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童馨如
TONG,HSIN-ZU
論文名稱: 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
指導教授: 李志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0
中文關鍵詞: 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2下載:9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所要討論的面向有二,一是蒲松齡的身體對《聊齋誌異》文本創作的影響,二是《聊齋誌異》文本中的身體對敘事所產生的影響,利用身體作為考察的中心,並借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對蒲松齡創作《聊齋誌異》的敘事思維和敘事藝術作一更深入且集中的探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藉助對蒲松齡詩、文集與《聊齋誌異》文本的細讀和歸納,對《聊齋誌異》的敘事藝術與旨趣作一清晰的勾勒,從而建構蒲松齡的創作思維,並借用具跨學科視野的理論支持,利用「身體」作為通孔,重新解讀蒲松齡對於自我身體、身分以及文化的認同,進而對《聊齋誌異》所反映的「世界隱喻」作出解讀。
    本文從「文本外的身體」對敘事的影響考察起,在作為基礎的第二章中透過對蒲松齡詩、詞、文、雜箸等考察,說明蒲松齡透過對飢餓和疾病來觀察自我身體,並以醫藥學來建構對於身體的認知。而蒲松齡喜以「病」的意象譬喻說明自己的懷才不遇,表現其對自我身體的認同嵌和於現實的政治權力結構之中,梳爬理解蒲松齡之「孤憤」,以作為本論文論述之基礎。第三章則梳爬文言小說書寫傳統對身體想像的傳統,說明「集文言小說之大成」的《聊齋誌異》,如何從志怪書寫傳統和傳奇書寫傳統中雜揉繼承和創新,從文化和敘事傳統的面向上,理解《聊齋誌異》所繼承的對於身體的想像和書寫方式,以稍補全其敘事背後的文化傳統。在第四章中,則討論「文本內的身體」對敘事的影響,以身體變異事件所形成的敘事模式及其特點作為討論的中心,建構出《聊齋誌異》敘事中身體存在的基本意義:雖然蒲松齡於《聊齋誌異》中揭示了種種擁有身體後的困境,然而卻也可見其對於「人身」的重視,突顯這「文本內的身體」在志怪敘事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主要討論「文本外的身體」,第三、第四章則對「文本內的身體」之構成和存在意義表現作一解析。第五章主要關注的是文本內身體在交往性面向上的表現,建構較為全面的身體敘事研究,藉由解構「文本內的身體」對現實社會中權力結構關係的隱喻,理解「文本外的身體」透過敘事所建立的「世界圖景」。《聊齋誌異》婚戀、教化和刺貪刺虐與反映科舉不公之弊主題故事,展現作者對於自身所處的現實社會文化的觀察和反思,透過對於「文本內身體」在敘事上所表現出的特點的梳爬,最終要理解的,乃是創作者透過敘事所呈現的對自我身分的認同。
    《聊齋誌異》作為蒲松齡的「孤憤」之作,在敘事中建構對於自我身分的認同,也展現其對現實社會文化的隱喻及獨特的世界圖景。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聊齋誌異》敘事研究之開展 2 二、以「身體」為中心的研究取徑嘗試 4 第二節 文獻探究 6 一、《聊齋誌異》的研究 6 (ㄧ)全觀式的研究 6 (二)主題式的研究 8 二、身體理論與古典小說研究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5 一、研究方法 15 二、研究範圍 1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1 第二章 蒲松齡對自我身體的認知和想像 25 第一節 蒲松齡對自我身體的觀察和認知 26 一、對自我身體的觀察:飢餓與疾病 27 (一)飢餓 30 (二)疾病 32 二、 對自我身體的認知:醫藥之學 34 (一) 釋疾之道 36 (二) 用藥之方 38 第二節 蒲松齡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譬喻 42 ㄧ、良馬、美玉與鴻鵠:對自身的肯定和期許 43 (ㄧ)良馬美玉 44 (二)鴻鵠之志 47 二、病鯉病鶴:懷才不遇的悲憤 49 (ㄧ)病鯉暴鰓,飛鴻鎩羽:懷才不遇 50 (二)「伶仃」病鶴:知己情節 53 (三)病瘠瞿曇:命定思想 54 第三章 文言小說書寫傳統中的身體敘事與《聊齋誌異》 57 第一節 志怪書寫敘事傳統中的身體敘事與《聊齋誌異》 59 一、志怪書寫對身體想像的思維基礎 60 (一)形神生滅觀 61 (二)神化思維與氣化宇宙論 64 二、志怪書寫傳統中多重的身體想像與《聊齋誌異》 67 (一)志怪書寫傳統中多重的身體想像途徑 67 (二) 志怪書寫傳統中的怪異身體敘事與《聊齋誌異》 70 第二節 傳奇書寫敘事傳統中的身體敘事與《聊齋誌異》 74 一、傳奇書寫中的身體敘事特點 76 (一)強調身體在現世的交往性面向 76 (二)女性身體的朗現 79 二、傳奇書寫傳統的豔異身體敘事與《聊齋誌異》 81 (一)傳奇書寫傳統中豔異身體的功能 82 (二)《聊齋誌異》中豔異身體的敘事意義 84 第四章 《聊齋誌異》敘事中的身體事件與模式意義 87 第一節 身體改造與身體變形 89 一、身體改造 89 (一)身體改造模式 90 (二)《聊齋誌異》身體改造模式的敘事特點 92 二、身體變形 94 (一)身體變形模式 93 (二)《聊齋誌異》身體變形模式的敘事特點 100 第二節 離魂、還魂與借屍還魂 104 一、離魂 105 (一)離魂模式 105 (二)《聊齋誌異》離魂模式的敘事特點 109 二、還魂與借屍還魂 112 (一)還魂和借屍還魂模式 115 (二)《聊齋誌異》還魂和借屍還魂模式的敘事特點 120 第三節 身之禁錮與人身難得 124 一、身之禁錮 125 (一)《聊齋誌異》敘事中的身體困境 125 (二) 省略身體的敘事策略 131 二、人身難得 133 (一)身體的敘事特點:身體知覺構成的寫實性 134 (二)不可拋棄的身體:《聊齋誌異》敘事中身體的意義 137 第五章 《聊齋誌異》敘事中的身體形象與權力結構 143 第一節 《聊齋誌異》婚戀故事中的身體與性別論述 144 一、隱與顯:對男性與女性身體外貌的敘述與情欲 147 (一)在敘事中隱去的模糊男體 147 (二)在敘事中凸顯的豔絕女體 152 二、病與藥:男性與女性的身體形象與性別論述 158 (一)男性身體的「病弱」形象 159 (二)女性身體的「療救」形象 164 第二節 《聊齋誌異》教化故事中的身體與道德規訓 170 一、以儒家德性為準:男性身體與懲戒 171 (一)孝悌仁義:教育及男性身體的「德性化」 174 (二)善惡報應:懲戒男性身體的恫嚇手段 181 二、以父權倫理為準:女性身體的規訓 188 (一)家門之內:規訓女性身體的體現 190 (二)父權倫常:規訓女性身體的權力 199 第三節 《聊齋誌異》刺貪刺虐與反映科舉不公之弊故事中身體的受難形象與政治權力 209 一、天上人間總不公:人民身體的受難形象 210 (一)官虎吏狼:貪腐政權下的血肉飛濺 211 (二)嗒然自喪:不公科舉下的血淚控訴 220 二、虛幻的刑場:官吏的身體受難形象 226 (一)乞得逆賊頭:剝奪人身 227 (二)陰司之刑,慘於陽世:身體受難程度的加強 233 第四節 小節─《聊齋誌異》話語中的表述立場和身分認同 237 一、以男性儒家下層文人為中心的表述立場 238 二、「淪落久拚明主棄,一廛猶是太平民」的身分認同 241 第六章 結論 245 一、蒲松齡與《聊齋誌異》身體敘事指涉之密切關聯性 245 二、《聊齋誌異》敘事中對「人身」之價值意義的思考 246 三、蒲松齡透過《聊齋誌異》所表述的自我認同 247 附表 249 參考書目 257

