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翊恬
Yi-Tien Liao
論文名稱: 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支持需求之研究
A Stud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Support System Needs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教學支持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literacy, teaching support need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補校教師的專業素養認同與實踐程度以及教學支持需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台北市及新北市國小補校教師,共得有效樣本共201份。經研究結果分析,獲致結論與建議。其結論為:
    1.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認同皆為高度認同;
    2.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實踐為中高度程度;
    3.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實踐程度略低於專業素養認同程度;
    4.國小補校教師所屬學校以提供「情感性」教學支持為最高;
    5.不同背景變項,國小補校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支持需求並無差異;
    6.「專業素養認同」與「專業素養實踐」皆呈現正相關;
    7.「專業素養認同」與「教學支持需求」皆呈現正相關;
    8.「專業素養實踐」與「教學支持需求」皆呈現正相關;
    9.「專業能力」與「專業精神」的認同程度可預測專業素養實踐程度。
    在建議方面則分為:
    (一)對國小補校教師之建議有:
    1.鼓勵國小補校教師參與成人教育相關研習;
    2.鼓勵教師能多與學生家人接觸,以更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與需求。
    (二)對國小補校之建議有:
    1.能多安排人力擔任行政職或導師,減輕任教教師之壓力;
    2.能安排志工協助成人學習者或協助照顧學生之家人;
    3.定期舉辦補校教師研究會或研習,了解補校教師授課情況並給予幫助。
    (三)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有:
    1.將國民小學與國小補校之運作系統整合,可減少教師之授課壓力;
    2.能多編列預算,以提供國小補校教學制度性與工具性支持需求;
    3.補校課程的必修與選修應更彈性化,使教師的教學更具多元化;
    4.研擬同時適合本地學生與新住民學生的多元文化課綱與教材;
    5.提供補校或成人教學相關課程研習,提升教師成人教學知能。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研究方法採用質量並重。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and practice, and teaching support needs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was survey through questionnaire. The sample for this study was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with 201 tota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was “highly”.
    2.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practice was “medium highly”.
    3.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practice was lower than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4.The major teaching support from the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was emotional aspect.
    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support system needs in term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6."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literacy practic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7."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and "teaching support system seeds"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8."Professional literacy practice" and "teaching support system seeds"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9."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of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could predicted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in the following four dimensions:
    1.Recommendations for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1)Encourage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ult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2)Encourage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have more contact with the students' famil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of the background and needs of students.
    2.Recommendations for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1)Arrange more teachers hold executive positions or mentor to relieve pressure on teachers.
    (2)Arrange volunteers to help adult learners or take care student's family.
    (3)Hold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minars to understand their teaching problems and needs.
    3.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1)Integrat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s complement system to relieve teachers’ pressure.
    (2)More budget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for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3)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s required and elective course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to make teaching more diversified.
    (4)Develop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s for natives and new immigrant students.
    (5)Provide supplementary school or adult education courses related training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adult teaching .
    4.Recommendations for subsequent studies: Us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o underst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identity and practice, and teaching support system needs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8 -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9 -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 10 -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3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 第一節 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之探討 - 15 - 第二節 教學支持系統之探討 - 26 - 第三節 國小補校教學之困境與因應 - 29 - 第四節 教師專業素養及教學支持需求相關理論研究 - 36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3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3 -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 44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7 -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59 -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60 -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 61 -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分析 - 61 - 第二節 受試者專業素養認同、專業素養實踐及教學支持需求程度分析 - 66 - 第三節 受試者所處學校教學支持提供之現況 - 73 -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專業素養認同、專業素養實踐及教學支持需求程度差異分析 - 77 - 第五節 受試者專業素養認同、專業素養實踐及教學支持需求程度關係分析 - 95 - 第六節 討論 - 98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5 - 第一節 結論 - 105 - 第二節 建議 - 107 - 參考文獻 - 111 -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1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23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市:正中。
    火光祖(2005)。台北地區公立國民中學補校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美文(1995)。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坤崇(1988)。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及其實證性研究之分析。台南師院學報,20,207-259。
    李建興(1986)。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淑娟(1999)。成人教育教師之有效教學策略。國立空中大學生活課學系生活科學學報,5,59-74。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何青蓉、陳源湖(2005)。成教班教學的挑戰與省思。學生輔導,97,54-73。
    何進財(1997)。談我國的成人基本教育。成人教育,36,8-16。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忠宏、蘇珮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73-97。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2(1),1-32。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191-210。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邱秀霜(2006)。台南縣市國小補校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邱瓊葉 (2005)。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專業素養評鑑指標之建構及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秀英(2004)。高高屏地區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欣姿(2010)。兩位高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專業認同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美和、黃富順、郭麗玲、陳雪雲、陳仲彥、賴銹慧(1989)。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振春(2005)。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的未來發展定位及推動主軸研討會計畫成果報告書,25-35。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師專業發展,28,189-212。
