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冠潔
論文名稱: 真實.虛幻--身體風景意象創作論述
指導教授: 林仁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真實虛幻身體風景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遊走真實與虛幻的邊境」的創作風格是筆者一直以來的創作方向,本創作論述以「身體風景」意象為系列主題,展現這表象世界裡的無數身體。筆者試圖在風景自然中找出身體意象,並從宇宙論式的角度來檢視身體,將身體視為一個小宇宙,從中探索它與大宇宙之間的相互關聯,進而回歸內在自我,重新審視自己,以最真誠的態度來進行創作。一直以來,筆者都在找尋一種真正的自由與釋放,所以不斷的旅行,藉由旅行釋放心靈、開拓視野,尋求在固有模式外的自由。不斷遊走之後,才發現生活與創作,一直在真實與虛幻的邊境中穿梭徘徊。

    本文撰寫分六章,各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說明創作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在創作研究動機裡,明確說明創作主題「遊走真實與虛幻的邊境」,以及「身體風景」的發展。第二章:以創作理論基礎做為創作的支架論述,從真實與想像開端、以「遊走幻境」做哲學探索,呈現東西方的虛實意象,加以藝術裡的幻象表現來說明。第三章:針對個人創作理念進行論述,探討心象思維的真實、身體的風景意象、自然與女體的幻化,以及繪畫創作哲學思想…等對個人繪畫創作的影響。第四章:討論筆者創作的內容與形式,主要創作的媒材與技巧。第五章:作品圖像閱讀,分析並配合圖片說明,可以從本章理解筆者每一幅創作作品的理念及創作內容形式。第六章: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Abstract

    Keywords: reality, illusion, body, scenery

    The style of “Traveling around the edge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has long been the author’s direction of cre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image of “body scenery”. There are countless bodies in the surface of this world. The author tried to point out the images of body from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to survey them from the aspect of cosmology. The body was regarded as a tiny universe which was explored the mutual relation to the giant universe. The author came back to her inner self to re-monitor herself so as to create art works in the most sincere manner. For ages, the author had been traveling constantly to seek the real freedom and release out of the fixed mode. Then, the author figured out fondly what she had been looking for was