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俞潔
Lu, Yu-Chieh
論文名稱: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A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Ling Zhang's A Single Swallow.
指導教授: 須文蔚
Shiu, Wen-Wei
口試委員: 須文蔚
Shiu, Wen-Wei
郝譽翔 徐國能
口試日期: 2021/12/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勞燕》張翎華語語系文學歷史建構空間建構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6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張翎身為海外移民女作家,於201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勞燕》,書寫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1943年至1946年,後簡稱中美合作所)這一機密型的抗日機構,其成立期間與其後的故事。小說裡透過三名男性角色──美國牧師比利、中國士兵劉兆虎與美國軍官伊恩──以及兩隻狗,作為回憶的主要敘事者,並以女性角色姚歸燕作為其凝視對象,交錯書寫這段由鬼魅話語與報導、書信等史料構築而成的故事。
    關於中美合作所這一機構,由於在對日抗戰期間始終是機密性質,因此其任務的真實內容,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撥雲見日,然而因為政治立場的緣故,中美合作所在海峽兩岸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與說法。在對岸1961年出版,大為通行的《紅岩》這部小說中,中美合作所被描述為監禁、偵查共產黨人為目標的特務機構。《勞燕》作為「中國第一部涉及美國海軍秘密援華使命」的文學作品,與《紅岩》一書顯然構築了全然不同的歷史敘事,更可見作家以書寫建構歷史的意圖。
    本文以新歷史主義作為主要方法,探究《勞燕》一書中張翎的歷史建構;再以魔幻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視角,探析其鬼魅敘事的手法與意圖,並以人文地理學的視角,進行小說中空間建構的研究。期望從以上的探究過程,以《勞燕》一書,標舉出張翎身為海外華語語系作家的座標地位。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作家生平與研究目的 1 一、 作家生平 1 二、 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7 一、 張翎相關研究 7 (一) 研究概況 7 (二) 海外華人作家研究 8 (三) 女性書寫研究 11 (四) 歷史書寫研究 11 (五) 空間書寫研究 12 二、 《勞燕》相關研究 13 三、 歷史背景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8 一、 研究範圍 18 二、 研究方法與進路 19 (一) 新歷史主義 19 (二) 現代主義 23 (三) 魔幻現實主義 27 (四) 文化地理學 2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1 第二章 張翎小說中的歷史與空間建構 32 第一節 新歷史小說的特質 32 第二節 張翎歷史小說的架構與文學意圖 33 一、 張翎歷史小說的架構 35 (一) 單線歷史的複線化 36 (二) 大寫歷史的小寫化 38 (三) 歷史和文學的意識形態化 39 二、 張翎歷史小說的文學意圖 41 (一) 關注邊緣者 42 (二) 對歷史的再思考 44 (三) 以書寫對抗遺忘 47 第三節 張翎小說中的空間建構 50 一、 邊界的此端──故鄉 51 二、 邊界的彼端──加拿大 56 第四節 小結 60 第三章 《勞燕》再現歷史的書寫 63 第一節 兩岸中美合作所歷史差異 64 一、 臺美的歷史記錄 65 二、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的歷史記錄與文學傳播 69 (一) 重慶報刊的新聞紀事 70 (二) 小說《紅岩》與周邊文本的文學傳播 71 三、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歷史還原 72 第二節 《勞燕》中再現中美合作所的書寫 75 一、 《勞燕》中的中美合作所 76 二、 《勞燕》與《紅岩》中的中美合作所比較 80 三、 張翎所建構的中美合作所 83 第三節 《勞燕》中關注邊緣者與以書寫對抗遺忘 85 一、 《勞燕》對邊緣者的關注 85 (一) 士兵與教官──戰場上的參與者 86 (二) 牧師──戰場邊界的夥伴 88 (三) 女性──無所不在的消音者 90 二、 《勞燕》對抗遺忘的書寫 92 第四節 小結:《勞燕》創造出的歷史敘事意義 94 第四章 《勞燕》的鬼魅敘事與歷史建構 97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鬼魅敘事 98 一、 意識流 99 二、 佛洛伊德的「羞恥與罪疚」、「哀悼與憂鬱」 103 第二節 魔幻現實主義的鬼魅 105 一、 鬼魅敘事下的鄉土 106 二、 魔幻現實主義的政治寓言 108 第三節 新歷史主義的鬼魅敘事 111 一、 鬼眼所見的中美合作所 111 二、 男性鬼魂的話語 113 三、 物的話語 116 第四節 小結 117 第五章 《勞燕》歷史敘事下的空間建構 120 第一節 戰初日常的變異──文本中的四十一步村 121 一、 空間與地方的變異 121 二、 難以形成的地方 123 第二節 戰時燎原及之後──文本中的月湖 124 一、 鄉村到戰地的地景變化 125 二、 月湖的地方感形塑 126 (一) 恩情 126 (二) 友情──同袍之情 128 (三) 愛情 129 第三節 戰後的餘燼與光輝──月湖與四十一步村 130 一、 地方的永遠成形 130 二、 空間再度成為地方 132 第四節 小結 133 第六章 結論 13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6 一、 海外移民女作家的華語語系書寫意涵 136 二、 歷史敘事中的時代意涵 138 三、 鬼魅書寫與歷史敘事的藝術手法 141 四、 對於戰爭的思考 14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144 一、 張翎書寫歷史小說的類型與創意 145 二、 張翎與溫州學 145 參考書目 146 一、 張翎著作 146 二、 專著 147 三、 單篇期刊 154 四、 學位論文 161 五、 其他 163 附錄 168 張翎訪談綱要 168

    一、 張翎著作
    [加]張翎:《望月》(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加]張翎:《上海小姐》(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年)。
