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學霈 |
---|---|
論文名稱: |
《鶡冠子》思想研究——以道與人的關係為核心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鶡冠子 、道 、氣 、黃老思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44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鶡冠子》一書自被唐代柳宗元判為偽書後,沈寂多時。直至長沙馬王堆黃老帛書的出土,引起一股黃老學的研究的熱潮,學者們在研究比對相關文獻後,《鶡冠子》始得以慢慢擺脫偽書之名,開啟研究的大門。本文針對《鶡冠子》中「道」與「人」的關係發展,就「道」的層面,「人」的價值以及道、人關係,進行研究。
本文主要在於彰顯《鶡冠子》在黃老思想體系下,「道」與「人」的特色與價值。因此本文擬在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上,著重思想連續性與發展性的研究。首章「緒論」,依序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當前的研究概況以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鶡冠子》之前黃老思想的道、人關係」,主要討論黃老相關文獻:黃老帛書、《莊子》後學黃老理論以及《管子》四篇中,有關道與人的論述,以求清楚的掌握黃老思想在道、人關係上的整體脈絡。第三章「《鶡冠子》中的道論」,分析《鶡冠子》文本中的「道」的相關論述,探討其中道與氣、道與一的關聯性,概括性的掌握《鶡冠子》中相關於道的基本觀點。第四章「道之下降與人的作用」,承接第三章的道論觀點,探討《鶡冠子》如何將道與人結合,並進而凸顯出人的價值與作用。《鶡冠子》中道與人的結合與互動,是經由氣為媒介與人的思維、經驗,有機結合成政治理論、與秩序的建立的基礎。其中對於人道的強調,特別是對於聖人的論述,是最能集中體現《鶡冠子》對於人的重視。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指出本文研究之侷限與未來可能的發展空間。
一、古籍
(一) 經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魏〕王弼、韓康伯等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2. 〔周〕人著,〔清〕阮元校勘:《重栞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3. 〔周〕人著,〔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4.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5. 〔周〕人著,〔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6. 〔周〕孟軻著,〔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1989年。
7.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
(二) 史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左丘明著,〔清〕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 〔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資言撰:《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0年。
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三) 子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老聃著,〔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3. 〔周〕人撰,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 〔周〕鶡冠子著,〔宋〕陸佃解:《鶡冠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縮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覆宋刊本,1975年。
5. 〔周〕鶡冠子著,〔宋〕陸佃解:《鶡冠子》一卷、〈序〉一卷,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曆周子義等輯刊本影印,1965年。
6. 〔周〕鶡冠子著,〔宋〕陸佃解:《子彙:鶡冠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7. 〔周〕鶡冠子著,黃懷信撰:《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8. 〔周〕荀子著,〔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9. 〔周〕韓非著,〔清〕王先慎集注:《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秦〕呂不韋編,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四) 集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屈原等著,〔宋〕洪興祖注,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楚辭補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2. 〔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圖書公司,1983年。
3.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河圖洛書出版社,1974。
二、近人著作
(一) 專書(依性質與出版時間排列)
A.通論
(a)思想史、思想方法與專題
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3.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5.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集》,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6.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7.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9. 張立文主編:《道》,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10. 涂又光:《楚國哲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書局,1996年。
1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4.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15. 歐崇敬:《中國哲學的脈絡構造理論分析》,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1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b)道家思想與專題
1. 張默生:《老子章句新解》,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2.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3. 黃 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4.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鄭 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6. 孫以楷主編,孫以楷、陸建華、劉慕方著:《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7. 孫以楷主編,孫以楷、陸建華、劉慕方著:《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8.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9.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10. 許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1. 王威威:《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與百家爭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c)黃老思想通論與專題
