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英杰 |
---|---|
論文名稱: |
創意競賽優勝團隊創造歷程分析-以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學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8 |
中文關鍵詞: |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創造歷程 、團隊創造力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1 下載:7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隊創造歷程,研究對象為參加「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決賽之二十四個團隊,研究以競賽成績排名為前六名的團隊為優勝團隊,並稱之為高分組,而競賽成績排名為後六名的團隊稱之為低分組。本研究採用自編之問卷及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及訪談。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第三屆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優勝團隊之團隊特質、氣氛、風格、思考方式以及創意策略等。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性別變項上的人數,有顯著差異。高分組男、女各半,而低分組則以男性為主。
二、高分組與低分組在類組變項上的人數,有顯著差異。高分組以就讀第三類組的人數居多,而低分組則以就讀第二類組及第三類組的人數居多。
三、高分組與低分組在班別變項上的人數,有顯著差異。高分組以就讀普通班的人數居多,而低分組則以就讀數理資優班的人數居多。
四、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氣氛方面有顯著差異,高分組是以正向氣氛為主。
五、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風格方面有顯著差異,高分組是以正向風格為主。
六、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思考方式上,無顯著差異。
七、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團隊創意策略方面,無顯著差異。
研究者綜合問卷及訪談結果,提出優勝團隊具有的特性如下:
一、個人特質方面:團隊成員擁有良好的擴散性思考能力,具備創造性人格特質以及豐富的學科專長知識。
二、團隊特質方面:團隊成員男女人數均衡且專長背景異質性高,執行任務是以內在動機為主,並使用多元有效的創意策略。團隊對於任務的管理是有效率的,對於決策採行民主方式並且共同承擔責任。
三、團隊互動歷程方面:團隊互動過程中,具正向團隊氣氛及正向團隊風格。
四、社會環境方面:團隊成員對於環境的刺激,產生正向的自我感受。團隊成員間僅出現少數之衝突,而且是以任務衝突為主。
研究者最後以研究過程中觀察之現象,提出對於創造力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中文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王佳煌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 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明城譯 (l999):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余嬪、吳靜吉、林偉文、楊潔欣(2003):成人玩興量表與組織玩興氣氛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輯,1期,73-110頁
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出版社。
林奇芳(2001):研發團隊創造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芳(2001):廿一世紀組織決勝之道:論團隊創造力的本質與內涵。研習論壇月刊,10期,44-45頁。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靜怡(2002):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統計應用。臺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期,20-40頁。
吳武典(2004):創造性團體。載於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著:團體輔導(371-421頁)。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吳怡瑄、葉玉珠(2003):主題統整教學、年級、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48卷,2期,239-260頁。。
吳靜吉(2002):創造力的研究取向之回顧與展望。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林佩芝譯 (1997):創造心靈。臺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文東(2000) :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期,52-62頁。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分析-以機器人競賽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卷,2期,239-254頁。
洪毓孜(2004):個人玩興與團隊玩興氣氛對團隊創造力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侯旭峰(2002):傑出科技創作學童點子發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涂君暐(2005):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第八屆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之參賽學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臺北:教育部顧問室。
教育部(2005):教育部創造力中程發展計畫入口網:http://www.creativity.edu.tw/project_introduction/organization.php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昭儀(1996):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卷,1期,27-45頁。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卷,4期,393-411頁。
陳龍安(2002):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有遹(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郭俊賢、陳淑慧譯(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玉成(1994):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游詩蒂(2001):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科學創意競賽活動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00期,117-124頁。
楊芝霞(2003): 創新團隊創造過程研究—以表演藝術劇團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穎(2000):團隊領導者核心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以在台日式企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書楷(2002):創新團隊創意過程之研究—以電影與舞蹈創作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1):性別、產業型態及創造經驗與創意相關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2期,125-159頁。
鄭廉鐙(2001):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新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碧瑩(2003):團隊創造力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公關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毓琦(2001):影響團隊創造力因素之研究-以廣告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綺文(2003):高職學生文書課程中團隊組合對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電資學院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佩芯、劉旨峰(2005):大學生創造歷程變化研究:以多媒體創作課程為例。2005「學習與創造‧教育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
薛絢譯(2001):活用你的思考風格。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美惠(1994) :創造力的認識與培養。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7期,117-129頁。
二、英文
Amabie, T. M. (1983).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7-377.
Amabi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 123-167.
Amabi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
Amason, A. C., Thompson, K. R., Hochwarter, W. A., & Harrison,A. W. (1995). An important dimension in successful management team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4(2), 20–35.
Csikszentmihalyi, M.(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J.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3-33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K. (1995). Goal conflict and originality of think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8, 285–290.
Jehn, K. A. (1995). A 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s of intragroup conflic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0, 256–282.
Jehn, K. A. (1997).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nflict types and dimensions in organizational group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530–557.
Jehn, K. A., Northcraft, G. B., & Neale, M. A. (1999). Why difference make a difference:A field study of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 in workgroup.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 741-763.
Jehn, K. A., & Mannix, E. A. (2001).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nflict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ragroup conflict and group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 (2),238-251.
Kurtzberg, T. R., & Amabile, T. M. (2001). 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level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3(3&4), 285-294.
Kurtzberg, T. R. (2005) Feeling Creative, Being Creative: An Empirical Study of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in Tea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7:1, 51-65.
Leonard, D.A. & Swap, W.C. (1999). When Sparks Fly: Igniting Creativity in Group.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cker, R. (2005). Influences on Creativity in Asynchronous Virtual Team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Teams.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8(1) , 22-39
Sternberg, R.J., & Lubart, T.I (1995). 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