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惠玲
論文名稱: 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校園小說成長小說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8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鍾肇政的《八角塔下》是以其中學時代為背景的長篇自傳性小說,小說場景是日治時代的淡江中學;蔡素芬的《橄欖樹》則是其暢銷著作《鹽田兒女》的二部曲,故事主人翁祥浩離鄉背井,隻身來到北部讀大學,小說背景則是八0年代中期民歌運動的起源地─淡江大學。選擇「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八角塔下》、《橄欖樹》為研究對象」為探討主題,主要是因這二部小說不論在質或量(長篇小說)上皆具代表性,且內容不侷限在單一的校園生活中,能夠精準呈現日治時代和一九八0年代的時空背景下,學生生活所涉及的各種複雜面向:校園、友情、愛情、情慾、同志、學業、家庭、社會……。

    本論文為六章,各章之討論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三個小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意義與價值。其次釋義「校園小說」與「成長小說」及二者之區辨,並說明取材依據、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論淡水的發展與變遷,首節從地名由來、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角度自然追溯淡水小鎮的變遷;其次以人文淡水的觀點呈現作家、詩人、畫家、戲劇中的淡水美景;最後分別介紹淡江中學與淡江大學二校的校史、發展沿革、重要建築等。第三章重點在探討《八角塔下》文本,先概略介紹作者鍾肇政,進而深究探討文本敘事結構、人物形象、主題意識,引文本以為參照。第四章則探討《橄欖樹》文本,章節安排與第三章相同,企圖藉由文本分析,重溫一九八0年代民歌盛況與探討女性自覺意識興起所造成女性文學的蓬勃發展。第五章為綜合討論,探討二文本書名的象徵意義、爬梳文本中所塑造的淡水風情與由男、女作家執筆的成長小說所呈現的歧異,據此比較、分析二文本之同異。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與研究心得。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範疇………………………………………………02 一、文獻分析 ……………………………………………..02 二、「成長小說」與「校園小說」界義………………………04 三、文本擇定與取材依據…………………………………...0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07 一、研究方法................................07 二、研究架構………………………………………………08 第二章 文化場域 - 淡水的發展與變遷....................09 第一節 淡水小鎮的變遷………………………………………..09 一、地名由來……………………………………………………...09 二、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10 三、氣候………………………………………………………… 12 四、歷史……………………………………………………... … 12 第二節 人文淡水………………………………………………...17 一、文學淡水………………………………………………………17 二、圖繪淡水………………………………………………………27 三、劇作淡水………………………………………………………33 第三節 故事舞台 - 淡水校園圖像……………………………37 一、淡江中學(八角塔)…………………………………………...37 二、淡江大學 ……………………………………………………..46 第三章 《八角塔下》文本研究…………………………..54 第一節 鍾肇政生平及其創作歷程…………………………...54 一、鍾肇政生平…………………………………………………...54 二、鍾肇政的創作歷程……………………………………………59 第二節 情節概述與敘事結構…………………………………64 一、情節概述………………………………………………………64 二、敘事結構………………………………………………………66 第三節 人物形象分析…………………………………………...68 一、主角形象分析…………………………………………………..68 二、女性形象分析………………………….………………………72 三、教師與同儕形象分析……………………………………………77 第四節 主題意識…………………………………………………..85 一、真實反映時代…………………………………………………..85 二、身分認同的覺醒………………………………………………..94 三、愛情的追尋與成長……………………………………………...98 第四章 《橄欖樹》文本研究……………………………...105 第一節 蔡素芬生平及其創作歷程……………………………..105 一、蔡素芬生平……………………………………………………105 二、蔡素芬創作歷程………………………………………………107 第二節 情節概述與敘事結構…………………………………..111 一、情節概述………………………………………………………111 二、敘事結構……………………………………………………....111 第三節 人物形象分析…………………………………………..115 一、主角形象分析…………………………………………………115 二、女性形象分析…………………………………………………118 三、親人與同儕形象分析.............................120 第四節 主題意識………………………………………………..121 一、民歌時代的餘韻……………………………………………….121 二、女性意識的自主發展…………………………………………..127 第五章 綜合分析……………………………………………….139 第一節《八角塔下》與《橄欖樹》書名的象徵意義…………139 一、《八角塔下》書名的象徵意義…………………………………..139 二、《橄欖樹》書名的象徵意義…………………………………….142 第二節《八角塔下》與《橄欖樹》二書對淡水的描寫………145 一、《八角塔下》對淡水的描寫…………………………………….145 二、《橄欖樹》對淡水的描寫……………………………………….148 三、小結…………………………………………………………..150 第三節 男性《八角塔下》/女性《橄欖樹》成長小說論述……...152 一、男性成長小說與女性成長小說意涵…………………………….152 二、女性成長小說的範疇與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的發展……………….154 三、女性成長小說的範疇與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的發展……………….155 四、男性成長小說與女性成長小說書寫風格的差異………………….156 第六章 結論………………………………………………………160 附錄一:《八角塔下》同儕關係一覽表……………………………..162 附錄二: 《橄欖樹》人物關係一覽表……………………………..167 參考文獻………………………………………………………173

    參考文獻
    一、小說、散文文本(按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昶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台北:草根出版社,1996年3月)
    ‧王昶雄,《驛站風情》(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王文進,《豐田筆記》(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7月)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三三書坊,1979年11月)
    ‧西川滿,〈採硫記〉,葉石濤譯,收於《西川滿小說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7 月)
