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文瑤
論文名稱: 我國普通高級中學實施課程分級可行模式研究
A Study on the Feasible Models of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田振榮
Tien, Chen-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分級分級模式
英文關鍵詞: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mode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關於普通高中課程是否應該進行課程內容分級之議題,期望能由藉由問卷調查方法研析目前高中的課程安排,釐清高中課程是否有必要實施課程分級,提供學生符合興趣、性向及能力,進行生涯規劃探索之基礎與專業課程。具體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我國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的現況。二、瞭解普通高中校長、教務主任、行政人員、課程發展委員會成員及學科教師等對未來實施課程分級的模式看法。三、分析實施普通高中課程分級措施優先考量因素與推動事項研析。
    本研究分析之主要結論如下:一、現況有實施課程分級學校,採行將學生法定應修讀課程列為基礎課程,大家都應修習,另外由學校或任課教師依學生學習能力及需求提供加深、加廣之課程學習方式,比例最高。並以國文、英文及數學為主要實施科別。二、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學校人員亦對於上述「將學生法定應修讀課程列為基礎課程大家都應修習另外由學校或任課教師自行依學生學習能力及需求提供加深加廣之課程學習」修習模式較為支持。三、實施課程分級措施,以「學生學習成就表現」為大家所共同認定最應優先考量因素。四、推動課程分級制度,以因應學生適性發展,但應規劃完善措施並作好宣導說明後再穩建實施。
    關鍵字: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分級、分級模式。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xamining the topic of whether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s should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nts. By analyzed the current arrangement of high school curriculums vi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hoped to clarify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and also to provide both fundamental and advanced courses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interests, aptitudes, and abilities, in order to help them plan and explore their future career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general high schools’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in Taiwan; (2) to understand the viewpoints of general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cademic affairs director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of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ourse teachers concerning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model; and (3) to analyze the priori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classification measures of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other promotional affair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for schools already practicing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students’ compulsory curriculums are listed as fundamental curriculum, that is, all students are compelled to take these courses. In addition, provisions of reinforcement and broadening learning courses by schools or teachers,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requirements,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2) If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is implemented in the future, school personnel will also show greater support for the afore-mentioned learning model, that is, to list students’ compulsory curriculum as fundamental curriculums, as well as having the schools or teachers provide reinforcement/broadening learning courses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requirements. (3)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 of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is the commonly recognized factor to be given priority consideration. (4) Promotion of the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system should correspond to students’ adaptive development, and should also be implemented only after sound and proper planning, measures, and educational promotions have been laid out.
    Keywords: Gener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model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性教學之涵義、模式及策略 9 第二節 課程分級的涵義及重要性 13 第三節 各國高中現況與課程分級情形 17 第四節 我國高中課程現況與課程分級情形 25 第五節 課程分級的類型分析比較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7 第五節 研究實施與資料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受測者樣本描述與分析 57 第二節 普通高中實施課程方式的現況分析 59 第三節 未來實施課程分級的看法 65 第四節 實施課程分級優先配套措施看法及應優先推動事項分析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37 英文部份 141 附錄 附錄一 我國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可行模式研究問卷焦點團體會議通知單 143 附錄二 焦點團體會議議程 144 附錄三 我國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可行模式研究問卷 (草案) 145 附錄四 我國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可行模式研究問卷 (A版) 150 附錄五 我國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可行模式研究問卷 (B版) 155 表 目 錄 表2.1 高級中學教學科目及每週節數表 25 表2.2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科目及學分數 30 表2.3 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領域、科目及學分數表 34 表2.4 現行(84學年度)「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與95學年度 「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之比較表 35 表3.1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分級可行模式研究問卷調查學校一 覽表 44 表3.2 問卷題號與所屬層面表 46 表3.3 專家會議與會人員名單 49 表3.4 研究對象之問卷發出與回收情形表 50 表4.1受測者基本樣本資料一覽表 57 表4.2普通高中是否實施課程分級統計表 60 表4.3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之模式統計表 61 表4.4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之主要科別統計表 62 表4.5普通高中實施課程分級之學生參與程度統計表 63 表4.6校長、主任、行政人員、學科教師等對學校實施課程分 級方式單一樣本t考驗分析表 64 表4.7校長、主任、行政人員、學科教師等對學校實施課程分級方式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65 表4.8 校長、主任、行政人員、學科教師等對學校實施課程分級方式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9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分析表 66 表4.10課程分級模式一與課程理念、負面課題次數一覽表 67 表4.11認同課程分級模式一教師在課程理念及預期產生負面課題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表 