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尚昀 Shang yun, Liu |
---|---|
論文名稱: |
台灣電影產業政策與其動態發展歷程研究:「全球、在地、國家」三者共謀觀點 The cooperation by triple alliance:The study of Taiwan film Polic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 |
指導教授: |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5 |
中文關鍵詞: | 全球化 、在地主義 、好萊塢 、電影產業 、跨國企業 |
英文關鍵詞: | Globalization, Localism, Hollywood, film industry,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7 下載:1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企圖以多重勢力競爭統合的觀點,瞭解跨國好萊塢企業進入台灣並且建立市場地位的動態發展歷程。本研究以跨國資本體系、本地資本家,以及國家三者為研究探討主軸,建構跨國力量再結構化在地電影產業的動態觀察架構。並以台灣電影產業與政策為研究對象,歷時性分析國民政府遷台至今電影政策與產業變遷,以及共時性產業行動者的互動,分別以進入面、鍊局面、窗口面、消費面這四面向,探討國家如何管理電影產業,以及跨國、在地力量如何對抗與合作。
本研究探討貿易保護邏輯與自由市場邏輯兩者論述於電影政策制定與修正開放的論辯衝突。研究結果發現在全球化之前,定位為「在地產業保護與控管者」;其次,全球與在地磨合期,定位為「利益分配居中協調者」;最後全球化整合期,國家管制地位淡出,以輔導救濟邏輯協助在地資本,並推崇好萊塢現在性的產業發展意識形態。
中文部分:
丁靜玟(2004年10月19日)。〈新修正著作權法重點介紹(下)〉,《經濟日報》,A7版。
尹崇恩(2005)。《我國個人捐贈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方長梧(1988)(主編)。《社會科學簡明辭典》。台北:唐山。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師大書苑。(原書: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1].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Toronto: Addison Wesley Longman.)
王保憲(1992年4月17日)。〈拍片新模式:雄威到香江拍片,導演製片都找港人〉。《聯合報》,22版。
王保憲(1993年8月20日)。〈片協籲取消 公營公司輔導金〉,《聯合報》,22版。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王惠萍(1993年10月23日)。〈國片式微 中國戲院 加映西片〉,《民生報》,10版。
王惠萍(1993年8月20日)。〈片協決建請修改輔導金辦法三公營、黨營公司不應列入〉,《民生報》,10版。
王惠萍(1995月12年6日)。〈億元輔導金 國道封閉 再見南國 太平天國 三'國'各千萬〉,《民生報》,10版。.
王惠萍(1995年5月3日)。〈國片輔導金 傾向分多等級發給,未來評審組成 業者比例將過半〉,《民生報》,10版。
王惠萍、王建宇(2005年1月21日)。〈電影票價 將蠢蠢欲動:政府宣布調高美商營利稅 電影處:有利國片 美商:聽候總公司裁示〉,《民生報》,C2版。
王惠萍、陳民峰、李韶明(1994年07月22日)。〈片商公會建議:全面開放西片進口:聽聽其他相關業界的聲音再說 新聞局表示將做全盤考量〉,《民生報》,10版。
王雅蘭(1993年6月15日)。〈叉燒包好賣 李修賢翻身:社會寫實片當道 趕拍賊大亨趁勝追擊〉,《民生報》,11版。
王雅蘭(1993年7月14日)。〈你斷電 我斷片:電影業者昨赴政院及立院陳情 醞釀明天罷市一天〉,《民生報》,10版。
王雅蘭(1994年11月19日)。〈甄選角度難拿捏 不平之鳴年年有,輔導金‘偏心’藝術片〉,《民生報》,10版。
王雅蘭、李韶明、陳民峰(1993年7月13日)。〈回應斷水斷電 提出兩項"要求"電影界 退出金馬獎與電影年活動〉,《民生報》,10版。
王睦齡(2002)。《專利法上平行輸入與耗盡原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維菁(1999)。《著作權與臺灣影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蕙萍(2002年4月27日)。〈中影要用外片養國片,四部國片通賠 只有外片小賺〉,《聯合報》,CS2版。
民生報(1988年7月28日)。〈電影處近將修改電影法 上映影片均徵收輔導金〉。《民生報》,10版。
民生報(1989年3月11日)。〈限點簽約 篩選出租店 協和影帶 推出新計畫〉,《民生報》,11版。
民生報(1990年7月15日)。〈電影發展基金民辦原則〉,《民生報》,2版。
民生報(1997年6月1日)。〈關於國片輔導金,制度的調整〉,《民生報》,2版。
田家琪(2000)。《台灣華商發行歐美外片之歷史發展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石元康(1989)。《洛爾斯》。台北:東大出版社。
立法院公報(1987)。第 1屆第79會期會議記錄。
成章瑜(1989年9月20日)。〈「出租權」是否作排他權限制 內政部將辦公聽會廣納眾議〉,《經濟日報》,3版。
成章瑜(1990年3月28日)。〈中美著作權談判不歡而散:美方逼人太甚 王全祿憤辭著作權委會執行秘書〉,《經濟日報》,1版。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原書: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Boston, MA: Allyn & Bacon.)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系〉,財人法團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p139-160)。台北:財人法團台灣研究基金會。
朱敬一(2005)。《個體經濟學》。台北:東華。
朱道凱譯(2002)。《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原書:Hirst, P. & Thompson, G. [1999].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何瑞珠(2004年12月13日)。〈從北美藝術院線(art house)談起〉,台灣電影筆記專欄影評,上網時間2006/11/9,網址: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194
余心善(1959年1月19日)。〈電影輔導問題的癥結〉,《聯合報》,6版。
余心善(1960年6月12日)。〈請速保護國片﹗這裏提供簡易可行的有效辦法〉,《聯合報》,6版
余暉(2002)。《行業協會在中國轉型時期的發展》。北京:博士咖啡。
