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玟君 Lin, Wen-Jiun |
---|---|
論文名稱: |
陸柬之書陸機〈文賦〉研究 Lu Jian Zhi's Wen Fu and manuscript culture |
指導教授: |
黃明理
Huang, Min-L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1 |
中文關鍵詞: | 陸柬之 、〈文賦〉卷 、文賦 、陸機 、手抄本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Lu Jian Zhi, manuscript culture, Lu Chi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6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8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印刷技術盛行以前,文本的傳播是屬於手抄本文化的時代。文本的生產、流傳和保存都仰賴於手抄。手抄本的世界中,文本總是在輾轉抄寫的過程,充斥著被重構與形塑的軌跡。閱讀與探索手抄本的態度,應與傳統的讀者接受理論不同,亦有別於古典文學「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的訴求,因為,作為既是讀者又是抄手的傳統文人,面對文本,面對因「時間間距」而產生的各版本異文,常主動積極地參與對文本的生產與再創造。讀者接受理論的前提,是文本內容的穩定性;「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的訴求,則是對文學語言和讀者,抱以超越現實的期待,自信讀者必然能夠經由文本,掌握作者所欲表達的一切真意。
本論文以「陸柬之書陸機〈文賦〉研究」為題,著重探討手抄本文化對〈文賦〉所產生的影響與意義,研究進程與成果大致如下:
一、對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傳統理論與觀點,在手抄本文化的情況中,不僅不再適用,更是一種幻象,一種對「得意」與「真意」的執著。
二、陸柬之〈文賦〉卷清楚地展示出讀者並不只是被動地閱讀與理解作品,更常常在抄寫過程裡,掌握文本異文的選擇權,並以自己參與創造的文本,驗證新的領悟與詮釋之意義。
三、本論文將陸機〈文賦〉與陸柬之〈文賦〉卷放在歷史、文化、文學語境中進行探討,並延伸至書法與文字的辯證,探究〈文賦〉抄本在歷代流傳時的種種異文變化與可能,從而省思陸柬之〈文賦〉卷在抄寫與接受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影響因素。
四、基於前述之研究企圖,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解構〈文賦〉:抄本手稿與書蹟想像」、第三章「陸柬之〈文賦〉卷避諱字與字樣析論」、第四章「〈文賦〉卷:手抄本文化與文本詮釋的辯證」、第五章「結論」。
五、循此思考脈絡,本論文探索手抄本文化的世界是如何變動不居,這種流動的本質在歷來古典文學研究中,鮮少得到關注與重視。而重新著眼於探討手抄本文化多維度、缺少中心、缺少穩定感及權威的特徵,更能有助於思索陸柬之〈文賦〉卷此件文學中間載體得以成立的過程,更能就前人對陸機〈文賦〉的版本校勘,進行對照與省思檢討,予以回應,並於相當大程度揭示出歷史文化、文本與文學中介性研究裡「客觀」與「真實」的意義。
無英文摘要
參考書目舉要
本參考書目所列,凡分四大項:一為「專書」,二為「學位論文」,三為「單篇論文」,四為「報刊雜文與網路資料」。其中「專書」與「單篇論文」兩部份資料龐雜,為凸顯論文主題,「專書」首列「與〈文賦〉版本相關書目」,次為「古籍」,其次為「近人論著」,最後為「書帖與近人編輯」。為使用者查詢便利計,古籍皆按朝代次序,近人論著、書帖與近人編輯則依作(編)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單篇論文」部分首列「與〈文賦〉研究相關論文」,次列「期刊論文」。
一、 專書
(一) 與〈文賦〉版本相關書目
﹝西晉﹞陸機撰:《陸士衡文集》(明正德己卯十四年(1519)吳郡陸元大刊晉二俊文集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善本)。
﹝西晉﹞陸機撰:《陸平原集》,收錄於﹝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善本)。
﹝西晉﹞陸機撰:《陸士衡文集》(清嘉慶宛委別藏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西晉﹞陸機撰、陳世驤英譯、徐復觀疏釋、楊牧校釋:《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西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西晉﹞陸機撰、劉運好校注整理:《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景印宋淳熙本重雕鄱陽胡氏藏版)(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呂延濟等六臣注:《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30冊,1986年)。
﹝唐﹞陸柬之:〈文賦〉,收錄於《故宮法書新編》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唐﹞陸柬之:〈文賦〉,薛海洋、陳輝編《陸柬之文賦》(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日﹞空海:《文鏡秘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程千帆:《文論十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二) 古籍
﹝先秦﹞孟軻著、﹝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晉﹞陸雲:《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晉﹞陸雲撰、劉運好校注整理:《陸士龍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 (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樸子外篇》(臺北:中華書局,2012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北魏﹞賈思勰撰、石漢聲校釋:《齊民要術今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鮑照:《鮑明遠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3冊,1986年)。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8冊,1986年)。
﹝南朝梁﹞顧野王原編,﹝宋﹞陳彭年等新編:《玉篇》(元刊本),《重印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梁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60冊,1986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北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66冊,1986年)。
﹝唐﹞李延壽:《南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65冊,1986年)。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
﹝唐﹞李林甫等撰:《大唐六典》(正德十年重刊本)(京都:東洋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2005年)。
﹝唐﹞羅隱:《羅昭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84冊,1986年)。