    林霖杉(2004)。國小補校教師角色知覺與其實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桂玲(2001)。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仁進、王秀玲、康瀚文、謝馥宇(2006)。教師素質提升與教學專業碩士師資培育之研究。「邁向卓越教育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柯菊華、陳麗幀(2008)。國中補校新移民學生學習困境初探。網路社會通訊,75。2012年7月29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16.htm
    柯菊華(2009)。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馬香(1995)。從成人學習看成教識字班教師的素養與能力。成人教育叢書第十二輯,176-180。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張春興 (198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鈿富(1996)。教育專業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349-365。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陳仲彥(2011)。社會教育的源起發展,載於社會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1-33。
    陳玲宜(2009)。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需求的動態變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貴珍(2005)。國小補校教師對成人學習者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揚盛(2000)。擺脫補校附設性質─中正終身學習中心主任胡夢鯨建議。2012年7月29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4083
    陳源湖(2006)。成人識字教師教學認知、實踐與影響因素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慧美(1992)。我國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瓊花(2008)。生活素養之我見。教師天地,157,8-11。
    陳麗娟(1995)。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4,231-244。
    陳寶慧(1995)。國小補校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健將(2004)。批判省思能力: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教育科學期刊,4(2),1-18。
    教育部(1994)。國民中小學辦理成人教育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補習及進修教育法。2013年06月1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2012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2.inservice.edu.tw/EPaper/ep2/File/238lawcontent.pdf
    教育部(2011)。教育部施政理念與業務概況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中小補校概況表(80~100 學年度)。2012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黃正治(1994)。當前國小附設補校的問題。成人教育雙月刊,20,41-46。
    黃明月(1986)。我國國民補習學校課程初探。社會教育學刊,15,121-172。
    黃明月(1988)。台北市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師教學型態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17,255-286。
    黃明月(1995)。成人教學專業化策略。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黃明月(1997)。成人識字教育教材設計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6,107-128
    黃明月(2011)。社會教育專業化,載於社會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211-236。
    黃俐婷(199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會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素型(2007)。高雄縣國小補校師生對補校教育現況與功能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富順(1988)。成人學習的原則與特性。隔空教育論叢創刊號,47-66。
    黃富順(1991)。迎接成人教育的時代─談成人教育的一些觀念與做法。成人教育,5,8-9。
    黃錦坤(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曉瑋(1998)。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秀珠(2002)。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俊凱、歐亞美(2011)。再開學習之窗─台灣地區補校現況與問題初探。新北市終身教育,3,37-47。
    詹棟樑(1992)。教育專業─教育專業人員的道德責任與專業精神。台北市:師大書苑,101-128。
    薛化元、黃居譯(1989)。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169-192。
    鄧運林(1998)。教師人文素養與創造思考。北縣教育,21,7-9。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支影響:五位國中資深教師的探索性研究。師大學報,53(1),25-54。
    楊國德(1995)成人教師的專業訓練與培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431。台北市:師大書苑。
    樊雪春、樊雪梅與涂冠如(2012)。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市:五南。
    趙曉美、廖文斌、潘淑芬(2006)。國小實施客家語教學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25-152。
    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素華(1995)。成人教師角色與良師特質。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1999)。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八十六年度專案研究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簡進財(1995)。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學專業化之討論。載於成人教學專業化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蔡培村、武文瑛(2010)。成人教育學。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之本質。研習資訊,28(2),67-75。
    蔡清華(2004)。美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教育研究學會,2002年全球化:教育變革新領域國際研討會,香港。
    賴佩慈(2006)。國中小補校教師專業認知及培訓需求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蕭佳純(2006)。邁向學習型補校的內部困境與發展策略。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6,1-24。
    蕭昭瑾(2004)。高高屏地區國中補校教師知覺補校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羅希哲、劉一慧、孟祥仁(2007)。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現況及行爲模式比較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99-122。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and J. Bechman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11-39). Springer: Heidelbe.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Caplan, G., & Killilea, M. (1976). Support systems and mutual help. New York : Grunne & Stratton.
    Carlgren, I. (1999). Professionalism and teachers as designer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1), 43-56.
    Cassel, J. (1974). Psychosoci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International of Health Service, 4 (3), 471-482.
    Clark, B. R. (1956). Adult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alvery, M. A. (1995). Inclusive and heterogeneous schooling:Assessment,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altimore: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tion-Wesley, Boston, MA.
    Georges, M. (2003).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dult basic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98, 67-74.
    Greenwood, 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3), 44-55.
    Ingersoll, R. M. (2001).Teacher turnover and teacher shortage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 (3), 499-534.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98). The adult learner, the definitiv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ouston, TX: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Knox, A. B. (1979). Enhancing proficiencies of continuing educators.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 Bass.
    Lee J., Cerreto FA. & Lee J. (2010).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teachers’ decisions regarding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 (1), 152–164.
    Lindeman, E. C. (1938). Preparing leaders in adult education. In S. Brookfield(Ed.), Training educators of adults,(pp.93-97) . London:Routledge.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profess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umpe A. T., Haney J.J. & Czerniak C. M. (1998). Science teacher beliefs and intent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8(3), 123-145.
    Murat, T. & Tuqba, Y. (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al trust level.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0 (4) , 2609-2620 .
    Monteiro, M. I. & Bueno, B. O.(2008). Knowledges and practices of successful literacy teachers (Brazil, 1950-1980). Paedagogica Histo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44 (1-2), 179-191.
    Sass, D. A., Seal, A. K. & Martin, N. K. (2011). Predicting teacher retention using stress and support variabl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9 (2), 200-215.
    Shulman , L. S. (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7(1), 1-22.
    Smith, C. & Gillespie, M. (2007).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adult basic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dult Learning and Literacy,7 (7), 205-244.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New York: 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
    Stainback, W., & Stainback, S. (1990). Support networks for inclusive schooling. London: Paul H. Brooke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