吳文淵(1992年6月21日)。〈在美特別301條款壓力下 匆匆擬就:錄影法草案 立委決暫時擱置〉,《經濟日報》,3版。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青松(1999)。《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若予(1992)。《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業強。
吳英明(1991)。〈從政府管制論環境保護管制〉,《中山社會科學季刊》,6卷4期,43-57。
吳峻安(2004)。《有線電視產業的全球-地方之爭:跨國媒體集團進入台灣市場的競爭與合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根成(1986年6月19)。〈優惠關稅制度與中美貿易關係發展:強化競爭我應未雨綢繆〉,《中國時報》,2版。
吳惠林(2006)。〈輕鬆愉快走入「市場經濟」的神祕殿堂〉,《經濟大師談市場》。台北:經濟新潮社。
宋宗信(1992年1月9日)。〈理容院 電影院 計程車 春節聯合漲價 公交法能否追溯?〉,《經濟日報》,4版。
李天鐸(1998)。《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
李少南(1994)。《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文娟(1994年3月17日)。〈LD漲得離奇:水貨被禁後就漲個不停 公平會要查背後「黑手」〉,《聯合報》,18版。
李永然、鍾元珧(2003年6月8日)。〈淺談真品平行輸入相關法律規範 (上)。《經濟日報》,22版。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2(3):35-57。
李亞梅譯(2000);Ulff-Moller(1998)。〈控制美國電影進口之法國電影政策源起〉,《電影欣賞》,110:47-56。
李宗德(1986年11月1日)。〈淺析美國1974年貿易法案第301條:內容、理論基礎與實踐問題〉,《中國時報》,2版。
李金銓(1989)。《大眾傳播理論》(第五版)。台北:三民出版社。
李惠斌、楊雪冬譯,《超越左派右派》。台北:時報。(原書:Giddens, A. [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雅惠(2000)。《美商八大在台灣之發展與變遷研究: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九九年》。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道明(1995)。〈台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至1915〉,《電影欣賞雜誌》,13(1):28-44。
沈宗正(1993)。《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87):試析發展國城中國家與資本家及國家與勞工之關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育仁(1993)。《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
周信宏(1996)。《著作財產權授權契約之研究》。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漳仁(1998)。《立法遊說之研究-以我國菸害防制法制訂過程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於念鋆(1996年8月8日)。〈協和錄影帶 應開放單支銷售〉,《經濟日報》,19版。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
林幼琦(1998年11月11日)。〈蔡明亮以華僑身分取得輔導金:新聞局證實合法 王應祥不滿從寬認定〉,《聯合報》,26版。
林玉鵬(2004)。《全球化時代下的民族國家電影:文化公民權視野的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林仲修(2002)。《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忠正(1989)。〈威權主義下弱勢團體相互剝削的循環:台灣經濟體系的解剖〉,財人法團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p161-196)。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林杰兒(2005年2月3日)。〈進口影片權利金應課稅,財部:業者稅額減輕 不致衝擊電影票價〉,《經濟日報》,A7版。
林雨鑫(1990年4月27日)。〈我對美方承諾讓步:301警報 宣告解除〉,《聯合報》,1版。
林洋(2001)。《台灣電影視聽產業之經濟調查研究案》。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意玲(1984年11月8日)。〈中影製片腳步慢了下來〉,《聯合報》,9版。
林意玲(1984年2月17日)。〈國片融資立意至善,手續繁瑣造成窒礙〉,《聯合報》,9版。
林意玲(1985年1月3日)。〈北市片院線六敗俱傷〉,《聯合報》,9版。
林瑞陽(2001年6月16日)。〈王得山 :電影業如有營利行為 就要課稅,《經濟日報》,10版。
林維娟(1994年1月18日)。〈影帶發行與出租關係將生變:協和、標緻、年代都有新作法,出租店將各投所好〉,《經濟日報》,15版。
林維娟(1994年9月28日)。〈看外片下月起機會多了:拷貝數及映演場所增加 日片配額取消〉,《經濟日報》,15版。
林嫻如(2000)。《九十年代政經變遷中的台灣電影工業》。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武陵客(1990)。〈抽絲剝繭話院線〉,《影響電影》,5:184-188。
邱展光(1992年12月31日)。〈不簽約者即率警前往查緝盜版帶:影帶出租店對A拷商手段表不滿〉,《經濟日報》,10版。
金寶瑜(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姜炳俊(2001)。〈聯合行為之規範〉,賴源河編,《公平交易法新論》(頁231-272)。台北:元照出版社。
姚鳳磐(1960年7月22日)。〈胡晉康向當局呼籲挽救自由影業,不要得拖且拖〉,《聯合報》,6版。
姚鳳磐(1962年7月10日)。〈美日片代理商意有未足美片代理商要求稅率與國片劃一〉。《聯合報》,8版。
段承樸(1989)。《戰后台灣經濟》。北京市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幼鳳(1995年6月14日)。〈電影焦點話題,輔導金成了電影人年金〉,《聯合報》,22版。
胡幼鳳、王惠萍、褚明仁、陳民峰(1992年10月7日)。〈影碟平行進口 電視業者反彈:內政部有意開放 電影團體揚言退出電影會議抗議 新聞局長表示遺憾〉,《民生報》,10版。
胡致華(1997年7月5日)。〈國片輔導金新案出爐,商業藝術分類取消 開放個人申請〉,《聯合報》,26版。
胡祖慶譯(1990)。《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原書Staniland, M(1984) .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New Haven: Yale.)