    ‧林文義,《千手觀音》(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5月)
    ‧林文義,《多雨的海岸》(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9月)
    ‧林文義,《北緯23.5度》(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二刷)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8月)
    ‧侯維玲,《仲夏淡水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馬偕,(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Its People and Missions),林耀南譯為《台灣遙記》(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行,1959年3月);周學普譯為《台灣六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1月)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朗,《淡水馳情》(台北:絲路出版社,1994年10月)
    ‧楊佳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蔡素芬,《鹽田兒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5月)
    ‧蔡素芬,《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第十九刷)
    ‧舞鶴,《舞鶴淡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鍾肇政,《八角塔下》(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8年)
    ‧鍾文音,《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1999年10月)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1993年3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台北縣私立淡江中學,《淡江中學校史》,1997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三刷)
    ‧西川滿,〈採硫記〉,葉石濤譯,收於《西川滿小說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版,2002年2月)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6月)
    ‧李喬,《李喬文學評論─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李子弋等編,《淡江三十年─淡江大學慶祝創校卅年紀念特刊》(台北:淡江大學出版,1980年7月)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李彩芬,《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9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李欽賢,《台灣火車知性之旅》(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市:玉山社出版,2000年2月初版三刷)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4月四版二刷)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1月)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周婉窈,〈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台灣史論精選(下)》(台北:玉山出版社,1996 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9月)
    ‧林呈蓉編,《台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10月)
    ‧徐海玲,《台灣美術圖繪》(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10月)
    ‧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臺灣之美系列(三)─建築》(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2月)
    ‧財團法人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編,《台北歷史影像系列─青春關不住(年輕‧台北)》(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6年6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月10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8月)
    ‧陳盈卉編,《淡水》(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
    ‧莊萬壽等編審,《北台灣人文之旅》(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2月)
    ‧淡江文理學院編印,《淡江二十年》(台北:淡江大學出版,1970年11月)
    ‧淡江大學創校五十週年校慶籌備會編,《淡江大學校友大學校長會議實錄》(台北:淡江大學出版,2000年7月)
    ‧淡江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編,《淡江大學校史(續編)1986─2000》(台北:淡江大學出版,2002年11月)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二00一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3年4月)
    ‧黄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張良澤編,鍾肇政‧東方白著,《台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2月)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一九七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8月)
    ‧張德水,《激動!台灣的歷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第三刷)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張子文、郭啟傳撰文,《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2年12月初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 月)
    ‧湯志民,《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10月)
    ‧傅錫壬主編,《淡江大學校史》(淡江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1987年5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彭瑞金總編、莊華堂主編、鍾肇政主講,《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臺灣文學發 展史十二講》(台北:唐山出版社,2008年7月)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88年6月)