    [加]張翎:《交錯的彼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加]張翎:《塵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加]張翎:《盲約》(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加]張翎:《雁過藻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加]張翎:《溫州女人──一個郵購新娘的故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7年)。
    [加]張翎:《金山》(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0年)。
    [加]張翎:《餘震》(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0年)。
    [加]張翎:《睡吧、芙洛、睡吧》(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2年)。
    [加]張翎:《女人四十》(北京:工人出版社,2011年)。
    [加]張翎:《戀曲三重奏》(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
    [加]張翎:《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
    [加]張翎:《一個夏天的故事》(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4年)。
    [加]張翎:《唐山大地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
    [加]張翎:《陣痛》(臺北:印刻出版社,2014年)。
    [加]張翎:《流年物語》(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6年)。
    [加]張翎:《每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千姿百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加]張翎:《死著:張翎中篇小說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7年)。
    [加]張翎:《勞燕》(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8年)。
    [加]張翎:《胭脂》(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9年)。
    [加]張翎:《廢墟曾經輝煌》(杭州:浙江文藝,2020年)。
    [加]張翎:《三種愛:勃朗甯夫人、狄金森與喬治・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20年)。
    [加]張翎:《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事》(臺北:時報文化有限公司,2020年)。
    [加]張翎:《廊橋夜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二、 專著
    Amritjit Singh, Joseph T. Skerrett, Jr., Robert E. Hogan eds., Memory, Narrative, and Identity: New Essays in Ethnic American Literatures. (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4).
    David Pocock, ed.,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 (London: Croom Helm, 1981).
    Franz Roh, Realismo mágico: Post expresionismo: problemas de la pintura europea más reciente (Traducción del alemán por Fernándo Vela), (Madrid: Revista de Occidente,1927).
    Fredric Jameso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Hayden White, Tropics of Discours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Bruce Ramsey, Barkerville:A Guide to the Fabulous Cariboo Gold Camp , (Vancouver, B.C: Mitchell Press, 1987).
    Henri Lefebrv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1991).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4).
    John Agnew, Place and Politics in the Modern Ital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4年)
    Leopold von Ranke, Roger Wines ed, The Secret of World History: Selected Writings on the Art and Sciences of History,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urice Halbwachs ,Francis J. Ditter, Jr. and Vida Yazdi Ditter trans.,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Books, 1980).
    Milton E. Miles, A Different Kind of War: The Unknown Story of the U. S. Navy’s Guerrilla Forces in World War II China,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7).
    Patricia Parker and Geoffrey Hartman eds., Shakespeare and the Question of Theory, (New York: Methven, 1985).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著,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年)
    Paul Ricoeur, translated by K. Blamey & D. Pellauer, Memeory,History, Forget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Roy Olin Stratto, Saco-The Rice Paddy Navy (New York: C.S. Palmer Publishing Company , 1950).
