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建群
論文名稱: 《太平經》的成書與「太平」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太平經太平干吉黃巾道藏漢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1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太平經》的成書與「太平」思想研究》論文摘要
    既然《太平經》的相關研究工作,已經過七十餘年的努力,相關的研究論述已是極為完備,因此值得研究的論題恐怕所剩無多。但筆者認為:若僅從思想史的角度,或道教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太平經》,我們恐怕無法澈底窺探這部書的思想全貌。如果能夠跳脫出傳統研究的觀點,從新的思考角度出發,例如:從《太平經》所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思考與期望,或是《太平經》的理想是否曾被落實等,或許可以得到不同於以往學者所見的研究成果。況且前人之說多已齊備,我們更能夠站在前人巨大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何況,《太平經》是一部特別的書籍,由於它的作者不詳,著作時間不明,甚至連確切的著作目的都莫衷一是。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它是中國最早一部道教典籍,他們所持的理由都是,許多原始道教中的概念,可以從它的各個篇章內容中找到。但相對的,它也可能是一部晚出的經典,因為經過多重加工之後,許多原始道教的思想都累積在這部著作中,所以它才可以充分反映出不同時空環境下,所造成的思想堆積。
    本論文分為五章,然主要研究重心有二:一是重新探討傳世本《太平經》的具體成書時間;二是透過《太平經》中「太平」思想的探討,尋出當時人們面對變局時的因應之道。
    ﹙一﹚重新探討傳世本《太平經》的成書時間
    首先,重新檢視過去海內外學者,對於《太平經》成書時間的論述,期能透過成書時間的釐清,來重新定位作為末世救贖之書的《太平經》,其所處的時代與歷史意義。就現存的《太平經》版本來看,以明正統年間所編《道藏》所收之《太平經》較為完整。但從道藏本《太平經》的殘缺情況看來,目前所見《太平經》的內容僅佔原書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若再參照敦煌本《太平經》殘卷篇目、道藏本《太平經鈔》內文,或《太平經複文序》、《太平聖君秘旨》,以及經由學者所輯之《太平經》佚文來看,想據以重建整部《太平經》的內容規模,其困難度相當高。再加上這部書的作者不詳、時代難定,以及內容龐雜等總總因素,如何對《太平經》一書做一充分而澈底的研究,確實是後世學者的重大考驗。
    在早期的《太平經》研究工作上,因湯用彤在佛教與道教史研究領域的成就,再加上王明所著《太平經合校》一書的推出,遂確立了一套《太平經》的研究「典範」。這套「典範」即是建立在《太平經》「成書於東漢」的假說上,並藉以推闡出《太平經》為中國原始道教的先行者,因此傳世本《太平經》中的各種宗教與哲學概念,皆是日後中國道教思想的源頭。此後華人學界學者多立足於湯、王二位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研究工作,並且受制於外在政治環境,以及思維概念的侷限,故而許多觀念與思考也相沿成習,形成具有權威性,牢不可破的研究鐵律 。但是,學者們也都知道,《太平經》的著者不詳,亦無確切的成書時間,而且內容龐雜,系統蕪蔓。然而,由於前輩學者在論述中已明言《太平經》為東漢末的著作,故而後學者也都循此結論加以推衍、闡發,縱使偶有學者質疑,卻也寥若星火,並未受到學界普遍重視 。
    反觀華人地區以外學者,因未受到既有研究典範的制約,又未受政治環境的控制,反而能暢所欲言,持平論述,倒成為華人研究者的砭石 。因此,在回顧廿世紀《太平經》的研究工作時,我們亦不能遺漏了華人地區以外學者的研究成果。
    儘管廿世紀中、晚期中國學界的多數研究者,咸認為《太平經》是中國道教思想的先行者,多數的道教經典,亦以此為宗,這種觀點也已成為多數華人研究者的研究「典範」,許多的研究論點皆植基在此一「典範」之上,建構開展。但是,「典範」(paradigm)並不全然等同於「真相」﹙true﹚,所謂的「典範」也僅適於特定的時空環境下,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並且在這一段時間之內成為引領風騷的思想主流而已。然而,隨著時空環境的變異,既有的「典範」也有可能被被揚棄,並且被新「典範」所取代。筆者認為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過去許多未經詳細檢證所建構的,或被強化的研究「典範」,在時空環境變異下,應當受到質疑、挑戰。這也是筆者何以大膽地站在質疑傳世本《太平經》的原創性立場入手,欲透過質疑以往華人學界公認「成書於東漢」的研究「典範」,來重新思考《太平經》的成書歷程,及其在歷史洪流中所透露的訊息。因此,在論文〈第二章:《太平經》成書時間問題研究〉以及〈第三章:《太平經》與相關著作之關係〉中,筆者將全力探討《太平經》成書的歷程,並從中找出其成為定本的「具體時段」。並從《太平經》的相關著作中,找出當時人們對於《太平經》的認知與理解。
    ﹙二﹚探討《太平經》中的「太平」思想,尋出當時人們的因應變局之道
    其次,筆者欲透過對《太平經》中「太平」思想的探討,尋出當時人們面對變局時的因應之道。根據前述,從東漢覆亡之後,整個中國歷經了三百餘年的動盪。在面對這種戰爭威脅、疾病肆虐,死亡不知何時降臨的不安時代,許多人都採取各種積極或消極的手段,來應對變局,《太平經》基本上正是這種時代的產物。祈求災難的遠離、祈求「太平」之世的來臨,或許透過宗教才能獲得救贖。因此,筆者擬透過《太平經》思想內容的探討,找出建構「太平」思想的理論架構,並進而思考:《太平經》所謂的「太平」之世真的降臨了嗎?
    我們仔細查考古代中國,有關《太平經》研究、論述工作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似乎在西元七世紀(約唐代)以後,《太平經》的研究與闡發工作,便趨近於停滯。以目前所見《太平經》最古老傳本——敦煌本殘卷為例,雖然僅存目錄,但將之與道藏本《太平經》相互參照比對之後,就會發現二者內容,其實大致相同。由此,我們或可大膽推斷,目前所見的《太平經》殘本,其具體規模約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建構完成。而經過唐人整理編纂的《太平經鈔》,堪稱目前僅見有關《太平經》研究,篇幅最大,也最具統整性的著作。如此現象,使人不禁懷疑,何以像《太平經》這樣有著宏幅鉅帙的大部頭著作,在唐代以後,並未引起學者太多的研究興趣?是否《太平經》所預示的「太平」之世就是唐朝,而他們所預示「太平」聖君就是李家天子?還是「太平」之世根本沒來,因此《太平經》最後遭到信徒揚棄?以致於到了元代,在《天宮寶藏》遭焚之後,這部書便已經殘斷泰半,進而導致明代,在編入正統《道藏》時,已經是斷簡殘編,難窺全豹 。
    為求仔細探討這個問題,筆者在論文第四章〈《太平經》中的「太平」思想〉中,將針對「守一論」、「承負論」,以及道德觀等,架構「太平」思想的各類論述加以探討,並進而找出這些理論所建構出的「太平」思想,與當時中國社會思想所產生的交互作用。

