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鈺琳 Huang, Yu-Lin |
---|---|
論文名稱: |
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研究 The Study of Tainaner Ensemble’s “Shakespeare Unplugged” |
指導教授: |
陳芳
Chen, Fang |
口試委員: | 朱宏章 汪俊彥 陳芳 |
口試日期: | 2021/12/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莎士比亞 、改編 、跨文化 、台南人 |
英文關鍵詞: | Shakespeare, adaptation, intercultural, Tainaner Ensemble |
研究方法: | 主題分析 、 深度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6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於文化交流密切、頻繁之今日,「跨文化劇場」、「跨文化改編」早已成為東西方學術研究關注的議題。本文以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作品為題,探討統攝在「不插電」的整體概念下,劇團所為之改編策略。自導演編排調度、舞美設計、情節結構、語言運用、角色形塑等層面,討論系列劇作於遵循原著經典的脈絡下,為何及如何進行改編、改編版本的戲劇內涵,以及原著文化至標的文化所為之調整。
本研究主要從二面向進行資料耙梳,一是從劇團發展策略之角度,分析台南人劇團之領導理念和方針,以了解其面對改編之中心思想;二是從莎士比亞不插電劇目相關研究之角度,探討文化跨度之於戲劇詮釋的影響。跨文化戲劇主要橫跨文化、戲劇與文學三大領域,本論文以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主張的四大跨文化表現解釋文化流動現象;巴維(Patrice Pavis)的跨文化劇場分類及羅(Jacqueline Lo)和吉伯特(Helen Gilbert)所提出的「三橢圓圖」,檢視戲劇在改編後的屬性及文化轉譯。並以赫全(Linda Hutcheon)《改編理論》(A Theory of Adaptation)提出的六何法為檢視改編戲劇之方向,討論不同背景對於文學的側重和解讀。
研究成果發現:於形式上,本系列作品皆承襲台南人劇團捨繁入簡的態度實踐「不插電」之概念;內涵層面因考量社會文化及目標觀眾之喜好,多著墨人物心理的發展變化,且容納諸多議題於戲劇中,如速食愛情、性別、毒品、生命意義、倫常、欲念追求等。表現手法多以幽默、詼諧的口吻將嚴肅的議題輕描淡寫,安排丑角、節奏輕快的音樂使戲劇氛圍不致太過沉重。語言詮釋部份從《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反覆出現大段生僻難懂的念白,至《馬克白》、《維洛納二紳士》調整語言,臺詞兼顧文學性和表演性。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不插電」體現本土化、在地化之改編策略,特別是語言之運用,可謂塑造了莎劇臺灣化的風貌。
Today, with close and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 “intercultural theater” and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have long been the issues of concer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cademic studies. The thesis takes the Tainaner Ensemble “Shakespeare Unplugged” series of works as the topic to discuss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heater under the overall concept of “Unplugged”. Aiming at the arrangement made by the directors, set design, plot structure, language use, role modeling, etc., the thesis explores how to adapt the play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classic and dramatic connotations that the plays intend to convey after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from the original culture to the target culture.
This research mainly analyzes the materials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heater, to analyze the leadership and policy of Tainaner Ensemble to understand its central ideas in the face of adaptation;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transition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Shakespeare's unplugged plays. Intercultural theater mainly crosses the three fields of culture, play, and literature. This thesis uses the four cross-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dvocated by Richard Schechner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fluidity; Patrice Pavis’ s intercultural theatrical classification, Jacqueline Lo and Helen Gilbert’s “Proposed Model for Interculturalism"to examine the attributes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s of plays after adaptation. In addition, Linda Hutcheon's “A Theory of Adaptation” proposes the “6W” approach as a direction for examining the adaptation of plays, discussing the empha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in terms of form, the series inherits the Tainaner Ensemble's attitude of “unplugged”; the implied meaning is that due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preferences of the target audienc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y are mostly described. There are many issues included in the play, such as instant love, gender, drugs, the meaning of life, morality, and the pursuit of desire. The expressions are mostly humorous and witty to make light of the serious issues, arranging clowns and lively music to keep the drama atmosphere from being too heavy.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rang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and Hamlet, where large passages of incomprehensible and difficult speech repeatedly appear, to Macbeth and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where the language is adjusted and the lines are both literary and performative. “Shakespeare Unplugged” by Tainaner Ensemble reflects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of loc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use of language, which can be said to have shaped the Taiwanese style of Shakespeare's theater.
