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志庚
論文名稱: 新型多媒體學習平台之初探-以認識電解質與電池為例
指導教授: 林如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多媒體學習平台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認識電解質與電池』為例,設計一個多媒體學習平台,來探討是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老師備課的便利性。其課程內容結合「模組化教學」設計的理念,從解剖電池開始,進而介紹電解質與溶液的導電性來引入認識電池的結構、功能及其應用。本研究探討的結果如下:

    一、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教學融入探究式教學的策略,可以釐清學生在「認識電解質和電池」的迷思概念
    根據學生在前、後測的結果比較得知,迷思概念的答錯比率皆有下降,表示ICT教學融入探究式教學的策略,可幫助學生釐清「認識電解質及電池」的迷思概念。

    二、課後多媒體輔助學習平台,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生在延宕測時,對於不同認知向度—「知道」、「理解應用」、「統整推理」的題目平均答對率皆有提升,尤其以中、低成就學生在「知道」及「理解應用」的表現上較為顯著。但對於『統整推理』型的題目,整體答對率都低於另外兩個向度。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平台的使用,讓師生感到認同且在教學和學習上具有實用性
    1. 課程內容部分
    平台各單元的教學大綱可使老師在備課時,更快掌握重點。對於學生而言,課程內容的設計有助於他們對概念上的理解。
    2. 輔助學習部分
    平台的影片、圖片和學習單,可以幫助學生在概念上的理解,且頁面的呈現方式及連結可增進各概念間的學習。
    3. 操作介面部分
    平台各章節的分類與排版,有助於老師掌握各單元教學大綱與重點,且可以幫助學生的課後複習,而影片與圖片旁邊的文字,讓閱讀者更瞭解影片與圖片的意義。
    4. 整體設計部分
    老師與學生皆認同本平台有助於釐清迷思概念,和建立正確的概念;而平台更提供老師教學策略的新思維,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 multimedia learning platform, for probing whether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s’ and the convenience of preparing lessons for teachers is enhanced or not. The related material ―to Understand Electrolyte and Battery” in the chemistry curriculum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is designed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Modularization of Teaching”, which starting from anatomy of battery, to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ending up with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atter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With ―ICT teaching” integrated into ―inquiry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 can clarify the ―to Understand Electrolyte and Battery” misconcep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pre-test and pro-test results, we found that students’ choice of misconception ratio decreased. It proved that the strategies could clarify misconceptions of ―to Understand Electrolyte and Battery”.
    2. Multimedia learning platform could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For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dimensions – ―Knowing”,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the average correctness percentages in delay test are increased in al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Especially for medium and low-learning achievement students, the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is more significant. But the ―Reasoning” average correctness percentages are lower than the other two dimensions.
    3.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agreed with the practicability of using the multimedia learning platform in both learning and teaching side.
    a.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The syllabus of each lesson in the platform could let teachers catch the main idea more quickly while they are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of the lesson. For the students,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s helpful of their understanding in conceptual way.
    b. The assistant learn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learning test of the platform, can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pages and links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between concepts.
    c. The operation interfac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layout of each chapter in the platform can help teachers master the curriculum syllabus and focus of each lesson, and also help students while they are reviewing the lesson. The text on the side of videos and pictures provid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videos and pictures for readers.
    d. The total desig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all agreed with that the platform will help clarifying misconception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conception. The platform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teacher’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nhances students’ learning.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6 第貳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模組化教學內容的設計 8 第二節 資訊與教學 14 第三節 探究式教學策略 21 第四節 「認識電解質與電池」概念之研究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教材設計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施測程序 71 第六節 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7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4 第一節 針對「認識電解質及電池」的迷思概念答錯比率分析 75 第二節 針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在延宕測時,三個認知向度題型結果分析 92 第三節 課後多媒體輔助學習平台問卷的結果分析 9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附錄一 前測試題 131 附錄二 後測與延宕測試題 136 附錄三 老師問卷 146 附錄四 學生問卷 150 附錄五 課程內容介紹 154

