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淑媛 |
---|---|
論文名稱: |
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中學教師 、情緒 、情緒管理 、師生衝突 、衝突因應策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9 下載:10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於其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間的關係,據以提供國民中學教師有效的情緒管理以化解師生之間的衝突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範圍以台灣省台中市地區之現職公立國民中學教師330人為問卷施測對象,回收問卷317份,回收率96%,有效問卷315份,可用率95%。
本研究實證調查部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國民中學教師師生互動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包含「個人基本資料」、「教師情緒管理量表」及「師生互動因應策略」三部分。正式問卷之統計方法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等方法。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具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二、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面對師生衝突時,較常採取「積極合作」之因應策略。
三、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因學歷、進修狀況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學歷方面,研究所畢業的台中市教師在「情緒覺察」的能力,高於師專畢業的教師。
(二)在進修方面,曾參加過情緒教育課程與輔導知能研習的台中市教師,在「情緒表達」能力上高於未曾參與過上述兩種課程的教師。
四、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衝突因應策略因性別、學歷、進修狀況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性別方面,台中市男性教師在面對師生衝突時比女性教師,較常採用「權力威脅」的策略。
(二)在學歷方面,研究所畢業的台中市教師在面對師生衝突時,比師大或師範學院畢業的教師,較常採用「積極合作」的策略。
(三)在進修方面,曾參與輔導知能研習的台中市教師及曾參與輔導知能研習和情緒教育課程的台中市教師,比皆未參與相關研習的教師,面對師生衝突時,較不常採取「消極逃避」的策略。
五、不同情緒管理能力的台中市教師在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上,具有顯著差異。台中市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愈佳,面對師生衝突時,愈常採取「積極合作」與「延緩解決」的策略;反之,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愈差,愈常採取「消極逃避」的策略。
六、台中市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兩者呈現顯著相關。
根據上述之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國民中學教師參考之用。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規劃教師研習的課程,增進教師情緒管理能力
(二)增加專業輔導人員名額,以團隊方式提供諮詢
二、對學校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積極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充實專業知能
(二)教師評鑑制度,增設情緒管理知能之評鑑
三、對師資培育機構之建議
(一)規劃情緒教育課程,提供完善的職前訓練
(二)提供完善資源,以供教師諮詢
四、對國民中學教師之建議
(一)傾聽學生的需求,以溝通合作代替責罵懲罰
(二)積極參與各項研習,充實自我輔導知能
(三)塑造和諧合作的人際關係
(四)培養幽默作風,轉化衝突的氣氛
此外,亦針對研究之對象、方法與變項提出建議,俾供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Conflict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andling Strategies in Taiwan.
“A Questionnaire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andling strategies ” was used, and 330 teachers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were surveyed. All together 33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317 were returned, among which 315, or 95%, were valid. The statistics procedures include t-test, one-way ANOVA, posteriori comparison,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possess greatly competency of teachers’ emotion management.
2. The most possible method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solve collision is collaboration.
3.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tuatio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management .
4.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tuatio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handling strategies.
5.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the competency of teachers’emotion management on teachers’ handling strategies.
6.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handling strategie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is study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i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eachers pre-service traini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s’administrati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future study.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1998)。1998年11月刊,84-87、208-220。
方紫薇(1993a)。國中教師如何做情緒的主人-氣憤情緒管理策略。中等教育,44,79-91。
方紫薇(1993b)。國中教師氣憤情緒相關因素分析暨氣憤情緒管理策略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朝茂(1994)。教師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淑俐(1986)。台北縣市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
王淑俐(1997a)。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上)。師友,356,17-20。
王淑俐(1997b)。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下)。師友,357,33-36。
王淑俐(1996)。師生關係的問題與對策。載於陳奎、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
王叢桂(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7,42-57。
王海捷(1998)。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攻擊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欣霓(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汪明生、朱斌妤(1999)。衝突管理。台北:五南。
吳宗立(2001)。創造贏家的教師情緒管理。國教天地,146,44–48。
吳武典(1985)。師生間衝突形成之可能原因及輔導策略。載於緩和衝突的輔導策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百祿(1998)。衝突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吳忠泰(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彥儀(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錫津(1993)。緩和師生衝突的青少年常規輔導策略。松商學報,1,3-11。
李介至(2000)。師生衝突之類型與意涵。諮商與輔導,175,11-14。
李露芳(2001)。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DHU5331007。
李彥君(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瑞玲、張美惠、黃慧真(譯)(1998)。Goleman, D.著。EQⅡ:工作EQ。台北市:時報。
周文欽(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心理。
周正儀(1998)。企業領導者情緒商數對領導型態與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榮春(1998)。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茹(1993)。國民中小學人際衝突管理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伶(1999)。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薰香(譯)(1996)。Andreas Huber 著。EQ情緒智慧。台中:晨星。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金惠梅(1997)。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武自珍(譯)(1997a)。Windy Dryden著。理性情緒心理學入門。台北:心理。
武自珍(1997b)。理性情緒行為法在教師情緒管理上的應用。學生輔導,51,52–61。
柯永河(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學生輔導通訊,51,40-45。
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3NPTT1576004。
倪靜貴(1997)。國民中學校長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蓓蓓(1983)。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熾文(1999)。師生間的衝突與管理之探討。班級經營,4(2),51-5
教育部統計處(2004)。台閩地區各國民中小學基本統計。台北市:作者
高麒雅(2003)。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振成(1999)。校園暴力問題的探討與防制之道。諮商與輔導,16,40-42。
