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杜中環 Duh, Chung-Huan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校長運用知識典範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三縣市為例 Research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Paradigms – Examples of Greater Taipei Area |
指導教授: |
黃乃熒
Whang, Nai-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知識典範 、邏輯實證論 、詮釋學 、批判理論 |
英文關鍵詞: | knowledge paradigm, logical positivism, hermeneutics, critical theo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8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校長運用知識典範的現況,國民中學校長運用知識典範對學校行政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及學校背景變項對校長運用知識典範認知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編製「國民中學校長行政行為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然後根據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三縣市國民中學的學校規模,分層抽樣975人做為施測樣本。所蒐集的資料則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結論如下:
一、邏輯實證論典範至今仍是最為普遍被校長們使用的知識典範。
二、國民中學校長應加強對批判理論與詮釋學知識典範的運用程度。
三、國民中學校長不可忽視任何知識典範的運用。
四、國民中學校長在運用各種知識典範的自我認知均較其他成員高。
五、國民中學新進成員對校長「關懷」、「理解」的感受較低。
六、碩士以下學歷的學校成員對校長「關懷理解」、「批判反省」、「賦權增能」的感受較低。
七、中型學校成員對校長「關懷理解」的感受較低。
八、大型學校成員對校長「批判反省」與「賦權增能」的感受較低。
九、直轄市學校成員對校長「強調績效」、「自我反省」與「賦權增能」的感受較低。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國民中學校長、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期能對促進學校行政之進步與發展有所裨益。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utilization in knowledge paradigms, the influences on the 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elated variation in recognition to principals’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paradigms due to different school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was preceded through the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and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975 members throughout different typ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ll over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The methods adopted for analysis includ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a’s metho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obtained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Logical positivism is still the most popular knowledge paradig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2.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should enhance the utilization of critical theory and hermeneutics.
3.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should not ignore any kind of knowledge paradigms.
4.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have better perception to the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paradigm.
5. The new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have a lower degree of perception with principals’ “consid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6. School teachers with degree of bachelor only have a lower degree of perception with principals’ “consideration”, “understanding”, “critical-reflection’, and “teacher empowerment”.
7. Teachers in middle-sized schools have a lower degree of perception with principals’ “consid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8. Teachers in large-sized schools have a lower degree of perception with principals’ “critical-reflection’, and “teacher empowerment”.
9. Teachers in schools of Taipei City have a lower degree of perception with principals’ “emphasizing accountability”, “self-reflection”, and “teacher empowerment”.
In the end,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are mad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中文部分
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
師大書苑。
王麗雲、潘麗玲(2000)。教室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四期,頁173-197。
行政會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會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芳盛(2000)。美國教育改革政策研究。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正大學主編。頁169-181。台北:麗文文化。
江岷欽(1995)。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伍振鷟(1989)。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余佩珊(1991)。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李詠吟、潘慧玲等(1998)。國民小學學校校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第六卷,第三期,頁1-25。
李振輝(1997)。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李書政譯(2002)。知識管理:理論、評估、應用。台北:麥格羅希爾。
沈清松(1986)。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吳定(1998)。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圖書。
吳宗立(2000)。學校行政決策。台北:麗文文化。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吳根明譯(1988)。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海山譯(1988)。組織績效管理。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7)。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2000)。學校績效責任的理念與策略。學校行政,第六期,頁3-13。
吳瓊恩(1992)。行為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文律(2000)。學校行政:理想與實際。學校行政,第六期,頁24-37。
林玉體(1988)。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楊智。
