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如芳 |
---|---|
論文名稱: |
吧城華人公館檔案:《公案簿》之婚姻案件探析 A Study of Marriage Cases in the Chinese Council of Batavia Archives Series “Gong An Bu” |
指導教授: | 邱炫煜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吧城華人 、公案簿 、婚姻案件 、婚姻糾紛 |
英文關鍵詞: | the Chinese in Batavia, Gong An Bu, marital affairs, marital disput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47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跨越18、19世紀的吧城華人公館檔案之《公案簿》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的婚姻案件。吧城華人公館檔案又稱「吧國公堂檔案」,為現存「唯一」的海外華人自治與司法檔案,而它數量最多、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三大特點,堪稱「海外華人檔案之最」。這批文件裡,《公案簿》佔了總數的四分之一,是檔案中最主要的部份。
婚姻的締結,是各種社會關係的基礎,本研究依據《公案簿》一至十二輯的檔案內容,探討華人社會中的婚姻案件。藉由案件紀錄所呈現的婚姻糾紛、審理結果,進一步了解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吧達維亞華人的婚姻制度、婚姻糾紛的原因,以及訴請離婚的成立與否。吧城華人社會所施行的婚姻制度,融合原鄉中國傳統的結婚禮俗與荷蘭當局下的婚姻法律概念。婚姻糾紛的敘述,最普遍可見於訴請離婚的案件,離婚訴請人男女皆有,以女性居多。申訴離婚的原因通常是丈夫無法負擔家計、丈夫羞辱或毆打妻子、夫或妻在外另結新歡等。而公堂的審理婚姻案件的依據,本於《大清律例》及華人社會習慣法,並參照荷蘭殖民政府的法規作出判決。雖有「勸和」結案,但判決分離的案件愈至後期有逐步增多之勢。從夫、妻在審判過程扮演的角色,公堂上審案官員所考量的因素,及判決結果等等,對照當時清廷統治下的中國社會,吧城華人可謂掌握了較高的婚姻自主權,在落地生根異鄉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海外華人風貌。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marital affairs during the 18th to 19th century in Batavia recorded in the Gong An Bu of the Chinese Councils of Batavia archives Series. Marriage is the cornerstone of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By examining their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reasons of the marital dispute, and the factors that had influenced the ruling of divorce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values and beliefs held by the Chinese in Batavia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to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marriage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in Batavia combined the Chinese wedding traditions with the legal concepts of marriage implemented by the Dutch colonial authoriti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marital disputes,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filed for divor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en. Husband unable to support the family, husband humiliating or abusing the wife, or either husband or wife committing infidelity were all the common reasons for divorce. Although there were cases closed with the judges dissuading the couples from divorce, the rate of divorce determination escalated especially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ime.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Chinese in Batavia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degree of autonomy in matrimony compared to those Chinese mainlanders ruled by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also shows that as a result of living separate lives, the Chinese in Batavia had developed a unique culture of their own by blending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Indonesian culture under Dutch rule.
(一) 吧城華人公館檔案叢書
1. ﹝荷﹞包樂史、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一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2. 袁冰淩、﹝法﹞蘇爾夢校注,《公案簿》(第二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3. 聶德寧、侯真平、﹝荷﹞包樂史、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三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4. 侯真平、聶德寧、﹝荷﹞包樂史、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四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5. 吳鳳斌、﹝荷﹞陳萌紅、﹝荷﹞包樂史、聶德寧校注,《公案簿》(第
