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余思
Lin yuszu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
The Study on the Meta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of Biology Through Integrated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張永達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後設認知電腦輔助學習生物科
英文關鍵詞: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tacognition,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bi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3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九年一貫新課程國中一年級部分將於九十一學年度開始實施,在國中部分資訊教育課程將由原本獨立排課的電腦課程,改變為融入各學習領域中。這個改革將更落實建構教學的理念,教師應掌握其重要精神,讓學生能善用資訊科技作為學習的工具,在透過資料搜尋、歸納整理、合作且互動的主動學習過程中達成各領域的能力指標,並由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進行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妥善計畫、達成監控策略的執行並且能自我評估與修正,這些後設認知能力攸關學生在主動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成效。本研究以「研究者即教學行動者」的方式進行行動研究,利用學習歷程檔案分析、實作觀察及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探討國中一年級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教學活動中的後設認知表現,並比較學生在教學活動後其後設認知能力是否改變。
    本研究運用質與量的研究方法,發現學生對於利用生物科教學網站的學習以及運用網路資源進行合作學習都抱持正面的態度。在後設認知表現方面,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活動中能表現出計畫、監控及評估等多樣的後設認知策略;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在使用生物科教學網站時有不同的表現,前者能表現出較多樣的後設認知策略;在使用網路資訊進行分組專題研究並上台報告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女學生的合作態度及監控策略的執行效果優於男學生。
    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可提供國中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設計自然領域教學活動時的參考,本研究也對生物科教學網站建置或互動式教學軟體設計提出建議,期望網路學習環境可以透過妥善的規劃以提升學生在運用時的學習效果。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ta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of biology through integrated technology, and comparing the meta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teacher as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ing protofolios, classroom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related methods.
    Through the study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 the results comes to appear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on learning with computer and by peer collaboration to obtain the resources through internet is positive. Among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perform diverse strategies metacognition including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Differences show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p. and the control grp., the former performed more diverse metacognition strategies than the latter. And the study indicated th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hile the students proceeding group study and peer collabor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the cooperative attitude and the executive effect of the monitoring strategy of the girls are better than the boy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design of 9-integr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given. Besides,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learning websites and the design of interaction software were given too, those are aimed to promote the study effect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rough integr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的假說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的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與發展 7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理論 15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教學的參考模式 19 第四節 後設認知的理論基礎 26 第五節 後設認知的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資料處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0 第一節 實作觀察與晤談的發現 60 第二節 後設認知問卷的結果 115 第三節 學習歷程檔案研究的發現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4 結 語 138 參考文獻 139 附 錄 144 附錄A1 144 附錄A2 145 附錄A3 147 附錄A4 149 附錄A5 152 附錄A6 153 附錄B1 155 附錄C1 157 附錄C2 158

    中文部分:
    1. 王子華、王瑋龍、黃世傑(2002):網路教學環境之後設認知策略簽章回饋設計(FFS)對於大學生普通生物學網路學習之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3卷第6期,26-40。
    2. 王文科 編譯(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師大書苑
    3. 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美芬譯(1996):建構論的科學學習觀(原作者:Shawn M. Glynn, Russell H. Yeany, Bruce K. Britton Unviversity of Georgia)。科學學習心理學。心理出版社。3-28
    5. 王靜璇(2000):專題導向科學學習之教學研究:以國中學生學習「彩虹」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 何榮桂(2001):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資訊教育課程設計:何榮桂、戴維揚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24-133
    7. 何榮桂、王緒溢(1998):網際網路教學設計-一個國小之網路教學實驗。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588-595。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8. 余曉清(1997):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科技如何豐富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12-19
    9. 吳正己、吳秀宜(2001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力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資訊教育課程設計:何榮桂、戴維揚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64-178
    10. 吳正己、陳美靜(2001A):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資訊教育課程設計:何榮桂、戴維揚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2-36
    11. 吳明隆(2000):新時代資訊科技的教學應用與行政支援,九年一貫的教與學。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16-131
    1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圖書公司。
