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煌熙
論文名稱: 國中編班方式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6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編班方式學習動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的普及,造成就學人口的急劇膨脹。為謀師資、財力與教學設備的配合,教育體制乃由早先的「基本型態」演變為「班級型態」(註1)。在班級型態「大量教育」(rass education)的教學方式下,教師所面對的不是個別學生,而是班級團體,因而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編班方式,有縱的編班(vertical grouping),也有橫的編班(horizontal grouping),或為同質編班(homogenous grouping),或為異質編班(heterogeneous grouping)等,林林總總,可謂紛雜(註2)。
    屬於同質編班之一的能力分班(ability grouping)是各種編班方式中最具爭論性,且引起學者研究興趣的一種。根據美國教育百科全書的記載,一九二○年代與一九三○年代有許多研究用來比較能力分班與混合編班的結果;一九五七年蘇俄發射史潑尼克衛星之後三年內,便有一百十五篇關於能力分班的研究被列入教育索引上(註3),可是正如夏特(E.M.Sattar)所指出,過去半世紀來能力分班是美國教育制度中一項爭論最多的問題(註4),有關能力分班的研究並不都認為這種編班方式有利,萊特斯楝(J.W. Wrightstone)在一九六八年探討了支持與反對能力分班的研究後,認為能力分班的威效迄未定論(註5)。美國教育百科全書也指出對於能力分班的研究有利與不利的發現大約相等,迄無絕對的結論(註6)。據此可見,能力分班實為當前編班問題爭論的焦點。
    教育活動之存在,本以促成學童之健全發展為目的;編班方式為學校組織的重要部分(註7),其所加諸教學對象的影響自不能予以忽略。高肯漢(F0 Guggenhein)指出,編班問題在今天的教育研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註8)。因此,就實際影響與理論與教育與理論研究而言,能力分班之得失頗有加以探討的必要。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