68 表4.12課程分級模式一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69 表4.13課程分級模式一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69 表4.14課程分級模式二與課程理念、負面課題次數一覽表 69 表4.15認同課程分級模式二教師在課程理念及預期產生負面課題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表 70 表4.16 課程分級模式二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71 表4.17 課程分級模式二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71 表4.18課程分級模式二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三 72 表4.19 課程分級模式二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四 72 表4.20課程分級模式二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五 73 表4.21課程分級模式二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73 表4.22課程分級模式二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74 表4.23課程分級模式二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三 74 表4.24課程分級模式二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四 75 表4.25課程分級模式三與課程理念、負面課題次數一覽表 75 表4.26認同課程分級模式三教師在課程理念及預期產生負面課題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表 76 表4.27 課程分級模式三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76 表4.28課程分級模式三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77 表4.29課程分級模式三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三 77 表4.30課程分級模式三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四 78 表4.31課程分級模式三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五 78 表4.32課程分級模式三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79 表4.33課程分級模式三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79 表4.34課程分級模式三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三 80 表4.35課程分級模式三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四 80 表4.36課程分級模式四與課程理念、負面課題次數一覽表 80 表4.37 認同課程分級模式四教師在課程理念及預期產生負面課題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表 81 表4.38課程分級模式四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82 表4.39課程分級模式四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82 表4.40課程分級模式四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三 83 表4.41課程分級模式四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四 83 表4.42課程分級模式四與課程設計理念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五 84 表4.43課程分級模式四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一 84 表4.44課程分級模式四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二 85 表4.45 課程分級模式四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三 85 表4.46課程分級模式四與實施課程分級預期產生負面課題φ相關與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之四 86 表4.47 「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分析表 86 表4.48對於所認同之課程分級模式在適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向、時間之選擇及行政資源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分析表 87 表4.49不同任教科別對課程理念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工作能力模式」 87 表4.50不同任教科別對課程理念之變異數摘要表 88 表4.51行政人員與教師別對課程理念之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89 表4.52不同年齡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看法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0 表4.53 不同年齡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54不同學歷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1 表4.55不同學歷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56不同身份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2 表4.57不同身份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4.58不同學校規模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4 表4.59不同學校規模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5 表4.60不同服務年資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6 表4.61不同服務年資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62是否參與課程發展組織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或修改調整課程分級之實施模式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97 表4.63對課程分級理念之看法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表 98 表4.64 不同身份變項在適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向、時間之選擇及行政資源之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一覽表 98 表4.65不同身份變項在適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向、時間之選擇及行政資源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4.66不同學校規模對於所認同之課程分級模式在適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向、時間之選擇及行政資源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00 表4.67不同學校規模對於所認同之課程分級模式在適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向、時間之選擇及行政資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0 表4.68 是否參與課程發展組織者對於所認同之課程分級模式在適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安排、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向、時間之選擇及行政資源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 101 表4.69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單一樣本t考驗 102 表4.70不同性別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102 表4.71不同年齡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03 表4.72不同年齡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73不同學歷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04 表4.74不同學歷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75不同身份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05 表4.76不同身份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4.77不同學校規模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06 表4.78不同學校規模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4.79不同服務年資者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看法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08 表4.80不同服務年資對學校未來實施課程分級時,預期產生負面課題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4.81是否參與課程發展組織在課程分級負面課題看法之獨立樣本t考驗摘要表 109 表4.82不同模式在實施課程分級困難之差異情形 110 表4.83對實施課程分級困難之情形單一樣本t考驗摘要表 114 表4.84不同身分者對實施課程分級困難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5 表4.85不同身分者對實施課程分級困難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86不同模式在實施課程分級學校環境困難之差異情形 116 表4.87不同身分者在實施課程分級學校環境困難之差異情形 117 表4.88不同學歷者對學校實施課程分級困難次數、平均數、標準差一覽表 118 表4.89不同學歷者對學校未來如果實施課程分級困難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90不同模式在實施課程分級優先配套考量因素之平均數、排序一覽表 120 表4.91不同身分者在實施課程分級優先考量因素之平均數及排序一覽表 121 圖 目 錄 圖3.1研究步驟圖 48 圖4.1普通高中是否實施課程分級校數統計圖 61 圖4.2普通高中是否實施課程分級模式校數統計圖 62 圖4.3普通高中是否實施課程分級主要科別統計圖 63 圖4.4普通高中是否實施課程之學生參與程度統計圖 6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AP課程不夠深入(2004)。http://be1.udnnews.com.tw/2002/2/16/NEWS/INTERNATIONAL/AMERICA-TOPIC/703794.shtml