lingering about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There were six chapters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each of which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indicated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scale and meth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s, “traveling around the edge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and “body scenery” were also precisely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ed the support of the main thesis, which is based on creation theories. It started with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explored philosophically by traveling around illusion, and indicated the illusion shown in the virtual and real image in Asia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in art.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treated, according to her own creation theory, the effect of the reality of mind thinking, the image of body scenery, the illusion of nature and female body and the philosophy of drawing creation on individual drawing. The forth chapter talked about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media and skills of her main creation. The fifth chapter was to read the works by analyzing and reading the illustrations with the paintings. The readers can realize the author’s reasons and intention while creating every single work. Finally,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gav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目 次 誌謝⋯⋯⋯⋯⋯⋯⋯⋯⋯⋯⋯⋯⋯⋯⋯⋯⋯⋯⋯⋯⋯⋯⋯⋯⋯⋯⋯⋯⋯⋯⋯⋯⋯⋯⋯⋯⋯⋯⋯⋯⋯⋯⋯⋯⋯⋯⋯⋯⋯⋯ vii 中文摘要⋯⋯⋯⋯⋯⋯⋯⋯⋯⋯⋯⋯⋯⋯⋯⋯⋯⋯⋯⋯⋯⋯⋯⋯⋯⋯⋯⋯⋯⋯⋯⋯⋯⋯⋯⋯⋯⋯⋯⋯⋯⋯⋯⋯⋯⋯ viii 英文摘要⋯⋯⋯⋯⋯⋯⋯⋯⋯⋯⋯⋯⋯⋯⋯⋯⋯⋯⋯⋯⋯⋯⋯⋯⋯⋯⋯⋯⋯⋯⋯⋯⋯⋯⋯⋯⋯⋯⋯⋯⋯⋯⋯⋯⋯⋯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5 第四節 