩沙里社區農村再生計畫〉,(雲林:未刊稿,2013年)
新竹縣政府
2010 《新訂臺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主要計畫》。
2015 《新訂臺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主要計畫書》。
農糧署,〈2015年十大神農及模範農民頒獎 傳承、創新、新農業〉,《農糧署新聞稿》,7232號,2015年5月26日。
四、口述訪談
田守喜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12月20日。
田榮茂(1933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12月20日。
李英茂(1940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6年2月1日。
林幼詩、楊瑞蘭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9月23日。
林礽清(1938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9月24日。
林昌悅(1935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1月27日。
林武文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12月22日。
林冠伶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9月24日。
林炳坤(1922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4年1月22日。
林重元口述,張素玢訪談,邱創裕、黃翔瑋、黃儒柏記錄,2014年1月17日。
高清木(高樹枝之子)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1月31日。
莊茂生(1930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紀錄,2013年7月11日。
陳春鑑(1935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紀錄,2014年7月7日。
陳發生(1936年生)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5年12月13日。
陳璋輝口述,邱創裕訪談記錄,2016年2月1日。
蕭澤梧口述,張素玢主訪,邱創裕、臺師大臺史所研究生紀錄,201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