    (ㄧ) 古籍(按成書年代排序)
    【宋】李昉 著:《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三會本)》,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松齡著,盛 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清】蒲松齡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選注:《聊齋編年詩集選注》,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編:《聊齋全集選注》,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
    【清】蒲松齡著:《聊齋誌異》,二十四卷抄本,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二) 今人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一、二集,山東:齊魯書社,1980、1981年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脞說》,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08年
    王 立:《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 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枝忠:《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王泰來:《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魂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申 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任孚先:《〈聊齋誌異〉藝術論》,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朱ㄧ玄編:《〈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安國梁:《〈聊齋〉釋真》,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厚基、韓海明:《人鬼妖狐的藝術世界:〈聊齋誌異〉散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晶:《歷史與文本的超越─小說價值學導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年
    杜正勝:《從眉壽倒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出版社,2005年)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代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台北:學生書局,2007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 宪:《文化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 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山東:齊魯出版社,1988年
    袁世碩、徐仲偉:《中國思想家評傳書: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馬瑞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瑞芳:《談狐說鬼第一書─跟馬瑞芳談〈聊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莫愁:《從聊齋誌異探討蒲松齡的思想視野》,台北:天山出版社,1985年
    葉舒實:《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1999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費振鍾:《中國人的身體與疾病──醫學的修辭及敘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明珠:《身體傳播》,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葛紅兵、宋 耕:《身體政治》,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張景樵:《聊齋誌異原稿考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68年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張 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權勢舉隅》,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盛瑞裕:《〈聊齋〉人物造形藝術研究》,湖北:武漢出版社,1991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辜美高、王枝忠:《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談》,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雷群明:《蒲松齡與聊齋誌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南:勗勉出版社,1978年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200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台北:臺灣商務書局,2006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
