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乃甄 |
---|---|
論文名稱: |
台灣遊樂型鬼屋的消費空間與恐怖體驗 |
指導教授: | 胡綺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消費空間 、觀光凝視 、娛樂性恐懼 、體驗經濟 、劇場理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幾年來,一些娛樂機構開始製作「遊樂型鬼屋」,開創了早期附屬於遊樂園或學校裡的「遊樂型鬼屋」的新版圖,不但帶起絡繹不絕的人潮也吸引了媒體的目光,而這股流行現象,也轉變了原本附屬於遊樂園的鬼屋型態,遊樂園進而將鬼屋視為主要商品打造宣傳,使鬼屋不再是附屬品,成為另一個主題樂園。隨著新形態「遊樂型鬼屋」的興起,一些旅遊網站上開始出現「遊樂型鬼屋」的相關資訊,尤其大部分的「遊樂型鬼屋」皆於暑假期間推出,因此許多旅客到外縣市出遊時,也會將「遊樂型鬼屋」納為遊玩的景點,並且帶著本身既存的觀光凝視去體驗,「遊樂型鬼屋」便成為另類的觀光勝地之一。
而娛樂機構之所以會有製作「遊樂型鬼屋」的發想,是由於今日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體驗經濟」與「空間消費」的時代。二者分別代表著「體驗」與「空間」皆已成為扣連消費過程中重要的消費素材,甚至可以結合成主要的經濟商品,遊樂型鬼屋著實體現了其中的消費型態與經濟價值。然而,遊樂型鬼屋的空間與一般消費空間不同,它建構給遊客的觀光意象是恐怖的,提供的是令人感到「驚悚可怕」的消費氛圍,有別於其他例如咖啡廳、書店等消費空間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為一初探性研究,試圖找出遊樂型鬼屋消費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研究者於結論中試圖做一個有系統的整合,整理與歸納出恐怖文本與遊樂型鬼屋之間的互文性,參與遊樂型鬼屋的遊客透過恐怖文本中的觀賞經驗,建構了中的恐怖意象,這個恐怖意象所迎合與最終呈現的目標是遊樂型鬼屋的觀光凝視。因此,遊樂型鬼屋會引用恐怖文本中經常被使用的元素去創造情境。恐怖文本的閱聽人與遊樂型鬼屋遊客追求的是恐怖的想像,他們抱著「被嚇」的期待,會以「自己有沒有被嚇到」作為評價遊樂型鬼屋的準則。遊樂型鬼屋的遊客對於恐怖感的慾求是難以滿足的,他們會不停的主動追尋更具恐怖快感的恐怖文本,是一種施虐與受虐的消費行為。遊客在遊樂型鬼屋內的展演是認同性別政治的一種操演,是「刻意的」表現,不論是內鬼或是進入體驗的遊客,都共享著同一套社會建構下的性別化腳本,女性遊客會展現懼怕和被保護的需要,男性遊客則是展現無懼和保護的能力。然而,內鬼們心中依據的腳本是沒有男同性戀者的角色的,因此,男同性戀者的展演是角色的模糊化。
中文書目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原作者:Schmitt, B. H.)。台北:經典傳訊。(原著出版年:1999)
王鈿(1999)。從虛擬社群觀點探討女性網站之經營模式—以i-Village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尚翰(2007)。以體驗觀點探討消費者與數位音樂產品之互動─以iPod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思孝(2002)。兒童黑暗恐懼探析。社會心理學,4,27-29。
李政賢、廖志桓、林靜如(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杜潔祥(1989)。美學百題。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周皓涵(2007)。體驗行銷中的業者與消費者敘事:以小熊維尼80周年慶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正昇(2006)。從Foucault規訓觀點分析一所台灣監獄的運作(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建利(2009)。水的意象建構與實踐:日月潭觀光遊艇業的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盈孜(2000)。虛擬環境之涵構與氛圍(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盈秀(2007)。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呈現與體驗消費:以古典玫瑰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寶蓮(2002)。造形之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形態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姚一葦(2004)。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柯秀怡(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鬼的意象及恐懼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段義孚(2008)。恐懼: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恐懼感。台北:立緒。
紀翔元(2011)。以符號學角度詮釋恐怖電影海報之圖像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原作者:Pine, B. J. II, & Gilmore, J. H.)。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1999)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原作者:Goffman, Erving)。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59)
陳妍伶(2008)。《雞皮疙瘩》系列中的恐怖元素(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昇悅(2006)。兒童對圖畫書中鬼怪圖像之感受—以台灣出版兒童圖畫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鬼神卷。台北:雲龍。
高少芸(2005)。不同類型咖啡連鎖店顧客消費體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高致華(2001)。台灣文化鬼跡。台北:三民書局。
張耀水(2007)。兒童故事屋家長消費體驗與消費意願實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原作者:星野克美)。台北市:遠流。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原作者:Sontag, S.)。台北市:唐山。(原著出版年:1977)
彭小芬(譯)(2003)。戰慄恐怖片(原作者:Paul Wells)。台北:書林。
游婷喻(2003)。日本恐怖漫畫之恐怖元素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程之碩(2005)。從體驗經濟之觀點探討線上氛圍與互動性設計對體驗元素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線上學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葉自翔(2009)。體驗經濟下的狂歡天堂:夜店空間的符號消費與想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原作者:Urry, John.)。台北市:書林。(原著出版年:1990)
項退結(主編)(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潘立銘(2012)。《蘭花賊》從小說到電影:論改編電影的互文性、作者論與製作模式(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0)。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原作者:Foucault, M.)。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7)
宋淑婷(2011)。後現代詩之互文性:以夏宇為對象(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思茹(2011)。以「長夜」動畫影片─探討影像的視覺性與驚悚元素(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文化。