    章節 標題 起頁 迄頁 第一章 緒論 1 2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4 第二節 研究概況──廿世紀的《太平經》研究 4 21 一、廿世紀華人學界的《太平經》研究工作 (一)中國學界的《太平經》研究工作 1.「農民戰爭」的意識形態制約 2.《太平經合校》的問世 3.改革開放後的個別研究 ﹙二﹚其他華人地區學界的《太平經》研究工作 1. 台灣學者林富士 2. 香港學者黎志添 二、華人地區以外學界的《太平經》研究工作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27 一、研究方法: (一)以傳統研究法為基礎: (二)以新研究法作突破: 1. 找出新的研究證據: 2. 使用新方法或工具: 二、研究步驟: ﹙一﹚重新探討道藏本《太平經》的成書時間 ﹙二﹚探討《太平經》中的「太平」思想,尋出當時人們的因應變局之道 第二章 道藏本《太平經》的成書時間 28 51 第一節 對於道藏本《太平經》成書時間判定依據的重新思考: 31 49 一、《太平經》的初見與獻書時間: ﹙一﹚《漢書‧李尋傳》、《神仙傳》與《志林》所載《太平經》成書經過 1.東漢順帝時 2.西漢元帝時 ﹙二﹚《大道家令戒》所載《太平經》成書經過 二、《太平經》的傳承與師承譜系 章節 標題 起頁 迄頁 (一)、干吉獻書前的傳承譜系 (二)、干吉獻書後的傳承譜系 1.褚伯玉與《太平經》 2.桓闓與《太平經》 3.周智響與《太平經》 第二節 道藏本《太平經》成書的「具體時段」: 49 51 第三章 《太平經》的撰作背景及其與相關著作之關係 52 73 第一節 《太平經》之撰作背景: 52 67 一、政治、社會的動盪不安: (一)黨錮之禍動搖統治基礎: (二)政教衝突深化對立關係: 二、佛教的競爭與挑戰 三、治病療疾的迫切需求 第二節 《太平經》與相關著作之關係 67 87 一、與《太平洞極經》之關係: (一)就其他著作之載錄或引用的「間接證據」來看: (二)就《太平經》中「洞極」或相關詞語的「直接證據」來看: 二、道藏本《太平經》與敦煌本之比較: 第四章 《太平經》中的「太平」思想 88 130 第一節 《太平經》中「太平」的名義: 88 93 第二節 以「守一」實現「治身治國」的理想 93 108 一、「治身治國」與「天人交感」的結合: (一)「治身以治國」的思想: (二)「天人交感」: (三)「治身以治國」與「天人交感」的結合: 二、「守一」思想: (一)「守一」的意涵: 1.守神 2.守精、氣、神 3.反本溯源 4.行道 (二)「守一」是養生術也是生活態度: 第三節 解「承負」為致「太平」之要 108 118 一、「承負」的種類: 章節 標題 起頁 迄頁 (一)「承負」即「承擔」: (二)「承負」即「重複」: (三)「承負」即「循環」: 二、「承負」產生之因: 三、解「承負」之法: 第四節 道德觀與社會價值的重新塑造 118 130 一、重建政治社會結構: 二、重建家庭與社會秩序: 三、改善社會風氣 (一)事死不得過生: (二)反對殺害女嬰: 第五章 結論──《太平經》及「太平」思想的發展 131 173 第一節 唐以後「《太平經》系」著作之發展: 132 142 一、《太平經鈔》: ﹙一﹚就「閭丘方遠的教派信仰」來看: ﹙二﹚就「唐代宗教著作的編纂方式」來看: 二、《太平聖君密旨》 三、《太平經複文序》 第二節 《太平經》及「太平」思想在中國宗教史上的定位 142 172 一、《太平經》是民間巫者信仰發展至教團信仰的代表 二、「太平」思想傳承了中國傳統宗教思想的典型 第六章 結論 173 176 附 錄 177 208 論文參考書目 209 216