﹝唐﹞顏元孫撰:《干祿字書》(東京:東京圖書館漢書門藝術類藏書)。
﹝唐﹞張參:《五經文字》,收錄於《後知不足齋叢書》,參見《叢書集成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後晉﹞劉煦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本,1975年)。
﹝宋﹞宋祁、歐陽脩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曾慥編:《類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3冊,1986年)。
﹝宋﹞陳槱:《負暄野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1冊,1986年)。
﹝宋﹞《宣和書譜》,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98冊,1986年)。
﹝宋﹞米芾:《書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宋﹞范公偁:《過庭錄》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8冊,198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丁度等編:《集韻》(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鈔本)(臺北:學海出版社,2011年)。
﹝宋﹞處觀:《精嚴新集大藏音》(《中華大藏經》第一輯「磧砂藏」,1974年)。
﹝宋﹞陳彭年等編、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清康熙四十三年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宋﹞郭忠恕:《佩觿》(清康熙年間吳郡張士俊刊澤存堂本,國家圖書館典藏善本)。
﹝遼﹞行均:《龍龕手鏡》(高麗本)(高麗版景遼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遼﹞行均:《龍龕手鑑》(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四部叢刊續編本》第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金﹞韓道昭、韓孝彥:《四聲篇海》(明成化丁亥三年至庚寅六年金臺大隆福寺集貲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善本)。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張丑:《真跡日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
﹝明﹞梅膺祚:《字彙》(明萬曆乙卯四十三年江東梅氏原刊本,國家圖書館典藏善本)。
﹝明﹞焦竑:《俗書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28冊,2001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顧藹吉:《隸辨》(清康熙五十七年項絪氏玉淵堂刻本) (臺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33冊,1986年)。
﹝清﹞毛德珂重訂、吳宗慈編:《廬山志》(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清﹞王文誥輯註:《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清﹞邢澍:《金石文字辨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鐵珊:《增廣字學舉隅》(清同治甲戌13年蘭州郡署開雕)(臺北:天一出版社,1975年)。
﹝清﹞畢沅:《經典文字辨證書》(經訓堂叢書),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吳任臣:《字彙補》(清康熙五年蒲陽刊本) (國家圖書館典藏善本)。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清﹞馬宗霍撰、王雲五主編、王學哲重編:《書林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三) 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叔岷:《慕廬雜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王菡薇、陶曉軍:《千年遺墨──敦煌南朝寫本書法研究》(臺北:蒼璧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白立獻、陳培站編:《歷代章草精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朱鳳玉:《百年來敦煌文學研究之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余梅年、張傳元著:《明歸震川先生有光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政宇:《敦煌古代硬筆書法》(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姜亮夫:《晉平原先生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啓功:《啟功叢稿‧題跋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啓功:《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啓功:《論書絕句》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啓功:《堅淨居叢帖‧敦煌寫經藏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陳世驤:《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張鼎國著,汪文聖、洪世謙編:《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4年)。
黃緯中:《書史拾遺》(臺北:糜研齋筆墨有限公司,2004年)。
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葉國良:《石學續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寶德:《如何培養美感》(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蔣勳:《手帖─南朝歲月》(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謝桂華:《漢晉簡牘論叢》(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龔鵬程:《書藝叢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法﹞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陳逸淳譯:《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6月)。
﹝法﹞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oïc Wacquant)著,王德威主編,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12月)。
Frances Wood and Mark Barnard, The Diamond Sutra: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Earliest Dated Printed Book(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10).