胡鵬年(2003)。《我國公平交易政策法制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寶厚(1991)。《台灣地區錄影帶出租業經營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在揚(1993年6月3日)。〈不再看港人臉色! 電影業共識:拍片重用本土新人〉,聯合晚報,14版。
唐在揚(1995年6月6日)。〈院線倒戈,國片雪上加雪〉。聯合晚報,10版。
唐在揚(1997年6月21日)。〈電影界搶救 國片輔導金,百位人士聯名反對戲院業者朋分 要求落實補助國片拍攝〉。聯合晚報,18版。
唐在揚(1999年1月9日)。〈輔導金評審名單 創作聯盟提抗議〉,《聯合報》,10版。
夏春祥(2002)。〈眾聲喧嘩的迷思-關於傳播研究的筆記〉,《中華傳播學刊》,1:3-26。
夏淑賢(1996年6月14日)。〈錄影帶發片交易全面開放:強勢片商不能再獨厚加盟出租店影帶流通將更通暢〉,《經濟日報》,18版。
孫中英(2005年2月3日)。〈洋片8月課稅 財部:電影票不該漲,《聯合報》,D2版。
孫克難(2002)。《台灣產業科技發展中的財政支持》。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徐正棽(1995年6月7日)。〈錄影帶生態變革 協和、年代、長鈺跟進標緻「連贏計畫」專櫃經營時代全面來臨〉,《聯合報》,22版。
徐正棽(1996年5月29日)。〈片商公會新龍頭,王應祥走馬上任救國片〉,《聯合報》,22版。
徐正棽(1998年4月21日)。〈中環與學者合作發行新線電影〉,《聯合報》,26版。
徐詠絮(1995)。《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世界文化互動的理論比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鄭陸霖(2001),〈全球在地化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畫》,28(4):391-411。
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上)》。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張心悌(1995)。《國際智慧財產權保護擴張與競爭法規》。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張世賢(1986)。《公共政策析論》。台北;五南。
張世賢、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台北:群學。(原書:Bauman, Z. [1998].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張京育(1986年4月19日)。〈中華民國經濟發展與美中經濟關係-本月17日在休士頓世貿協會演講全文摘錄〉。《經濟日報》,2版。
張其祿(2001)。〈管制政策之交易成本途徑分析:以醫療管制為例〉,《東海社會科學學報》,第21期;57-69。
張定淮、週新琦、夏家駟譯(2003)。《全球化資本主義的瘋狂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原書:Greider, W. [1997]. One world, ready or not: The manic logic of global capitalism.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張婉珍(1998年10月30日)。〈北市大世界戲院 改建商務中心:豐園建設規劃開發 明年初動工 商務套房月底公開銷售〉,《經濟日報》,38版。
張婉珍(2000年7月19日)。〈影音租售通路得利稱王-1,400家簽約加盟 超越嘉通亞藝萬視通可能合併〉,《經濟日報》,37版。
張惠俐(1990)。《從集中度的觀點看產業利潤率的來源》。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1989年1月30日)。〈真理不容妥協 法理不應歪曲〉,《民生報》,10版。
曹銘宗(1992年6月4日)。〈讓你好看,消費當然有別:戲院高品質 決打破統一票價〉,《聯合報》,22版。
梁良(1998)。《論兩岸三地電影》。台北:茂林。
許志良(1980)。《美國管制性政策與企業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富雄(2003)。《數位時代合理使用之再探討—以反規避條款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雲凱(2002)。《電影消費空間的生產過程:以華納威秀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郭土木(2001a)。〈事業結合之規範〉,賴源河編,《公平交易法新論》(頁199-230)。台北:元照出版社。
郭土木(2001b)。〈獨佔行為之規範〉,賴源河編,《公平交易法新論》(頁173-198)。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民峰(1994年8月30日)。〈取消外片進口限制 有譜了:可能先取消拷貝數量 陸續放寬映演場所〉,《民生報》,10版。
陳希林(1994年08月26日)。〈新聞局諮詢會議:西片拷貝限制 業者多數贊成取消,《聯合報》,22版。
陳希林(1995年12月6日)。〈國片輔導金放榜波及金馬獎?長宏宣布退出所有電影活動,取消郝劭文出席頒獎〉,《聯合報》,22版。
陳希林(1996年02月13日)。〈要自由或要尊嚴?中西片商為西片拷貝數面臨失和〉,《聯合報》,22版。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2001)。《最新政策制定過程(第三版)》。台北:韋伯出版社。(原書:Lindblom, C. E. [1993] .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陳恆鈞等譯(2004)。《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台北:韋伯。(原書: Weimer, D. L. & Vining A. R. [1999].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陳炳宏(2001)。《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灣經營有線電視頻道之本地化策略評估研究:一個資本全球化的運動趨勢觀點》。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03-002-SSS。
陳炳宏(2005)。《台灣媒體企業之中國大陸市場進入模式及其決策影響因素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陳炳宏(2006)。《媒介產業的多元意涵:產權結構的觀點》。國科會結案報告。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新陸書局。