    論文參考書目

    壹、古籍類

    王明 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秦皇島第4刷

    南朝宋‧范曄:百衲本《後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95年4月

    南朝梁‧釋僧祐 編:《弘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83年。

    貳、今籍類

    一 ◆ 考據

    郭樹森、朱林、賀紹恩:〈《太平經》與天師道的關係〉,郭樹森、朱林、賀紹恩:《天師道》頁36-3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2月

    楊寄林:〈《太平經》釋讀〉,吳帆、宋一夫、霍寶珍、李岩:《中華道學通典》,頁267-656,海口,南海出版社,1994年4月

    羅 熾:《對照文白太平經注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333頁,1996年8月

    連登崗:〈釋《太平經》之「賢儒」、「善儒」、「乙密」〉《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頁222-223,1998年3月

    Barbara, Hendrischke:〈《太平經》中天師與弟子的對話〉《「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中山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國際道聯會、香港道教學院、中山大學人文學院宗教研究所,頁50,廣州,羅浮山黃龍觀,1998年12月27-31日

    龍晦、王春淑、廖勇、徐湘霖:《太平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553頁,1999年11月

    俞理明:《太平經正讀》,成都,巴蜀書社,593頁,2001年4月

    俞理明:〈《太平經合校》校對補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1期,頁88-90,2002年1月

