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秦聖翔
Chin, Sheng-Shiang
論文名稱: 中學體育教師在UbD專業學習社群中關於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之探究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assessmen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framework in Taiwan: A cas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指導教授: 掌慶維
Chang, Ching-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素養導向評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英文關鍵詞: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ssessment, curriculum align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16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究中學體育教師參與 UbD 專業學習社群前後,對於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概念的轉變與規劃學習評量時所遭遇的困難,供未來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工具發展之參酌。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採立意取樣 5 位在職中學體育教師,組成UbD專業學習社群,由 1 位運動教育學專家主持。分別在社群參與前與參與後進行個別的半結構式訪談,並根據社群的UbD大單元概念架構圖以及教案等相關資料,以歸納的方式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教師一般對學習評量所持概念:(一) 傳統體育學習評量的面向:1.學校共同制定評量方式。2.重視技能取向的評量。3.教師評量具有彈性。(二) 參與社群前對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的概念:1.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方式的態度。2.學習評量的公平性。3.教師抗拒評量改變。(三) 參與社群後對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的概念:1.評量應具備連貫性與整體性。2.課程、教學與評量之間應相互校準。3.重視學生學習歷程。二、評量所遇之困難:(一) 如何評量概念。(二) 社群支持的持續性。(三) 教師教學經驗影響評量。(五)評量的公正性。(六) 評量信效度不佳。建議培育種子教師以拓展素養導向的概念,建置有系統性的整體性評量,藉由教師自主專業學習社群,提升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之建立。

    The 12-year curriculum is the latest curriculum framework in Taiwan.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literacy concepts make outlines in the new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PE) curriculum. The alignment among PE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is highly emphasized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as problem-solvers in their real-life. Therefore, the assessment has become a crucial problematic issue for Taiwanese PE teachers while facing the new HPE curriculum guideline.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 including 2 University Teachers (PETE) and 4 school PE teachers, was built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while implementing the Ball Games instructional modules at primary schoo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8 regular meetings,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journals. Results showed: (1) A quadrant framework (x=simple to complex; y=) was set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focus and major concepts duo to multi-activities program and skill-centered teaching approach; (2) Multiple assessment tools could be used while lessons progressing, however, it should be aligned wit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framework to make coherent justifications; (3) PLC members, at the beginning, focused on additional concepts of learning assessment; (4) PLC members understood better the meaning of complex leaning and holistic approach to realize assessment while facing the new HPE curriculum guideline. The implications were: (1) one understood better the difficulties of re-conceptualization of competencies-based education (the New P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PE teachers in Taiwan; (2) the assessment issue should be considered on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lignment with teachers’ curriculum concept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3) situational and holistic PE learning assessment tools had need to be develop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次 v 圖次 viii 表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素養導向體育課程教學與評量 9 第二節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UbD) 16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研究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29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3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參與社群後關於教師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概念的改變 37 第二節 中學體育教師設計學習評量時所遇之困難 5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結論 56 第二節 建議 58 參考文獻 59 附錄 66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66 附錄二 中學體育教師在 UbD 專業學習社群中關於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之探討-半結構式訪談綱 67 附錄三 中學體育教師在 UbD 專業學習社群中關於素養導向體育學習評量之探討參與後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68 附錄四 第一次社群開放式主軸編碼 69 附錄五 第二次社群開放式主軸編碼 74 附錄六 第三次社群開放式主軸編碼 80 附錄七 第四次社群開放式主軸編碼 88 附錄八 UbD課程設計大概念架構圖 91 附錄九 素養導向體育課程單元教案設計表 92 附錄十 足下功夫,由我作主 (學習單) 96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 (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丁琴芳 (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佳琪、何曉琪、鄭英耀 (2014)。「科學創造性問題解決測驗」之發展。測驗學刊,61 (3),337-360。
    江文慈 (2007)。超越測量-評量典範轉移的探索與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0 (1),173-200。
    吳清山 (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 (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璧純 (2017)。素養導向之學習評量。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3),30-34。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 (2),35-64。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 (2016)。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75,50-63。
    呂秀蓮 (2017)。十二年國教 107 課綱核心素養的評量。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3),01-06。
    林彥伶、闕月清 (2012)。單元性體育課程在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現況之個案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7(2),41-57。
    林素卿 (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靜萍 (2007)。創意體育教學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建成、葉國樑、施致平(主編),中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 (頁82-9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裕宏 (2008)。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5-2511-S-010-001)。臺北市:國立陽明大學。
    胡志偉、郭建志、程景琳、陳修元 (2008)。能教學之適文化國民核心素養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5-2511-S-002-001)。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范信賢 (2016)。導讀:《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 DNA:核心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 5 期。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901183201.pdf
    夏淑琴 (2018)。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體育,165,4-6
    秦葆琦 (2017)。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教學與多元評量。取自http://enable.plps.tp.edu.tw/en/uploads/tad_uploader/tmp/74/20170913_12years.pdf
