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以璇 Yi Hsuan, Lin |
---|---|
論文名稱: |
2007年以降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探討 A Study 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since 2007 |
指導教授: |
葉坤靈
Yeh, Kuen-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通識教育 、台大通識教育 、台灣通識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general education, NTU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62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發展可追溯自1980年代虞兆中校長所規劃的十三門選修課程,影響到教育部於1984年所頒佈「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做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第一學府,台大的通識教育幾經變革,自2007年實施八大核心領域課程架構,該架構的推動更使得台大在教育部所辦理的通識教育評鑑中獲得「表現最佳」之美譽,而制度的實施除了政策方面的推動外,實際的成效才是課程制度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本研究除了文獻上的探究之外,更進一步深入訪談,以了解課程實施後,做為大學成員的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感受。同時參酌國外通識教育的實施經驗,梳理出通識教育可能的發展及改革方向。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1980’s.During his presidency (1981-1984), president Yu planned the thirteen courses, which had an overwhelming effect on the policy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84.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universities in Taiwan, general education in NTU had done several great reforms since 2000. Based on these renovations, NTU had reformulatedits original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to eight core curriculum areas in 2007. Through these successive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NTU was praised as “the best performance” by Gene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hos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by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in-depth interviews aims to inquire in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s of NTU since 2007. By marshall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NTU and trying to glean idea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 and Chinese University, this study makes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nd weaknes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NTU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一、中文部分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2006)。2014年1月11號,取自http://www.ugc.edu.hk/big5/ugc/about/overview/overview.htm
大學通識教育科目實施要點(1984年4月5日教育部台(73)高字第11986號函)(1995)。載於陳舜芬,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 (十) : 戰後臺灣地區大學課程之演變及對當前通識教育之評析(第二年),附錄七(頁203-205)。行政院國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83-0111-S-003-065。
尹世昌(2011)。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讓學生立體成長,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ga/2011/09-16/3332821.shtml
天下雜誌(2008)。哈佛震撼彈!學生居然不會問問題!。天下雜誌,410。
方永泉(2008)。《哈佛紅皮書》論中等教育階段的通識教育。通識在線,19,29-31。
王小力、彭正霞、馬曉彬(2012)。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發展路向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42-51。
王保進(2011)。第一周期系所評鑑結果之後設評鑑:評鑑報告內容分析。評鑑雙月刊,29,9-14。
王順平(2008)。高等教育擴張現象之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5(6),77-90
台大通識課程地圖。2014年9月27日,取自: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ge.php
台大課程地圖,2014年12月25日,取自:https://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_all/ge.php.htm
立法院第六屆教育文化委員會(2003)。民國92年3月19號教育部專案-大學整併及跨校性大學研究中心計畫專案報告。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學評論,14,37-64。
何哲欣(譯)(2010)。Keller, P.著。理解核心課程: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革新。台北:韋伯文化。
何景安(2005)。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香港教師中心學報,4,61-68。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edb.org.hk/hktc/download/journal/j4/P061-068.PDF
但昭偉(2006)。教育哲學論述中的博雅教育。通識在線,2,28-29。
作者不詳(2005)。推展勞作教育50年如一日-訪東海大學勞作教育處處長梁碧峰。高教簡訊,173,22-23。
作者不詳(2009)。教育部92年-97年實施通識教育相關評鑑報告。2014年11月20日,取自http://get.aca.ntu.edu.tw/getsmr/handle/getsmr/8/browse?type=title&item=13
吳密察、柯慶明、葉國良(2013)。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吳清基、陳美玉、楊政昇、顏國樑(2000)。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李嗣涔(1999)。大學通識教育與服務課程之理念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1999),跨世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41)。台北市:台灣大學。
李弘祺(2007)。美藝的慧識,人文的素養:哈佛修訂新課程的背景及内容。通識在線,11,23-26。
李會春(2007)。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動向及其教育理念探討。復旦教育論壇,5,34-39。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2001)。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