五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6. ﹝荷﹞包樂史、劉勇、聶德寧、侯真平、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六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7. 聶德寧、侯真平、﹝荷﹞包樂史、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七輯),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8. 侯真平、吳鳳斌、﹝荷﹞包樂史、聶德寧校注,《公案簿》(第八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9. 吳鳳斌、﹝荷﹞包樂史、聶德寧、侯真平校注,《公案簿》(第九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10. ﹝荷﹞包樂史、聶德寧、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十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11. 聶德寧、吳鳳斌、﹝荷﹞包樂史校注,《公案簿》(第十一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12. ﹝荷﹞包樂史聶德寧、吳鳳斌校注,《公案簿》(第十二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二) 相關專書
1. 戴鴻琪,《印尼華僑經濟》,臺北:海外,1956。
2.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北:中華書局,1958。
3.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印尼華僑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61。
4. 立法院僑政委員會編,《印尼華僑問題參考資料》,臺北:立法院僑政委員會,1967。
5. 鄭學稼,《印尼史》,臺北:黎明文化,1977。
6. 張燮,《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
7.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華僑史資料選輯組,《晚清海外筆記選》,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8. 楊建成主編,《華僑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9. (清)姚雨薌原纂,(清)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近代中國史料叢刋,臺北:文海,1987。
10. 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1. 陳以令,《印尼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9。
12. 王雲五、傅緯平主編,陳顧遠著,《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第8版。
13. 劉海年、楊一凡主編,鄭秦、田濤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丙編 第一冊 大清律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14. ﹝荷﹞包樂史著,莊國土等譯,《吧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15. 傅吾康主編,蘇爾夢、蕭國健合編,《印度尼西亞華文銘刻彙編》(上
下冊),星加坡南洋學會、巴黎法國遠東學院、巴黎羣島學會出版,
1997。
16. 包樂史,《巴達維亞的華人公堂或理事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17.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8.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9. 蔡仁龍,《印尼華僑與華人概論》,香港:南島出版社,2000。
20. ﹝荷﹞包樂史、吳鳳斌,《吧城公館檔案研究 18世紀末吧達維亞唐人社會》,廈門:廈門大學,2002。
21. 李學民,《印尼華僑史(古代至1949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 黃昆章,《印尼華僑史(1950年至2004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 郭松義、定宜莊,《清代民間婚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4. ﹝荷﹞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著,楊立新、冷杉譯,《苦澀的結合: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齣離婚戲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5. 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6. 吳鳳斌、聶德寧、謝美華編纂,《雅加達華人婚姻─1772-1919年吧城唐人成婚注冊簿》,廈門:廈門大學,2010。
27. 陳瑛珣,《清代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8. 馬慧玥,《中國法律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以雅加達華人社區為對象》,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三)期刊論文
1. 李玄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幾種現象〉,《史學集刊》,1944,第4
期,頁 1-19。
2. 許雲樵,〈開吧歷代史記〉,《南洋學報》,1953,第9卷,第1輯,頁
1-63。
3. 許雲樵,〈吧國公堂與華僑史料〉,《南洋學報》,1955,第11卷,第2
期,頁 17-22。
4. 葉霞翟,〈中國婚姻制度的演變〉,《思想與時代》,1963,第102期,
頁20-23。
5. 阮昌銳,〈中國婚姻制度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1984,頁141-179。
6. 傅榮珂,〈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之變遷〉,《嘉義農專學報》,1996,第47期,頁137-150。
7. 郭松義,〈清代婚姻關係的變化與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第2期,頁39-49。
8. 聶德寧,〈“吧國公堂”檔案〉,《歷史檔案》,2000,第3期,頁129-132。
9. 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締結過程中的衝突考察〉,《史學月刊》,2001,第5期,頁116-123。
10. 聶德寧,〈吧國公堂檔案之《公案簿》述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第3期,頁53-58。
11. 聶德寧,〈包樂史教授與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檔案文獻資料的蒐集與運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第3期,頁71-77。
12. 陳萌紅著,沈燕清譯,〈在中國傳統與荷蘭殖民體制之間:19世紀巴達維亞的華人婚姻〉,《南洋資料譯叢》,2004,第2期,頁66-73。
13. 紀宗安、顏麗金,〈試析吧國華人公堂的盟神審判》,《東南亞研究》,2004,第3期,頁66-71。
14. 陳瑛珣,〈吧城華人「公案簿」與閩南人在東南亞的經濟行為〉,《僑光技術學院通觀洞識學報》,2004,第3期,頁63-75。
15. 賴貴三,〈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典藏印尼華僑「吧國公堂」檔案