    [古]阿萊霍・卡彭鐵爾(Alejo Carpentier)著,盛力譯:《人間王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
    [法]卡謬(Albert Camus),張一喬譯:《異鄉人》(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法]卡謬(Albert Camus),嚴慧瑩譯:《瘟疫》(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21年)。
    [法]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主編,黃艷紅等譯:〈記憶與歷史〉,《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法]沙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桂裕芳譯者:《嘔吐》(臺北:志文出版社,2009年)。
    [法]柏格森著:《時間與意志自由》(臺北:商務印書館,2011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三灣:桂冠圖書出版公司,2011)。
    [法]傅柯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三灣:桂冠圖書出版公司,2011)。
    [美]王德威:《華夷風:華語語文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
    [美]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美]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
    [美]艾蘭・普瑞德(Allan Pred)著,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有限公司,1994)
    [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方雙虎譯:《心理學原理》(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美]段義孚(Yi FuTuan):《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美]段義孚(Yi FuTuan):《戀地情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國永、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美]梅樂斯(Milton E.Miles)撰,臺灣新生報編輯部譯:《另一種戰爭(A Different Kind of War : The Unknown Story of the U. S. Navy’s Guerrilla Forces in World War II China)》(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68年)。
    [美]魏德斐(Frederic Wakeman Jr.)著,梁禾譯:《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美]魏德斐(Frederic Wakeman Jr.)著:《特工教父:戴笠與他的秘勤組織》(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英]孔復禮著,李明歡譯:《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
    [英]杰弗里・丘比特(Jeffrey Cupid)著,王晨鳳譯:《歷史與記憶》(南京:譯林出版社,2021年)。
    [英]麥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哥]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著,葉淑吟譯:《百年孤寂》(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19)。
    [捷]卡夫卡(Franz Kafka)著,姬健梅譯:《變形記》(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方厚升譯:《夢的解析》(新北:新雨出版社,2019年)。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論》(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18年)。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自我與本我》(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歇斯底里症研究》(臺北:Portico Publish Ltd.;2007年)。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方厚升譯:《夢的解析》(新北:新雨出版社;2019年)。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安斯加爾・紐寧主編,李恭忠、李霞譯:《文化記憶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美〕艾蘭・普瑞德(Allan Richard Pred)著、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公司,1994年)。
    〔英〕克雷斯韋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王彪:《新歷史小說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萬象:《紅樓夢新視野》(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古僧:《戴笠將軍與抗日戰爭》(臺北:華新出版社,1975年)。
    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吳昌雄:《現代主義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31-37。
    吳強:《紅日》(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
    吳淑鳳等編輯:《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業務》,(臺北:國史館,2011年12月)。
    李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沈醉、文強:《軍統內幕》(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
    沈醉:《軍統內幕》(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
    沈醉:《戴笠其人》(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洪敏秀、陳正芳:《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夏祖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近代外國文學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夏祖焯:《近代外國文學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徐曙玉、邊國恩編:《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
    格非:《迷舟》(新北:小知堂文化公司,2002年)。
    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
    高宣揚:《佛洛伊德主義》(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年10月),頁173-176。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張力校訂:《稻田海軍:中美所美方人員口述歷史訪問記錄(初稿)》(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年),
    國防部情報局:《忠義救國軍誌》(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62年)。
    國防部情報局編:《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情報局,1970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1999年)。
    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
    梅樂斯(Milton E.Miles)撰,臺灣新生報編輯部譯:《另一種戰爭(A Different Kind of War : The Unknown Story of the U. S. Navy’s Guerrilla Forces in World War II China)》(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68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年)。
    莫言:《紅高粱家族》(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年)。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臺灣》(台北:生活人文,2007年)。
    陳由歆:《話語權力再生產──《紅岩》的成形過程及改編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陳由歆:《話語權力的再生產——《紅巖》的成型過程及改編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8。
    陳思和:〈關於新歷史小說〉,《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思和:《新時期文學簡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
    陳黎明:《魔幻現實主義與新時期中國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曾利君:《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的影響與接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程曉嵐:《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臺北:淑馨,1990年)。
    馮德英 :《苦菜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楊沫:《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葉兆言:《夜泊秦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劉增杰、關愛和編:《中國近現代文學思潮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劉震雲:《故鄉天下黃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劉震雲:《溫故一九四二:劉震雲中篇小說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歐陽山:《三家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錢振文:《《紅岩》是怎樣煉成的──國家文學的生產與知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振文:《紅色的發酵──紅岩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
    閻連科、梁鴻:《巫婆的紅筷子:閻連科、梁鴻對談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閻連科:《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臺北:印刻出版社,2014年)。
    戴厚英:《人啊,人!》(廣州:花城出版社,1980年)。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
    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在烈火中永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
    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紅岩》(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
    蘇童:《妻妾成群》(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年)。
    蘇隆編譯:《佛洛伊德十講》(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年)。
    三、 單篇期刊
    Fredric Jameson, “Third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 Social Text, 15 (1986),pp. 65-88.