私立東海大學(1985)。東海三十年特刊。臺中市:東海大學。
谷家恆、王俊秀(1998)。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院個案探討。通識教育季刊,5(2),1-15
周祝瑛(2008a)。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周祝瑛(2008b)。重視教學品質的哈佛大學。 研習資訊,25(6),137-146。
周祝瑛(2009,1月)。大學評鑑與大學自主。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舉辦第21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大學評鑑與通識教育品質研討會。高雄縣:義守大學。
東海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1981)。東海大學校史。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林文源(2010)。革新中的通識教育:一段正在發生中的歷史。載於楊雅婷、謝明珊(譯)(2010),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導讀。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玉体(1988)。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林孝信(2007)。哈佛大學通識改革初探。通識在線,40。26-30。
林孝信(2012)。香港世紀性大教改大學教育「三轉四」的來龍去脈。通識在線,40,40-43。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啓示。通識教育 ,3(4),117-132。
林志穎(2005)。杜威的社會論教育理念之探討。南大學報,39(1),41-62。
林從一(2008)。教育部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業務說明。2014年4月27日,取自:http://hss.edu.tw/upload/user/file/GE/new/A00.pdf
林萬義(2000)。教育大辭書。2014年7月2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360/
林孝信(2007)。哈佛大學通識改革初探。通識在線,11,26-30。
金傳春(1991)。解台灣通識教育習題。遠見雜誌,62。
哈佛校長離職。2014年6月5日,取自:http://www.cas.cn/xw/zyxw/yw/200906/t20090608_617015.shtml
胡少偉(2001)。香港大學學制的演變。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www.ln.edu.hk/osl/newhorizon/abstract/v43/3.pdf
胡錦標(1987)。通識教育的省思-科技與人文的互動。收入: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1987)。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73-83)。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簡介。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chinese/aboutus/university-intro.html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www.ccc.cuhk.edu.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1&Itemid=42&lang=tw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www.na.cuhk.edu.hk/zh-hk/aboutnewasia-zhhk/history-zhhk.aspx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2014年1月5日,取自http://www.uc.cuhk.edu.h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0&Itemid=62&lang=zh
香港中文大學(2014)。認識中大-組織圖。2014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chinese/aboutus/senate-council-officers.html
香港中文大學新書院研究小組(2006)。六所美國和英國大學/學院的書院教育考察報告。2014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newcolleges/fullreportc.pdf
原春玲(2005)。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是其獨有特色,取自:http://edu.sina.com.cn/ex/2005-05-23/1604115464.html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
徐慧璇(2008)。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之發展與啟示。大學通識報,4,107-128。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2)。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14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course/main/course/heeac/b02-1001223plan.pdf
國立台灣大學1983學年度通才教育選修課程計畫實施細則。載於陳舜芬 (1995)。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 (十) : 戰後臺灣地區大學課程之演變及對當前通識教育之評析(第二年),附錄六(頁201-202)。行政院國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83-0111-S-003-065
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組織職掌。2014年9月14日,取自:http://cge.blog.ntu.edu.tw/%E6%AD%B7%E5%8F%B2%E8%83%8C%E6%99%AF/administration/
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1998)。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與展望。台北市:共同教育中心。
國立台灣大學通識教育四年提升計畫簡報。2014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general.nsysu.edu.tw/html/projects/seminar/download/reportppt/I01%E5%9C%8B%E7%AB%8B%E5%8F%B0%E7%81%A3%E5%A4%A7%E5%AD%B8%E7%B0%A1%E5%A0%B1.ppt
國立臺灣大學(1983)。民國72年10月19日第1245期校刊。第2、3版。
國立臺灣大學(1985)。國立台灣大學概況:74學年度。台北市:台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2006)。國立台灣大學概況:95學年度。台北市:台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共同教育組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2014年9月28日,取自:http://cge.blog.ntu.edu.tw/law/teacher/%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5%B1%E5%90%8C%E6%95%99%E8%82%B2%E4%B8%AD%E5%BF%83%E5%85%B1%E5%90%8C%E6%95%99%E8%82%B2%E7%B5%84%E6%95%99%E5%B8%AB%E8%A9%95%E5%AF%A9%E5%A7%94/
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通識教育組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2014年9月28日,取自:http://cge.blog.ntu.edu.tw/law/teacher/%E5%9C%8B%E7%AB%8B%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85%B1%E5%90%8C%E6%95%99%E8%82%B2%E4%B8%AD%E5%BF%83%E9%80%9A%E8%AD%98%E6%95%99%E8%82%B2%E7%B5%84%E6%95%99%E5%B8%AB%E8%A9%95%E5%AF%A9%E5%A7%94/