    劉階平:《聊齋手稿與鑄雪齋手抄本研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局,1999年
    韓田鹿:《漫說〈聊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謝有順:《身體修辭》,花城出版社,2003年
    謝有順:《文學身體學》,花城出版社,2004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樊和平:《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日)中野美代子著,劉禾山譯:《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日)淺野直彬著,傅賴會譯:《蒲松齡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迷》,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
    (英)肖恩‧斯威尼,伊恩‧霍德編,賈俐譯:《身體》(劍橋年度主題講座) ,華夏出版社,2006年
    (荷蘭)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美)彼得‧布魯克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美)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北京:海星出版社,2005年
    (美)特里‧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著,王杰、傅德根、姜永雄譯:《美學意識形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英)佛雷澤(J.G.Efazer):《金枝》,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Joanne Entwistle)著,郜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丹尼‧卡瓦拉羅著,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文化理論關鍵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亞倫‧強森(allen G.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等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美)亞倫‧強森(allen G.Johnson) 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出版社,2008年
    (美)雷克夫&詹森(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美)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陳新綠譯:《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法)蘇珊‧格朗(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 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初版五刷2007年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 著,沈力、謝石 譯:《性史》,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80年
    (英)斯威尼、霍德(Sean Sweeney、Ian Hodder)主編,賈俐譯:《劍橋年度主題講座──身體》,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美)約翰‧歐尼爾(John O’Neill) 著,張旭春 譯:《五種身體》,台北:弘智出版社,2001年
    (美)Daniel Punday:《Narrative Bodies:Toward a corporeal narratology》,Palgrave Macmillan出版,New York,2003年
    (法)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帝的最後書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7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1990年
    (英)布萊恩‧特納(BryanS. Turner)著,馬海良、趙國新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
    (英)Kathryn Woodward 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6年
    卡西勒:《人論》,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89年

    (三)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汪智超:《文學敘事中身體的變遷》,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林 允:《〈聊齋誌異〉鬼狐仙妖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 昶:《〈聊齋誌異〉之倫理評析》,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林慧咨:《〈聊齋誌異〉諷刺性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陳萍:《〈聊齋誌異〉婚戀故事中的士子形象》,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高莉:《〈聊齋誌異〉中的「官場現形記」》,山東:青島大學碩士學為論文,2007年)