    Sigmund Freu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London: Hogarth Press(1955) ,pp.237-58.
    Milton E. Miles, “U.S. Naval Group, China”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Vol.72No.7/521(1946),pp.920-931.
    [加]Leah McLaren著、牛抗生譯,〈借來的東西──關於張翎「抄襲」事件的調查〉,《華文文學》,2013年總第114期,頁64-71。
    [加]徐學清:〈文化的翻譯和對話:張翎近期小說論〉,《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17年第5期(2017年5月),頁170-176。
    [加]徐學清:〈論張翎小說〉,《華文文學》2006年第4期(2004年8月),頁88-93。
    [美]沈愚(或譯沈于)著,許茵譯:〈史實與評說──中美合作所功罪之爭〉,《民國檔案》第3期(2002年8月),頁88-96。
    [美]梅樂斯夫人(” Billy” Wilma Jerman Miles):〈與戴笠將軍共同組織中美合作所的美國海軍中將梅樂斯傳(一)〉,《傳記文學》(第22卷,第6期)(1973年6月),頁5-12。
    [美]梅樂斯夫人(”Billy” Wilma Jerman Miles):〈與戴笠將軍共同組織中美合作所的美國海軍中將梅樂斯傳(二)〉,《傳記文學》(第23卷,第1期)(1973年7月),頁93-98。
    [美]陳瑞琳:〈「離散」後的「超越」──論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化心態〉,《華文文學》2007年第5期(2007年10月),頁35-39。
    [美]陳瑞琳:〈風雨故人,交錯彼岸——論張翎的長篇新作《交錯的彼岸》〉,《華文文學》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頁18,62-65。
    [美]陳瑞琳:〈風景這邊獨好──我看當代北美華文文壇〉,《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2003年2月),頁8-14。
    [美]陳瑞琳:〈衝出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困境──試論海外「三駕馬車」對當代華語文壇的現實意義〉,《第十六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0月18日),頁3-10。
    [韓]朴貞姬:〈構成的真實──《紅岩》的敘事形成考察〉,《啟明星》總第29、30期(1998年)。
    公仲:〈陽光沐浴下的愛──評《羊》〉,《中國小說排行榜》(2004年6月),頁40-41。
    公仲:〈論新世紀新移民小說的發展〉,《小說評論》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頁152-159。
    王春林:〈戰爭中人性與命運的裂變──關於張翎長篇小說《勞燕》〉,《百家評論》2019年第5期(2019年10月),頁67-79。
    王彪:〈與歷史對話──新歷史小說論〉,《文藝評論》1992年第4期(1992年8月),頁26-32。
    王麗:〈以新歷史主義解讀小說《金山》〉,《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期(2011年10月),頁152-154。
    司方維:〈論張翎小說中的溫州書寫〉,《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3期(2012年6月),頁19-22。
    石恢:〈新歷史小說與新歷史小說辨〉,《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2000年2月),頁47-50。
    石曉楓:〈莫言中短篇小說裡的鬼魅敘事〉,《清華中文學報》第22期(2019年12月),頁297-329。
    石曉楓:〈幽冥時空書寫的現世意涵——中國後新時期小說中的南方女鬼〉《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20年第1期(2020年8月),頁92-101。
    朱育穎:〈由「藻溪」到「大洋」:張翎小說中的水意象〉,《皖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2012年6月),頁110-114。
    朱景冬:〈魔幻現實主義是什麼?〉,《聯合文學》107期(1993年9月),頁178-179。
    池雷鳴:〈加拿大華人文化涵化的歷史軌跡──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金山》〉,《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2015年10月),頁52-60。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一)〉,《傳記文學》第86卷第3期(2005年3月),頁4-21。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二)〉,《傳記文學》第86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8-70。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二)〉,《傳記文學》第86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8-70。
    何卓倫:〈「似真感」、歷史敘述與文學自信 ——以張翎小說《勞燕》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2020年4月),頁42-48。