國立臺灣大學推行通才教育工作小組開設「十三門選修課程」計畫報告。載於陳舜芬(1995)。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十):戰後臺灣地區大學課程之演變及對當前通識教育之評析(第二年),附錄五(頁180-20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83-0111-S-003-065。
張海潮(2012)。台大「通識」與「共同必修科」。載於台大鏡社(2012),透視台大-鏡社實錄,頁89-90。新北市:Airiti Press。
張國聖(2002)。科技時代下的通識教育使命。通識研究集刊,1,1-16。
張燦輝(2007)。通識教育作為體現大學理念的場所:香港中文大學的實踐模式。2014年1月4日,取自http://www5.cuhk.edu.hk/oge/oge_media/rcge/Docs/Journal/Issue_02/cheungchanfai.pdf
教育統籌委員會。2014年1月11號,取自http://www.e-c.edu.hk/tc/overview/index_c.html
教育部(2004)。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報告(第一期),2014年8月17日,取自http://get.aca.ntu.edu.tw/getsmr/retrieve/54/plan_1.pdf
教育部(2005)。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二期】評鑑報告。2014年8月18日,取自:http://get.aca.ntu.edu.tw/getsmr/retrieve/58/report_2_9school.pdf
教育部(2006)。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第一年 / 96-99年度)-通識教育領航、行動與整合計畫。2014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download/download/9699geproject.pdf
教育部(2008)。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期】A類計畫評鑑報告。2014年8月19日,取自:http://get.aca.ntu.edu.tw/getsmr/retrieve/60/report_3A_7schools.pdf
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2014年4月20日,取自http://140.113.40.88/edutop/index_3.php
教育部函。臺教高(二)字第102146574號。
教育部統計處(2014)。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14年12月08日,https://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_U03.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4)。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2 學年度) ,2014年09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5&Page=20046&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大專院校概況統計(102學年度)。2014年12月8號。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higher/102/102higher.htm
教育部統計處(2014)。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2014年9月14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time/study.htm
教育部統計處(2014)。教育統計指標-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粗在學率。2014年12月08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time/study.htm
教育部顧問室(2003)。通識教育系列座談(一)(2003年2月)。2014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4.htm
教育部顧問室(2004)。七所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報告書。2014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4.htm
教育部顧問室(2010)。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成果報告。2014年8月17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4.htm
梁美儀(2013)。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的使命和實踐。2014年1月4日,取自http://www5.cuhk.edu.hk/oge/oge_media/uge/OGE_Doc/overview/4-9_GEhistory.pdf
通識教育先導型計畫。2014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2.htm
郭冠廷(1998)。通識教育的理想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5(3)。21-28。
郭為藩(1987)。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載於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文秀(1994)。理則學與通識教育。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7,73-93。
陳平原(2013)。評中外書院:人家靠打拼我們講門面。2014年1月11號,取自http://big5.taiwan.cn/wh/dswh/wtyw/201312/t20131223_5411118.htm
陳幼慧(2009)。核心課程之改革: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刊,4,39-62。
陳明通(2012)。通識教育-社會科學領域核心課程的初步規劃與設計。載於台大鏡社(2012)。透視台大-鏡社實錄。新北市:Airiti Press。
陳玟伶(2012)。易淺碟為深碗,化被動為主動─教學中心與生科院合作研究改善課程結構。2014年12月20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140
陳純瑩、李嘉宗、陳玉娟(2014)。哈佛大學課程改革對本國通識教育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17(1),41-67。
陳舜芬(1995a)。一九八O年代初期臺灣大學的通才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83-106。
陳舜芬(1995b)。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與其啟示。載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1995),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317-350)。台北:台大歷史系。
陳舜芬(1999)。一九九四大學法修正前後我國大學共通課程之變化。載於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1999)。跨世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0-149)。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陳舜芬(2001)。台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7,283-299。
陳舜芬(2006)。從core回到distribution?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最新改革方向。通識在線,6,51-55。
