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怡茹 Chen, I-Ju |
---|---|
論文名稱: |
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A Study of Gender Ideology in the Fine Arts Textbooks of |
指導教授: |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意識型態 、美術教育 、教科書 、高中教科書 |
英文關鍵詞: | gender ideology, art education, textbooks, high school textbook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6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受到後現代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的影響,性別平等的概念日益重視,亦成為國內教育改革的重大議題之一,因此,本研究將探討現行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議題,以內容分析法對於文本進行討論,參考並歸納國內外相關文獻並徵詢專家意見,建立以性別為主軸的主類目與次類目之相關內涵,進而分析高中美術教科書中圖片及文字兩部分所呈現的性別意識型態,並佐以訪談教科書編寫者,瞭解其編寫理念與如何將性別意識融入教科書編寫中,以此補足內容分析不足之處。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高中美術教科書有關藝術家、性別與圖像內涵分佈的情形。二、剖析高中美術教科書文本所存有的性別意識型態。三、比較高中美術教科書編寫者之性別思考與教科書文本構成之關係,並歸納研究結果,做為高中美術教科書編輯者與教師教學的參考。
本研究結論為:一、教科書圖片採用男性藝術家的作品為主,而女性藝術家之作品數比例偏低。二、圖片中人物之人格特質,男性人物仍然呈現明顯的男性化特質,女性人物則呈現女性化特質。三、內文中出現的女性藝術家人次數非常少,相對男性藝術家於內文出現次數,幾乎佔各版本九成以上。四、內文介紹藝術家的人格特質之描述沒有刻意的性別區分,也沒有男性皆用男性化描述、女性皆用女性化描述的傳統刻板印象情形。五、圖片人物角色類型,仍然符合一般社會對男女角色的印象。六、大部分版本針對內文段落皆無性別方面思考,若有融入性別思考單元主題,則以女性為主要探究,針對男性的內文探究則較少,各版本內文大多陳述該主題知識性內容為主。七、教科書編寫者編寫時篩選藝術家和藝術品的考量,以符合課綱、主題為首要考量。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從課程綱要帶動性別意識型態的思考。二、以學生學習需求作為男女藝術家與圖像的編輯標準。三、強化教師性別自覺。四、教科書中性別議題宜以自然融入為方向。五、教科書審查過程對性別議題應採取一致性的標準。六、教科書編輯過程中,針對藝術教育相關研究應持續參與和推廣。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day by day, and it also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aiwan’s educational reform. Therefore, this study would probe into the gender issues in current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discuss the text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consult and generalize relevant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and ask experts for opinions. In the end, this study aimed to build up a relevant content for the major and minor categories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gender issues, and next to analyze the gender ideology presented by the pictures and texts in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Moreover, in order to complement the insufficient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writers and editors of the textbooks to understand their editing ideas and how they weaved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into the textbooks.
The thre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explained as follows. The first was to probe into the distribution of artists, genders, and image contents in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The second was to analyze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texts of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The third was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composition of high school art textbooks and the gender thinking of the writers and editors, and further to generalize the study conclusions as the reference for textbook editors and teachers of high school ar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generalized as follows. First, most pictures in the textbooks were those by male artis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by female artists was rather low. Second, the features of male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s were obviously masculine, and those of female characters were feminine. Third, female artists were rarely mentioned in the text; on the contrary, 90 percent of the artists mentioned in the text were male. Fourth, there was no distinctive differenc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descriptions of artists; that is, there were no stereotypical descriptions for male or female artists. Fifth, the characters in pictures still matched the general images for males or females in the society. Sixth, there was no gender thinking in the texts in most editions; if there was, the focus was mainly on females rather than males. For most editions, the texts were mostly academic. Seventh, when choosing the artists and their works, the writers and editors considered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he topics as their top priority.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ourse of study should bring thinking on gender ideology into action. Second, the editing criterion of male and female artists and images should b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Third,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issues in textbooks should be natural. Fourth, the attitude towards gender issues should be consistent during the textbook examinations. Fifth, in the process of textbook editing, relevant researches on art education should be joined and spread.