    何康莉:〈進入《勞燕》的三個維度:個人・性別・文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9年第1期(2019年3月),頁93-99。
    何蜀:〈文藝作品中與歷史上的中美合作所〉,《書屋》第7期(2002年7月),頁72-76。
    何蕊伊:〈張翎小說《勞燕》中的女性書寫〉,《世界文學評論(高教版)》2019年第2期(2019年8月),頁125-129。
    吳淑鳳、許順昇:〈「無名英雄・英雄無名:探索情報作戰的歷史」座談會會議紀實〉,《國史研究通訊》第一期(2011年12月),頁63-74。
    吳淑鳳:〈軍統局對美國戰略局的認識與合作開展〉,《國史館館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147-174。
    周政保:〈交錯的彼岸:歷史與人性的故事〉,《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5期(2001年6月),頁39-40。
    周瑉佳:〈「亡靈隔空對話」──《勞燕》的敘事新法〉,《東吳學術》2019年第4期(2019年7月),頁73-79。
    南航:〈十年積累的噴發──張翎訪談錄〉,《文化交流》,2007年第4期,頁18-20。
    洪小夏:〈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合作所論析〉,《抗日戰爭研究》第3期(2007年8月),頁59-87。
    洪天國:〈告別邊緣文學──從張翎交錯的彼岸說起〉,《全國新書目》2001年第4期(2001年4月),頁17。
    洪嘉琦:〈對被侮辱與被損害女性的懺悔錄──《勞燕》「死魂靈」敘事的深層意義〉,《北方文學》2019年第20期(2019年7月),頁24、26。
    范宜如:〈疫病書寫的鏡像與反思──張翎《一路惶恐:我的疫城紀事》〉,《國文天地》第427期(2020年12月),頁120-123。
    徐學清:〈貞操觀和性強暴:論勞燕〉,《華文文學》2019年第1期(2019年2月),頁61-66。
    徐遲〈現代化與現代派〉,《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第2期(1982年4月)。
    高俠:〈文化交錯時空中的「族性栽植」──論張翎小說的歷史敘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5年第3期(2015年9月),頁72-77。
    張帥:〈言說・身份・寬恕──《勞燕》中女性的創傷記憶與療傷書寫〉,《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2020年6月),頁50-55。
    張娟、張翎:〈海外視角下的「中國故事」寫作──海外華文作家張翎訪談錄〉,《寫作》,2020年第1期(2020年2月),頁59-67。
    張娟:〈虛構死亡:張翎近年來的敘事轉向與文本策略〉,《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253期(2020年2月),頁18-26。
    張翎、木葉:〈任何一個概念或主義都不能撼動我〉《上海文化》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頁114-127。
    張翎、王紅旗:〈以「死魂靈」男性敘事書寫戰爭廢墟上崛起的女性傳奇——從張翎的《陣痛》《勞燕》談起(上)〉,《名作欣賞》2018年第19期(2018年7月),頁99-104。
    章怡虹、周春英:〈精神原鄉與基因來源──論溫州文化對張翎小說的影響〉,《當代文壇》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頁96-99。
    莫言:〈兩座灼熱的高爐──加西亞・馬爾克斯和福克納〉,《世界文學》1986年第3期(1986年6月),頁298-299。
    莫言:〈戰友重逢〉,《長城》2012年第11期;莫言:〈拇指銬〉,《鍾山》1998年第1期;莫言:〈枯河〉,《北京文學》1985年第8期。
    許詠淩:〈寄寓/際遇:論張翎《望月》、《交錯的彼岸》、《郵購新娘》之跨國敘事〉,《有鳳初鳴年刊》2017年13期(2017年5月),頁260-273。
    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評話語〉,《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2007年第3期,(2007年4月),頁345-363。
    陳思和:〈當代文學中的文化尋根意識〉,《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1986年12月),頁24-33。
    陳國球:〈文學與文學史的斷裂與賡續──《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總序〉,《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3期(2020年2月),頁1-20。
    陳智德:〈「遺忘」與「反遺忘」:香港文學遺忘史的幾個側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6卷2期(2018年6月),頁7-34。
    陳進金:〈戴笠與忠義救國軍〉,《國史館館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108-109。
    陳福民:〈向無名者敞開的歷史書寫──關於張翎的《金山》及海外華文文學寫作〉,《南方文壇》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頁22-23。
    喬家才:〈中美合作所功不可沒〉,《中外雜誌》,第34卷第6期-第35卷第1期(1983年12月、1984年8月)。