一、 中文
王友輝等著。2017。《如此台南人:台南人劇團30年紀念冊》。臺北:台南人劇團。
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布羅凱特著,胡耀恆譯。1994。《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
朱生豪。1996。《維洛那二紳士》。臺北:世界書局。
------。1996。《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世界書局。
------。1996。《哈姆雷特》。臺北:世界書局。
方平。2001。《麥克貝斯》。臺北:木馬文化。
------。2001。《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芳慧。2012。《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阮珅。2003。《維羅納二紳士》。臺北:木馬文化。
何欣。1987。《西洋文學史(中冊)》。臺北:五南圖書。
耿一偉。2008。《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臺南:台南人劇團。
梁文菁編著。2016。《與莎士比亞同行:著述、演繹、生活》。臺北:網路與書出版。
孫惠柱。2006。《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臺北:書林出版。
陳芳。2019。《莎戲曲與跨文化劇場》。臺北:師大出版中心。
紀蔚然。2008。《誤解莎士比亞》。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藍凡。1992。《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
威廉.莎士比亞著,方平譯。2001。《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木馬文化。
台南人劇團。2009。《維洛納二紳士》節目冊。臺南:台南人劇團。
------。2009。《維洛納二紳士》節目冊。臺南:台南人劇團。
------。2005。《哈姆雷》節目冊。臺南:台南人劇團。
------。2004。《羅密歐與茱麗葉》節目冊。臺南:台南人劇團。
董健、馬俊山。2018。《戲劇藝術十五講(修訂版)》。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
司。
彼得.布魯克著,耿一偉譯。2008。《空的空間》。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顏元叔。1997。《莎士比亞通論: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莎士比亞原著,彭鏡禧譯注。2001。《哈姆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梁實秋。1999。《哈姆雷特》。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1999。《羅密歐與朱麗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1999。《維洛那二紳士》。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藍劍虹主編。2006。《戲劇事2:導演和表演專題》。臺南:台南人劇團。
杰里米.芒迪著,李德鳳譯。2007。《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
版社。
廖玉如。2008。〈空的空間:彼得.布魯克的《哈姆雷特的悲劇》與呂柏伸的《哈姆
雷》研究〉。《成大中文學報》23:126。
沈玲玲。2004。《台南人劇團經營、發展與作品評析之研究:1987-2004》。臺南:國
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隆。2013。《臺灣劇團於境外演出之行銷研究――以台南人劇團於第八屆華文戲劇節
演出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凱薇。2012。《「從古典文學到現代音樂劇」――談台南人劇團中文音樂劇《木蘭少
女》中花木蘭之角色分析與塑造》。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
郭旂玎。2007。《教習劇場中演教員角色之探討――以【台南人劇團】製作為例》。臺
南: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俐如。2016。《中土化《馬克白》:四個演出研究》。臺北: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比較文學博士論文。
游若婕。2018。《台南人劇團2016作品《Solo Date》劇中科技融入演出之探討》。臺
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甯郁翔。2016。《音樂性與統合「聲體」:台南人劇團《安蒂岡妮》之體動表演》。臺
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舒涵。2012。《論析跨文化劇場之理論與實踐――以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愛
與恨》與臺灣歌仔戲《彼岸花》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崇閔。2019。《台南人劇團《Re/turn》視覺符號分析》。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劉雯怡。2017。《西方古典劇本的東方新詮釋――《哈姆雷特》於台灣表演團體為例》。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賴美君。2007。《表演藝術品牌形塑之策略研究――以台南人劇團為例》。臺南:國立成
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家榆。2018。《以基進女性主義觀點析論台南人劇團《木蘭少女》劇中人物》。臺
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玉玲報導。2009-03-05。維洛納二紳士 人狗大拚場。聯合報/C2版/北市綜合新聞。
二、 英文
Antonin Artaud. 1997. Theatre and its Double. New York: Grove Press.
John MacAloon. 1984. Olympic Games and the Theory of Spectacle in Modern
Societies.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Linda Hutcheon. 2006. A Theory of Adaptation. London: Routledge.
Pavis Patrice. 2006.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 2005. 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Richard Schechner. 2013. 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 2004. Performance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Jan Kott. 1974. Shakespeare Our Contemporary. New York: The Norton Library.
Jacqueline Lo & Helen Gilbert. 2002. Toward a Topography of Cross-Cultural
Theatre Praxis TDR: The Drama Review 46(3),31-
53.DOI:10.1162/105420402320351468
三、 網路資料
台南人劇團簡介。http://www.tainanjen.org.tw/history.htm。讀取日期:2020年12月
16日
呂柏伸(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與莎士比亞同工。https://reurl.cc/dxv09D。讀取日
期:2021年7月20日。
【立德路2號 How ART You】20180930 ―台南人劇團―呂柏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OoZXiBbC0。讀取日期:2021年7月20
日。
【記者季星/翻譯虞舒洋】〈韓國「歐巴」,再賣一次 韓國人怎麼發展音樂劇〉(2014-
07-03/南方周末)。https://reurl.cc/emZxOx。讀取日期:2021年7月20日。
【文 廖佩玲/影音 甘政國 李政達/台北報導】〈因為這個原因 韓國積極發展音樂劇〉
(2018-07-31/鏡週刊)。https://reurl.cc/ARzqOe。讀取日期:2021年7月20日。
臺灣莎士比亞資料庫《羅密歐與茱麗葉》導演創作構想。
http://shakespeare.digital.ntu.edu.tw/shakespeare/view_record_other_file.php?
Language=ch&Type=rf&rid=TNE2004ROM048。讀取日期:2020年09月23日。
STOMP - Out Loud - FULL 45min foot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5T8y8bCJ4。讀取日期:2021年8月31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3506/。讀取日期:2020年09月08日。
每週看戲俱樂部「馬克白」演後討論會。http://mjkc.tw/?p=2367。讀取日期:2021年
10 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