    柯淑惠:《〈聊齋誌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柯玫妃:《蒲松齡〈聊齋誌異〉創作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俞嫻:《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崔相翼:《〈聊齋誌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76年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黃蔚蓉:《《情史》人鬼婚戀故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形變」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ㄧ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品雁:《〈聊齋誌異〉婚戀故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宜君:《搜「人」記─聊齋誌異的「文人」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蘇靖媚:《〈聊齋誌異〉僧道角色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 期刊論文

    王 平:〈二十世紀《聊齋誌異》研究述評〉,《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頁127~135
    王 立、王 琳:〈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討論會綜述〉,《十堰職業學院學報》2001年9月,頁80~82
    王 平:〈論《聊齋誌異》的敘事角度〉,《湽博學院學報》1999年4期,頁63~67
    王 平:〈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質疑─兼論《聊齋誌異》敘事的基本特徵〉,《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頁98~109
    王幼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創傷文本」〉,《中原華語文學報》,2008年4月,頁51~63
    史曉文、梁錦麗、呂玉亭:〈試論《聊齋誌異》中書生形象的蒼白性〉,《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第19卷第1期,2007年,頁88~91。
    朱迪光:〈古代中國人的夢想與抗爭──論古代文學中的再生與還魂〉,《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77~81
    安國梁:〈《聊齋誌異》的「難題求婚型」敘事模式〉,《十堰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27~31
    何天杰:〈《聊齋誌異》情愛故事與女權意識〉,《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頁150~155。
    何佳芳:〈敘事結構的勢能分析─以《聊齋誌異》為例〉,《中國語文》103卷1期,2008年7月,頁86~95
    李文慧、王恒展:〈論《聊齋誌異》中兩性角色的錯位〉,《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三期,頁5~14。
    李志孝:〈蒲松齡創作的倫理教化意識〉,《天水師專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2期第17卷(總第37期),頁45-47+69。
    李志孝:〈男權社會的女性生命本相──論《聊齋誌異》的婦女形象〉,《聊齋誌異研究》1999年第二期,頁28~33+48。
    李青唐:〈談中國古代離魂還魂小說的思想基礎〉,《滁州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30~42。
    李延賀:〈論《聊齋誌異》中的男性敘事觀點〉,《社會科學集刊─中國文學與文化》1997年第2期(總第109期),1997年,頁134~136。
    林植峰:〈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教育觀〉,《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總第56期),1994年,頁28~33。
    林麗真:〈六朝志怪故事中的形神生滅觀〉,《歷史月刊》第219期,2006年4月,頁121~131。
    金生奎:〈意淫與哀傷:「豔遇型」模式的表達功能及文化心理背景─《聊齋誌異》人與異類遇合故事敘事模式〉,《江淮論壇》2003年第1期,頁96~102
    高桂惠:〈為何志怪──試論清代《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的續衍辯證〉《中國小說論叢》第28輯,韓國中國小說學會編,2008年9月
    高桂惠:〈《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續書中「擬唐」與「擬晉」的承衍〉,收入蔡中道主編:《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台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一期,2008年
    高桂惠:〈清代《醉茶志怪》透過驚悚、怪誕、另類閒賞所展演的志怪文化〉,《中國小說論叢》第28輯,韓國中國小說學會編,2008年9月
    范 周:〈由身體寫作而想到的─兼談身體美學建構中的幾個問題〉,《北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53~55
    周海玲、周曉玲:〈冷漠、沉醉、掙扎─《沉重的肉身》中身體的三種倫理表情〉,《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56~58
    周新民:〈中國近十年來小說中的身體敘事論略〉,《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5年,頁27~31
    侯旭東:〈東晉南北朝佛教天堂地域觀念的傳播與影響─以遊冥傳聞為中心〉,《佛學研究》1999年,頁247~255
    馬瑞芳:〈《聊齋誌異》的男權話語和情愛烏托邦〉,《文史哲》2000年第4期(總第256期),頁73~79。
    徐豔蕊:〈從《聊齋誌異》的性別話語質疑傳統文學經典的合法性〉,《河北學刊》第25卷第4期,2005年7月,頁165~169。
    盛志梅:〈男權世界的藝術寫照──《聊齋誌異》婚戀小說初探〉,《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二期,頁34~38。
    翁容:〈《聊齋誌異》情愛模式的深層意識〉,《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頁152~162