    彭貴昌:〈歷史祛魅、英雄重構與身份追尋——論北美新移民文學的戰爭書寫〉《湘潭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2020年5月),頁146-151。
    斐可權:〈抗日戰爭中「中美技術合作所」的貢獻〉,《傳記文學》,第38卷第6期(1981年6月),頁43-48。
    斐可權:〈戰時中美情報合作〉,《中外雜誌》第33卷第4期(1984年4月),頁65-68。
    湯俏:〈從差異角度論海外華文作家的中西文化感受──以嚴歌苓和張翎為例〉,《東吳學術》2020年第2期(2020年3月),頁94-102。
    湯俏:〈從差異角度論海外華文作家的中西文化感受——以嚴歌苓和張翎為例〉,《東吳學術》2020年第2期(2020年3月),頁94-102。
    程光煒:〈重建中國的敘事──《紅旗譜》、《紅日》和《紅巖》的創作策略〉,《南方文壇》2002年第3期(2002年5月),頁21-26。
    程國君、劉雪娥:〈修辭、語境與敘事策略──新移民文學抗戰敘事的史料化傾向與意義建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2020年9月),頁65-74。
    費雲文:〈中美合作抗日秘錄(一)〉,《中外雜誌》第35卷第2期(1984年3月),頁14-20。
    費雲文:〈諜海秘辛〉,《中外雜誌》,第33卷第6期-第34卷第2期(1983年6、7、8月)。
    須文蔚:〈不斷熔舊鑄新的小說家--評張翎《死著》與《心想事成》〉,《文訊》第382期(2017年8月),頁150-153。
    須文蔚:〈翱翔在稻田海軍上空的燕子、星星與風──張翎《勞燕》導讀〉,《文訊》第396期(2018年10月),頁103-107。
    黃瑤:〈想像戰爭,建構「真實」──從《勞燕》看「後革命」語境中非親歷者的戰爭書寫〉,《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2018年9月),頁92-100、169。
    黃錦珠:〈社會的九彎十八拐──讀張翎《死著:張翎中篇小說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224期(2017年8月),頁46-47。
    楊飛:〈被誤讀的中美合作所〉,《文史博覽》2013年01期,(2013年12月23日),頁26-27。
    鄒建軍:〈從原鄉、異鄉到世界──新移民小說中三重地理空間的跨界書寫〉,《華文文學》2009年第6期(2009年12月),頁39-45。
    廖淑芳:《台灣文學史長編17:探索的年代──戰後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及其發展》(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裴可權:〈抗日戰爭中「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貢獻〉,《傳記文學》第38卷第6期(1981年6月),頁43-48。
    趙映林:〈歷史的誤讀──一個真實的中美合作所〉,《傳記文學》第105卷第5期(2014年11月),頁38-48。
    趙稀方:〈歷史,性別與海派美學──評張翎的《郵購新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32-34。
    趙穎超:〈戰爭・女人・人性──《勞燕》的三重主題〉,《世界文學評論(高教版)》2018年第2期(2018年12月),頁136-139。
    趙璵:〈戴笠與稻田海軍〉,《傳記文學》(第91卷,第4期)(2007年10月),頁4-30。
    劉俊:〈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頁94-109。
    劉俊:〈論北美華人文學中的故土歷史和個人記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9期(2014年10月),頁89-94。
    劉容雁:〈回首漫漫淘金路-論張翎《金山》中的移民書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5年9卷第1期(2015年3月),頁89-103。
    慕江偉:〈戰爭敘事的探索及其突破──論張翎《勞燕》的抗戰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1期(2019年1月),頁212-219。
    鄧又平:〈簡析「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美國研究》第3期(1988年6月),頁26-39。
    鄧珊珊:〈戰爭中的女性與女性的戰爭──評張翎小說《勞燕》〉,《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頁524-527、538。
    鄭仰恩:〈什麼是「拯救」?〉,《新使者雜誌》第43期(1997年12月),頁38-41。
    謝金嬌:〈《勞燕》:男性敘述下的女性故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2020年4月),頁63-68。
    韓宇瑄、伊藝飛:〈論《勞燕》對「抗戰書寫」的突破與創新〉,《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2019年9月),頁61-67。
    羅蓀、曉立:〈黎明時刻的一首悲壯史詩〉,《文學評論》第3期(1962年6月),頁99-109。
    羅蓀:〈最生動的共產主義教科書〉,《文藝報》第3期(1962年)。
    饒芃子、蒲若茜:〈新移民文學的嶄新突破──評華人作家張翎「跨越邊界」的小說創作〉,《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頁65-70。
    四、 學位論文
    Yu Shen(沈于,或譯沈愚),"SACO: An Ambivalent Experience of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95.