    ‧楊祖珺,《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二刷)
    ‧趙莒玲,《淡水心靈地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廖鴻基等著,《台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5年5月)
    ‧滬尾文教促進會淡水歷史研究室編纂,《淡水大事紀》(台北:1988年6月)
    ‧潘小俠策劃、攝影,林瑋撰文,《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3月)
    ‧劉育嘉,《台灣史文獻析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月)
    ‧《慶祝創校五十週年─淡江大學校友大學校長會議實錄》(台北:淡江大學,2004年4月)
    ‧錢鴻鈞編,鍾理和‧鍾肇政著,《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1998年2月初版)
    ‧歐宗智,《走出歷史的悲情─台灣小說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2月)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5月3版)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5月)
    ‧蘇振明,《常民之美03台灣樸素畫家》(台北: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9月)

    三、期刊、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昭文,〈《八角塔下》的台灣連翹精神〉,收於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2003年11月)
    ‧石曉楓,〈少女成長記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廿八期秋季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9月),頁153-180。
    ‧呂正惠,〈八0年代小說的主流〉收錄於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呂錘寬,〈台灣的音樂文化發展初論〉,收於台師大文學院:《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1995年4月)。
    ‧李文冰記錄整理,〈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賽會議紀錄」〉(《幼獅文藝》總510期,1996年6月)
    ‧李石勇,〈成長的力量─兼論《八角塔下》的主題〉,廣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收入《研究與動態》期刊第十期(彰化: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出版,2004年6月)
    ‧林柏維編,〈台灣歷史年表〉,《台灣的故事》(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5月)
    ‧林慧姃,〈文學中的淡水〉,收於周宗賢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9年4月),頁295-316。
    ‧林玉薇,〈以人物的命運拓印歷史─專訪蔡素芬〉,《文訊月刊》,179期,2000年9月,頁77-79。
    ‧河原功,〈從文學作品鳥瞰日治時代的淡水〉,收錄於《二00一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3年4月),頁95-99。
    ‧周宗賢、連慧華,〈淡水古蹟保存與再生之發展─從觀光營造的角度〉,收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二OO一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3年4月),頁216-268。
    ‧明立國,〈從「中國民俗歌謠之夜」談起〉,《夏潮》第二卷第二期,1977年4 月,頁77-79。
    ‧花村,〈鍾肇政小說裏的愛情觀〉,《台灣文藝》,1982年2月
    ‧花村,〈細讀鍾肇政的《八角塔下》〉,《書評書目》,1984年3月
    ‧洪淑苓,〈夢與歌─蔡素芬《橄欖樹》評介〉,《文訊別冊》第152卷期,1998年6月,頁18。
    ‧胡忠青、張永祿〈近代中國校園小說創作走向〉,收錄於《當代文壇》(2005年6月2期。
    ‧胡馨云,〈耕耘文學鹽田─蔡素芬〉,《出版情報》,146期,2000年6月,頁12-13。
    ‧高天生,〈台灣文學的耕耘者鍾肇政〉,《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4年)
    ‧莊紫蓉採訪、筆錄〈探索者 奉獻者─鍾肇政專訪〉,《台灣文藝》,1998
    年8月,頁58-68。
    ‧莊紫蓉採訪、筆錄,〈女性、愛情與文學─鍾肇政先生專訪〉,《台灣文學》,1999年10月。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收錄於《幼獅文藝》(總492期,1994年12月)
    ‧陳明柔,〈八0年代台灣小說文本中的都會景致〉,收編於師大國文學系:《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9月)
    ‧許俊雅,〈憶昔紅顏少年時─談鍾肇政的《八角塔下》〉,《台灣文學評論》,2003年10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中的淡水書寫〉,發表於《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第一期(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台灣學生書局承印,2002年8月),頁116-172。
    ‧傅錫壬,〈王昶雄《驛站風情》的鄉土情懷〉,收錄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2001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3年4 月),頁81-93。
    ‧張炎,〈清代初期制台政策的檢討〉,《台灣文獻》二十一卷一期(台北:1970年3月)
    ‧張建隆,〈看見的,和看不見的‧淡水─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西、荷及清人對淡水的記述與認知〉,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二00一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3年4月),頁47-79。
    ‧張建隆,〈洪以南與達觀樓〉,收於《尋找老淡水》(台北:台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頁162-163。
    ‧張良澤,〈煎熬與希望的中年時代─七0年代的鍾老大〉,《聯合文學》,2003年12月。
    ‧彭瑞金,〈比較鍾肇政與葉石濤小說裡的殖民地經驗〉,收入《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2月)
    ‧楊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台灣文學的新渠徑〉,台北:《文訊雜誌》,1999年12月。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1996年7月。
    ‧鄭清文,〈長篇小說的能手─六0年代的鍾肇政〉,《聯合文學》,2003年
    12月。
    ‧《滬尾街》一─八期,(台北縣:滬尾文史工作室,1991年6月─1993年3月)