陳浩譯(1990)。《壓力團體》。台北:遠流。(原書:Basso, J. A. [ 1983] . Les groupes de pression.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陳素玲(1993年7月20日)。〈中美智財權諮商落幕 傳美方大幅放寬條件:商品真品平行輸入列榜才禁止〉,《聯合報》,18版。
章倩萍(1993年12月12日)。〈進口商吃定台灣人?公交會查價 不少商品比國際行情高很多 問題在那裡 關稅、代理制度等都是原因〉,《經濟日報》,3版。
麥若愚(1992年2月1日)。〈西片拷貝與戲院聯映配額限制:目前無“法”放寬 未來可能全面瓦解〉,《民生報》,10版。
曾濟群(1975)。《中國立法提案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華英惠(2001年2月7日)。〈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獎勵三草案公告上網〉,《聯合報》,24版。
賀德芬(1994)。《文化創新與商業契機:著作權法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
辜仲明(2001)。《特別公課規範與基本原則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所碩士論文。
項貽斐(2004年4月30日)。〈兩紀錄片 可望獲新聞局補助:「跳舞時代」、「歌舞中國」具商業影片發行規模〉,《聯合報》,24版。
馮建三(1999)。〈巴黎、紐約、好萊塢-淺談電影「全球化」的過程與後果〉,《當代》,139:14-17。
馮建三(2002)。〈反支配:南韓對抗好萊塢的個案研究,1958-2001〉,《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1-32。
馮建三(2004)。〈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頁665-701)。台北:巨流。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出版公司。(原書: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馮建三譯(2002)。《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原書:Miller, T., Govil, N., McMurria, J., & Maxwell, R., [2001]. Global Hollywood. London, UK: BFI.)
黃仁(1981年6月11日)。〈國片問題癥結在那裏? 〉,《聯合報》,9版。
黃仁德、胡貝蒂(2006)。《台灣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北朗(1983年6月26日)。〈美商八大為什麼不願加入北市公會?〉,《聯合報》, 9版。
黃秀義(2001年1月16日)。〈大江購物中心與英SBC影城牽手〉,《經濟日報》,38版。
黃貴華(1992年8月15日)。〈「貴不貴不是問題 片商有無指定票價才是正辦」:有無聯合漲價 公平會要調查〉,《聯合報》,5版。
黃瑞祺(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楊士琪(1984年4月21日)。〈美片協不戰而退,抗辯書強而有力,陳國慈先聲奪人〉,《聯合報》,3版。
楊宇光、楊炯譯(2004)。《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書:Gilpin, R. [2001].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楊書銘(1990)。《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曉雲(2003)。《台北市美國商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日報(1983年10月26日)。〈有效遏止仿冒事件發生 美亦應對其進口商約束〉,《經濟日報》,02版。
經濟日報(1985年10月12日)。〈美國影片減稅又不必繳輔導金了,片商公會認為還不夠理想:八大影片代理商代表不願立即表示意見〉,《經濟日報》, 10版。
經濟日報(1986年1月2日)。〈避免銷美優惠待遇被取消:我決擴大推動降低關稅 加速金融保險業自由化〉,《經濟日報》,1版。
經濟日報(1986年1月7日)。〈我保護智慧財產權情況 USTR將提出報告 關係我產品能否享優惠關稅〉,《經濟日報》,3版。
經濟日報(1987年11月26日)。〈廢除電影娛樂稅不達目的不甘休:省市電影商擬停業一天以示決心〉,《經濟日報》, 7版。
經濟日報(1987年12月29日)。〈錄影帶出租業峰迴路轉:爭取修改著作權法 將採溫和行動陳情〉,《經濟日報》,7版
經濟日報(1987年5月30日)。〈為二萬卷非法影帶行「葬禮」,用壓路機「壓」出取締盜錄的決心〉,《經濟日報》,10版。
經濟日報(1989年3月7日。〈MTV問題假若處理不當 恐成為「301」報復對象〉,《經濟日報》,6版。
經濟日報(1989年7月29日)。〈保護智慧財十大措施核定〉,《經濟日報》,6版。
經濟日報(1992年5月18日)。〈盜映影帶小心玩「法」自焚:發行權人可提告訴自訴〉,《經濟日報》,25版。
葉蕙蘭(1992年7月30日)。〈"霸王別姬"合作愉快,陳凱歌徐楓再簽五部片約〉,《民生報》,14版。
葉龍彥(2004)。《台灣的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
葛大維(1998年9月6日)。〈電影團體向新聞局陳情,國片輔導金交民間管理〉,《聯合報》,26版。
葛大維(2000年2月2日)。〈輔導金「獎勵國片院線」定案〉,《聯合報》,26版。
廖惠珠(2002)。〈競爭政策與管制政策之調和-我國能源市場之回顧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10(2):103-127。
管中祥、羅慧雯(1995)。〈影視次帝國的迷思:亞太媒體中心官方論述分析〉。台北:政大學生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
管中琪、黃俊龍譯(2004)。《共產黨宣言》。台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原書:Marx, K.,& Engels, F. [1948].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肇瑩如(1992年4月3日)。〈美商八大 不是唯一選擇:片商買版權主動闢戰場〉,《經濟日報》,11版。
褚明仁(1990年9月12日)。〈電影基金會董監事將改組〉,《民生報》, 9版。