    13. 吳振銘(2001):透過遊戲軟體來發展幼童數字觀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吳莉欽(1998):國中小學遠距教學實施教材策略初探,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42-24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5. 李秀玉(1998):國中一年級學生認知偏好、認知策略與生物科思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李秀娟(1998):不同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李孟達(2001)幼兒分類概念多媒體遊戲教材的設計與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李忠謀(2001):「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之現況與發展,資訊教育課程設計:何榮桂、戴維揚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38-64
    19. 李忠謀、吳正己、林美娟(1998):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資之建置。資訊與教育雜誌(68),民87年12月,21-28
    20.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8th ed.)。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21. 李家祥(199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李啟龍(2000):網路上的合作探究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Guy. R. Lefrançois著),台北市:弘智文化。
    24. 周文忠(1999):Web導向教學(Web-Based Instrction)應用之探討,屏師科教,88,(3),42-49
    25.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揚智文化,51-74。
    26.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導論。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Richard E. Mayer 原著,林清山譯)
    27. 林清江(199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專案報告。【Online】.Available:http://edu. nt1.edu.tw/9year.htm
    28. 林蕙蓉(1995):國小學童後設認知策略對國語科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8),271-312。
    29.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97),1-8
    30. 施志宜(1998):高低後設認知能力國三學生閱讀地球科學說明文之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段曉林譯(2002):科學史哲和建構主義教學的準備:粒子理論的案例。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原作者:Joel J. Mintzes,James H. Wandersee ,Joseph D. Novak),心理出版社,177-202
    32. 張芬芬(2001):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揚智文化,3-32。
    33. 張國恩(200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教育課程設計:何榮桂、戴維揚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36-161
    34. 張景媛(1990):後設認知能力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34),6-9
    35. 張景媛、郭生玉(1997):青少年的價值觀、後設認知學習動機對情緒適應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6-2413-H003-008-G10。
    36. 張新仁(1992):國中地理學習之後設認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81-0301-H017-02 -L1。
    37.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http://www.moe.gov.tw/moecc/index.htm
    38.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39. 郭美如(1999):後設認知的教學成效及其相關變數之分析-以小六國一數學資優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卷5期,548-570。
    41. 郭靜姿(1992):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高中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42. 郭靜姿(1994):不同閱讀能力學生成敗歸因方式、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差異比較。師大學報,(39),284-325
    43. 陳李綢(1980):近代後設認知理論的發展與研究趨勢。資優教育季刊,(37),9-12
    44. 陳李綢(1992):後設認知發展。認知發展與輔導,第十三章,心理出版社。
    45. 陳忠志(1999):序言-電腦融入課科教學。資訊與科技雙月刊,(72),1
    46. 陳明溥、莊良寶(1999):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學習活動型態與學習成效之探討,1999年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99
    47. 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48. 曾志朗(1997):網路上的科學教育。中部地區教育簡訊:建構與教學(10)。【Online】.Available:http://sewww.ncue.edu.tw
    49. 黃士訪(1999):資訊科技融入地理科教學之應用。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03期。
    50. 黃台珠譯(2002):理論依據的圖形組織體。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原作者:Joel J. Mintzes,James H. Wandersee ,Joseph D. Novak),心理出版社,107-144
    51. 黃煜烽、雷靂(1995):國中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52. 楊坤原(2000):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涵,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2卷第3期,14-27。
    53. 楊朝祥(1999):教室電腦結合各科教學應用,小班教學通訊國中篇第10期,88.09.01。教育部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54.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科技雙月刊,(72),10-14
    55. 熊召弟譯(2002):小組與共享建構知識。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原作者:Joel J. Mintzes,James H. Wandersee ,Joseph D. Novak),心理出版社,285-306
    56. 潘致強,(2000)網路資源融入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77),3-7
    58. 蘇芬媛(1996.12.17):推動資訊教育教育部不停歇。自由時報,第卅八版
    英文部分:
    1. Brown,A(1987):Metacongnition, Exeutive Control,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 In F. E. Weinert, R.H. Kluwe(Eds.), Metacon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pp.65-116).Hillsa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2. Flavell,J.H.(1979):Metacongnition and Con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ngnitive-developmentn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34,909-911.
    3. Flavell,J.H.(1987):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ngnition. In F. E. Weinert, R.H. Kluwe(Eds.), Metacon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pp.21-29).Hillsa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4. Jonassen, D. H.(2000):Computer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Prentice Hall, Inc. New Jersey
    5. Kristiansen,R(1992):Evolution or revolution? Change in teacher attitudes computers in education,1970-1990. Education and Computing,8,71-78
    6. Novak. J. D & Gowin. D. B,(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O’Malley,C(1994):Designing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 Malley(Eds.):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8. Shoemaker, B.(1991):Education 2000:Integrated Curriculum, Phi Delta Kappan, June,793-797.
    9. Terry & Thomas, M.(1999):Weaving the web into biology teaching. Bioscience,49,(9),73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