創作研究實踐方法 ⋯⋯⋯⋯⋯⋯⋯⋯⋯⋯⋯⋯⋯⋯⋯⋯⋯⋯⋯⋯⋯⋯⋯⋯⋯⋯⋯⋯⋯⋯⋯⋯⋯6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 第一節 真實與想像 ⋯⋯⋯⋯⋯⋯⋯⋯⋯⋯⋯⋯⋯⋯⋯⋯⋯⋯⋯⋯⋯⋯⋯⋯⋯⋯⋯⋯⋯⋯⋯⋯⋯⋯⋯⋯⋯⋯9 第二節 遊走幻境⋯⋯⋯⋯⋯⋯⋯⋯⋯⋯⋯⋯⋯⋯⋯⋯⋯⋯⋯⋯⋯⋯⋯⋯⋯⋯⋯⋯⋯⋯⋯⋯⋯⋯⋯⋯⋯⋯⋯12 第三節 東方的虛實意象⋯⋯⋯⋯⋯⋯⋯⋯⋯⋯⋯⋯⋯⋯⋯⋯⋯⋯⋯⋯⋯⋯⋯⋯⋯⋯⋯⋯⋯⋯⋯⋯⋯⋯17 第四節 西方藝術裡的幻象表現⋯⋯⋯⋯⋯⋯⋯⋯⋯⋯⋯⋯⋯⋯⋯⋯⋯⋯⋯⋯⋯⋯⋯⋯⋯⋯⋯⋯⋯21 第五節 小結 ⋯⋯⋯⋯⋯⋯⋯⋯⋯⋯⋯⋯⋯⋯⋯⋯⋯⋯⋯⋯⋯⋯⋯⋯⋯⋯⋯⋯⋯⋯⋯⋯⋯⋯⋯⋯⋯⋯⋯⋯⋯⋯26 第三章 創作理念探討 第一節 創作源起 ⋯⋯⋯⋯⋯⋯⋯⋯⋯⋯⋯⋯⋯⋯⋯⋯⋯⋯⋯⋯⋯⋯⋯⋯⋯⋯⋯⋯⋯⋯⋯⋯⋯⋯⋯⋯⋯⋯⋯⋯27 第二節 心象思維的真實 ⋯⋯⋯⋯⋯⋯⋯⋯⋯⋯⋯⋯⋯⋯⋯⋯⋯⋯⋯⋯⋯⋯⋯⋯⋯⋯⋯⋯⋯⋯⋯⋯⋯⋯31 第三節 身體的風景意象 ⋯⋯⋯⋯⋯⋯⋯⋯⋯⋯⋯⋯⋯⋯⋯⋯⋯⋯⋯⋯⋯⋯⋯⋯⋯⋯⋯⋯⋯⋯⋯34 第四節 自然與女體的幻化⋯⋯⋯⋯⋯⋯⋯⋯⋯⋯⋯⋯⋯⋯⋯⋯⋯⋯⋯⋯⋯⋯⋯⋯⋯⋯⋯⋯⋯⋯⋯⋯⋯38 第五節 小結 ⋯⋯⋯⋯⋯⋯⋯⋯⋯⋯⋯⋯⋯⋯⋯⋯⋯⋯⋯⋯⋯⋯⋯⋯⋯⋯⋯⋯⋯⋯⋯⋯⋯⋯⋯⋯⋯⋯⋯⋯⋯⋯⋯⋯⋯41 第四章 創作實踐 第一節 創作內容的選擇⋯⋯⋯⋯⋯⋯⋯⋯⋯⋯⋯⋯⋯⋯⋯⋯⋯⋯⋯⋯⋯⋯⋯⋯⋯⋯⋯⋯⋯⋯⋯⋯⋯⋯⋯⋯42 第二節 創作形式的分析⋯⋯⋯⋯⋯⋯⋯⋯⋯⋯⋯⋯⋯⋯⋯⋯⋯⋯⋯⋯⋯⋯⋯⋯⋯⋯⋯⋯⋯⋯⋯⋯⋯⋯⋯44 第三節 創作媒材的運用⋯⋯⋯⋯⋯⋯⋯⋯⋯⋯⋯⋯⋯⋯⋯⋯⋯⋯⋯⋯⋯⋯⋯⋯⋯⋯⋯⋯⋯⋯⋯⋯⋯⋯⋯46 第五章 作品圖像閱讀⋯⋯⋯⋯⋯⋯⋯⋯⋯⋯⋯⋯⋯⋯⋯⋯⋯⋯⋯⋯⋯⋯⋯⋯⋯⋯⋯⋯⋯⋯⋯⋯⋯⋯⋯⋯⋯⋯⋯48 作品 一 ⋯⋯⋯⋯⋯⋯⋯⋯⋯⋯⋯⋯⋯⋯⋯⋯⋯⋯⋯⋯⋯⋯⋯⋯⋯⋯⋯⋯⋯⋯⋯⋯⋯⋯⋯⋯⋯⋯⋯⋯⋯⋯⋯⋯⋯⋯49 作品 二 ⋯⋯⋯⋯⋯⋯⋯⋯⋯⋯⋯⋯⋯⋯⋯⋯⋯⋯⋯⋯⋯⋯⋯⋯⋯⋯⋯⋯⋯⋯⋯⋯⋯⋯⋯⋯⋯⋯⋯⋯⋯⋯⋯⋯⋯⋯51 作品 三 ⋯⋯⋯⋯⋯⋯⋯⋯⋯⋯⋯⋯⋯⋯⋯⋯⋯⋯⋯⋯⋯⋯⋯⋯⋯⋯⋯⋯⋯⋯⋯⋯⋯⋯⋯⋯⋯⋯⋯⋯⋯⋯⋯⋯⋯⋯52 作品 四 ⋯⋯⋯⋯⋯⋯⋯⋯⋯⋯⋯⋯⋯⋯⋯⋯⋯⋯⋯⋯⋯⋯⋯⋯⋯⋯⋯⋯⋯⋯⋯⋯⋯⋯⋯⋯⋯⋯⋯⋯⋯⋯⋯⋯⋯⋯53 作品 五 ⋯⋯⋯⋯⋯⋯⋯⋯⋯⋯⋯⋯⋯⋯⋯⋯⋯⋯⋯⋯⋯⋯⋯⋯⋯⋯⋯⋯⋯⋯⋯⋯⋯⋯⋯⋯⋯⋯⋯⋯⋯⋯⋯⋯⋯⋯55 作品 六 ⋯⋯⋯⋯⋯⋯⋯⋯⋯⋯⋯⋯⋯⋯⋯⋯⋯⋯⋯⋯⋯⋯⋯⋯⋯⋯⋯⋯⋯⋯⋯⋯⋯⋯⋯⋯⋯⋯⋯⋯⋯⋯⋯⋯⋯⋯56 作品 七 ⋯⋯⋯⋯⋯⋯⋯⋯⋯⋯⋯⋯⋯⋯⋯⋯⋯⋯⋯⋯⋯⋯⋯⋯⋯⋯⋯⋯⋯⋯⋯⋯⋯⋯⋯⋯⋯⋯⋯⋯⋯⋯⋯⋯⋯⋯57 作品 八 ⋯⋯⋯⋯⋯⋯⋯⋯⋯⋯⋯⋯⋯⋯⋯⋯⋯⋯⋯⋯⋯⋯⋯⋯⋯⋯⋯⋯⋯⋯⋯⋯⋯⋯⋯⋯⋯⋯⋯⋯⋯⋯⋯⋯⋯⋯58 作品 九 ⋯⋯⋯⋯⋯⋯⋯⋯⋯⋯⋯⋯⋯⋯⋯⋯⋯⋯⋯⋯⋯⋯⋯⋯⋯⋯⋯⋯⋯⋯⋯⋯⋯⋯⋯⋯⋯⋯⋯⋯⋯⋯⋯⋯⋯⋯60 作品 十 ⋯⋯⋯⋯⋯⋯⋯⋯⋯⋯⋯⋯⋯⋯⋯⋯⋯⋯⋯⋯⋯⋯⋯⋯⋯⋯⋯⋯⋯⋯⋯⋯⋯⋯⋯⋯⋯⋯⋯⋯⋯⋯⋯⋯⋯⋯62 作品 十一 ⋯⋯⋯⋯⋯⋯⋯⋯⋯⋯⋯⋯⋯⋯⋯⋯⋯⋯⋯⋯⋯⋯⋯⋯⋯⋯⋯⋯⋯⋯⋯⋯⋯⋯⋯⋯⋯⋯⋯⋯⋯⋯⋯⋯⋯63 第六章 結論 ⋯⋯⋯⋯⋯⋯⋯⋯⋯⋯⋯⋯⋯⋯⋯⋯⋯⋯⋯⋯⋯⋯⋯⋯⋯⋯⋯⋯⋯⋯⋯⋯⋯⋯⋯⋯⋯⋯⋯⋯⋯⋯⋯⋯⋯65 第一節 創作發現⋯⋯⋯⋯⋯⋯⋯⋯⋯⋯⋯⋯⋯⋯⋯⋯⋯⋯⋯⋯⋯⋯⋯⋯⋯⋯⋯⋯⋯⋯⋯⋯⋯⋯⋯⋯⋯⋯⋯⋯66 第二節 自我期許⋯⋯⋯⋯⋯⋯⋯⋯⋯⋯⋯⋯⋯⋯⋯⋯⋯⋯⋯⋯⋯⋯⋯⋯⋯⋯⋯⋯⋯⋯⋯⋯⋯⋯⋯⋯⋯⋯⋯⋯67 圖 錄⋯⋯⋯⋯⋯⋯⋯⋯⋯⋯⋯⋯⋯⋯⋯⋯⋯⋯⋯⋯⋯⋯⋯⋯⋯⋯⋯⋯⋯⋯⋯⋯⋯⋯⋯⋯⋯⋯⋯⋯⋯⋯⋯⋯⋯⋯⋯⋯⋯⋯⋯68 參考書目 ⋯⋯⋯⋯⋯⋯⋯⋯⋯⋯⋯⋯⋯⋯⋯⋯⋯⋯⋯⋯⋯⋯⋯⋯⋯⋯⋯⋯⋯⋯⋯⋯⋯⋯⋯⋯⋯⋯⋯⋯⋯⋯⋯⋯⋯⋯⋯⋯82

    參考書目

    本論文參考書目依年代順序排列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著,蘇友貞 譯。《心智生命》。臺北市:立緒文化。 2007。