劉世鼎(2000)。〈全球化理論批判--許勒與佛格森的理論〉,《當代》,153: 30-37。
劉立行(2001)。《以稅則輔導電影事業之初步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其筠(1986年1月5日)。〈美電影出口協會擬再提案 要求我國開放美片配額〉,《聯合報》,9版。
劉現成(1996)。《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文化。
劉惠臨(1990年6月27日)。〈熱門港片須搭配冷門西片簽約:北縣影帶公會不滿 抵制年代〉,《經濟日報》,18版。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劉雲龍(1996年7月6日)。〈港九自由總會改名 影界一葉知秋〉,《聯合報》,38版。
劉聖芬(1992年6月3日)。〈化解301壓力,鎖定美智財權組織:工總決組遊說團體長期溝通〉,《經濟日報》,2版。
劉藝(1977年4月7日)。〈片商‧戲院‧商業道德:一個電影工作者的自白〉,《聯合報》,9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念祖(2005)。《利益團體遊說策略模式-台灣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蔡秀女(1998年9月8日)。〈影像觀測:電影與輔導金〉,《聯合報》,27版。
蔡明誠(1994年8月25日)。〈法理上 可談論空間相當有限〉,《聯合報》,3版。
蔡源林譯(2002)。《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原書:Said, E. W.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NY: A. A. Knopf.)
鄭陸霖(2000)。〈是誰惹毛了沉睡的貓?台灣有線電視市場場域中的權力競爭〉,《台灣產業研究》,3:225-261。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盧非易(2004)。〈1980-1999台灣電影票房統計圖表〉。台灣電影資料庫。上網時間2006/12/30,網址:http://commdb.nccu.edu.tw/age/moviediscuss/file/26.HTM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蕭新煌譯(1985);Wallerstein, I. 著。〈世界體系理論:理論與詮釋問題〉,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導讀》,(頁319-334)。台北:巨流。
蕭櫻蘭(2002)。《台灣與印尼威權統合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諾亞瑟(2000)。〈給蘇正平局長的搶救台灣電影請願書〉。上網時間2006/12/30,網址: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1.asp?object=movie&no=35186
龍益雲(1990年4月30日)。〈經營陷困境 想漲價又迭遭批評 錄影帶租售業者叫苦〉,《經濟日報》,18版。
龍益雲(1992年7月21日)。〈影片取得成本不一電影票價改採浮動:片商抬高票價,電影院生意冷清〉,《經濟日報》,19版。
戴獨行(1973年12月20日)。〈台北國片院線調整 外片配額售價暴漲〉,《聯合報》,9版。
戴獨行(1974年9月9日)。〈西片戲院兼映國片 有助改善國片困境檔期難題將可獲得解決〉。《聯合報》,9版。
戴獨行(1981年11月18日)。〈改革 國片院線 曙光初〉,《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53年7月10日)。〈影片商匯款 本月起削減〉,《聯合報》,5版。
聯合報(1954年6月19日)。〈政府貸款香港自由製片業〉,《聯合報》,6版。
聯合報(1958年4月25日)。〈王元龍籲祖國當局 援助港九自由影人:請求撥發上兩年輔助費 并報告與匪共鬥爭情形〉,《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58年9月21日)。〈論戰時生活的實行〉,《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59年12月6日)。〈財部研商影票附捐 大陸救災捐四角決剔除 政府另撥款充救總經費〉,《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59年2月19日)。〈美國電影協會會長,莊士敦昨離台飛港:望我解除電影票價限制,中美合作製片認有希望〉,《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59年5月31日)。〈解除影票限價問題,省府考慮具體辦法:將按影院等級及影片賣座情形,由各縣市影劇商公會議訂票價〉,《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60年1月23日)。〈台灣省政府核准電影票價議價辦法,二月十五日起取消,將由各影院自行訂票價或由影劇公會同業間自行訂價〉,《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60年3月4日)。〈獎勵國語影片 定期受理申請:政院核定辦法公布施行〉,《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60年9月18日)。〈製片貸款的償還保證,可由自由總會負責〉,《聯合報》,6版。
聯合報(1962年12月10日)。〈使外片與國片稅率相同,筵席娛樂稅法 政院決定修改:送立院審議已列入議程〉,《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63年3月12日)。〈審議修正電業法,立院列入議程:筵席娛樂稅法修正條文 是否公開審議今作決定〉,《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64年1月1日)。〈全國各界盛大集會 慶祝元旦歡迎英雄〉,《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65年8月5日)。〈影劇界八團體,今商請求減稅〉,《聯合報》,5版。
聯合報(1967年11月22日)。〈全會通過張其昀等提案:從速減輕影劇事業課稅〉,《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68年4月13日)。〈輔導國片諸多不力 外片輸入配額流弊叢生 監院糾正主管單位,《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71年1月15日)。〈筵席及娛樂稅法 政院昨修正通過:筵席稅提高.娛樂稅降低〉,《聯合報》,1版。
聯合報(1972年7月2日)。〈北市筵席及娛樂稅 征收細則修正公佈〉,《聯合報》, 7版。
