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饒平平 |
---|---|
論文名稱: |
王粲作品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清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王粲 、建安文學 、建安七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1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安文學代表的是一個文學自覺、承先啟後的階段,產生許多優秀的作家、作品。除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外,其中以「七子」表現得最為活躍,也最引起時人的注意。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以王粲詩賦為「七子之冠冕」,但鍾嶸《詩品》評王粲的詩,卻認為不如劉楨。為明瞭各家對王粲之評論,釐析其觀點之然否,有必要對王粲的所有作品進行有系統的探究;再加上後人對其作品的研究,多重其詩賦成就,甚而僅就〈七哀詩〉、〈登樓賦〉論斷之,未能對所有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探索,故撰述本文,自其家世才性、人生經歷、思想取向及各體文學的表現,作一全面通觀探究。
參考書目
以下書目僅收錄對論文撰著有所啟發的書籍與論文,以及重要的引文出處。共分古籍著作、近人專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四類。古籍著作按經史集時代先後排列,同朝代者按姓氏筆畫排列。其餘各類按出版年份先後排列,同年份者又按姓氏筆劃多寡排列。
一、古籍著作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詩經》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5月
(二)史部
(漢)班固《漢書》 台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3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台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3月
(南朝宋)范瞱(唐)李賢等注《後漢書》 台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3月
(三)集部
(魏)劉邵《人物志》《四部備要本》 中華書局1993年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3年1月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六臣注《昭明文選》 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9月
(南朝梁)劉勰著 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 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再版
(南朝齊)鍾嶸著 成林、程章燦譯注《新譯詩品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5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叢書集成初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吳納《文章辯體序說》(明)徐師曾《文體明辯序說》 台北:泰順書局1973年9月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明)鍾惺、譚元春合著《古詩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台北:莊嚴出版社1997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 台北:廣文書局1962 年8月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清)林紓《春覺齋論文》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沈德潛評選、王莼父箋注《古詩源箋注》 台北:古亭書屋1970年4月影印初版
(清)劉熙載《藝概》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二、近人專書
(一) 所採王粲文本
俞紹初《建安七子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1990年4月初版
韓格平《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釋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11版
吳雲《建安七子集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二) 與建安七子相關
《三曹資料彙編》(附建安七子)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10月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王繼範《建安詩文鑑賞辭典》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李文祿、王巍《建安詩文鑑賞》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李景華《建安文學評述》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孫明君《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李文祿《建安七子評傳》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7月
(三) 其它相關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2年9月
魯迅《魯迅全集•3•而已集》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台北: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 台北:木鐸出版社點校本1983年9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台北:學海書居1984年初版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
姜書閣《駢文史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10月
姜書閣《漢賦通義》 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
蜀景慧《魏晉詩人與政治》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1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簡宗梧《漢賦史論》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5月
王立《中國文學主題─悼祭文學與喪悼文化》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劉師培《中古文學論著三種》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 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 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鄭良樹《辭賦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2月初版
劉師培《論文雜記》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王琳《六朝辭賦史》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馬積高《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2月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 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劉志傳《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魏紹生《魏晉文學與中原文化》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鵬廷《建安七子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 台北:樂學書局2006年元月修訂初版
三、學位論文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協志《王粲詩賦情志之研究》 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簡麗玲《曹氏父子及其羽翼辭賦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燕婷《建安辭賦主題意識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8年
丁威仁《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之詩歌為研究對象」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卓國浚《文心雕龍之建安七子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張麗敏《建安詩歌之題材類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期刊論文
鄭蕤〈王粲登樓賦創作意識和技巧的研究〉 《臺中師專學報》1974年第4期
稚鴻〈一軸動人肝腸的歷史畫卷:試談王粲的《七哀詩》〉 《語文學習》1980年1月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
《幼獅學誌》1983年第17卷第3期
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3年第16卷第6期
肖馳〈中國古典詠史詩的美學結構〉 《學術月刊》1983年12期
陳飛之〈王粲詩賦的思想與藝術〉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張亞新〈王粲賦論〉 《貴州社會科學》1988年6月
成其聖、董志廣〈魏晉南北朝的象徵賦〉 《河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高德耀《曹植的動物賦》 收錄於《文史哲》1990年第2期
方元珍〈文心雕龍論王粲〉 《空大人文學報》1990年第9期
章滄授〈論建安賦的新風貌〉 《安慶師範學報社科版》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資料)1991年1月
顧農〈王粲論〉 《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5月
桑學英〈建安七子賦論〉 《濟寧師專學報》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資料)1994年1月
陽平南〈略論漢魏之際的「英雄觀」〉 《筧橋學報創刊號》1994年11月
莊耀郎〈論《人物志》的英雄理論與英雄人物〉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996年第25期
錢志熙《魏晉雜詩》 《文史知識》1996年第2期
高桂惠〈美麗與哀愁-談辭賦中婦女群像的創作意願〉《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鄭毓瑜〈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章滄授〈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楊玉成〈詩與史:論古詩中的三良主題〉 《中華學苑》1997年49卷
周薇〈王粲位次與魏晉南北朝文論的審美自覺〉 《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3月
邱華苓〈王粲登樓賦主題意識探析〉 《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景蜀慧〈王粲典定朝儀與其家世學術背景考述〉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王玫〈漢末英雄觀與建安文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第五輯,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2004年11月
呂豔〈對王粲應制詩文的一種解讀〉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呂豔〈哀風興感自傷情多─析王粲的傷亂詩賦〉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