    余秋雨 著。《藝術創造論》。臺北市:天下文化。2006。
    鮑桑葵(Bernard Bosanquet) 著,彭盛 譯。《美學史》。臺北縣:華立文化。2005 。
    李潤基 著, 金京善、李貞嬌譯。《希臘羅馬神話之旅》。臺北市:遠流出版。2005。
    谷川 渥 著,許菁娟 譯。《幻想的地誌學》。臺北市:邊城出版。 2005 。
    謝玲玲 著 。《母體與土地衍發的意象》。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2005。
    丹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著,傅雷 譯。《藝術哲學》。臺中市:好讀出版。 2004。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著,吳枚,甯延明 譯。《裸藝術》。臺北縣:桂冠圖書。 2004。
    余蓮(Francois Jullien)著,林志明、張婉真 譯。《本質或裸體》。臺中市:好讀出版。 2004。
    凱西.馬奇迪歐(Cathy A. Malchiodi)著,陳麗芳譯。《靈魂調色盤》。臺北市:生命淺能文化。 2003。
    朱伯雄 著。《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03。
    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著,章明儀 譯。《心智與自然》。臺北市:商周出版。2003 。
    張光琪 撰文。《馬格利特》。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03。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著,廖月娟譯。《旅行的藝術》。臺北市:先覺出版社。 2002。
    劉思量 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2001 。
    甄巍 著。《現代美術》。香港:三聯書局。 2001 。
    朱光潛 著。《西方美學史》上、下卷。臺北市:頂淵文化。2001。
    佛西朗(Henri Focillon)著,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1。
    王蓮瞱 著。<超現實主義-出入於夢境、無意識與現實的幻覺意象>,《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美術學系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2001 。
    曾長生 著。《超現實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00。
    常若松 著。《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0。
    黛安‧艾克曼 著,莊安祺譯。《Deep Play心靈深戲》。臺北市:時報文化。2000。
    黃海鳴 著。《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2000。
    班.羅傑斯(BEN Rogers) 著,《巴斯卡》蔡淑惠 譯。臺北市:麥田出版。2000。

    E.H.Gombrich 原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1998。
    陳淑華 著。《油畫材料學》。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8。