聯合報(1974年12月18日)。〈加強輔導攝製優良國片 外片配額實施要點修正〉,《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75年8月8日)。〈國片院線調整 昨商討無結果〉,《聯合報》,8版。
聯合報(1978年10月5日)。〈進口影片權利金所得稅,中央協調決定暫緩征收〉。《聯合報》,7版。
聯合報(1978年12月17日)。〈新聞局將考慮取消 美商進口影片優惠〉,《聯合報》,7版。
聯合報(1978年12月18日)。〈影視演員上書總統,表示赤誠擁護政府〉,《聯合報》, 7版。
聯合報(1978年12月21日)。〈元旦不演美國片:製片協會緊急建議 並促禁止美片進口〉,《聯合報》,7版。
聯合報(1979年10月27日)。〈瓊瑤昨與中影簽約:四部新片在中國線上映〉,《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79年4月24日)。〈台北國片院線合久必分 今年暑期可能大幅調整〉,《聯合報》,7版。
聯合報(1979年5月8日)。〈影片「歡顏」受排擠新聞局昨出面協調萬國院線今商討重新安排檔期〉,《聯合報》,7版。
聯合報(1980年3月6日)。〈製片業者昨座談 建議打破院線制〉,《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1年12月3日),〈國片危機原因何在 片商戲院各說各話:兩個公會代表不期而遇 一場激辯爭執仍未解決〉,《聯合報》,7版。
聯合報(1981年6月28日)。〈外片配額分配定案,美商部分減少十部〉,《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3年12月30日)。〈娛樂票券印花稅大幅降低 電影票等於免徵業者深表感激〉,《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3年3月19日)。〈片商力謀取消包底〉,《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3年4月8日)。〈來自雪河的人冒名頂替,不符規定被迫下片〉,《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3年8月30日)。〈北市決降低國片娛樂稅〉,《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4年10月15日)。〈中影將與七賢新藝城合組院線〉,《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4年11月30日)。〈外片輸入拷貝數量 政院通過增為四個〉,《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4年12月29日)。〈國片新院線今起實施 元旦檔強片紛紛上陣〉,《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4年1月8日)。〈影片配額減少美商提出訴願 控我措施不公 揚言停止分銷〉,《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84年2月22日)。〈業者要求放寬外片拷貝 新聞局表示已列入考慮〉,《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4年4月16日)。〈外片徵收輔導金辦法 新聞局決定暫緩實施〉,《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4年5月10日)。〈日片進口達成協議,年進四部淨利二成:試作敲門磚採取低姿態 輔導國產片基金三百萬〉,《聯合報》,3版。
聯合報(1984年5月18日)。〈戲院缺片情形嚴重,建議增加西片配額〉,《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4年8月27日)。〈影劇業籲請降低外片娛樂稅〉,《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5年12月17日)。〈外片配額應否取消限制 新聞局近期邀業者討論〉,《聯合報》,22版。
聯合報(1985年1月14日)。〈春節假期國片提前上陣,新聞局重視北市院線盲目擴充問題〉,《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5年1月7日)。〈去年進口影片品質低落,國片產量減少舊片充數〉,《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5年4月28日)。〈籌組製片公會 片商推出代表〉,《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5年5月12日)。〈片商公會欲藉外力:要求降低西片稅率〉,《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5年5月5日)。〈外片配額再降價〉,《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5年6月19日)。〈外片配額行情每下愈況 一兩年內可能全部取消〉,《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5年6月26日)。〈著作權法修正草案昨二讀 刑度罰金同時提高〉,《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85年6月29日)。〈立院三讀通過修正著作權法 對國人著作權採行創作主義〉,《聯合報》,1版。
聯合報(1986年11月9日)。〈中影與先鋒達成協議 成立第二家藝術劇場〉。《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6年1月13日)。〈國片業者相繼在港投資拍片〉,《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6年2月4日)。〈新聞局編列一千萬預算 鼓勵國片角逐海外影展〉,《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6年3月2日)。〈新聞局取消外片配額〉,《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6年8月12日)。〈戲院業者外片片商 對新辦法咸表歡迎〉,《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87年11月12日)。〈北市國片院線明年變七條,缺片更嚴重港片看俏〉,《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7年4月4日)。〈進口外片拷貝獲准增加:全省五大城市可望建立首輪院線〉,《聯合報》,9版。
聯合報(1988年6月2日)。〈國片融資貸款乏人問津〉。《聯合報》,20版。
聯合報(1988年9月6日)。〈提供國片製作費 補助器材進口稅:電影基金會 通過鉅額預算〉,《聯合報》,10版。
聯合報(1989年1月28日)。〈著作權談判達成妥協〉,《聯合報》,4版。
聯合報(1990年4月4日)。〈國片商欲挾洋制港:開放外片拷貝阻力變助力〉,《聯合報》,30版。