中文部分
人民日報譯(2004)。Karl Max著。資本論。人民日報出版社。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 Apple原著(1990)。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
王雅各(1995)。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一個多文化觀點視覺藝術教育的實例研究。「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111)。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慧靜(2000)。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方德隆(2002)。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的檢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117-149。台北:五南。
司琦(1980)。近三十年來我國國民教育課程之演進。教育資料集刊,5,159-224。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呂純如(2004)。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台北。
呂芝華(2004)。國民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1-94年教科書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
吳雅玲(2002)。檢視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是否符合性別平等原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
吳心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李元貞(1993)。體驗小學教科書-主題體檢:兩性觀。台北:台灣教授協會。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
林翠湄 譯(1995)。D.R. Shaffer 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惠枝(199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慧文(2007)。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淑卿(2003)。論中小學教科書評鑑機制建立的必要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55-78。高雄市:復文。
施錦村(2000)。公平交易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實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型態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1-138。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市:文景。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教育部(2004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
教育部(2004b)。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8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08b)。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核心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朋等教育季刊,3,30-50。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錦華譯(1995)。J.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
陳梅玲(2005)。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台北。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化視窗,18,14-19。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郭招顯(2007)。國民小學高年級國語文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
郭禎祥(2001)。跨文化瞭解和文化差異在課程設計之考量。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台北:亞太。
曾火城(1995)。教科書評鑑規準研究—以國中美術科為建構、試用實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 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
黃乃熒(1994)。意識型態與溝通。台灣教育,521,3-8。
黃瑞琴(1994)。質的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8)。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的內容分析。載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楊孝濚(1985)。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下) (頁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錦蘭(2000)。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楊明德(2004)。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之探討 --- 以國中英語課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嘉義。
楊献文(2007)。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在職專班,台東。
楊鳳純(2007)。國民小學生活敎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性別歧視系列。婦女新知,(71-73、76-78)。
廖月觀(2007)。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
劉定霖(1989)。政治意識型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平君(1996)。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劉容伊(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台北。
趙惠玲(2000)。她在哪裡?-尋找美術教育的性別議題。美育,117,40-46。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
歐用生(1996)。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謝慧伶(2003)。小學教科書選用問題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143-173。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
鄧鈞文(200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鄧鈞文(2003)。教科書自由化及其問題分析。課程與教育季刊,6(1),27-42。
賴美秀(1993)。父母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態度之關係。為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謝小芩、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的意識型態分析。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
謝美年(2004)。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
戴淑敏(2004)。國中國文科融入性別教育之教科書判讀與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
簡先得(1995)。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台北。
顏慶祥(1995)。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台北:五南。
顏慶祥(1998)。意識型態與教科書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7(2),241-262。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出版社。
魏慧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編)「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
蘇怡婷(2007)。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英文部分
Ament, E. (2002). Using feminist. Art Education,56-61.
Ballengee-Morris,C. & Stuhr.P. (2001). Multicultural Art and Visual Culture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Art Education, 54(4), 6-13.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Campany.
Bazler, J. A., & Simonis, D. A. (1991). Are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gender fair. Journal of Rese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4), 353-362.
Bem, S. L. (1985). Androgyny and gender scheme theor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In T. Sonderegger(Eds.).
Birke,L. (1983). Nature and culture, Units 2 and 3 of U221, The changing experience of women.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ity Press.
Culler, J. (1976). Saussure. London: Fontana/Colins.
Ferguson, K. E.(1984). The feminist case against bureaucr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Fiske, S. T. & Taylor, S. E. (1991). Social cognition(2ed). New York: McGeaw-Hill, Inc.
Frash, R.,& Walker, A.(1972). Sex roles in early reading textbooks. The Reading Teacher,25,741-749.
Gardner,H(1982).Development psychology (2ed.). Boston, Toronto: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Gurin, P., & Townsend, A. (1986). Propertie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139-148.
Kim, H. (1987). Sex role stereotyping in elementary reading textbook in Korea. U
Kinman & Henderson.(1985).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Newbery Medal Award Books from 1977 to 1984. Reading Teacher, 885-889.
Lauren S. Bahr (Ed.). (1997). Collier’s encyclopedia (Vol. 2, 12). New York: P. F.Collier, Inc.
Lauter, E. (1984). Women as mythmakers: Poetry and visual Art by Twentieth-Century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cLellan, D.(1995).Ideolog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iller, J. L. (1993). Constructions of curriculum and gender. In S. K. Biklin & D. Pollard(Eds.), Gender and education: Ninety-secon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ty for the study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isity of Chicgo Press.
Mitchell, J., & Rhyne, P. (1989, Novemb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rtrayal of Adult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xtboo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ern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San Antonio, TX.
Osler, A. (1994). Still hidden from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textbook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2), 219-235.
Potter, E. F., & Rosser, s. v. (1992). Factors in science textbooks the May Deter girl’s interest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7), 669-686.
Saussure(1965).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in Adams and Searle, Critical Theory .
Scott, K. P. & Schan, C. G. (1985). Sex education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Does the sex of the main character make a difference.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tockard, J., & Johnson, M. M.(1980). Sex role: Sex inequality and sex rol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Waite, R. R. & Blom, G. E.,& Ziment, S. F., & Edge, S.(1967). Firstgrade reading textbook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67,366-374.
Weitzman, Lenore & Rizzo, Diane (1975). Imag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xt. Davis: U. of California.
Unesco, (1984).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Paris, Une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