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憲民
Hsien-Ming Chen
論文名稱: 蔣夢麟教育思想之研究
A Study of Chiang Monlin's Educational Thought
指導教授: 林玉体
Lin, Yu-T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文化主義者文化扎根社會進化個性教育平民教育生活經驗救國強國農復會
英文關鍵詞: culturist, cultural rooting, social evolution, individual education, popular education, living experience, saving and strenghthenning country,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 JCRR )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蔣夢麟是民國教育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於清末,幼年所學的是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在這個年紀,蔣氏就已顯露出熱愛大自然、拒絕人性束縛的人格特質,這與他後來之所以跟隨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有絕對密切的關係。蔣氏本身的性格以及所學的理論,正是當時弱勢狀態下的中國,最需要的東西,因此蔣氏便有了較佳的發揮空間,他一生擔任過《新教育》月刊的主編、教育部長、北大校長、農復會主委,無論從事哪一個職務,蔣氏最在乎的就是文化扎根的工作,因為他深信文化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各種文化也可以透過彼此之間的交流,來豐富本身文化的生命力。所以,蔣氏雖然以救國強國為出發點,但由於本身帶有濃厚的文化主義色彩,使他遠遠超越國家與民族的框架。
    蔣氏認為,教育是創造文化與傳播文化最有效的方法,而文化即存在於現實的社會層面之中,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達成「社會進化」,社會進化不具好壞的意義,重要的是它能符合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為了達成社會進化,必須要有適當的教育才能實現,蔣氏認為有兩大主力:一是個性教育,一是平民教育。這兩種教育除了本諸教育理論之外,更蘊含了時代的急切需要。個性教育重視多樣化,鼓勵學生自由探索、自由判斷;而平民教育旨在使一般大眾瞭解社會的脈動,使其真正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這兩種教育之間也互有關連,尤其是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無論是因應不同個性的發展,或者要引起平民學習的興趣,都必須以他們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
    時至今日,時空雖異,但是蔣氏倡導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不少是當前教育仍在努力的目標,因此,蔣氏的教育思想可以提供給我們做為當前教育若干省思。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範圍.........................5 第二章 蔣夢麟生平及其思想背景.................8 第一節 生平事略...............................8 第二節 思想背景..............................22 第三章 以「文化—社會」為主軸的中心思想......35 第一節 中西文化的比較........................35 第二節 從文化交流看中西文化融合..............42 第三節 歷史的著眼點—社會與文化..............51 第四章 教育與社會進化........................57 第一節 進化社會的特質........................57 第二節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64 第三節 教育能促使社會進化....................68 第五章 達成社會進化的教育(一): 個性主義的教育........................81 第一節 個性主義的內涵—從「個性主義與個人主義」談起..............................................81 第二節 個性教育的適切性......................91 第三節 個性教育的實施........................98 第六章 達成社會進化的教育(二): 平民主義的教育.......................104 第一節 平民主義的涵義.......................104 第二節 近代平民主義的發展...................109 第三節 蔣氏的平民教育觀.....................115 第四節 農復會實施的平民教育—蔣氏接掌時期...117 第七章 蔣氏思想的評估及其對當前教育的啟示...125 第一節 基本思想體系的剖析...................125 第二節 教育主張的檢視.......................132 第三節 蔣氏教育思想對當前教育的省思.........137 參考書目.....................................144

    一、中文部份
    丁致聘(民59):《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台北:國立編譯館。
    文崇一(民84):《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台北:三民。
    毛子水(民53):關於孟鄰先生的雜憶。《傳記文學》,5(1),p.6。
    王炳照、閻國華主編(1994):《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王炳照主編(民83):《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
    王禹九譯,Linton, R. 著(民50):《文化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
    任卓宣(民47):《個人主義底分析》。台北:帕米爾。
    任時光(民57):《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商務。
    牟宗三(民73):《中國文化的特質》。載於牟宗三等著:《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二版)。台北:時報文化。