張德銳(1993)。淺談學校衝突管理。教師天地,64,49-53。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衝突管理。載於謝文全等編(民86)教育行政學。台北:空大。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6)。Goleman, D. 著。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時報。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敏(1994)。人格自我檢校與人際衝突處理型態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馮皇清(1995)。淺談校園暴力衝突行為的成因與管理。台灣教育,511,34-41。
黃三吉(1992)。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 (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美雯(2002)。國中學生處理導師生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秉華(1997)。諮商中大學生的心理分析-個體化衝突改變歷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45-175。
陳秀碧(1992)。中學生人際策略之研究-以建立對教師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1NCCU0332016。
陳奎熹(1988)。教師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習成就。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陳武雄(1995)。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嘉皇(1996)。國民小學組織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建宏(1997)。資管人員情緒商數的研究。大業工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淑遙(2003)。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CCU00102005。
新苗編譯小組(2000)。K. Anderson著。溝通大師談化解衝突。台北:新苗。
游恆山(譯)(1993),Strongman, K. T.原著。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曾端真、曾玲民(譯)(1996)。R. F. Verderber,K. S. Verderber著。人際關係與溝通(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台北:揚智。
曾愛淑(2003)。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瑞珠(1996a)。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5–10。
楊瑞珠(編)(1996b)。教師情緒管理。台北市:教育部。
廖居治(1999)。從現代教師壓力看教師情緒管理。中等教育,50(1),29-33。
鄭詩釧(1997)。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郁梅(2000)。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之情緒智慧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清芬(1999)。師生衝突成因與解決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51-54。
劉焜輝(1986)。國民中學教師學校壓力狀況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81,60-70。
劉焜輝、盧欽銘(1993)。國中教師負向情緒相關因素之調查分析研究。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劉念肯(1996)。師生衝突的「人」的因素。諮商與輔導,123,21-24。
劉惠琴(1999)。中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的建構與行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413-H-031-003-F15)。
蔡承志(譯)(1991)。組織行為。台北:桂冠。
蔡明若(1994)。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明昌(1997)。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38(1),33-35。
鄭瑜銘(1998)。組織氣候、領導風格與情緒商數關係之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大業工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趙若男(1996)。衝突也是教育的開始。輔導通訊,47,14-16。
鍾萬惺(2002)。苗栗縣國中學生對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謝汶玲(2002)。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NPTT1576027。
謝淑敏(2003)。國中學生師生衝突化解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龍冠海(1986)。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龍玉琴(1993)。師生之間的衝突與調適。諮商與輔導,94,49。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闕美華(1999)。國中小學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貳、英文部份
Arthur, N., & Hiebert, B. (1994). Investigating gender influences on cop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 848)
Bernet, M. (1996). Emotioal intelligence: Components and correl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8 535)
Cheldelin, I. S., & Lucas, F. A. (2004). Academic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conflict resolu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e Beauport, E., &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s. Wheaton, Illinois: Quest Books.
Deutsch, M. (1973).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process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edrick, P. (1984). Gender dif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9 126)
Drever, J. (1952).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London: Penguin Books.
Ellis, A. (1979). A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Lyle Stuart.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King, D. H. (1999). Measurement of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preservi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students and practicing administrators as measured by the 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3), 606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99-22717)
Kreider, W. J. (1984). Creative conflict resolution. Illinois: Glenview.
Lazarus, R. S., & Lazarus, B. N. (1994). Passion and reason: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itterer, J. A. (1970).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A reexamination. In P. S. William (Ed.), Organization theories.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Lulofs R. S., & Cahn D. D. (2000). Cnflict From Theory to Action (2 nd ed.).New York: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P.3-31). New York: Basic Books.
Millenson, J. R. (1967). Principles of Behavioural Analysis. New York: Macmillan.
Musser, S. J. (1982).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hoice of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subordinates in high-stakes conflic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9, 263-267.
Novaco, R. W. (1979).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anger and stress. In P. Kendall & S. Hollon(Eds.),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procedur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Osinchuk, M. E. (1996).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4(4), 1335.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TMM-06411)
Plutchik, R. (1984). A general 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 In K. R. Scherer & P. Ekman ( Eds.), Approache to emotion. Hillskate, NJ:Erlbaum.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teers, R. M.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th ed.). NewYork :Haper Collins Publisher.
Tapia, M. L. (1998).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9(9), 3421A.(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T99-07040)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5).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Wadsworth: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mPublishing Inc.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lmot, W. W., & Hocker, J. L. (2001). Interpersonal conflict (6th ed.). NY: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