1. 吳 光:《黃老思想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4.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5.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6.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7. 白 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8.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9. 李申著,湯一介、陳鼓應主編:《道教本論(黃老、道家即道教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0.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11.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2.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13.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4.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社,2007年。
15.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6. 張連偉:《《管子》哲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17. 王 沛:《黃老「法」理論源流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B.《鶡冠子》專書
1. 戴卡琳著,楊民譯:《解讀《鶡冠子》——從論辯學的角度》,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孫福喜:《《鶡冠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C.文化研究
1.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2. 張正明:《楚文化史》,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
3. 孟祥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4.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5. 楊 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D.其他相關論著
1. 郭梨華:《出土文獻與先秦儒道哲學》,臺北:萬卷樓,2008年。
2. 李小光:《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論——以《太一生水》為中心的考察》,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3. 馮 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4. 劉希天:《順天而行——先秦秦漢人與自然關係專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5. 鄔昆如主編:《哲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 單篇論文(依性質與時間排列)
A.黃老思想
1.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第2輯,1980年,頁68-84。
2. 簡永華著、吳方桐譯:〈黃帝道家的三個基本概念「道」、「理」、「法」〉,《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4期,1986年,頁59-65。
3. 閻鴻中:〈試論《黃老帛書》的理論體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頁1-20。
4. 丁原明:〈從原始道家到黃老之學的邏輯發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1996年6月,頁37-43。
5. 艾 畦:〈《黃帝四經》對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繼承〉,《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1期,1997年,頁78-85。
6. 李 增:〈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5月,頁410-429。
7.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的黃老思想〉,《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1999年,頁25-42。
8. 李 零:〈說黃老〉,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9. 周 亮、蔣廣學:〈《黃帝四經》中道法思想的自然法特徵〉,《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4期,2000年,頁8-11。
10. 林俊宏:〈《黃帝四經》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期,2000年,頁27-60。
11. 胡家聰:〈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12. 曾春海:〈《管子》四篇和《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1期,2000年,頁211-227。
13. 張增田:〈《黃老帛書》研究綜述〉,《中國哲學》2001年第12期,2001年,頁109-115。
14. 王威威:〈黃老學思想特徵新證〉,《管子學刊》2004年第3期,2004年,頁29-32。
15. 白 奚:〈學術發展史視野下的先秦黃老之學〉,《人文雜誌》2005年第1期,2005年,頁147-151。
16. 王中江:〈黃老學的法哲學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理想——為什麼是「道」和「法」的統治〉,《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2007年,頁136-144。
17. 王 沛:〈「明者為法,微道是行」解詁——兼論黃老法律觀〉,《法商研究》2007年第6期(總第122期),2007年,頁151-155。
18. 關志國:〈論《道生法》的法哲學內涵〉,《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2007年,頁12-15。
19. 關志國:〈試論黃老學的「道」、「德」與「法」〉,《船山學刊》2008年第2期(總第68期),2008年,頁107-109。
20. 黃偉倫:〈養氣存精,正形全心——《管子》氣論進路的養生觀〉,收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第二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2009年10月,頁181-208。
21. 楊曉莉、朱曉紅:〈先秦黃老之學「道法」思想芻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10年,頁93-95。
B.《鶡冠子》研究
1. 杜寶元:〈《鶡冠子》研究〉,《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五輯,1985,頁51-60。
2. 譚家健:〈《鶡冠子》試論〉,《江漢論壇》1986年第2期,1986年2月,頁57-62。
3. 曹旅寧:〈《鶡冠子》述評〉,《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1988年,頁76-81。
4. 李學勤:〈《鶡冠子》與兩種帛書〉,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頁333-343。
5. 葛瑞漢著,楊民譯:〈《鶡冠子》:一本被忽略的漢前哲學著作〉,《清華漢學研究》第1輯,1996年,頁102-146。
6. 丁原明:〈《鶡冠子》及其在戰國黃老之學中的地位〉,《文史哲》1996年第2期,1996年,頁24-29。