    劉思量 著。《藝術心理學— 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 1998。
    何懷碩 著。《創作的狂狷》。臺北市:立緒文化。 1998。
    張法 著。《中西美學與文化思維》。臺北市:淑馨出版。1998。
    珍‧羅伯茲 著,王季慶 譯。《心靈的本質》。臺北市:方智出版。 1997 。
    琳達‧洛克林 著(Linda Nochlin),游惠貞 譯。《女性,藝術與權力》。臺北市:遠流出版。 1995 。
    琳達‧尼德 著(Lynda Nead),侯宜人 譯。《女性裸體》。臺北市:遠流出版。 1995 。
    瑪麗‧安‧考斯 編(Mary Ann Caws),林明澤,羅秀芝 譯。《超現實主義與女人》。臺北市:遠流出版。 1995 。
    何政廣 著。《歐美現代美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4。
    鄭金川 著。《梅格─龐帝的美學》。臺北市:遠流出版。 1993。
    伍至學 主編。哲學雜誌《季刊.第四期》《從現代到後現代》。臺北市:業強出版。 1993。
    林鬱 主編。《尼采語錄》。臺北市:智慧大學出版。1992。
    陸蓉之 著。《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2。
    劉思量 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2 。
    安海姆‧魯道夫(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粲 譯。《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1992 。
    黃海雲 著。《從浪漫到新浪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1。
    羅瑞(Bates Lowry) 著,杜若洲 譯。《視覺經驗》。臺北市:雄獅文化。1991。
    黃海鳴 著。《從 身體 到 城市 的閱讀》。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1990。
    郭繼生 著。《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市:書林出版, 1990。
    叔本華 著,林建國 譯。《意志與表象》。臺北市:遠流文化。1989。

    喬治‧森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 著,王濟昌 譯。《喬治‧森塔亞納美學箋註》。臺北市:金楓出版。 1987。
    丹青藝叢編委會。《當代美學論籍》。臺北市:丹青圖書。 1987。
    林同華 著。《中國美學史論集》。臺北市:丹青圖書。 1986。
    陳兆復 著。《中國美研究》。臺北市:丹青圖書。 1986。
    宗白華 著。《美從何處尋》。臺北縣:元山書局。 1985。
    黃錦鋐 著。《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 1985。
    余培林 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 1985。
    傅抱石 著。《中國繪畫理論》。臺北市:里仁書局。 1985。
    徐復觀 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84。
    熊秉明 著。《關於羅丹-日記擇抄》。臺北市:雄獅圖書。 1984。
    安海姆‧魯道夫(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圖書。198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