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明彪 |
---|---|
論文名稱: |
王龍溪心學<易>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財貴
Wang, Cai-G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王龍溪 、心學 、易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3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缺
一、古籍部分(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南昌府學重刊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初版。
(漢)韓嬰:《韓詩外傳》,(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一),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初版。
(漢)鄭玄:《易緯.乾鑿度》,據清乾隆四十一年「武英殿聚珍叢書」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7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漢)鄭玄:《增補鄭氏周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初版。
(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據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原刊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3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宋)邵伯溫,《易學辯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宋)朱震:《漢上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鄭樵:《六經奧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朱熹:《易學啟蒙》,臺北:廣學社,1975年9月初版。
(宋)朱熹:《周易本義》,據清光緒九年景宋咸淳刊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11月初版。
(宋)呂祖謙:《古周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楊簡:《楊氏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王宗傳:《童溪易傳》,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通志堂經解》
索引本二,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初版。
(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黃鎮成:《尚書通考》,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十五)》,1969年初版。
(宋)雷思齊:《易圖通變》,據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刊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3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元)陳櫟:《書集傳纂疏.洪範》,臺北: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十五)》,1969年初版。
(明)蔡清:《易經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何楷:《古周易訂詁》,據清乾隆十七年文林堂刊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0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明)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據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刊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15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清)胡渭:《易圖明辨》,據清道光二十四年「守山閣叢書」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5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清)胡渭:《洪範正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4月第1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清)孫馮翼輯、臧庸述:《子夏易傳》,據清嘉慶十二年刊「問經堂叢書」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清)丁壽昌:《讀易會通》,臺北:河洛圖書,1965年5 月初版。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第1版。
《中國歷代經籍典五百卷》,臺北:中華書局編訂,1970年10月初版。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7年2月3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6年10月6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9年12月5版。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83年11月3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初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上、下,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12月初版。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續修、清王梓材校補:《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3月初版。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5年6月初版。
(清)紀昀、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
(三)子部
(先秦)《管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先秦)《墨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漢)劉安撰、高誘註:《淮南鴻烈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 年,四部備要本。
(宋)胡宏:《知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宋)朱子著、黎德靖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宋)陳淳:《北溪字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3 月初版。
(四)集部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上,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月初版。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初版。
(宋)周敦頤:《周敦頤全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9月初版。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5年。
(宋)朱子:《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年11月1 版。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初版。
(宋)楊簡:《慈湖先生遺書》,山東: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宋)魏了翁:《鶴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湛甘泉:《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5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6月初版。
(明)王守仁:《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年3月初版。
(明)王龍溪:《王龍溪全集》,據清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0年)會稽刻本影印出版,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初版。
(明)王龍溪:《龍溪王先生全集》,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續編11–12冊,岡田武彥、荒木見悟合編,據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初版。
(明)聶雙江:《雙江聶先生文集》,據明嘉靖甲子(四十三年)永豐知縣吳鳳瑞刊隆慶六年增補序文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卷影印。
(明)何心隱:《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9 月第1版。
(明)袁宗道:《白蘇齋類集》,臺北:偉文書局,1976年9 月初版。
(明)王禕:《王忠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清)胡泉輯:《王陽明先生經說弟子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初版。
二、今人專著(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一般專著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空中大學,1995年8月初版。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方祖猷:《王畿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1996年10月初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9月修訂版。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二)、(三),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5月初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8月初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初版。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4月初版。
牟宗三譯注,《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9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修訂八版。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4月初版。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6月初版。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1996年5月初版。
吳汝鈞:《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初版。
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初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7月修訂再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76年9月初版。