暨匾聯木牌考釋校記〉,《國文學報》2004,第35期,頁213-241。
16. 聶德寧,〈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吧城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係——以
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檔案為中心的個案分析〉,《南洋問題研究》,
2005,第2期,頁36-43。
17. 陳宗仁,〈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訪問瑣記〉,《國家圖書館館訊》,2006,第1期,頁29-34。
18. 聶德寧,〈吧城華人公館檔案文獻及其研究現狀〉,《南洋問題研究》,2006,第4期,頁63-70。
19. 沈燕清,〈吧城華人公館檔案之《戶口名簿》與《新客簿》述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第2期,頁72-78。
20. 趙文紅,〈1619-1928年間巴達維亞華人社會的民事審判程式初探〉,《華
僑華人歷史研究》,2007,第3期,頁47-53。
21. 馬建霞,〈淺談伊斯蘭法婚姻制度〉,《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第7
期,頁13-14 。
22. 紀宗安、張雪,〈18—19世紀吧城華人婚姻狀況研究——《公案簿》婚
姻案件探析(上)〉,《世界華僑華人研究》,2008,第1輯,頁27-48。
24. 紀宗安、張雪,〈18—19世紀吧城華人婚姻狀況研究——《公案簿》婚姻案件探析(下)〉,《世界華僑華人研究》,2009,第2輯,頁11-24。
25. 聶德寧,〈衝突與相容:荷印吧城華人遺產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以巴達維亞華人公館《公案簿》檔案為例〉,《南洋問題研究》,2009,第4期,頁41-48。
26. 黃挺,〈早期僑批業運營的幾個問題——以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的記載為中心〉,《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第2期,頁26-32。
27. 翁頻、水海剛,〈巴達維亞華人孤貧養濟院美惜甘初探—以《公案簿》為中心〉,《歷史教學》,2010,第24期,頁45-58。
28. 李永強、馬慧玥,〈吧達維亞華人公堂法律適用的原則與法律程序〉,《南都學壇》,2012,第32卷,第3期,頁90-94。
29. 劉永連,〈從吧城唐番通婚看中外文化衝突與融合─以吧城華人公館檔案資料為基礎〉,《暨南史學》,2012,第七輯,頁220-244。
30. 邱炫煜,〈吧城華人公館《公案簿》的內容特色與史料價值評析〉,《史匯》,2012,第16期,頁31-43。
(四)會議論文
1. 聶德寧,〈《公案簿》檔案中有關吧城華人與當地民族關係的若干案例分析〉,《"東南亞民族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福建:中國東南亞研究會,2003。
2. 賴貴三,〈「公堂寶案薪傳遠,流裔遺珍辨鏡新」──從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所藏印尼華人「吧國公堂」匾聯碑記與檔案探論移民史實〉,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東西方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3. 黃挺,〈巴城華人公館《公案簿》所見早期僑批業的運營〉,澳門大學、澳門歸僑總會、澳門緬華互助會、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主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verseas Chinese and Sino-Western Cutural Exchanges,2007。
4. 包樂史,〈“過去的聲音:公館檔案告訴我們什麼?”〉,暨南大學:第四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2009。
5. 城山智子,〈18—19世紀亞洲長程貿易的制度與效能:以吧達維亞公館公案簿為例〉,中央研究院: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五)學位論文
1. 張雪,《18-19世紀吧城華人社會婚姻狀況研究—《公案簿》婚姻案件
分析》,廣州:暨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7。
2. 陳勤,《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吧達維亞華人社會狀況—以吧國公
堂檔案《公案簿》第1至5輯經濟案件為析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專門史,碩士論文,2008。
3. 鄒涵芳,《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巴達維亞華人家庭生活管窺—以《公
案簿》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9。
4. 馬強,《吧城華人的中國文化認同─以《公案簿》為中心》,廣州:暨
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5. 尹境佑,《海外華族的轉變-以吧達維亞《公案簿》為例》,臺中:東
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六)外文文獻
1. H. F. Mecnair,The Chinese Abroad,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
2. Ebing, Ewald,Batavia-Jakarta,1600-2000: a bibliography, Leiden, 2000.
3. Leonard Blusse & Chen Menghong, The archives of the Kong Koan of Batavia, Leiden: Boston: Brill,2003.
4. Geoff Wade, Chines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Java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as reflected in the Batavian Kong Koan(公館) records.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 2007, 1, 116-137.
(七)電子資料
1.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智文化,2007。
2. Friends of the Kong Koan Archives(現已移除):
http://www.kongkoan.org/index.html(2011.3.28點閱)
3. 廈門大學 東南亞研究中心:
http://nanyang2.xmu.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08
(2014.2.1點閱)
4. Leide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History:
http://www.hum.leiden.edu/history/staff/blusse.html(2014.3.1點閱)
5. Friends of the Kong Koan Archive foundation:
http://www.kongkoan.nl(2014.3.20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