Gadamer, Hans-Georg Gesammelte Werke, 10 Bde. Tübingen : J.C.B.Mohr 2( 1986-1995).
(四) 書帖與近人編輯(按編者姓氏或出版社首字筆畫排序)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名家墨跡傳真─陸機〈平復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白立獻、陳培站編:《歷代章草精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李宗焜:《敦煌遺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
何傳馨、陳階晉、侯怡利:《故宮法書新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何傳馨、何炎泉、陳韻如編:《晉唐法書名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
吳文治編:《宋詩話全編》(江蘇:鳳凰出版社,1998年)。
沈樂平編著:《中國書法精萃‧敦煌書法精萃‧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
林日波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四輯)──《文選》學專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馬建華、趙吳成編:《敦煌漢簡書法精選》(甘肅: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曹意強著、洪再辛編:《圖像與觀念──范景中學術論文選》 (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
郭繼生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華正編輯群:《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喬尹冰、劉麗穎編:《唐孫過庭書譜》(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馮磊編:《中國碑帖名品─急就章》(朵雲軒藏清代松江本)(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
張海編:《皇象急就章》(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13年)。
楊家駱主編:《唐人書學論著‧宣和書譜》(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新文豐編輯群:《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蔡萬進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劉正成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
簡帛書法選編輯組:《尹灣漢簡‧神烏傅》(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二、 學位論文
趙茂男:《陸柬之書法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三、 單篇論文
(一) 與〈文賦〉研究相關論文
王耀庭:〈唐陸柬之書文賦卷與蘭亭書風〉,《故宮文物月刊》第七卷第八期(1989年),頁28-33。
朱曉海:〈〈文賦〉通釋〉,《清華學報》新三十三卷第二期(2003年12月),頁313-339。
姜一涵:〈唐代大書家陸柬之及其所書文賦〉,《中國一周》第915期(臺北:中國一周社,1976年),頁20-21。
姜劍雲:〈〈文賦〉撰年疑案新斷〉,《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3年),頁57-61。
胡耀震:〈〈文賦〉撰出年代新証〉,《遼寧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156期)(1999年),頁23-27。
徐錦順:〈傳陸柬之書〈文賦〉考略〉,《中原文物》,第4期(2014年)。
陳煒湛:〈關於唐寫本陸機〈文賦〉〉,《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1989年),頁111-113。
張光賓:〈李倜與陸柬之書文賦卷〉,《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六期(1985年),頁112-117。
楊玉成:〈解構〈文賦〉:書寫手稿與想像他者〉,發表於「淡江大學60週年第十二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5月),頁1-55。
楊春曉:〈陸柬之〈文賦〉真偽辨析〉,《收藏家》(北京:收藏家雜誌社),第12期(2013年)。
興膳宏:〈試談〈文賦〉抄本的系統〉,收錄於趙福海編:《文選學論集》(臺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頁153-154。
錢超:〈試論陸柬之書〈文賦〉的成因〉,《文史雜誌》第3期(2013年),頁44。