    一、中文部分
    丁素雯(2007):以探究式教學提升學生探究能力與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丁鈜鎰(2001): 國中氧化還原概念之精熟學習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全益(2000):突破傳統教學之心路歷程電腦多媒體教學。中等教師研習會之菁莪季刊。
    白佩宜(2008):探討不同探究式教學法對高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成長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暑期)教學碩士學位班
    吳孟德(2003):以學習環之教學法探討國中學生對於伏打電池相關概念的學習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貞(2002):電腦媒體教學與自我效能對國中理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偉新(2002):中學化學多媒體輔助教材之製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琼慧(2001):以凱利方格法探究國三學生電化學迷思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隆盛(2001)。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教學模組。台北:師大書苑。
    李賢哲,張蘭友(2001):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探究-理論與實證。科學教育學刊,2001,第九卷第三期,253-280。
    李賢哲,張蘭友,樊 琳(2005):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診斷-以兩段式選擇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005,第十三卷第三期,263-288。
    周仿敏(1989):國中化學科遊戲式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議(2003):自然科學學習平台之製作初探-以氧化還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岑(2001):高中「電化學」概念媒體教學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子(2001):國中電化學電腦動畫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期,3-9頁。
    南一書局,自然與生活科技,第四冊、第六冊
    柯明志(2002):從心智模式的角度分析模型教學成效—以電流化學效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浩祥(1989):教學技術與教學媒體。視聽教育月刊,182。
    張秀澂(2002):電腦動畫融入教學對國中生電化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俊彥、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或「無問題解決」?電腦輔助教學成效的比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8:4, 357-377。
    張英琦(2007):以多面向之概念改變架構融入5E探究式教學策略發展轉動與力矩單元探討國三學生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文(2000):師院學生電化學心智模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良(2008):探究八年級學生對電化學的概念改變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順利(1997):高中學生在電化學的錯誤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 馨(2000):國中生學習「電化學」微型實驗教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煥謀(1997):國中理化科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製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鵬耀(2004):探究電腦多媒體教學對於國三學生學習酸鹼概念與概念改變之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麗卿(2002):中等學校化學動畫教材之研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榮(2002),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實行教學模組的歷程與思考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2006):探討教-學序列對八年級學生建立電解質概念及心智模式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庚(2001):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竣玄、黃啟彥(2003):模組化生活科技教學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003,36。
    鄭麗華(2002):以探究式實驗活動提升國二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及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翰林出版社,自然與生活科技-理化篇,第二、三、四冊。
    簡正忠(2003):探究式教學專業發展網站之建置及其對科學教師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焜榮(2004):結合POE與合作學習法對國三學生學習電流的化學效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Dorin, B., Jeff, H., & Nigel, J. B. (2008). New Observations on the Copper-to-Silver-to-Gold Demonstra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5, 1381.
    Hiromasa, G., & Hiroyuki, Y. (2008). Preparation of Conducting Polymers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 of a Polymer Batte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5, 1067
    Jorge, G. I., Rodrigo, M. M., & Moran-Moran, M. T. (2005).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Remedi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2, 1546
    Mark, T. S., & Justin P. F. (2008). Yet Another Variation on the Electrolysis of Water at Iron Nail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5, 523
    Michael, J. S., & Thomas, J. G. (1997). Common Student Misconceptions in Electrochemistry: Galvanic, Electrolytic, and Concentration Cells. Joun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 377
    Michelle, M. I., & Eugene, T. S. (2008).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of Silverware: A Demonstration of Voltaic and Galvanic Cell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5, 6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enelope, A. H., & Margaret, D. W. (2000). Using a Teaching Model to Correct Known Misconceptions in Electro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7, 104
    Poliana, F. M., & Rosaria, J. (2009). Learning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through Modelling-base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 6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