    文部省(1999)。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案。東京:時事通信社。
    文部省(2000)。我ガ國の文教施策。東京:文部省。
    王家通(2003)。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北方網(2003)。國際IB課程介紹。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cache:HwbwSckBoh4J:edu.big5.enorth.com.cn/system/2001/09/07/000137908.shtml+ap%E8%AA%B2%E7%A8%8B*ib*%E9%AB%98%E4%B8%AD&hl=zh-TW&lr=lang_zh-TW
    臺北歐洲學校(2004)。http://ecommerce.taipeitimes.com/ecom/edu/daul/tes/profile_b5
    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1996)。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教育部(2003a)。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資訊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362001/i1301/course/update/index.htm?open
    教育部(2003b)。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研訂。http://www.cer.ntnu.edu.tw/ccc/index.htm
    教育部(2003c)。第八次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紀錄。
    教育部(2003d)。有關高中新課程綱要說明。
    教育部(2004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4b)。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手冊。
    教育部(2004c)。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http://www.edu.tw/EDU-WEB/EDU-MGT/HIGH-SCHOOL/EDU-2359001/high/docu/about_end.doc
    教育部(2004d)。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九十五學年度實施。
    教育部(2005b)。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指引。http://www.cer.ntnu.edu.tw/ccc/index.htm 。
    余霖(2004)。台灣地區完全中學之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錫津(1998)。新世紀學校本位之課程實施。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 SPSS基礎篇。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5)。「課程」!怎麼看課程的定義。教育研究月刊三月份。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益興(2005b)。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配套措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刊於行政人員研習手冊。教育部。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高博銓(2005)。適性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69期。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臺北:師大書苑。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
    新世界雙語學院(2004)。http://www.chinesedc.com/NWBI/EdColumn/24.htm
    新世界雙語學院(2004)。什麼是美國的AP課程。http://www.chinesedc.com/NWBI/EdColumn/12.htm
    楊壬孝(1998)。實施高中新課程的因應之道與展望。高中教育,3,24-36。
    楊思偉(1999)。日本教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思偉(2005)。普通高中課程分級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簡茂發(199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簡茂發(1998)。適性教育心理觀。教育資料集刊第23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潘慧玲(2005)。普通高中課程必選修問題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鄭世仁(1994)。淺談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鍾宜興(2004)。主要國家中等教育。高雄:復文。
    鍾啟泉編(2002)。各國課程改革趨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啟泉編(2003)。國際普通高中課程基礎學科解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孝述(2002)。個別差異與教學適應。載於黃顯華、朱嘉穎(主編),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頁115-146)。臺北:師大書苑。
    蘇德祥(1998)。高中課程教學科目及每週教學節數修訂及調整大要。 高中教育,3,15-17。

    外文部分
    Bruner,J.S.(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orno,L.(1995).The principles of adaptive teaching theory into practice(pp.98-115).Boston:allyn & Bacon.
    Cronbach, L.J., & Snow, R.E. (1969).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A handbook for research in interactions.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Doll,R.C.(1995).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9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Gamoran,A.(1993).Alternative uses of ability group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Can we bring high-quality instruction to low-ability class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59(4),1-22
    Glaser, R. (1972). : Individuals and learning.The new aptitudes.educational Reseacher,1,5-12
    Glaser, R. (1977). Adaptive education: Individu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latthorn,A.A.(2000).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2nd ed.).California:Corwin Press.
    Hollifield, J.(1987).Ability group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0543)
    Kulik, C. C. & Kulik,J.A.(1982).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of evaluation finding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3).415-428.
    Klausmeier,H.J.(1985).Educational psychology.(5th ed).New York
    Harper & Collins.
    Les principes qui doivent régir l'enseignement au lycée。http://www.education.gouv.fr/magazine/1999/4/lycee.htm。
    l'éducation nationale(2004).les enseignements.http://www.education.gouv.fr/sec/seconde.htm
    Oakes, J. & Guiton, G. (1995). Matchmaking: The Dynamics of High School Tracking Deci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2(1):3-3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