劉雅菁(2006)。花蓮觀光導覽摺頁與手冊之花蓮觀光形象呈現(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簡怡婷(2009)。恐怖電影中的現代恐懼:應用於服裝創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英文書目
Anthony, Fung, & Micky, Lee. (2009). Localizing a global amusement park: Hong Kong Disneyland.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23(2), 197-208.
Baker, Julie, & Parasuraman, A. (1994). The influence of store environment on quality inferences and store im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2(4), 328-339.
Baker, Julie, Parasuraman, A., Grewal Dhruv, & Voss Glenn B. (2002).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store environment cues on perceived merchandise value and patronage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6, 120-141.
Bitner, M. J. (1992). Services capes: 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6(2), 57-71.
Boorstin, D. (1964).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Crary, Colleen. (n.d.). Dark Art: A Short History (Part One)【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rkecho.com/darkecho/art/darkart1.html
Crary, Colleen. (n.d.). Dark Art: A Short History (Part Two)【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rkecho.com/darkecho/art/darkart2.html
Guiry, Michael. (1992). Consumer and employee roles in service encounter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 666-672.
Guran, Paula. (1998). Afraid of the Dark?【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rkecho.com/darkecho/darkthot/dark.html
Guran, Paula. (2002). Douglas E. Winter: Offering Revelation【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rkecho.com/darkecho/horroronline/winter.html
Holbrook, M. B. (2000).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2), 178-192.
Holbrook, M. B. (2001).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vangelizing.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1(2), 181.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a).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 132-140.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b). Hedonic Consumption: Emerg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6(3), 92-101.
Johnston, R. J. (1995).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Blackwell.
Kotler, Philip. (1973). Atmospherics as a Marketing Tool. Journal of Retailing, 49(Winter), 48-64.
MacCannell, Dean. (1976).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hocken.
MacCannell, Dean. (1999).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Los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ine, B. J. II,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Pine, B. J. II.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ichard, Jackson Harris, Steven, J. Hoekstra, Christina L. Scott, Fred W. Sanborn, Joseph, Andrew Karafa, & Jason, Dean Brandenburg. (2000). Young Men’s and Women’s Different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of the Experience of Seeing Frightening Movies on a Date. Mediapsychology, 2(2000), 245-268.
Sack, R. D. (1988). The consumer’s world: Places as Context. P.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8(4), 642-664.
Schlobin, Roger C. (1988). Children of a Darker God: a Taxonomy of Deep Horror Fiction and Film, and their Mass Popularity, The Journal of the Fantastic in the Arts, 1(1), 25-50.
Schlobin, Roger C. (1992). Protopic Horror: The Genre of The Book of Job. Semeia, 60, 22-38.
Schmitt, B. H. (1999a).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1-3), 53-67
Schmitt, B. H. (1999b).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Free Press.
Urry, John.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inter, Douglas E. (1988a). Book Review: Revelations【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rkecho.com/darkecho/reviews/revelations.html
Winter, Douglas E. (1988b). Prime Evil【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rkecho.com/darkecho/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