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至翰 |
---|---|
論文名稱: |
初探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2012發展歷程及參與者角色分析 Explorative Stud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e Role of the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教育課程方案 、環境教育參與者 、陽明山國家公園 |
英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articipants,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之目的在於整合現有環境教育資源並進一步發揮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功能,其發展始於2010年。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法,旨在以環境教育的觀點,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背景與模式、影響因素以及各關鍵參與者的角色和功能。研究者以兩年半的時間,實際參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並藉由參與觀察、文件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文件資料包含會議記錄、計畫報告書及研究札記等;訪談對象則涵括非正規環境教育途徑的供給者與中介者。
透過歸納整理,研究者將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歷程區分為三個時期:課程奠基期、課程發展期及課程實作期。而各時期則分別以建構課程基礎、設計課程內容以及發展實作課程為主要核心工作。在探究影響課程方案發展的關鍵因素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環境教育法》的實施極為重要,不僅催生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同時也引導其發展方向。而在課程方案的發展模式部分,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較似於Hungerford & Peyton(1986)所提出的環境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但加入了情境分析與人員培力等工作。其特色在於設計課程方案內容前,先建構環境教育綱領以及概念階層架構以作為課程發展的方針和內容架構,並導入多元人力來協助完成課程方案。而就陽明山國家公園而言,此課程方案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使其得以密切的與正規環境教育管道相互合作,同時也進一步協助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另外,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歷程中,環境教育參與者主要以專家學者、陽明山國家公園從業人員以及課程設計人員為主。其中,專家學者主要扮演供給者的角色,負責統籌規劃與提供專業諮詢;陽明山國家公園從業人員主要扮演中介者角色,發揮政策推廣、溝通協調等功能;而課程設計人員亦扮演中介者角色,主要從事教學設計與課程行銷等工作。透過分析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緣起背景與發展脈絡,檢視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探討歷程中關鍵參與者的角色功能與其互動模式,期本研究之成果可作為其他國家公園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時的參考。
Established in 2010,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at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EEPYNP) is dedicated to bringing awareness of nature preservation to the general public via a specially designed curriculum. Here,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core curriculum, key personnel and program objectives that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EEPYNP. During the course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was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EEPYNP and this research involved personal observations, document analys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revealed several critic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EPYNP, which including: 1) the progressive steps taken during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curriculum, 2) the influence of related environmental laws and 3) the role of key personnel in the execution of EEPYNP. First of all, the curriculum at EEPYNP has undergone several phases of development. Its outlines were originally sketched out by designated committee members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the EEPYNP. Following careful review of the initial plan, the course contents were subsequently desig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urriculum was further improved by incorporating advanced teaching techniques. Secondl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EPYN. Finally, a group of committee member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ise were recruited to establish EEPYNP. This committee consisted of environmental experts,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the Park and curriculum designers. Environmental experts played the role of “providers”, and were in charge of overall planning by offering professional advice.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playe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policies and coordinating the work. Curriculum designers also played an intermediary role, and were in charge of course design, teaching, and program marketing.
Moreover, the author has also found several unique features of EEPYNP. Its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were laid dow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us, although there is a great similarity between EEPYNP and the program proposed by Hungerford & Peyton, the EEPYNP curriculum has several additional strengths, such as situational analyses, and staff empowerment.