陳維昭(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大學:回顧與展望,載於台大共同教育委員會編(2002)。我的學思歷程-第一輯。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維昭(2002)。大學治理之新發展:內外在治理機制之探討。台大校友雙月刊,23。2014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alum.ntu.edu.tw/read.php?num=23&sn=403&check=0
陳維昭(2005)。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俊傑編(2005)。二十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9-38)。臺北市 : 臺大出版中心。
黃坤錦(1994a)。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上)。通識教育,1(1),53-63。
黃坤錦(1994b)。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下)。通識教育,1(2),59-72。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發展及其通識教育的演進。通識教育,2(2),73-100。
黃武雄(1994)。台大通識教育怎麽做?。通識教育,1(2),81-91。
黃武雄(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通識教育季刊,9(2),1-22。
黃俊傑(1987)。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載於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4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引自「檢討中文大學學制──訪問教務長廖柏偉博士」。學生事務第一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處。
黃俊傑(1997)。載於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編)(2002),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頁1-16)。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2a)。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2b)。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3)。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修訂三版。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6)。轉型期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6)。台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的展望。台大校友雙月刊,44。2014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088。
黃俊傑(2006a)。大中華通識教育工作者的對話平台。通識在線,1,4-5。
黃俊傑(2006b)。轉型期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主持(1982)。「大學通才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座談會紀錄。載於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附錄(三)(頁329-354)。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政傑(1988)。邁向成功的課程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21。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嫣梨(編)(1996)。香港浸會大學校史。香港:浸會大學出版。
楊千慧整理(2006)。在眾聲喧嘩之後,通識精神沒有熄滅─胡佛教授專訪。通識在線,5,40-41。
楊千慧整理(2006)。找到平衡點-陳維昭校長專訪。通識在線,5,42-44。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
萬家春(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邁向課程新紀元。台北:編者。
葉坤靈(2005)。美國高等教育之重要發展階段與論題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虞兆中(1989)。通才教育在臺灣大學的起步,載於虞兆中(1997),台大與我(頁199-222)。台北:圖文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詹惠雪(1998)。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惠雪(2005)。我國大學課程自主的沿革與發展—以共同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8(4),131-142
鄒川雄(2006)。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省。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臺大共同教育中心(2009)。國立台灣大學通識教育新制實施評估報告。2014年9月27日,取自:http://top100.ntu.edu.tw/outcomes/1/____________980515.pdf
臺大共同教育委員會(2005)。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報告書。2014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aca.ntu.edu.tw/ntutop100/progress/docs/1-2-1/%BBO%C6W%A4j%BE%C7%A6@%A6P%BBP%B3q%C3%D1%B1%D0%A8%7C%A7%EF%AD%B2%A4%A7%AC%E3%A8s%20%ADp%B5e%B3%F8%A7i%AE%D1.doc
臺大共同教育委員會(編)(2000)。國立臺灣大學共同及通識課程教學座談會紀錄。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發展。教育研究集刊,2,29-51
劉兆漢(2005)。對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載於黃俊傑(編)(2005),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4-2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金源(200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問題與對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30。
劉金源、蔡順美、唐文慧、葉麗貞(2005)。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結果之剖析暨檢討與改進。通識學刊:理論與實務,1(1),261-301。
劉阿榮(1999)。台灣地區通識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通識教育季刊,6(2),17-37。
劉愛生(2012)。解讀美國大學的不信任投票—以哈佛大學前校長拉裡•薩默斯的不信任案為例。比較教育研究(北京師範),34(11),59-63。
歐用生(200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蔣佩伊(2012),制度困境下的通識教育-學生、教授、校方的對話,台大意識報,21期(2009/05/26),取自: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09/05/blog-post_9865.html
蔡雅文(2012)。通識教育評鑑認可關鍵要素解析。評鑑雙月刊,36,20-23。
賴鼎銘(2008)。哈佛紅皮書的通識理念。通識在線,18,32-35。
戴曉霞(2005)。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級大學之特質。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56),新北市。
戴曉霞(2005,4 月)。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級大學之特質。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舉辦之「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01-258),新北市。