    二 ◆ 綜述

    1.《太平經》

    尹志華:〈道教易學的發端─《太平經》述要〉《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頁150-156,1997年7月

    韓建斌、韓廷傑:〈道教的最初經典《太平經》〉,韓建斌、韓廷傑:《道教與養生》,頁21-27,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王昆吾:〈《太平經》和三張齋儀〉,王昆吾:《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頁445-447,上海,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

    蕭登福:〈《太平經》〉,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頁307-308,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

    段致成:〈《太平經》文獻考辨─對《太平經》成書情形的一些看法(上)〉《孔孟月刊》,第37卷第6期(總438期),頁36-45,1999年2月

    段致成:〈《太平經》文獻考辨─對《太平經》成書情形的一些看法(下)〉《孔孟月刊》,第37卷第7期(總439期),頁23-30,1999年3月

    段致成:〈《太平經》的寫作動機與產生的歷史背景〉《鵝湖》,第24卷第9期(總285期),頁33-43,1999年3月

    2.《太平經》與佛教、道教

    岳國先:〈試論《太平經》中的道教思想〉《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2期(總86期),頁15-17,1998年3月

    楊立華:〈論道教早期上清經的「出世」及其與《太平經》的關係〉《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總191期),頁116-123,1999年1月(〈宗教〉,1999年第2期,頁98-105,1999年5月)

    龔鵬程:〈太平道及其《太平經》〉,龔鵬程:《漢代思潮》,頁303-506,嘉義,南華大學,1999年8月

    李振綱:〈《太平經》與太平道〉,李振綱:《中國道教史話》,頁80-86,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鄭在書:〈《太平經》之道教的文學觀〉《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64,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2月

    歐崇敬:〈《太平經》的宗教哲學〉,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頁286-292,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王家葵:〈《太平經》:道教醫學的總綱〉,姜生、湯偉俠:《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頁557-568,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三 ◆ 義理

    1.《太平經》思想

    尹燦遠:〈《太平經》現生命觀〉韓國道教文化學會《道教文化研究》,第12輯,頁63-104,出版時間不詳

    Pokora, Timoteus On the Origins of the Notions Tai-peng and Da-t据ng in Chinese Philosophy. Archiv Orientalni, 29 (1961): 448-454.
    Lee, Peter K. H. Tai-peng and Liberation: Implications for Liberation in the Tai-peng ching. CF, 35: 2 (1992.6): 65-83.

    陳德安:〈《太平經》的教育思想〉,李裕民:《道教文化研究》,第1輯,頁224-25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9月

    陳德安、齊峰:《道家道教教育研究》,頁65-91,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李 剛:〈《太平經》論人與自然的關係〉,《道教文化》,第6卷第1期,頁13-16,1997年1月

    吳根友:〈民間道教思想的興盛─《太平經》的社會思想〉,吳根友:《中國社會思想史》,頁145-148,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劉長林、滕守堯:〈《太平經》精、氣、神「三合一」的養生思想〉,劉長林、滕守堯:《易學與養生》,頁205-208,遼寧,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

    蕭公彥:〈從《太平經》思想體系的分析看東漢末宗教活動的一些特點〉,《史原》,第20輯,頁33-66,1997年5月

    劉見成:〈形神與生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形神之爭與《太平經》中的氣論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208期,頁37-41,1997年7月

    胡衛國、宋天彬:〈《太平經》中的醫藥養生學內容〉,胡衛國、宋天彬:《道教與中醫》,頁55-58,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段致成:〈《太平經》中的承負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頁94-103,1997年10月,中國文化月刊,第212期,頁91-102,1997年11月

    段致成:〈論《太平經》的長生成仙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216期,頁105-118,1998年3月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2分,頁205-244,1998年6月

    孫亦平:〈論《太平經》的婦女觀及其對道教發展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72期),頁111-117,1998年6月〉,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頁151-161,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4月

    潘顯一:〈論《太平經》的倫理美學思想〉,《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頁22-26,1998年9月