In summary,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several key parameters governing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EEPYNP that ma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establishment of related programs in other national parks in Taiwan.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內政部(1985)。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8)。97年至100年國家公園中程計畫。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營建署(1994)。臺灣地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實施現況。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1996)。營建政策白皮書。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作者: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臺北:高點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2004)
王鑫(1986)。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與環境教育系統規劃研究報告。臺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鑫(1988)。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活動設計。臺北: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王鑫(1991)。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與環境教育系統規劃研究報告。臺北: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李隆盛(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臺北︰師大書苑。
汪靜明(1989)。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環境教育季刊,4,15-22。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43。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2009)。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載於臺灣鮭魚與櫻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科會、臺灣海洋大學主辦。
汪靜明(2010a)。陽明山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2010b)。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整合暨環境教育推廣計畫99年度期末報告書。臺北: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11a)。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2011。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靜明(2011b)。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整合暨環境教育推廣計畫100年度期末報告書。臺北: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12a)。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整合暨環境教育推廣計畫101年度期初報告書。臺北: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12b)。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基地之評估服務建議書。臺北: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林永發、燕琍婷等(2012)。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發展推動實務。載於汪靜明主編:2012臺灣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35-274。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 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玲(2009)。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推動情形。發表於2009全國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發展研討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林淑芬(2011)。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系統性課程方案規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研究所,彰化縣。
周震歐(1989)。陽明山國家公園兒童、殘障者解說規劃研究報告。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臺北市。
周儒(2001)。環境教育理想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載於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校園環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7-42。臺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2002)。環境教育的最佳服務資源—自然中心。臺灣教育,615,2-14。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臺中都會區為例。臺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
洪致文(2009)。池南自然教育中心創設歷程之夥伴關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
姚如芬(2001)。從學校本位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數學教師成長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1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5-208。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章小謙、杜成憲(2005)。中國課程概念從傳統到近代的演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90,65-74。
張文平(2011)。環境教育的中國模式。企業社會責任月刊,30,26-27。
陳文典(2001)。生活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示例。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郭育任(2010)。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暨步道牌誌、摺頁設計報告。臺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教育部社教司(1989)。臺灣地區公立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社(78)字第14589號函。
陳昭明(1990)。龍鳳谷、硫磺谷遊憩區解說設施細部規劃設計報告。彰化縣: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黃玉琳(1989)。國家公園學童環境教育活動設計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臺中市。
黃玉琳(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學童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手冊。臺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游登良(1994)。國家公園:全人類的自然襲產。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楊冠政、楊榮祥、呂光洋、石再添(1985)。墾丁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系統規劃。屏東縣: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嘉芸(2012)。初探陽明山生態學校建構與環境教育發展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冠妙(2004)。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祥通(2002)。九年一貫數學教學模組的開發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21-S-415-002)。嘉義: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蔡惠民(1985)。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潘慧玲編(2003)。教育研究的途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新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藍天平(2011)。太魯閣國家公園西寶環境教育中心推動環境教育營隊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研究所,花蓮。
蕭清芬(2000)。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之願景。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8,88-92。
魏惠娟(1997)。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惠娟(2005)。方案規劃在成人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角色、矛盾與超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9,43-59。
英文部分
Armand, B. B. & Beverly, H. B. (2000). Basic Camp Management. North Martinsville, Indiana: American Camping Association.
Best, J. W. & Kahn, J. V. (2006). Research in education (10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Bloom, B. M.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The Mckay press.
Combs, P. H., Prosser, R. C. & Ahmed, M. (1973). New path to learning for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reswell, J. W. (199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nzin, N. K. ed (1970). Sociological Methods:A Sourcebook. Chicago: Aldine.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199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2002). Education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7th ed). New York:Longman.
Gold, R. L. (1969).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 In G. I. McGall & J. L. Simmons (Ed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reading (pp.30-39). Mass: Addison-Wesley.
Goldschmid, B., & Goldschmid, M. L. (1972). Modular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 Service No. ED061158)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86).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03). 2003 United Nations List of Protected Areas. UK: 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
Jeffs, T. & Smith, M. K. (2005). Informal Education:conversation democracy & learning (3rd ed). Nottingham: Educational Heretics Press.
Long, F. J, & Arnold, M. B. (1995).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s. Fort Worth,TX: The Dryden Press,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Maccoby, E. & Maccoby, N. (1954). The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 In: G. Lindzey(Ed.)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2nd ed.).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New Forest National Park Educators’ Forum. (2010).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in the new forest national park. Hampshire: New Forest National Park Educators’ Forum.
Norland, E. (2005). The Nuances of Being "Non": Evaluating Nonformal Education Programs and Settings.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108,5-12.
Simkins, T. (1977).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some critical issu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onographs.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
Tashakkori, A. & Teddlie, C. (1998).Mixed Methodology. Thousand Oaks, CA:Sage.
Tight, M. (1996). Key concept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ondon: Routledg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9). Terminology of Audlt Education. Paris: UNESCO.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相關法規
立法院(1972)。「國家公園法」,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六月十三日總統(61)臺統(一)義字第878號令制定公布全文30條。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行政院81環字36451號函核定。
立法院(2002)。「終身學習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100125210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23 條。
立法院(2010)。「環境教育法」,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五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900137311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26 條。
行政院環保署(2011)。「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二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署綜字第 1000046543C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9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