徐宗林(1990)。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現代教育,第五卷,第一期,頁43-49。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高義展(1997)。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對學校教育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第十期,頁290-291。
高廣孚(1997)。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黃乃熒(1996)。超越實體本質了解溝通模式-語言典範與學校行政行動承諾關係的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第十九期,頁141-168。
黃乃熒(1998)。組織弔詭修辭對學校行政決策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第一期,頁171-196。
黃乃熒(1999a)。學校弔詭管理導向的意義及其在學校革新上的應用。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九卷,第四期,頁653-677。
黃乃熒(1999b)。我國中等學校行政病態之診斷研究-中部六縣市為例。教育研究資訊,第七卷,第四期,頁146-183。
黃乃熒(1999)。有限情緒政治行動的意義及其在解決學校行政決策偏見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二期,頁205-246。
黃乃熒(2000a)。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0b)。學校革新之整合型計劃子計劃-學校權力生態重建之研究:以教評會為例(計畫編號:NSC89-2420-H-003-002-F1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乃熒(2000c,六月)。從認識論談學校行政瘋狂的成因及排除。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第六次教育行政論壇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乃熒(2001)。教育決策權力的正當性:決策倫理及其典範的討論。師大學報:教育類。第四十六卷,第一期,頁1-19。
黃乃熒(2002)。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瘋狂行為之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3-H-003-05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宗顯(1994)。一個學校溝通訊息檢證的模式。八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論文發表論文集。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黃幸美(1993)。問題解決的思考歷程。教育研究雙月刊,第三十四期,頁50-56。
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台北:五南。
陳木金(1996)。混沌現象對學校行政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九期,頁69-75。
陳迺臣譯(1980)。教育哲學。台北:復文。
陳寶山(1999)。批判性思考對學校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第二期,頁12-19。
教育部統計處(2002)。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02年1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htm
張心怡(2001)。授能領導-學校行政領導之新面向。學校行政,第十三期,頁61-71。
張志明(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學校行政,第六期,頁38-49。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高強華主編),頁78-91。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張明輝(1998)。學校改革的研究內涵與學理基礎。教育研究集刊,第一卷,第四十輯,頁1-17。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0)。中小學學校行政領導的發展趨勢。師友,四0一期,頁11-14。
張明輝(2001a)。http://web.cc.ntnu.edu.tw/~minfei/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html
張明輝(2001b)。http://web.cc.ntnu.edu.tw/~minfei/關鍵年代的組織再造.htm
張淑美(1996)。績效管理。學校經營與管理(蔡培村主編),頁427-461。高雄:麗文文化。
張善智、謝馥蔓譯(2000)。組織行為。台北:學富。
張鈿富(1987)。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4a)。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4b)。以績效評鑑提昇學校效能。教師天地,六十九期,頁41-44。
張德銳(1998)。以學校中心管理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教育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二期,頁137-153。
張德銳(1999)。我國中小學校組織變革的新方向。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07-427。高雄:麗文文化。
張慶勳(1998)。目標管理。學校經營與管理(蔡培村主編),頁125-174。台北:麗文文化。
溫明麗(1997)。批判性思考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鄔昆如(1977)。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黎明。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1999)。知識形式與比較教育。台北:楊智。
楊深坑(2000)。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台北:師大書苑。
趙雅博(1990)。知識論。台北:幼獅。
蔡姿娟(1998)。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第六期,頁309-323。
蔡進雄(1998)。校長如何建立學校發展的共同院景。高市文教,六十一期,頁23-25。
潘得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簡成熙(1995)。美國教育哲學導論。台北:五南。
戴久永(1990)。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此時無形勝有形。管理雜誌,三O八期,頁26-29。
韓應寧(1987)。危機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Burnham, J. W. (1998). Managing quality in schools. Financial Times Vol 2:81.
Burrell, G & Morgan, G., (1979).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London:Heinemann.
Capper, C. A. (1995). The Myth of a knowledge Base in Administration. In Donomoyer, R. & Associates(Eds.), The knowledge bas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p. 33-35.)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ulbestson, J. (1990). Three Epistemologies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V. Blanke(Ed.), Knowledge and administration, (pp.13-25.)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Denhardt,R. (1984).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Montere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Kant, Immanuel (1929).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Smith, Norman 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Kouzes, J.M. & Posner, B.Z. (1996).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Bass.
Lunenburg, F.C.& Ornstein,A.C.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elmont,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
Mezirow, J. (1990). A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Annual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proceeding. (pp.141-146.)
Reitzung,(1994). A case study of empowering principal behavior.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3:2, pp.283-307.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New York: Doubleday.
Sargiovanni, T. J. (1995). The principalship: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