    潘顯一:〈論《太平經》的生命美學思想〉,《宗教哲學》,第4卷第4期(總第16期),頁143-149,1998年,10月

    尹燦遠:〈《太平經》與生命〉 《「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中山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國際道聯會、香港道教學院、中山大學仁文學院宗教研究所,頁47-50,廣州,羅浮山黃龍觀,1998年12月27-31日,陳鼓應、馮達文:《道家與道教(道教卷)─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6-97,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潘顯一:〈《太平經》文藝美學思想探要〉,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第1期(總120期),頁105-110,1999年1月

    潘顯一:〈論《太平經》的「壽─美」思想〉,《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科版)》,1999年第1期,頁65-68,1999年1月

    高柏園:〈《太平經》的氣化說與論政〉 《「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3月5-6日

    潘顯一:《太平經》的民間宗教美學思想 「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3月5-6日,鄭志明:道教文化的精華─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頁429-452,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7月

    黎志添:〈從《太平經》的「中和」思想看人與自然的關係:天地疾病與人的責任〉,《「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3月5-6日,鄭志明:《道教文化的精華─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頁51-76,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7月

    張廣保:〈《太平經》─內丹道的成立〉,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頁123-150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4月

    Hendrischke, Barbara:〈《太平經》中財富與貧困的概念〉,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頁107-122,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4月

    尹燦遠:〈試論《太平經》的「皇天」觀念〉,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頁162-18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4月

    張 濤:〈《太平經》易學思想初探〉,《文獻》,1999年第2期,頁94-111轉257,1999年4月,《中國哲學》,1999年第6期,頁74-85,1999年6月

    于 濤:〈太平經〉刑德圖式的易學表現及其他〉,《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總42期),頁43-48,1999年11月

    段致成:〈《太平經》中的「建除」學說〉,《鵝湖》,第25卷第5期(總293期),頁24-36,1999年11月

    李養正:〈《太平經》的天道觀及其治平思想──讀《太平經》隨筆〉,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總29期),頁77-81轉100,2000年2月

    楊玉輝:〈《太平經》對人的認識〉,《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72-75,2000年3月

    呂錫琛:〈《太平經》的心理學思想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頁31-35, 2000年4月

    袁光儀:〈《太平經》承負報應思想探析〉,《「第一屆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論文》,臺北,文化三清宮,頁1-26(頁碼自為起訖),2000年4月30日

    鄭志明:〈《太平經》的養生觀〉,《鵝湖》,第25卷第11期(總299號),頁1-13,2000年5月

    鄭志明:〈《太平經》的生命觀〉,鄭志明:《以人體為媒介的道教》,頁165-220,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5月

    趙中偉:〈尊神重精,守氣合神──《太平經》「氣」範疇的詮釋〉,《「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頁1-27(頁碼自為起訖) 2000年5月6-7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0年12月

    段致成:〈《太平經》思想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341頁,2000年6月,高柏園指導

    鄭志明:〈《太平經》的貴生觀〉,《鵝湖》,第25卷第12期(總300號),頁1-11,2000年6月

    程維榮:〈《太平經》等的恤刑思想〉,程維榮:《道家與中國法文化》,頁154-158,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朱松美,〈《太平經》安民策略論綱〉,《濟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總43期),頁19-22,2000年8月

    岳齊瓊:〈《太平經》之道及其女性意蘊〉,《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3期,頁74-76, 2001年5月

    張橋貴:〈《太平經》的「夷狄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3期, 頁51-53,2001年5月

    袁光儀:〈論《太平經》之棄殺女嬰〉,《「第二屆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論文》,臺北 文化三清宮,頁1-13(頁碼自為起訖),2001年5月5日

    潘顯一,〈南桔北枳,道能為一:從《太平經》《抱朴子》看早期道教美學思想的變遷〉,《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5期(總136期),頁70-75 2001年9月

    曾春海:〈《太平經》的哲學思想要旨〉,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頁122-128,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1月

    鄺國強:〈從《太平經》中的「一」、「守一」、「氣」、「元氣」說起〉,《「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道教學院,2002年1月19-21日

    詹石窗:〈《太平經》的哲學思想〉,詹石窗:《新編中國哲學史(廈門大學新世紀教材大系)》,頁236-246,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2月

    祁志祥:〈道教人論:《太平經》〉,祁志祥:《中國人學史》,頁155-158,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歐崇敬:〈《太平經》的宗教哲學〉,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月