汪傳發:《陸九淵王陽明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初版。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5月初版。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解》,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12月初版。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四)》宋元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1987年6月第1版。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7月初版。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高懷民出版,1997年3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全集校訂版。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五)》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徐芹庭:《易圖源流(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1月初版。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澤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5月初版。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3月初版。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12月初版。
麥仲貴:《明清儒學著述生卒年表》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9月初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張永雋:《二程學管見》,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月初版。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4月初版。
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張善文:《歷代易學與易學要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杜,1991年3月第1版。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9月初版。
陳郁夫:《邵康節學記》,臺北:天華出版,1979年9月初版。
陳郁夫:《汪門學記——陳白沙及湛甘泉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初版。
陳俊民:《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1月初版。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1月初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修訂版。
曾春海:《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臺北:臺灣大學,1992年12月初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二、三卷,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1月增訂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五)》,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12月初版。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黎明文化,1989年1月初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4月初版。
傅隸樸:《周易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初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1993年4月初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10月初版。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3月初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3月增訂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初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8月修訂三版。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4月初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5月修訂再版。
楊祖漢:《儒家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6月第1版。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臺灣大學,1986年6月初版。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劉宗賢:《陸心學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2月初版。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55年3月初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4月初版。
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1979年7月初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二)學位論文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
王財貴:《從天台原教論儒家心學建立圓教之可能性》,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林月惠:《陽明「內聖之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林啟聰:《王龍溪哲學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周古陽:《王龍溪的心學與易學》,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南基守:《易經卦象初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高瑋謙:《王門天泉證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與「四句教」》,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唐經欽:《陽明的入聖工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涂雲清:《吳澄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康雲山:《南宋心學《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彭仰琪:良知學的兩個路向——王龍溪聶雙江致知議辯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燦山:《王陽明思想中之存有與道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年。
劉秀蘭:《化經學為心學——論慈湖之經學思想與理學之開新》,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桂光:《王龍溪與聶雙江、羅念菴論辯之研究——以陽明學為判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三)論文集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1月初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秦家倫等編:《王學之思——紀念王陽明貴陽「龍場悟道」490週年論文集》,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高明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初版。
周鳳五等,《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一、二、三、四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1990年5月第一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0月第1版。
蔡耀明等:《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2000年5月。
(四)期刊論文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2分,1994年6月,頁333–373。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鵝湖學誌》,第六期,1991年6月,頁63–95。
王財貴:〈儒學判教之基型——有關王龍溪四無圓教義之探討〉,《鵝湖學誌》,第十三期,1994年12月,頁107–120。
王開府:〈思想研究方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1998年6月,頁147–187。
(日)水野實、永富青地、三澤三知夫校注,張文朝翻譯:〈「稽山承語」〉,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1期,1998年9月,頁53–68。
林志欽:〈王龍溪四無說釋義〉,《鵝湖月刊》,第231期,1994年10月,頁29–39。
林惠勝:〈試論王龍谿「三教合一」說——以「調息說」為例〉,《中國學術年刊》,
第14期,1993年3月,頁161–179。
林惠勝:〈試論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中國學術年刊》,第16期,1995年3月,頁53–77。
袁本秀:〈唐柳宗元〈封建論〉略論〉,《臺中商專學報》,1993年6月,頁193–221。
袁信愛:〈經典與詮釋〉,《輔仁大學哲學論集(三十二)經典與詮釋》,1999年6月,頁170–171(總頁163–180)。
唐大潮:〈論明清之際「三教合一」思想的社會潮流〉,《宗教學研究》,第2期,
1996年,頁29–37、95。
唐代劍:〈論王重陽三教圓融思想的理論價值與社會意義〉,《鵝湖月刊》,第302期,2000年8月,頁14–25。
陳郁夫:〈龍溪學述評〉,《國文學報》,第13期,1984年6月,頁95–121。
陶國璋:〈宋代儒學由形上性體義轉化至心即理之義理發展〉,《鵝湖月刊》,
第157期,1988年7月,頁15–23。
彭高翔:〈王龍溪先生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七卷、第四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12月,頁99–127。
彭高翔:〈明刊《龍溪會語》及王龍溪文集佚文 ——王龍溪文集明刊本略考〉,
《中國哲學》,十九輯,1998年,頁330–376。
彭國(高)翔:〈王龍溪的先天學與其定位〉,《鵝湖學誌》,第二十一期,1998年12月,頁69–161。
彭高翔:〈明刊《龍溪會語》及王龍溪文集佚文(上)(中)(下)——王龍溪文集明刊本略考〉,《鵝湖月刊》,第286 期、287期、288期,1999年4月、5月、6月,頁32–38、33–40、27–35。
楊祖漢:〈陸象山「心學」的義理與王陽明對象山之學的了解〉,《鵝湖學誌》,
第八期,1992年6月,頁79–131。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鵝湖學誌》,第十一期,1993年,頁39–49。
楊祖漢:〈王龍溪哲學與道德教育〉,《鵝湖月刊》,第231期,1994年9月,頁28–33。
楊晉龍:〈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經學的評價析論其評價內涵的意義〉,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年3月,頁523–585。
楊儒賓:〈水月與紀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0、21期合刊,1999年12月–2000年6月,頁99–131。
蔡家和:〈明儒王龍溪的易學〉,《中華易學》,第231期,1999年7月,頁113–126。
戴璉璋:〈王陽明與周易〉,原發表於1999年5月《周易》、《左傳》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經學研究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上。又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年9月,頁38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