謝明珊(譯)(2010)。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台北市:韋伯文化。
謝登旺(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兼論元智大學的舉例。通識研究集刊,2,27-54。
鍾瀚慧(2006)。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發展計畫-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介紹。通識在線,4,25-27。
龐海芍、王瑞珍(2007)。通識教育在香港。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2014年1月4日,取自http://ge.jwc.sjtu.edu.cn/NewsPics/file/%E9%80%9A%E8%AF%86%E6%95%99%E8%82%B2%E5%9C%A8%E9%A6%99%E6%B8%AF.pdf
二、西文部分
Barres, B. A. (2006). Does Gender Matter? Nature, 442, 136.
Boyer, E. L. (1993). Campus Climate in the 1980s and 1990s: Dacades of apathy and renewal. In Levine, A. (1993).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1980-2000 (pp.322-343). Baltimore, Md.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rubacher, J. S. &Rudy, W. (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4th ed.). New Brunswick, N.J., U.S.A.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lark, K. (1963).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re Program. Retrieved May 04, 2014, from http: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core&pageid=icb.page43822
Cross, T. P. (1995). An Oasis of Order: The Core Curriculum at Columbia College. Retrieved December 17, 2013, fromhttp://www.college.columbia.edu/core/oasis/history1.php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4). A Report on the Harvard College Corricular Review. Retrieved May 14, 2014, from http://www.gened.arizona.edu/sites/default/files/Harvard_GenEd.pdf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6). Curricular Renewal in Harvard College. Retrieved May 14, 2014, from 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830823.files/Curricular%20Renewal%20in%20Harvard%20Colleg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trieved May 14, 2014, from http://200.6.99.248/~bru487cl/files/report_Harvard_GE.pdf
Gaff, J. (1983).General Education Toda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ontroversies, Practices, and Refor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ff, J. G. (1991).New Life for the College Curriculu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ld, T. B. (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
Goodlad, J. I. (1960). Curriculum: The State of the Field.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0: 90-185.
Harvard Committee (1945).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Co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1991). Handbook for Stud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2015). Schools. Retrieved January 10, 2015, from http://www.harvard.edu/schools
Havard College (2015).Program in General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0, 2015, from http://www.generaleducation.fa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37826&pageid=icb.page211367&pageContentId=icb.pagecontent525221&view=view.do&viewParam_name=Pedagogical+Goals
Historical Facts. Retrieved May 01, 2014, http://www.harvard.edu/historical-facts
His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 Retrieved May 01, 2014, from http://www.harvard.edu/history
Hofstadter, R. & Smith, W. (1968).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952-953.
Keller, P. (1982). Getting at the Core :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rr, C. (2001). The Gold and the Blue: A Personal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9-1967 (Vol 1st.). Academic Triumph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evine, A. (1988). 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ucas, C. J. (1996). Crisis in the Academy : 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Rosovsky, H. (1991). The University- A Owner's Manual (1st ed.). New York : W.W. Norton.
Smith, R. N.(1986). The Harvard Century-The Making of A University to a Natio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Stevens, A. H. (2001). The Philosophy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radiction. Retrieved May 14, 2014, fromhttp://muse.jhu.edu/journals/journal_of_general_education/v050/50.3stevens.html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California: 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University, H.(1945).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