    余英時(民73):《西方民主制度與近代文明》。台中:漢新。
    余精一(民70):《世界歷史學說批判》。台北:聯鳴。
    吳敏之(民53):《中國文化創造史》。台北:正中。
    吳湘湘(民68):《民國百人傳—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
    宋明順(民77):《大眾社會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亦園(民64):現代化問題的人類學檢討。載於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動向》。台北:勁草。
    ______(民66):《人類學與現代社會》(三版)。台北:牧童。
    李威熊(民74):《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台北:黎明。
    李若松提供,曹聚仁遺作(民81):曹聚仁筆下的蔣夢麟。《傳記文學》,60(5),pp.39-41。
    李雲漢(民74):《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
    沈宗瀚(民53):悼念孟鄰先生。《傳記文學》,5(1),pp.7-8。
    沈怡等譯,米勒利爾著(民59):《社會進化史》。台北:台灣商務。
    周思真(民32):《中國教育及教育思想史講話》。上海:世界。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民70):《五四運動史》(修訂再版)。台北:龍田。
    林玉体(民67):《教育與人類進步》。台北:問學。
    ______(民73):《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
    ______(民86):《西洋教育思想史》(再版)。台北:三民。
    邱秀珍(民79):《五四時期平民教育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耐安(民53):文化交流,文化涵化,與文化的演變。《新時代》,4(7),pp.16-18。
    胡適(民73):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載於胡適等著:《胡適與中西文化》。台北:水牛。
    ____(民75):《四十自述》。台北:遠流。
    ____(民75):《丁文江的傳記》。台北:遠流。
    韋政通(民73):《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台北:水牛。
    夏道平譯,Hayek, F. A. 著(民82):《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台北:遠流。
    孫武彥(民79):《人類社會學》。台北:九章。
    孫德中(民53):夢麟先生的生平與志趣。《傳記文學》,5(2),pp.48-52。
    徐文珊(民73):《中國文化新探》。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徐宗林譯,Butts, R. F. 著(民71):《西洋教育史》。台北:黎明。
    晏陽初(民16):平民教育概論。《教育》,19(6),pp.1-10。
    殷海光(民55):《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文星。
    張堂錡(民80):西潮東引—蔣夢麟。《文訊》,30,pp.14-17。
    張華葆(民82):《歷史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蔭麟(民73):論中西文化的差異。載於牟宗三等著:《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二版)。台北:時報文化。
    張錫勤(民82):《中國近代思想史》。台北:三民。
    梁漱溟(民66):《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問學。
    莊義芳(民69):《蔣夢麟與抗戰前之中國教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錫昌、孫志民(1992):《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構架》。台北:淑馨。
    郭廷以(民76):《近代中國之變局》。台北:聯經。
    郭榮生(民73):《閻錫山先生年譜》。苗栗:台榮。
    郭齊家(民79):《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
    陳序經(民65):《東西文化觀》。台北:牧童。
    陳廷璠譯,Thorndike, L. 著(民48):《世界文化史》。台北:中華。
    陳啟天(民57):《社會學與教育》。台北:中華。
    陳啟天(民58):《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中華。
    陳雪屏(民53):「和光同塵」與「擇善固執」。《傳記文學》,5(1),pp.11-12。
    陳進金(民82):抗戰前國民政府的教育管理(下)。《近代中國》,97,pp.117-138。
    陳曉林譯,Spengler, O. 著(民74):《西方的沒落》(八版)。台北:桂冠。
    陳獨秀(民4):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新青年》,1(4),pp.1-4。
    ______(民69):新文化運動是什麼。載於帕米爾書店編輯部主編:《新文學運動史料》。台北:帕米爾。
    陶希聖(民53):記蔣孟鄰先生。《傳記文學》,5(1),pp.9-10。
    章英華譯,Parsons, T. 著(民80):《社會的演化》。台北:遠流。
    勞榦(民73):追悼胡適之先生並論「全盤西化」問題。載於胡適等著:《胡適與中西文化》。台北:水牛。
    喻本伐、熊賢君(民84):《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曾霄容(民60):《文化論》。台北:青文。
    黃季陸(民53):蔣孟鄰先生與國父的關係。《傳記文學》,5(2),pp.42-45。
    黃俊傑(民80):台灣農業復興的掌舵人:蔣夢麟傳。《中外雜誌》,50(1),pp.33-41。
    農復會(民48):《臺灣人口問題各報評論專輯》。台北:農復會新聞處。
    楊翠華(民77):蔣夢麟與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pp.261-305。
    葉公超(民53):孟鄰先生的性格。《傳記文學》,5(2),pp.38-39。
    葉至誠(民86):《蛻變的社會》。台北:洪葉文化。
    葉啟政(民69):現代社會的風貌。載於楊國樞、金神保主編:《現代化與民族主義》。台北:中國論壇社。