7. 戴卡琳:〈西方人對《鶡冠子》的興趣——自然法的普遍性〉,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頁188-198。
8. 孫福喜:〈陸佃《鶡冠子解》研究〉,《齊魯學刊》2000年第3期(總第156期),2000年,頁75-79。
9. 孫福喜:〈論敦煌唐寫本《鶡冠子》〉,《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總第66期),2000年,頁157-162。
10. 孫福喜:〈《鶡冠子》與帛書《黃帝四經》語法、文體比較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0年8月,頁38-41。
11. 熊鐵基:〈論《鶡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論道法、黃老及其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1年1月,頁94-102。
12. 孫以楷:〈鶡冠子淮河西楚人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1年7月,頁93-95。
13. 陳亞秋:〈近年來《鶡冠子》研究綜述〉,《學海》第3期,2002年,頁126-128。
14. 楊兆貴:〈近年《鶡冠子》研究簡評〉,《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總第180期),2002年,頁74-77。
15. 蕭洪恩:〈《鶡冠子》研究概述〉,《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2年,頁39-46。
16. 黃漢光:〈戰國時代黃老之學在楚國的發展——《鶡冠子》的研究〉,《鵝湖學誌》第28期,2002年6月,頁37-78。
17. 商原李剛:〈《鶡冠子》的政治態度〉,《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4-17。
18. 米 靖:〈《鶡冠子》教育思想淺析〉,《中國道教》2002年第5期(總第71期),2002年10月,頁10-12。
19. 蕭漢明:〈論《鶡冠子》的素皇內帝之法〉,《江漢論壇》2003年第3期(總第278期),2003年5月,頁73-77。
20. 王 沛:〈《鶡冠子》與戰國時期的「法」觀念〉,《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總第43期),2005年,頁83-89。
21. 刑 文:〈《鶡冠子》與帛書《要》〉,收入《著乎竹帛——中國古代思想與學派》,臺北:蘭臺出版社,2005年,頁176-192。
22. 徐文武:〈鶡冠子籍貫與生平事跡考略〉,《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5年6月,頁90-94。
23. 楊兆貴:〈論鶡冠子的軍事思想〉,《齊魯學刊》2006年第1期(總第190期),2006年,頁44-48。
24. 楊兆貴:〈鶡冠子的理想政治論——五正論及其理論淵源〉,《船山學刊》第63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5-47。
25. 郭梨華:〈《鶡冠子》哲學中「道論」之探析〉,《管子學刊》2008年第1期,2008年,頁55-62。
26. 楊兆貴:〈鶡冠子其人與其思想新探〉,《管子學刊》2008年第3期,2008年,頁43-48。
27. 文炳贊:〈《鶡冠子》中的儒法思想及其關係〉,《船山學刊》2009年第4期(總第74期),2009年4月,頁138-140。
28. 王曉波:〈初本刑名.迪於黃老《鶡冠子》的哲學與思想研究〉,收入《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臺大出版社,2009年,頁373-427。
29. 楊兆貴:〈《鶡冠子.世兵》篇非抄襲賈誼《鵩鳥賦》辨〉,《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2009年,頁50-54。
30. 楊兆貴:〈《鶡冠子‧泰鴻》的政治理念及成篇年代初探〉,《石家庄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9年9月,頁58-63。
31. 張清華:〈韓愈與《鶡冠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53-57。
C.其他相關研究
1. 詹 康:〈韓非的道、天命、聖人論及其缺口〉,《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1994年,頁155-188。
2. 王曉波:〈中國自然哲學的思想起源——論「天」的人文化與自然化〉,收入《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2期,1995年,頁1-22。
3. 高晨陽:〈一源三流:先秦道家的思想分際——兼論文化功能的差異〉,《哲學研究》1998年第12期,1998年,頁46-52。
4. 林俊宏:〈《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從「道」與幾個概念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1999年,頁171-194。
5. 李學勤:〈楚帛書與道家思想〉,收入《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6. 余元洲:〈道法論芻議〉,《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12卷第3期,2002年,頁1-5。
7. 李學勤:〈論先秦道家的「夜行」〉,《史學集刊》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1-2。
8.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頁89-117。
9. 郭靜云:〈先秦兩漢道家思想中自然「神明」觀之演變〉,收入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2006年8月,頁153-168。
10.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收入《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臺灣書局,2007年。
11. 高錦花:〈論先秦法天思想對禮俗文化的影響〉,《齊魯學刊》2008年第3期(總204期),頁33-36。
(三) 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列)
1. 張金城:《鶡冠子箋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于大成,1974年。
2. 郭應哲:《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孫廣德,1995年。
3. 吳仁昌:《《鶡冠子》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徐漢昌,1998年。
4. 房慧貞:,《陰陽刑德研究─黃學、陰陽與黃老三者之間的交會融通》,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麗桂,2002年。
5. 鄭倩琳:《戰國時期的道家生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麗桂,2002年。
6. 李玫芳:《《管子》形上思想研究——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建》,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振英,2003年。
7. 劉文星:《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仲孚,2003年。
8. 吳聯益:《先秦諸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傅武光,2005年。
9. 張炳磊:《《黃老帛書》治術思想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謝君直,2006年
10. 方連全:《郭店簡《太一生水》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徐漢昌、楊濟襄,2006年。
11.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陳鼓應、王曉波,2007年。
12. 陳盈全:《《鶡冠子》的道法思想——從「天」、「地」、「人」、「命」「四稽」談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俊宏,2009年。
13. 蕭士軒:《《鶡冠子》研究:以歷代文獻探討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葉國良,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