    ‧歐宗智,〈絕望的愛意及其象徵意義─以吳濁流、鍾肇政、東方白日據時代背景小說為例〉,《國文天地》,2002年10月。
    ‧蕭瓊瑞,〈人文與自然之交映─美術家眼中的淡水風情〉,收於周宗賢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9年4月),頁215-292。
    ‧錢鴻鈞,〈鍾肇政內心深處的文學魂─向強權統治的周旋與鬥爭〉 ,《文
    學台灣》, 2000年6月, 頁258-271。
    ‧賴婉蓉,〈論蔡素芬鹽田兒女中的女性情愛經驗及其對台灣文學領域的拓展〉,《台灣人文》,2005年12月。
    ‧應鳳凰,〈勤寫譯、多參賽、砥礪文友─鍾肇政與五0年代的台灣文學運動〉,《聯合文學》,2003年12月。
    ‧戴寶村,〈觀音山與淡水地景意象的形塑發展〉,收入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 《2001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3年4月)
    ‧魏可風,〈幫小說中的人物過一生-蔡素芬答客問〉,《聯合文學》第11卷9期,1995年7月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到皇民奉公會》,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林明孝,《 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0至二0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8月。
    ‧林雲鈿,《蔡素芬長篇小說女性主體書寫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胡秀宜,《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青春書寫(1980-198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8月。
    ‧施秀春,《從台灣女性文學析論父權體制下女性意識覺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光緒二十一年─民國三十四年之古典詩歌)》,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4月。
    ‧黃靖雅,《鍾肇政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11月。
    ‧黃淑瑮,《小說教學研究─以高中教材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曾巧雲,《未完成進行式─戰前、戰後的皇民文學論爭/述》,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陳嘉文,《一九七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的發展與變遷》,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葉晨聲,《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1872-1956)》,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葉寶蓮,《從原鄉到都會─蔡素芬小說中的女性遷徙與女性意識書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簡君玲 ,《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五、報紙文章:(按年代順序排列)
    ‧胡紅波,〈「民歌」不是這樣〉,《中央日報》11版,1975年12月21日。
    ‧吳柱國,〈「中國現代民歌」名稱並無不妥〉,《中央日報》11版,1976年1月12日。
    ‧余光中,〈民歌的常與變〉,《中央日報》副刊10版,1976年2月13日。
    ‧吳錦發,〈略談台灣三位作家小說中的性〉,《自立晚報》,1983年5月31日。
    ‧蔡素芬,〈得獎感言:一字一句皆是心血,同喜同悲用真感情〉,《中央日報》第10版,1986年10月23日。
    ‧邱婷,〈《鹽田兒女》得獎,蔡素芬受注意了〉,《民生報》第29版,1993年9月25日。
    ‧蔡素芬,〈我的啟蒙書─嗜讀《國父傳》〉,《中央日報》第18版,1996年7月24日。
    ‧蔡素芬,〈漂浮與理想─談《橄欖樹》〉,《自由時報》第37版,1997年10月13日。
    ‧黃莉貞,〈校園愛情的分手方式〉,《自立早報》第17版,1998年4月30
    日 。
    ‧蔡素芬「文學到校園系列演講」第十場,演講稿全文刊載於《中央日報》副
    刊22版,1999年1月7日。
    ‧徐開塵,〈穿梭台北車站,看盡人生變貌─蔡素芬以九個故事尋找生活在台北的理由〉,《民生報》第4版,2000年5月29日。
    ‧阿盛,〈尋找俗世裡的感動─蔡素芬〉,《自由時報》第41版,1999年4月
    9日。
    ‧范銘如,〈異色淡水〉,《聯合報》,2002年2月18日。
    ‧劉鳳芯,〈女孩怎麼長大了?〉,《中國時報‧開卷》,2002年5月26日。
    ‧鄭清文,〈大與細-鍾肇政和「情色小說」〉,《中國時報》:2003年9月2日。

    六、數位資料:
    私立淡江高級中學(網址:http://www.tksh.tpc.edu.tw/)檢索日期:2006年5月
    淡水鎮公所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tamsui.gov.tw/)檢索日期:2006年5月
    淡江大學(網址:http://www.tku.edu.tw/index.asp)檢索日期:2006年5月
    滬尾文史工作室(網址:http://chwk.huwei.com.tw/)檢索日期:2006年5月
    邱靜慧〈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活動看板─作家座談─創作之路─蔡素芬〉
    (網址:http://mail.tku.edu.tw/fanmj/a3-w1.htm)檢索日期:2006年5月
    當代文學史料系統(網址: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PAGE=home/index.htm)檢索日期:2006年5月
    李雙澤相關資料乃參考維基百科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9B%99%E6%BE%A4) 檢索日期:2007年8月
    鄭文堂專題電影系列(http://www.ceslasia.com/ciclo/ciclo04_cn.htm)與公共電視(http://www.pts.org.tw/~prgweb5/life_drama/arch/p2.htm)檢索日期:2007年10月
    新力影業【不能說的秘密】官網(http://www.sonypictures.com.tw/movie/secret/)檢索日期:2007年10月
    金馬影展歷屆入圍暨得獎名單(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gh-6.aspx)檢索日期:2007年8月
    台灣電影資料庫-片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film.htm)檢索日期:2007年8月
    台灣電影資料庫-史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twfilm_s.htm)檢索日期:2007年8月
    果陀劇場官網(http://www.arttime.com.tw/event/20060331_fruit/)檢索日期:2007年10月
    【山藸.飛鼠.撒可努】官網(http://www.newaction.com.tw/TheSageHunter/index.htm)檢索日期:2007年10月
    錢鴻鈞個人網頁網址:(http://hcchien.mtwww.mt.a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檢索時間:2008年11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