    李蓉:《張翎小說論》(合肥: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李燕妮:《跨文化與女性書寫──張翎小說研究》(寧波:寧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肖向明:《幻魅的現代想像──論中國現代作家筆下的「鬼」》(廣州:中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林芳:〈在「他者」中建構 ——張翎小說中的「牧師」形象研究在他者中建構〉,(廣州:暨南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清:《女性主義視域下張翎小說的女性形象》(南昌: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翁嘉伶:《在邊緣凝望:張翎小說的離散書寫與女性敘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張亞莉:《異域守望者的女性言說──論張翎小說的女性書寫》(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郭坤英:《論張翎小說中的女性書寫》(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楊婷婷:《論北美新移民女作家張翎的歷史敘事》(無錫:江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楊琴:《張翎小說歷史書寫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鄭青君:《跨文化視野下張翎小說的歷史敘事》(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謝金嬌:《論張翎小說中的女性生命困境書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顧芳羽:《主體性的覺醒與再生──張翎「郵購新娘」系列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學位論文,2017年)。
    五、 其他
    David Seamon,“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in Anne Buttimer and David Seamon (ed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0),pp.162-164.
    Stuart Hall, “Cultru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1990) pp.222-237.
    [美]杜彬斯氏(Charles G.Dobins):〈中國神祕的人物──戴笠將軍與中美合作所〉,《大公報上海版》第2版(1945年3月29、30日)。
    [美]貝樂利(I.F.Bylerly):〈貝樂利談戴將軍〉,《申報上海版》第2版(1946年6月18日)。
    [美]理查・特普斯卓(Richard Terpstra):〈理查・特普斯卓(Richard Terpstra)先生訪問紀錄〉,收錄自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張力校訂:《稻田海軍──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美方人員訪問記錄(初稿)》(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年),頁104。
    [美]陳瑞琳:〈戰爭,讓女人無法走開──解讀張翎的長篇新作〉《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檢索日期:2021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ocwwa.org/index.php/work-publish2/book-review/328-2017-12-28-05-51-03。
    [美]菲力浦・韋格納(Phillip E. Wegner)著,程世波譯:〈空間批評:批評的地理、空間、場所與文本性〉,收錄於[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等著,閻嘉編:《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美〕艾蘭・普瑞德(Allan Richard Pred)著、許坤榮譯:〈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公司,1994年)。
    [美]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華: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頁223-238。
    [美]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頁227-269。
    [法]沙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存在主義即是人文主義〉,摘自陳鼓應:《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頁300-326。
    水華導演:《在烈火中永生》(北京: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
    石曉楓:〈世道艱難,有女匍匐──張翎《陣痛》中的女性經驗〉,《銅鐘經典講座》(2016年8月7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22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onzhongclassic/posts/1131898766875595/。
    朱元鴻:〈正義與寬恕之外:戰爭、內戰與國家暴行之後的倫理〉,摘自汪宏倫:《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7月),頁349-392。
    何群導演:《紅岩》(北京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委宣傳部,1999年)。
    呂芳上:〈序言〉,收錄於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業務》(臺北:國史館,2011年)。
    李歐梵:〈序:歷史與記憶──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的開幕詞〉,《墨痕深處 : 文學、歷史、記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3。
    汪宏倫:〈把戰爭帶回來!重省戰爭、政治與現代社會的關聯〉,摘自汪宏倫:《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7月),頁1-34
    林勇,〈故土難捨鄉音難改:旅加華裔女作家張翎回鄉省親記〉,《澳門早報》2013年4月3日A4版。
    林富士:〈釋「魅」〉,摘自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109-134。
    陳眾議:〈論魔幻現實主義的民族淵源〉,摘自柳鳴九編:《未來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臺北:淑馨出版社,1990年),頁382-413。
    張力:〈關於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歷史記憶與論述〉,收錄於《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年10月),頁205-221。