(二)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世襄:〈西晉陸機〈平復帖〉考略〉,《紫禁城》第1期(增刊)( 2005年),頁23-24。
王振坤:〈識讀〈平復帖〉〉,《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2008年9月),頁114-120。
林進忠:〈敦煌漢簡王駿幕府檔案的草書文字(II)〉,《造型藝術學刊》(2004年12月),頁9-38。
林進忠:〈西漢草書源起發展的考察〉,《藝術學報》第71期(2003年12月),頁1-15。
林進忠:〈武威漢代醫簡的行草書法〉,《藝術學報》第72期(2004年8月),頁1-16。
林進忠:〈玉門花海出土漢簡的書法考察〉,《藝術學報》第73期(2004年12月),頁1-21。
洪文雄:〈書法史上初唐第四家的討論〉,《中華書道》第42期(2003年11月),頁25-34。
陳鷗帆:〈文本解讀中的效果歷史意識〉,《文史哲》(2007年第2期),頁112-117。
陸錫興:〈漢代草書概說〉,《書法研究》41輯(1990年3期),頁110-116。
黃緯中:〈略論遼金的避諱〉,《史學彙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第26期(2000年12月),頁23-24。
張伯駒:〈陸士衡平復帖〉,《紫禁城》第1期(增刊)( 2005年),頁25。
溫台祥、蒲彥光、楊時榮:〈釋書籍「裝潢」與保存關係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8年7月),頁95-117。
寧靜:〈〈平復帖〉論辨縱述〉,《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9年),頁149-156。
劉嘉成:〈古文傳抄現象考察析論──以《說文》古文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18期 (2015年6月),頁231-255。
劉洪:〈章草起源探述──兼論尹灣漢墓新出土簡牘的章草文字〉,收錄於蔡萬進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頁190-193。
潘吉星:〈敦煌石室與寫經紙的研究〉,《文物》第3期(1964年3月),頁39-47。
劉明:〈敦煌寫本《玉台新詠》考論〉,《文學遺產》第5期(2010年)。
戴燕:〈索靖、陸機交往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2004年),頁11-13。
四、 報刊雜文與網路資料
(一) 報刊雜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尹堂月:〈陸機與〈平復帖〉〉,《青少年書法》第5期(2004年5月),頁1。
谷菽:〈〈平復帖〉還櫝記〉,《收藏家》第4期(1994年4月),頁62-63。
易術平:〈〈平復帖〉釋文考辨〉,《創作與評論》第4期(2013年),頁116-119。
徐學毅:〈也議《平復帖》〉,《大舞臺‧綜合論壇》第4期(2012年),頁290-291。
陳魯民:〈永遠的〈平復帖〉〉,收錄於褚大偉(主編):《當代人》第7期 (2007年7月),頁26-27。
張鏞:〈張伯駒與〈平復帖〉〉,《書畫藝術》第4期(2003年4月),頁4。
葉雨:〈藏家竟思〈平復帖〉,國寶流離歸去來〉,《工會博覽》第20期(北京:北京市總工會,2001年),頁62-63。
鄭春淞:〈不傍權威說帖文〉,2007.2.28《書法導報》。
鄭春淞:〈許我千惠一得—〈平復帖〉詮釋〉,《書法》(2001年10月)
鄭春淞:〈還〈平復帖〉真詮〉,2006.6.28《書法導報》十九版。
繆關富:〈〈平復帖〉新釋〉,2006.1.18《書法導報》。
(二) 網路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數位典藏子系統: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1/0c/bd.html
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簡牘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woodslip_public/System/Main.htm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北京故宮博物院:
http://www.dpm.org.cn/shtml/117/@/5678.html
中國硬筆書法在線網址: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4026.HTM
歷代書法碑帖集成:
http://skqs.lib.ntnu.edu.tw/writingartweb/HwIndex.asp
歐陽詢楷書欣賞〈化度寺碑〉: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04/11/10886293_297563350.shtml
唐殷令名〈裴鏡民碑〉: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27/13/7255173_281272187.shtml
宋搨孔祭酒碑:
http://www.yac8.com/news/11279.html