聯合報(1990年5月2日)。〈緊縮院線救票房 片商發了狠,繳巨金 簽公約 互相牽制〉,《聯合報》,33版。
聯合報(1991年2月24日)。〈學者年代合組公司 經營手法推陳出新〉,《聯合報》,28版。
聯合報(1991年4月6日)。〈兩岸影人合作 勢之所趨:邀請大陸名導,片商絡繹上路〉,《聯合報》,26版。
聯合報(1992年2月1日)。〈公平交易法實施後 影視業者不得壟斷收費〉,《聯合報》,21版。
聯合報,(1962年5月2日)。〈娛樂稅附征特別捐 票價應加多少錢﹖〉,《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62年3月21日)。〈輔導攝製國語影片政院公布貸款辦法:四月一日開始接受申請 每片貸款限新台幣廿萬〉,《聯合報》,8版。
鍾文志(1986年5月2日)。〈面對美國優惠關稅通盤檢討,我應妥為因應化壓力為助力〉,《中央日報》,2版。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藍祖蔚(1986年05月30日)。〈外片配額可望七月廢除:拷貝數量 映演戲院仍受限制〉,《聯合報》,9版。
藍祖蔚(1986年11月22日)。〈公營民營一例投資港片 國片製作將趨全面覆亡〉,《聯合報》,9版。
藍祖蔚(1993年11月11日)。〈國片不景氣.港片不穩定:片商 戲院 統統向外轉〉,《聯合報》,22版。
魏玓(1994)。《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魏玓(1999)。〈好萊塢過臺灣:一段電影殖民史的開端〉,《當代》,113:24-43。
魏玓(2003)。〈全球化與傳播:勾勒與定位一個研究的主題〉,「中華傳播學會2003年會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魏玓譯(1998);Collin Sparks著。〈全球的傳播,全球的權力:國際傳播理論的再思考與再建構(上)〉,《當代》,136:104-119。
魏玓譯(1999)。《超越大螢幕:資訊時代的好萊塢》。台北:遠流。(原書:Wasko, Janet [1994]. Hollywoo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eyond the silver screen. Austin, TX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邊明道,陳心懿譯(2005)。《傳播政策基本原理-電子媒體管制的原則與過程》,台北:揚智文化。(原書:Napoli, P. M. [2001]. 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s policy: Principles and process in the regul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 Cresskill, New Jersey: Hampton Press.)
參考法規:
公平交易法
外國電影(華商經營部份)輸入配額分配處理要點
促進產業對研究發展貸款辦法
國外電影片製作業來臺攝製電影片補助要點
國外電影片輸入管理辦法
國產電影片、本國電影片、外國電影片之認定基準
國產電影片行銷與映演補助暨票房獎勵辦理要點
國產電影片製作完成補助辦理要點
國產電影片輔導金辦理要點
國產電影片數位轉光學底片暨數位電影母源壓縮編碼補助要點
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電影工業數位化後製作部分獎勵辦法
電影片輸入輸出管理辦法
電影事業暨電影從業人員獎勵輔導執行要點
電影法
電影法實施細則
輔助電影人才培訓計畫辦理要點
輔導攝製國語電影片貸款辦法
數位內容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優惠貸款要點
獎勵製作優良國產影片
獎勵優良國語片獎勵辦法
*註解:電影相關法規條文多經歷多次修訂,故此處不再標明制定時間。論文內文部份採取之時間乃當時業者採取遵循之法規,其修訂之時間。
英文部分:
Aksoy, A., & Robins, K., (1992). Hollywood for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competition for critical mass in image market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6(1), 1-22.
Albarran, A. B. & Chan-Olmsted, S. M. (1998). Global patterns and issues. In A. B. Albarran & S. M. Chan-Olmsted (Eds.), Global media economics: Commerc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 (pp. 331-339).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agdikian, B. (1997). The Media monopoly (5th ed.). Boston, MA: Beacon Press.
Beresteanu, A. (2004). Demand shifts and second 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The impact of DVDs on the motion pictures industry. Paper presented at Econometric Society 2004 North American winter meetings. San Diego, CA.
Bettig, R. (1996). Copyrighting cultur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Cardoso, F. H. ,& Faletto, E. (1979). 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translated by Marjory Mattingly Urquidi). 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veth, R. (1992). The reconstruction of global media marketpla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6), 705-723.
Chadha, K., & Kavoori, A. (2002). Media imperialism revisited: Some findings from the Asian cas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 415-433.