    張羽:〈《紅岩》出版大事記〉,收錄於錢振文:《紅色的發酵──紅岩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頁233-237。
    張翎、楊翠:〈見識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張翎、楊翠談《勞燕》〉,《Openbook閱讀誌》,檢索日期:2021年2月9日,取自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8916。
    莊紅勝導演:《戰爭讓女人走開》(上海:上海電影製片廠,1987年)。
    莫言:〈寫作就是回故鄉〉,《交錯的彼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7月),頁1-4。
    陳芳明:〈他們又回來開放〉《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周末書房)(2018年10月6日)。
    傅小平:〈張翎:「人」真是個叫我驚歎不已的造物〉,《中國作家網》(2020年8月6日),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chinawriter.com.cn/talk/2016/2016-05-20/272840.html。
    傅小平:〈張翎:「人」真是個叫我驚歎不已的造物〉《作家資訊網──中國作家網》(2016年5月20日),檢索日期:2021年4月18日,取自http://www.ln-job.com/talk/2016/2016-05-20/272840.html。
    傅仁慧、楊汝城、唐毓春執導:《紅岩》(四川: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1984年)。
    須文蔚:〈巧焉動容,視通萬里:張翎小說中令人驚嘆的想像力〉收錄於[加]張翎:《死著:張翎中篇小說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7年)頁4-8。
    黃子平:〈第七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及專家推薦獎作品〉作品評介,《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檢索日期:2021年7月27日,取自http://redchamber.hkbu.edu.hk/tc/winners/7th/result。
    楊益言:〈我從集中營出來──瓷器口集中營生活回憶〉,重慶《國民日報》(1949年12月29日)。
    趙浚凱、孫小光執導:《烈火紅岩》(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重慶廣播電視集團,2010年)。
    劉德彬:〈還歷史真面目〉,收錄於錢振文:《紅色的發酵──紅岩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頁215-220。
    蔣雲龍:〈《紅岩》的真,歷史為證〉,《人民日報》(2021年4月6日),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81.cn/big5/yd/2021-04/06/content_10017189.htm。
    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江姐》(1964年)。
    戴瑤琴:〈21世紀20年北美華文文學:新變與挑戰〉,《中國作家網》(2020年8月6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805/c433141-31811525.html。
    戴瑤琴:〈新變與挑戰〉,《文藝報》第4版(2020年10月9日)。
    鍾文音:〈捨不下那場火光絢麗的蛾子〉《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周末書房)(2019年5月4日)。
    鐘林:〈我從渣滓洞逃了出來〉,重慶《國民日報》(1949年12月29日)。
    中央通訊社:〈中美所成員 禁與中國人談戀愛〉,《台灣英文新聞》(2011年10月6日),檢索日期:2021年11月8日,取自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1727914。
    〈抗戰女傑何若梅 接受美國獎章 昨在寓所舉行給獎禮〉,《大公報上海版》第3版(1945年11月18日)。
    〈軍管會將向全國全世界控訴 烈士五百餘人慘烈犧牲 逃離重慶前屠殺政治犯 蔣匪幫罪行滔天!〉,《大公報上海版》第2版(1949年12月15日)。
    〈焦屍橫陳遍野,旁觀的人眼淚盈眶,生還的人悲憤欲絕〉,《大公報重慶版》第2版(1949年12月3日)。
    〈屍親昨赴魔窟,又認出忠骸廿多具,八個月的嬰兒認出來了,他有什麼罪也慘遭毒手〉,《大公報重慶版》第2版(1949年12月6日)。
    〈「中美合作所」名稱怎麼來的〉,《大公報重慶版》第3版(1949年12月12日)。
    〈重慶十烈士就義〉,《大公報上海版》第1版(1949年12月28日)。
    〈「世界華文文學的『溫州現象』——張翎、陳河小說研究工作坊」主題研討會在溫州大學成功召開〉,《溫州大學人文學院》(2019年11月22日),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2日,取自 http://hum.wzu.edu.cn/info/1012/21735.html。
    〈作家張翎:「童年和故鄉是我創作的基礎」〉,《南方日報》(2018年4月12日),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8-04/12/c_129848194.htm。
    〈張翎長篇小說《金山》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家網》(2009年8月12日),檢索日期: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09/2009-08-12/75515.html。
    〈中國小說學會2017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揭曉〉,《中國作家網》(2018年1月29日),檢索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129/c403994-29793533.html。
    《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檢索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redchamber.hkbu.edu.hk/tc/winners/7th/result;〈新浪好書榜2017年度十大好書〉,《新浪讀書》,檢索日期:2021年3月28日,取自http://book.sina.com.cn/zt_d/top/2017/。
    〈張翎《勞燕》獲2017當代》長篇小說論壇年度最佳〉,《中國出版集團公司》(2018年1月25日),檢索日期:2021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cnpubg.com/publish/2018/0125/38000.shtml。
    〈華僑華人「中山文學獎」情況介紹〉,《中山網》(2019年11月19日),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zsnews.cn/zhuanti/index/view/cateid/530/id/627650.html。
    〈第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及專家推薦獎作品〉,《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取自http://redchamber.hkbu.edu.hk/tc/winners/3rd/jur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