    許德金、王蓮香:〈身體、身份與敘事─身體敘事學當議〉,《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4月,頁29~35
    許芳滋:〈《太平廣記》中離魂故事之身體論述〉,《東方人文學誌》7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19~130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7卷3期,2007年9月,頁165~173
    康 珮:〈從傅柯的微觀權力探討《忠義水滸全書》中水滸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興大人文學報》41卷,2008年9月,頁91~116
    黃偉:〈論《聊齋誌異》書生形象的女性化傾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1月第36卷第6期,1999年,頁40~43
    葛紅兵:〈個體文化時代與身體型作家─90年代小說轉向〉,《山花》1997年第3期,頁75~78
    葛紅兵:〈身體寫作─啟蒙敘事、革命敘事之後:「身體」的當下處境〉,《當代文壇》2005年第3期,頁3~9
    張火慶:〈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中外文學》第9卷第5期,1980年10月,頁68-85
    張 晶:〈「身體」的凸顯:美學轉向的哲學緣起〉,《北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47~49
    張春樹‧駱雪倫 作,馮明惠 譯:〈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思想境界〉,《幼獅月刊》第44卷第2期,1976年4月,頁8-16
    張華娟:〈《聊齋》男性角色弱化現象析〉,《聊齋誌異》研究,頁21~33。
    張國濤:〈「身體寫做」批判斷語〉,《北方論壇》2005年第5期,頁49~51
    徐 岱:〈身體與寫作─進入邊緣詩學的ㄧ個觀點〉,《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1~6
    陶祝婉:〈德與色,貞女賢婦與”自由:女性─《聊齋誌異》”人類”與”非人類”正面女性形象比較〉,《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9月),頁24~29。
    黃麗卿:〈《聊齋誌異》狐仙「形變」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5卷,2006年3月,頁19~50
    黃麗卿:〈變異與恆常:《聊齋誌異》的思想核心〉,《鵝湖》33卷8期,2008年3月,頁46~55
    陳文新:〈「才子之筆」與「著書者之筆」─論中國文言小說的敘事規範〉,《清海社會科學》1992年6期,頁58~64
    陳葆文:〈蒲松齡癡狂性格析論─兼論「聊齋誌異」狂生癡子類型人物之創作〉,《淡江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7月,頁67~92
    陳葆文:〈試論《聊齋誌異》之符號美學─以〈畫皮〉之「獰鬼」為例〉,《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41~181
    陳葆文:〈《聊齋誌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7期,頁2195~262。
    翁佩洧:〈《聊齋》人世公案小說情節探究:ㄧ個敘事學角度的觀察〉,《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第2期,2007年10月,頁43~57
    熊明:〈略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離魂故事範型〉,《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87期),頁31~42
    鄭紅翠:〈中國古代遊冥故事的分布及類型特徵探析〉,《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年3月,頁184~187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聊齋誌異研究》2006年第二期,頁30~37。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續)〉,《聊齋誌異研究》2006年第四期,頁17~23。
    鄭鐵生:〈《聊齋誌異》「異史氏曰」敘事形式的探析〉,《聊齋誌異研究》,2001年第4期,頁40~55
    劉天振:〈從唐人傳奇到《聊齋誌異》看文言小說「敘事者」的變異〉,《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頁17~20
    劉天振:〈從唐人傳奇到《聊齋誌異》看文言小說「敘事者」的變異(續)〉,《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頁33~39
    蔣玉斌:〈《聊齋誌異》的反覆敘事策略簡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頁152~155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諭─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1~45
    馮珠娣、汪民安:〈日常生活、身體、政治〉,《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107~113
    鍾 立:〈試析「身體敘事」小說的身體意象〉,《文藝評論》2004年第1期,2004年10月,頁51~55
    羅 靖:〈身體敘事的文學「人性論」考察〉,《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6年3月,頁99~103
    (日)戶倉英美:〈變身故事的變遷─由六朝志怪小說到《聊齋誌異》〉,收錄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171~頁180。
    (美)Judith T.Zeitlin:《The Phantom Heroine : Ghost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Pp.xiv+297),高桂惠〈書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頁269~27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