Cheong, I. (2004).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a U.S.-Korea FTA. (Retrieved April 4, 2006, from http://www.aei.org/docLib/20041026_Cheong.pdf)
Desai, R. (2005, Spr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the Indian film industry. Vanderbilt Journal of Entertainment Law & Practice, Spring, 259-278.
Dicken, P.(1994). Global-local resistance: Firms and states in the global space-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70, 101-128.
Donner. W. W. (1998). Assimilation and localism: Some very small towns in mass society. Sociological Inquiry, 68(1), 61-82.
Doyle, G. (2002). Media own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Dye, T.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vans, P. B. (1979).Dependent development : 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 B.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nton, N. (2000). Mass media. In S. Taylor (Ed.), Sociology: Issues and debate (pp. 297-320). New York, NY: Palgrave.
Ferguson, M. (1994). Media, market, and indent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global-local dialectic. 1994 Southam lecture.
Fligstein, N. (1996). Markets as politics: A political-cultural approach to market institu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656-637.
Gershon, R. A. (1997).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Global messages and free market compet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ershon, R. A. (2000).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Environment scanning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3(2), 81-101.
Golding, P., & Murdock, G.(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pp. 11-30). London, UK: Edward Arnold.
Gomery, D. (2000) Who owns the media? :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mass media industry. Mahwah, NJ: Erlbaum Associates.
Grainger, A., & Andrews, D. L. (2005). Resisting Rubert sporting rituals?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and global-local sport culture. Sport Management and Market, 1, 3-16.
Guback, T. C. (1987).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film industry in the US. In B.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 economics and law, vol. 3 (pp.88-104) ,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amelink, C. J. (1993). Globalism and nation sovereignty. In K. Nordenstreng,& H. I. Schiller, (Eds.). Beyond national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1990s (pp. 371-393).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amilton, N. (1982). The limits of state autonomy: Post-revolutionary Mexic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rman, E. S., & McChesney, R. W.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London, UK: Cassell.
Horowitz, D. H., & Davey P. J. (1996). Financing American films at home and abroad.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Arts, 20, 461-487.
Hoskins, C., McFadyen, S., & Finn, A. (1997). 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wley, K.(2005). Diversity, localism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Politic of assessing media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1(1), 103-106.
Jhally, S.(198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 In I. Augus,& S. Jhally (Eds.) Cultur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pp. 65-81), London, UK: Routledge.
Jowett, G. ,& Linton, J. M. (1989).Movies as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UK: SAGE.
Kagami, Y. (2002).The structure of the film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Jap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lurring bound. 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 24, 43-57.
Lee, Hyang-sun. (2005).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tective film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the Korean screen quota system.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05 Annual Meeting Conference Papers, New York, NY.
Lin, M. (2004). Changes and consistency: China's media market after WTO entry.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7(3), 177-192.
Litman, B. R. (1998). The motion picture mega-industry.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Martin, D. (1995). Market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in France.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23(3), 131-146.
McChesney, R.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global capitalism. London, UK: Cassell.
McPhail, T. L. (2002).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stakeholders, and trend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in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Mohammad, A. (1997) .Introduction: A critical reader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postmodern world. In A. Mohammadi (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pp. 1-6). London: SAGE.
Negrine, R. (1997).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 overview. In A. Mohammadi (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pp. 92-118). London, UK: SAGE.
Norris, V. (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Park,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Orbach, B. Y. (2004). Antitrust and pricing in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John M. Olin center for law & economics paper. Lansing,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athania-Jain (2001). Global parents, local partners: A value-chain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of media firms in india.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3), 169-187.
Pendakur, M. (1981). Cultural dependency in Canada feature film indust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1(1), 48-57.
Pendakur, M. (1985a).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selected Canadian film producers and American major distributor: implications for Canada national film policy.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1(2), 149-179.
Pendakur, M. (1985b). Dynamic of cultural policy marketing: The U.S. film industry in In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4), 52-72.
Pisano, G. P. (1989) .Using equity participation to support exchan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5(1), 109-125.
Porter , M. E., & M. B. Fuller (1986) .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 In M. E. Porter (Ed.) , Competitive in global Industries (pp. 315-343).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oot, F. R. (1994).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Revised and expand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egrave, K. (1997). American films abroad: Hollywood's domination of the world's movie screens. Jefferson, NC: McFarland.
Sochay, S., & Litman, B. (1992). Export markets and U.S.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5(3), 31-55.
Sorbet, C. (1998). Debating national policy. In D. McQuail, & K. Siune (Eds.), Media policy(pp. 180-190). London, UK: SAGE.
Tayeb, M. H. (1992). The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 introduction. London, UK: SAGE.
Tetsushi, F. (2000). Is local cooperation against global competition?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CGG Taegu 2000 Conference. Korea: Taegu.
To, Y. M. ,& Lau, T. Y. (1995). Global export of Hong Kong television: Television broadcast limited.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 (2), 108-121.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Ulff-Moller, J. (1998). The origin of the French film quota policy controlling the import of American film. Historical Journal of Film, Radio & Television, 18(2), 167-179.
van Cuilenburg, J. (2000). On measuring media competition and media diversity: concepts,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R. Picard (Ed.), Measuring media content, quality and diversity (pp.51-84) . Turku: Turk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asko, J. (2003). How Hollywood works. London, UK: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