    楊玉輝:〈《太平經》的養生思想〉,姜生、湯偉俠:《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頁617-63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隨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8月

    2.《太平經》與諸家思想

    張運華:〈《太平經》與道家思想〉,《中州學刊》,1996年第1期(總91期),頁81-84,1996年1月

    杜洪義:〈早期道教和《太平經》的政治思想〉,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頁410-434,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張建群:〈《太平經》與漢代儒、法思想關係研究〉,《孔孟月刊》,第35卷第11期,頁34-41,1997年7月

    張運華:〈《太平經》對道家思想的宗教化〉,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頁326-344,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中國當代中青年學者學術精華書系)

    李養正:〈《太平經》與陰陽五行說、道家及讖緯之關係〉,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頁89-106,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4月

    邱福海:〈源出淮南子的太平清領書〉,邱福海:《道教發展史(第一冊)─道教的形成階段(上古至東晉)》,頁128-132,臺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8月

    潘顯一:〈審美:從美學判斷到宗教判斷─論道家道教美學思想之嬗變〉,《文藝研究》 2000年第5期(總129期),頁52-56,2000年9月

    張榮明:〈儒學擴張的嘗試─《太平經》〉,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頁391-39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唐大潮:〈《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頁29-3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6月

    梁宗華:〈《太平經》的道家理論形態及其神學化〉,《東岳論叢》,2001年第4期(總130期),頁99-102,2001年7月

    秦彥士:〈從《淮南子》到《太平經》中的墨學─異端浮沉與漢代學術政治變遷〉,《南都學壇》,2001年第5期(總72期),頁1-6,2001年9月

    李 申:〈《太平經》的黃老特徵〉,李申:《道教本論(黃老、道家即道教論)》,頁80-86,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

    四 ◆ 語法

    俞理明:〈道教典籍《太平經》中的漢代字例與字義〉,《教學研究》,1997年第1期(總34期),頁49-53,1997年1月

    俞理明:〈《太平經》通用字求正〉,《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1期,頁37-40,1998年1月

    俞理明:〈《太平經》中的形近字正誤〉,《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期(總45期), 頁13-15轉28,1999年12月

    高 明:〈簡論《太平經》在中古漢語詞彙研究中的價值〉,《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總46期),頁81-85,2000年3月

    連登崗:〈《太平經》詞義辨析(三)〉,《甘肅高師學報》,2000年第1期,頁101-103, 2000年5月

    俞理明:《太平經》中非狀語地位的否定詞「不」,中國語文,2000年第3期(總276期),頁212-214,2000年5月

    黃平之:《太平經》─東漢語言研究的重要典籍,文史雜誌,2000年第4期(總88期),頁60-61,2000年7月

    俞理明:《太平經》文字勘定偶拾,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5期(總87期),頁23-26,2000年9月

    黃建寧:《太平經》中的同素異序詞,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8卷第1期(總124期),頁62-66,2001年1月

    五 ◆ 其他

    饒宗頤:〈太平經與說文解字〉,大陸雜誌,第45卷第6期,頁39-41,1972年12月,饒宗頤: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首屆「湯用彤學術講座」演講詞及其他,頁101-10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儉郁樺著、胡 軍譯:人與宇宙之橋樑《太平經》中的音樂哲學思想,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頁30-39,1996年

    黎志添:〈中國大陸《太平經》的研究及其方向〉,《「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廣州,中山大學,1996年8月11-16日

    張廣保:〈大陸新道家崛起之分析─近年來道家、道教思想研究綜述‧關於《太平經》的研究〉,《宗教哲學》,第3卷第2期,頁92-98,1997年4月

    小林正美:〈太平道〉,小林正美:《中國,道教》,頁42-46,東京,創文社,1998年7月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姜 生:〈東漢原始道教與政治考〉,《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00年第3期,頁84-89 2000年5月,宗教,2000年第4期,頁64-68,2000年11月

    王家佑:〈古道經的新碩果─讀《太平經全譯》〉,《天府新論》,2000年第4期(總94期),頁96,2000年7月

    鄭素春:〈《太平經》的內視觀點〉,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頁54-55,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蒲慕州 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測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6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