    高涌泉、陳竹亭、翁秉仁、黃榮棋、王道還 (2008)。國民自然科學素養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5-2511-S-005-001)。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陳美丞、林淑華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王淑珍 (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 (1),61-90。
    教育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 (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 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教育部 (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 (2003)。遊戲是體育的種子。學校體育雙月刊,13 (1),114-128。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 (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5-2511-S-003-001)。臺南市:致遠管理學院。
    陳春蓮 (2004)。體育教學的反思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琦媛 (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於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現況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 (2),1-46。
    陳琦媛 (2017)。運用 Rubrics 評量核心素養。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3),87-90。
    陳雅芸 (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解析與轉化之研究-以第三冊教科書音樂課程內涵為探討主軸 (未出版碩士論文)。出版,台南市。
    陳瓊花 (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22-3。
    陳瓊花 (2003)。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反向的思考。 中等教育,54(1),14-25。
    陳瓊花 (2004)。「以重要概念出發的探索式統整美術設計」之省思。美育,139,52-55。
    彭小妍、王璦玲、戴景賢 (2008)。人文素養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5-2511-S-001-001)。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掌慶維, Grehaigne, J. F., & Wallian, N. (2014)。促進球類理解之體育 教材教法--遊戲中心取向。載於 黃嘉麗(主編),學科教學知識叢書II―遊戲取向教學法與多元評量(頁3-1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掌慶維 (2017)。身體素養導向教學之展望與挑戰。學校體育,162期,31-43。
    掌慶維(2018a)。體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素養導向體育教學的核心關鍵 (上)。學校體育,165 (4),81-91。
    掌慶維(2018b)。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理論基礎。學校體育,168,38-48。
    掌慶維 (編排中)。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設計。載於程瑞福主編,十二年國教中學體育分科教材 (編排中)。臺北市:教育部。
    黃建翔、吳清山 (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策略探究:「資料導向決定」觀點。教育研究學報,47 (1),39-58。
    黃秋鑾 (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琇屏 (2017)。淺談核心素養與評鑑概念。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3),91-94。
    黃瑞琴 (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嘉麗 (2013)。標準本位師資培育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黃儒傑 (2014)。參與教師社群教師知識信念、目標設定及教學意志力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1 (1),39-76。
    葉靈坤 (2017)。由歐盟核心素養的評量省察我國中小學核心素養評量之相關議題。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3),7-14。
    詹恩華、闕月清、掌慶維 (2017)。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評析:以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為例。大專體育,143期,1-13。
    廖玉光 (2002)。球類教學-領會式教學。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廖庭儷 (2017)。表現本位評量:親愛的棒球×我們的成功是失敗的累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7,6 (3),48-53。
    潘玉隆 (2017)。從健康與體育領域談 UbD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92-97。
    潘玉龍 (2017)。從健康與體育領域談 UbD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8),92-97。
    蔡清田、陳延興 (2013)。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意涵。高等教育 8 (1), 1-13。
    蔡清田、楊俊鴻 (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當中的素養導向報告講義。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進雄 (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49。
    賴志峰 (2004)。課程連結理論之探究:課程標準、教學與評量之關係。教育研究集刊,50 (1),63-90。
    謝政達 (2010)。初探國中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教學和能力指標之校準研究。教科書研究,3 (1),41-71。
    謝傳崇、李孟雪 (2017)。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0 (2),151-184。
    羅寶鳳 (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 (3),24-27。
    顧忠華、吳密察、黃東益 (2008)。我國國民歷史、文化及社會核心素養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5-2511-S-004-001)。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Cothran, D. J. (2017) Designing effective programs: creating curriculum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pp. 39-53). In, Ennis, C. (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ies, Routledge, London.
    Gipps, C. V. (1994). Beyond testing: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laser, R. (1990). Toward new models for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5), 475-483
    Hord, S. M.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uncil, 30(1), 40-43.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 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3-42). Thsusand Oaks, CA: Corwin..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 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9). Assessment in games teaching. NASPE assessment series. Restion, VA: Nation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model in a 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Massey University, New Zealand.
    O’Connor, A. B. (2006). Clinical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 teaching resource. Sudbury, MA: Jones and Bartlett.
    OECD. (2016). Preparing our youth for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The OECD 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
    Ritchie, J., Lewis, J., Nicholls, C. M., & Ormston, R. (Eds.).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77–108.
    Schechter, C. (2012).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sraeli school superintendents,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58(6), 717- 734.
    Stiggins, R. J. (2005). Student-involve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Merrill prentice Hall.
    Sweeney, M., Everitt, A., & Carifio, J. (2003).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 paradigm shift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J. Butler, L. Griffin, B. Lombardo, & R. Nastasi (E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113-121).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Whitehead, M. E. (2010).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 London: Routledge.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6).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 ed.). Upper Saddle Riber,
    New Jersey: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Wiggins, G.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ggins, G.,& McTighe, J.(1998).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