    ______(民73):《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
    賈馥茗(民55):人性教育與和平。《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9,pp.15-63。
    劉秋岳編譯,福武直、日高六郎原著(民61):《現代社會學》。台北:國家。
    歐陽教(民83):群育的哲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5,pp.47-64。
    潘大道(民15):民主主義之各面觀。《東方》,23(14),pp.77-81。
    蔣夢麟(民45):農業推廣教育的重要問題。《農友》,7(1),p.6。
    ______(民51a):《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演進》。台北:世界。
    ______(民51b):《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台北:世界。
    ______(民51c):農村四健工作推行十週年及其效果。《中國一周》,660,pp.1-3。
    ______(民63):《孟鄰文存》。台北:正中。
    ______(民79a):《西潮》。台北:致良。
    ______(民79b):《新潮》。台北:致良。
    ______(民80):《談學問》。台北:致良。
    蔡文希等譯,Barclay, G. W. 著(民44):《台灣人口研究報告》。台北:農復會。
    蔡元培(民84):《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
    蔡文輝(民79):《社會變遷》(修訂四版)。台北:三民。
    衛惠林(民57):《社會學》(四版)。台北:國立編譯館。
    鄭世興(民70):《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
    鄧志松(民78):《自由意義之研究—探討西方自由主義在民國初年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月蓮(民77):《蔣夢麟與台灣農業農村之復興》。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一山(民77):《清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蕭超然等編(1988):《北京大學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鍾兆麟譯,Ellwood , C. A.著(民57):《文化進化論》。台北:五洲。
    鍾清漢(民84):《教育與人及社會》。台北:編譯館。
    鎮天錫、尹建中(民72):《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台北:聯經。
    龔鵬程(民80):《近代思想史散論》。台北:東大。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C. A.(1966).The Modernization of Man.In Myron Weiner(Ed.)Modernization:The Dynamics of Growth.Washington, D. C.:Voice of America Forum Lectures.
    Berlin, I.(1979).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ang Monlin.(1963).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urvey.Taipei:The World Book Co..
    Dewey, J.(196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
    ________(1973). Lectures in China,1919-1920.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________(1990):The School and Societ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benstein, W.(1973).Today*s isms.(seventh Editio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Ellwood, C. A.(1924). Sociology and Modern Social Problems(New edition rev.)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
    Gilson, E.(1936).The Spirit of Mediaeval Philosophy.trans. by A. H. C. Downes. New York:C. Scribner*s sons.
    Kidd, B.(1907). Social Evolution .London:The Macmillan Company.
    Mill, J. S.(1975). On Liberty.(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Edited by Spitz, D..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
    Rousseau, J. J.(1972). Emile. trans. by Foxley, B. . London:Everyman*s Library.
    _____________(1973).The Social Contract and Discourses.trans. by Cole, G. D. H. London:J. M. Dent & sons, Ltd..
    Russell, B.(1966).The Problem of China.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Spencer, H.(1993). Education: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London:Routledge/Thoemmes Press.
    Steward, J. H.(1955).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att, J.(1989). Individualism and Educational Theory.Dordreeht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